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關於特色小吃作文集合六篇

作文1.96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特色小吃作文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特色小吃作文集合六篇

特色小吃作文 篇1

鳳眼珍珠是贛州龍南縣的土特產,客家人把這道菜稱為精珠子或精珍珠。幾乎所有客家人都喜歡這道菜,因為鳳眼珍珠既可以當菜又可以當主食。

鳳眼珍珠,又稱珍珠粉,珍珠米。是一種特色風味小吃,主要原材料是番薯粉。為客家人的傳統名菜,生產歷史悠久,每逢年過節或請嘉賓時,都是筵席上的一道主菜。

據説,鳳眼珍珠這個名字的來由,還有個小故事呢!

清朝道光年間,龍南關西籍人徐思莊的一手柳底歐面的書法為當朝的一絕,徐思莊曾作過咸豐皇帝的書法老師,徐思莊一次回鄉探親,正逢咸豐皇帝派人下江南採購物資,特地囑咐欽差到龍南看望徐思莊。因道路難行,累得欽差上氣不接下氣,全身疲乏,差點中暑。徐思莊即命廚師煮珍珠湯給欽差消渴解飢,珍珠湯一端上,欽差見珠丸如碧玉鳳眼,清香撲鼻,食慾猛增,食了之後,腸胃舒適,腦清目明,勞累盡消,即詢問徐思莊這是什麼稀世山珍,本官尚第一次品嚐此佳。徐思莊笑答道:此乃家鄉一小菜也,名龍眼珍珠。欽差聽後正色道:菜名犯上,即賜名‘鳳眼珍珠’。

後來欽差臨走時,徐思莊特地送了一大袋鳳眼珍珠讓欽差帶回京城,皇上品賞後,也愛不釋口,鳳眼珍珠成為歷代貢品。

的確,鳳眼珍珠是一道絕世的民間美食。我也尤其愛吃,煮好的鳳眼珍珠熱氣騰騰,幽香襲人。食之口中,覺得柔中帶韌,潤滑可口,味美難喻,吃上幾口,腸胃舒適,腦清目眀。除外,鳳眼珍珠湯還有滋補,清熱,降壓,醒腦,眀木的作用。怎麼樣,口水流出來了吧!

如果你來到龍南,可千萬別忘了吃一碗鳳眼珍珠湯哦!

特色小吃作文 篇2

俗話説:“民以食為天。”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要説我的家鄉——獨山的特色小吃,一道普普通通的蒿子粑粑就會讓你回味無窮。

相傳這蒿子粑粑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至少在清朝乾隆年間,就已成為農民的佐餐食品,它是獨山縣的風味食點。

蒿子粑粑的製作方法非常講究,初春時節,小草剛剛露頭,便可上山去摘一點蒿子草,去其根。接着給蒿草搓洗按摩——涮、搓、揉。涮,將蒿草放入開水中,抓住其一端在水裏左右擺動,目的是讓它變軟,並涮掉附在葉片上的髒東西;搓,把蒿草夾在手掌來回的搓,如搓衣服一般,讓其苦汁去掉;揉,把蒿草放在案板上像揉麪團一樣揉,揉碎後用清水淘淨。經過此番加工後,蒿草變得軟綿綿的、熱乎乎的,一股清香撲鼻而來。再是,將其切碎,加入鹽、蒜末、薑末、臘肉丁放入大鍋裏翻炒,待其佐料溢出香味後把白花花的米麪灑入鍋,用手把它們揉搓在一起。頓時,白花花的米麪因吸收了蒿子草的湯汁,變成了翠綠色,如果不仔細看的話還以為是一塊帶有雜色的大翡翠原石呢!最後把面捏成麪餅放入鍋裏煎。

煎好後的蒿子粑粑個個圓滾滾的,像個圓形的綠月餅。蒿子的清香,臘肉的臘香摻雜在一起,一股股的直鑽你的鼻子,讓你垂涎三尺,欲罷不能。當你一口咬下去時先是酥脆的外殼,再是軟嫩的內瓤,其味妙不可言,要是有幸再咬到個大大的臘肉丁,更是平添了一份驚喜與樂趣。

