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節日習俗作文集合7篇

作文1.38W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節日習俗作文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節日習俗作文集合7篇

節日習俗作文 篇1

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吃香噴噴的粽子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是要灑雄黃酒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是要在門前掛草藥,身上塗藥酒的呢?

沒錯,的確,只有端午節,一個偉大的節日,一個神聖的節日。要説起來這端午節,還得從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説起。

相傳在戰國時期,楚國上大夫屈原上諫楚王,提出富國之計,可楚王不僅不聽,還將其流放。結果屈原悲憤交加,傷心欲絕,抱一塊石頭,帶着自己的憤憤不平,帶着他的高遠志向,一起永沉汨羅江底。

屈原死後,人們為紀念他,為了使他的屍首不被魚蝦吞食,人們便做了粽子,來餵魚蝦。流傳至今,便有了吃粽子的習慣。這天,滿街都有一股粽葉的清香。要説這做粽子,先得把粽葉洗淨,用粽葉把肉、糯米、豌豆包一起煮,從鍋裏散發出的誘人香味,不禁讓人口水“直流三千尺”盼着,想着早點煮熟。終於,冒着熱氣的.粽子上來了,一家人圍坐在桌子那兒一起吃,其樂融融。夾起一塊糯米,放入口中。啊!香甜可口,甜而不膩。讓我忍不住想把整個粽子吞下去。雖然家附近幾乎天天都有粽子賣,但今天的粽子彷彿有股節日特有的,濃濃的氣息。

吃完粽子,大人們便忙着去灑雄黃酒,據説可以驅鬼辟邪,以保平安。端午這天,滿街都有一股酒味,有些大人還會用雄黃酒在孩子的額頭上寫個大大的“王”字,象徵生龍活虎、虎虎生威。

灑完雄黃酒,大人們便在兩邊大門上掛菖蒲等中草藥,菖蒲那股刺鼻的味道可以驅趕鬼魔,使邪魔不敢靠近你家。掛完後,還要在孩子身上塗藥酒,可保以年不生瘡。塗藥酒也可使你百病不入,一生平安。

轉眼間,這年的端午就要過完了,但是,端午給我留下的痕跡是永遠也抹不掉的,又開始期待來年的端午了。

節日習俗作文 篇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又是一個清明節,按照習俗,我們今早該去山上掃墓。

吃過早飯,背上鋤頭等一些工具,就和家人們上山掃墓去。

剛剛從家走時,我是熱血沸騰。可到了山腳,就已氣喘吁吁了。把鋤頭“扔”給媽媽,脱下外套,十分堅難得爬着山——其實這座山很矮。此時,早晨那温暖的太陽已變得毒辣。

終於到了山頂。穿過羊腸小道,就能來到墓地,可我在要穿過墓地時,被某種不知名的草給割傷了,流出鮮紅的血。就因為這點小傷,本該幹活的我被媽媽二話不説地拉到一棵大樹下,清理了塊空地,然後讓我坐下。

看看爸爸、媽媽、奶奶正灑着汗水地幹活,在看看樹下閒着沒事幹的我(我也想幫啊,可媽媽不讓),真是鮮明的對比呀。

終於,墓四周的野草都割完了。奶奶從籃子中拿出供品、紙錢、打火機、蠟燭,開始拜拜起來。

我拿出看家本領,跑到奶奶那幫忙。奶奶在墓碑前、土地公那和鄰居那擺上供品,插上蠟燭叫我去燒紙錢。煙把我薰得直咳嗽,於是我蹲在煙的.反方向,拿了個樹枝,去挑紙錢,生怕哪沒燒到。

又過了會兒,奶奶將鞭炮放完了,收好了供品,準備回家。

臨走前,我還特地把灰堆裏的火星踩滅,吹滅蠟燭,去追已經走到前面的家人……

又過了一個清明,期待下一個。

節日習俗作文 篇3

今天學習了一篇課文,名字叫做《北京的春節》。看着文章中那喜慶温馨的春節,我也不禁想起了不久前過年的景象。

我的家鄉在河南武陟,武陟過年最有特色的`,就數祭灶和過元宵節了。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家鄉的特色風俗吧!