我愛家鄉的小吃——蒿子粑粑!雖然它比不上那些山珍海味名貴,但它樸實、地道,顯現了家鄉人民的品質,也牽連着無數離鄉人的思鄉之情。

特色小吃作文 篇3

曾經在電視裏看到台灣的小吃特別多,又好吃。一直就嚮往着什麼時候可以去台灣吃個夠。現聽説温州也有台灣小吃,我就來到了温州小吃一條街,那裏果然有許多台灣小吃。

大腸包小腸

“大腸包小腸哦!”聽到叫賣聲,我跑到那裏,看了看,看着外面有一層東西包着裏面的火腿,外面好像是一層面包?不對,不對,不管啦!它看上去油膩膩的,長長的,就像夾心麪包,猶如一個封閉的籠子裏夾着個人,只是“人”被烤熟了。外面的顏色金黃金黃,好像金光閃閃的鎧甲,難道還不像?

聞一聞,“嗯,真香啊!聞得口水都要滴出來了。”我整個人被它的氣味深深勾住,身體輕飄飄的,好像飛起來了,快快拉住呀!

我深深陶醉在這濃濃的香味中,被一句話叫醒,“要不要吃?”媽媽説,“不要吃我就買一個自己吃!”我趕緊反駁道:“這東西肯定很好吃,我要。”老闆的動作很快很嫻熟,一眨眼功夫,就做一個。我咬了一口,“哇塞,實在是太好吃了!”要不了幾口就吃完了,這味道鹹鹹的,辣辣的,這美味都不知道怎麼形容,太好吃了!

手抓餅

手抓餅也是台灣的名小吃呢。手抓餅也是包起來的,顏色各種各樣,外面脆脆的,皮是金黃的,裏面的夾心想放什麼就放什麼,形狀不像方,不像長,趕快聞一聞、嘗一嘗吧!這氣味也是相當迷人,我呢,也是個吃貨,我是決不放過的,也深深被吸引住。吃起來脆脆的,十分好吃,贊一個,還有老闆的動作十分流利、優美!

在家門口就能吃到台灣的小吃,真好。

特色小吃作文 篇4

由於昨天玩得太累了,今天早上我們起得比較晚,到白馬寺的時候都11點了,於是就在白馬寺外面的飯店吃了洛陽的傳統名吃“水席”。

我們點了“洛陽水席”的其中一個小套餐,有四個菜,菜的主要的特點就是有湯有水,最有名的是“燕菜”。燕菜的主要原料是洛陽東關生產的大白蘿蔔,因為像燕窩,所以就叫燕菜。主食是米飯,我們點了3碗米飯,有米有菜又有湯,這頓飯吃真豐盛啊!

特色小吃作文 篇5

小吃是廈門市食俗的一個重要內容。這不僅由於廈門市小吃體現了廈門市人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其品種的豐富多樣,全國罕見;也不僅由於廈門市小吃的風味獨特,令人難忘;更因為對廈門市人來説,小吃既可是點心,亦能作正餐,甚至可以上宴席待客。沒有一個廈門市人不吃小吃,它已經深深溶於廈門市人飲食習俗之中,成為一種偏好,一種習慣,一種民風。對於廈門市人來説,那深夜街巷裏叫的"燒肉粽",那馬路邊騎樓下點着"臭十"(乙炔)燈的煎豆子,便是刻骨銘心的故鄉印象。可以説,不瞭解廈門市的小吃,就不僅無法瞭解廈門市的食俗,也無法瞭解廈門市人。

據廈門市民俗學會近年的調查,目前廈門市的小吃大約有200多種,製作售賣小吃的攤點、酒樓、餐廳僅在島內就有2600多家,許多黃昏之後才出現的流動攤販尚不計算在內。這麼龐大的數目,只能選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小吃,最負盛名的攤點、酒樓簡略介紹了。

最有名和最普遍的廈門市小吃有;土筍凍、燒肉粽、五香、芋包、韭菜盒、芋棗、章魚、油葱餜、滷豆千、滷鴨、蠔仔粥、面線糊、炸棗、糖葱餅、薄餅、沙茶麪、魚丸、蠔仔煎、麻籽、貢魷魚、"翻煎"豆乾、加滋螺、花螺、芋餜炸、蠔仔炸、馬蹄酥、炒餜條、麪茶、蝦面、燒豆花、花生湯、炒麪線、炒米粉、豆包仔餜等等。

土筍凍是用生長於海邊灘塗的一種名叫"土蚯"的無脊椎軟體小動物加工製作的,晶瑩剔透,柔韌嫩脆,鮮甜爽口,尤其是沾上各種佐料,更別具風味。據説,製作上筍凍的"黑土蚯",全國只有廈門市、海滄、安海一帶沿海灘塗才有,而以廈門市百穀港出產的品質最佳。可惜圍海造地,芫當已不再成港,現在的土筍凍只有靠高浦、海滄、安海等地提供原料了。

五香也是極為可口的美味。它用一種專門的豆皮,裹上剁碎的精肉、荸薺、葱等,包成如春餅的一條條,再放下油鍋炸成焦黃,切成幾段,蘸佐料進食,香、酥、脆、鮮,妙不可言。

蠔仔煎則是選黑耳白肚(黑白對比越強烈,説明越新鮮)的"珠蠔",拌和青蒜、韭菜、地瓜粉,攤入油鍋,兩面煎透。講究一點,還要在入鍋後,再攤上攪散的蛋,一道煎熟。起鍋後,撒點胡椒,放數葉芫荽,吃時再蘸上芥辣、辣醬、香酷,簡直連舌頭都會一起吞下去。

蝦面的主料是蝦和麪,然而妙處卻不在蝦,也不在面,而在湯。先把蝦去殼水熟,撈起蝦仁,再用這湯熬蝦殼,熬了第一遍後,把蝦殼過濾出來,搗碎,摻上冰糖再熬。然後和上熬過的豬骨頭湯,撒上葱花、蒜末,方才成為蝦麪湯頭。食時,將面攪熟。撈置碗中,放上幾隻承熟的蝦仁和幾片豬肉,加上一小匙葱頭油及些許蒜泥,再舀進熬好的蝦湯,撒上胡椒,味道之鮮美,令人難忘。

糖葱餅,過去有許多小販挑着擔沿街走巷叫賣,現在只有在"好清香"酒家才吃得到了。它是用特製的約五六釐米直徑的小春餅皮,包上一小段專門煉製的油葱糖和酸蘿蔔、葱、蒜、辣醬、莽辣。入口後,甜、酸、辛、辣、鹹五味俱全,食慾大振。

沙茶麪可算是當今廈門市最普遍的小吃了,無論鬧市或深巷,幾乎無處不有。沙茶麪的妙處,也是在湯頭。好的沙茶麪湯,是用豬的大骨湯加上沙茶辣醬、花生醬等熬成的,又鮮又辣,別具口味。

芋泥、芋棗、芋包,則是把檳榔芋頭蒸熟,搗成泥,然後包肉、筍等,用蒸籠蒸過,即成芋包。什麼也不包,只加糖,搓成一粒粒如大棗,再油炸,即成芋棗。若是加糖,油炒,則成芋泥。芋泥起鍋後,面上油多,很快就不冒煙,但內裏卻是十分燙,不知底細,就要吃虧。也有鹹芋泥,如南普陀素菜的"香泥藏珍",即把蘋泥包上各種菜,整碟或整碗蒸熟,邊上再撒些油炸過的'酥脆可口的青菜葉絲,吃起來十分可口。

蠔仔粥或蟹粥的功夫,在於米要"粒粒清",不能煮爛。主要喝稀飯湯。

傳統中,一種小吃總是和最受歡迎的某一攤點的店名或主人名字連在一起,如黃則和的花生湯,"好清香"的燒肉棕,"碰記"和"真好味"的魚丸場,"章記"的蝦面,關隘內治姐的美人薄餅,思明北路程阿樹的蠔仔煎,二舍廟陳漢益的炸五香,泰山口吳脣的韭菜盒,打錫箔巷葉棟樑和笛仔仙陳金水的土筍凍,福茂街口何金釵的沙茶麪,海關邊王奕然的油葱餜,思明北路貓車的貢魷魚,賴厝埕蔡淑貞的芋包,十六崎腳陳玲的麻嵫等等。