祭灶,就是我們所稱的“小年”,即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傳説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督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春節中的命運交到灶王爺手中。所以,人們為了讓灶王爺在天上多説好話,便為灶神設香案、放鞭炮,併為灶王爺準備好上天的乾糧(灶糖和燒餅)。這就是第一大特色——祭灶。

第二大特色就數正月十五鬧元宵了。在武陟,我們每年的元宵節都不掛花燈,而是在大街上舞龍、舞獅。這場景特別熱鬧,引得了很多觀眾:兩個人拿着一個“獅子”上躥下跳,前翻後滾,就像一隻真正的獅子在慶祝元宵節;舞龍則是一堆人拿着舞龍棒,把龍的形態舉止模仿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到了晚上,人們總是吃上幾個大湯圓,祈禱新的一年能圓圓滿滿。

這就是武陟過年的特色習俗,看了我的介紹,你是否心動了呢?如果心動了,那就請你快來我們武陟參觀吧!

節日習俗作文 篇4

今天下午,我們在上作文課時,老師有告訴了我們一個令我們興奮不已的消息:我們要玩一個遊戲。經過選擇,我們即將開展“賽龍舟”的遊戲。

老師把男生,女生分為兩組,因為女生比男生少一個人,所以老師就派一個田徑隊的男生去了女生的隊,接着,老師講了遊戲的要領:個子高的'同學站在前面,按這樣的順序排列;前面同學要抱着後面同學的腳,後面同學要把左手搭在前面同學的肩上。口令發出,兩隊一起向前跑跳,就像跑旱船,故名賽龍舟。遊戲開始了,第一次因為大家都對遊戲不太熟悉,所以五個人的隊伍不一會兒就散了。女生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訓,很快便熟練地掌握了動作要領,能夠走上一小段路了,並且一遍比一遍做得好。可男生就不同了,老師總在男生那邊指導着男生做,調整他們的姿勢。例如張同賀,老師根據他的身高、力氣不斷地給他調整位置,讓他站在前面,他抱不動別人的腿;讓他站在中間,他又是提前撒手的,弄得整個隊都散了;最後讓他站在最後面,這是最省力氣的了。別説,他站在最後面還真合適。就這樣,男生隊也可以走到終點了。在最後的比賽中,女生贏了。每個人的臉上都掛着笑容。不過,我們的勝利和老師嘴裏一邊喊着“一,二,一,二”,一邊用手打着拍子是密不可分的。

我想:多玩這樣的遊戲不但能增強我們的毅力,還能鍛鍊我們的動作協調能力。端午節是難忘的!

節日習俗作文 篇5

同學們,你知道過春節有哪些習俗嗎?年前跟爸爸媽媽一起回老家過春節,加上從網上查看資料,我知道了一些春節的習俗,你想了解嗎?

在我老家的很多地方,春節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一直持續到正月十六才結束。有一段歌謠是這樣唱的“二十三祭灶王,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殺豬肉,二十七油漬漬,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熱黃酒,三十殺雞祭祖。”其實最主要的傳統習俗有這麼幾項:

祭灶王。臘月二十三也叫小年或祭灶節,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現在民間有的地方還在灶間設有“灶王爺”神位,也有的灶王爺神像直接貼在牆上。這天晚上,民間講究吃餃子,意思是“送行餃子迎風面”。

掃房子。迎新首先要除舊,也就是年終大掃除。掃房子的時候,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

貼春聯:每到過年時,家家户户都要貼春聯。春聯,俗稱“對子”,大都用紅紙書寫。一副副透着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倒貼福字:人們往往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嚮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着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守歲:也叫“熬百歲”。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大家終夜不眠,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壓歲錢: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希望壓歲錢能驅邪免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壓歲錢寄託着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愛,因此,要合理使用壓歲錢,把它用在學習上或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放爆竹:爆竹是春節中最具有過年味道的標誌,每當進了臘月,就能聽到各處不斷響起的爆竹聲,代表着春節已經來臨了。同時,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聲辭舊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國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拜新年:拜年是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它與除夕夜的團圓飯一樣,是最能體現“年味”的春節習俗。七年級起牀後,晚輩先在自己的家裏向長輩磕頭拜年,然後,由家中的長兄率領晚輩,去村裏其他人家向長輩磕頭拜年。從八年級開始,就要上門給親戚拜年,在“過年好”的道賀聲中,拉近了距離,增進了親情。

節日習俗作文 篇6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視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誌,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説明,早在漢代中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對聯”、“桃符”等,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而得名。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年夜飯

一年一次的團圓飯充分的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敍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來表達感激之情。

節日習俗作文 篇7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嚐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粧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遊戲,乞巧遊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豔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製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繡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功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標籤:節日 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