歲月流逝,數十年前的這些老字號能留存至今的已經不多。但後起之秀,層出不窮。尤其是80年代以來,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把小吃又推上了一個新的高潮。

一種潮流是將大眾化的小吃"宴席化",以"好清香"酒樓為代表。像"九龍盤",借成套餐具為媒介,將九種小吃組成一道風味梅花拼盤,構思相當奇巧。同時將芋包、肉粽、油葱餜、夾餅等小吃小型化精緻化,使人們在小吃宴席上,一次可以品嚐多種小吃。小吃宴,十二道菜,道道都是廈門市街頭巷尾可見的風味小吃,但又較那些小攤點工料精緻,風味更佳。

另一潮流則是將小吃"家常化"。像芋棗、滷鴨、五香、滷豆乾、鹹餜等等,各菜市場都有許多攤點,專賣給顧客帶回家做家常飯菜。

無論是小吃的"宴席化"或"家常化",都表明廈門市人對小吃的喜愛是何等深切。相信廈門市的小吃還會再發展,發展得更豐富多彩,更令人難忘。

特色小吃作文 篇6

根據我們這裏的習俗,每逢農曆十月七年級,家家户户都要做餈團,以慶祝豐收,表達美好的願望。這一天,每家都會飄出陣陣餈團的清香,我家也不例外。

上週五,恰巧是十月七年級的前夕,這天傍晚,我回到家,發現奶奶已經準備好了材料。揭開鍋蓋,我看見一粒粒糯米如珍珠般躺在電飯鍋裏,像酣睡的嬰兒,那雲霧一樣的充滿清香的水汽,便成了嬰兒呼出的温潤氣體。餐桌上放了兩盤芝麻,其中的一盤拌了一些白糖,遠遠地就散發出芝麻特有的香味。我想:用這樣的材料做出的餈團,一定也是香噴噴、甜滋滋的。

首先,要用擀麪杖把糯米飯搗黏,奶奶把這項任務交給了我。我想這還不是小菜一碟。可是,很快我就發現這並非易事。第一,擀麪杖沉得很,搗一下都要花費不少力氣。其次,由於架在椅子上重心不穩,電飯煲很容易朝旁邊傾斜。我忙了好一會兒,不但沒有把糯米飯搗黏,反而差點把電飯鍋給打翻了。為了不耽誤時間,這道工序不得不讓奶奶來完成。

接下來就開始做餈團了,奶奶嫻熟地把一勺糯米飯丟進沒有拌糖的那盤芝麻裏,再用手按成薄餅狀。她又舀了一小勺芝麻餡,用手飛快地將薄皮攏起來,快得幾乎看不清雙手的動作,最後把口封起來,一個餈粑就誕生了。看着一旁的我躍躍欲試的樣子,奶奶同意讓我做一個。我依葫蘆畫瓢地做了一個,可是卻裂開了縫,像是餈團在張開了嘴在嘲笑我。我把它的“嘴”堵上,可是它的“眼睛”又睜開來了,向我擠眉弄眼,我又在“眼睛”上補了一塊,經過幾個回合的“戰鬥”之後,還是我贏了——給它穿上了厚厚的外衣。可是奶奶説,餈團只能有一層皮,而不是三層。

我決定再做一個。相對於上一次,我這次的餡料放少了一點,皮也做得大了一些。這次的成果,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為做得太完美了。這時候,奶奶發話了,打斷了我的孤芳自賞:“這些原材料都是熟的你可以嘗一個哦。”我立刻拿起一個吃起來,真好吃啊,滿口都是芝麻的香,糯米的甜。

“哈哈哈!”奶奶笑了起來。咦,怎麼回事呢?我來到鏡子前,原來,我的手上,臉上沾滿了芝麻,手就像非洲黑手,嘴成了非洲黑嘴,臉也向非洲人看齊啦。

“哈哈哈……”笑聲在屋子飄蕩……

標籤:特色小吃 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