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我相信作文指導

作文2.85W

“主題作文”指導課的組織策略

我相信作文指導

---以王君老師《讓筆下多一點兒悲憫》寫作指導課為例

張水魚

作文是個性化的,這是人人盡知的真理。學生寫作是需要指導的,這也是學生、家長、教師認可的事實。然而,從大面積上的寫作指導課來看,課堂上的寫作指導往往成了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兒。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或是所指導的內容與學生生活與體驗脱節,學生學習興趣不足;或是教學材料缺乏張力,學生的情感和思維得不到有效的拉伸,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到別處;或是指導過程零散,讀寫不能很好地融合,打通關節上出了問題。這些現象,都與教師的組織作用沒有發揮好有關。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他的指導應當是有組織有策略的,因為有組織才有梳理有整合,有策略才有層次有效度。對解決學生作文中共性的問題,對於大規模的學生作文素質的提高,作文教學組織顯得非常重要。

那麼,什麼是組織呢?組織在《漢語辭典》裏被註解為:經緯相交,織作布帛。也指紡織物經緯紗線的結構。這應當是組織的原初釋義。在百科裏註解,一般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動詞,就是有目的、有系統集合起來,如組織羣眾,這種組織是管理的一種職能。課堂教學組織即這種職能。結合這兩種解釋,我們可以作這樣的分析:組是什麼?組是組合,是分類,是尋求聯繫。“織”是什麼,織是按照一定的聯繫進行聯綴的過程,分類與聯綴是組織的核心任務,換句話來説,組織就是經緯,就是把各方面的因素有機聯繫在一起以達成特定目標的行為。那麼課堂教學中的組織就是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全面把握,綜合學科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課標要求制定課堂教學目標,並依靠一定的教學策略安排活動,完成整體教學。課堂教學組織解決的是內容上的主次問題、多少問題、深淺問題,方式上的動靜問題、張馳問題、疏密問題,程序上的先後問題、斷續問題、開合問題,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就是教學組織策略問題。

教學組織策略即在一定教育理論基礎上,為實現某種教學目標而制定的教學實施總體方案,有時也表現為一定的組織方法。

這裏,我們也可以粗線條地將教學組織策略分為分類策略和聯綴策略。

分類策略包括:課堂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確定;學情分析;教學方法的確定。

聯綴策略包括:課堂程序的安排和調整;過渡的藝術;課堂提問;評價語;結語;板書技能等。

這些內容在教學活動中如何能被提取出來呢,我們不妨採用一種方法,關注課堂教學中的教師的語言。因為教師的教學組織功夫幾乎都是體現在課堂教學中的語言中的。語言的主導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外部語言”的調控,二是“內隱語言”的制約,“外部語言”如教學提示語(知識明確語、方法指導語)、程序指示語、過渡語(導入語、承轉語、小結語)、提問語、評價語等,內隱語言如動作、神態、表情等,由此,分析教師語言是研究教學組織策略的坦途。

本文將分兩部分內容來關照“主題作文”課教師的組織策略問題。這兩部分是:“教什麼”的選擇策略,“怎麼教”的方法操作。以下以王君老師“主題作文”教學《讓筆下多一點兒悲憫》為例。

一、“教什麼”的選擇策略

“教什麼”即確定教學內容的問題,其任務主要是確定課堂教學目標。圍繞着教學目標的確定問題,教學內容自然也就選擇定了。

那麼怎樣確定教學目標呢?一般來説,課堂教學是服務於課程的,課堂教學的目標首先與課程目標是統一方向的。其次,教學的目的最終是為了學生的發展,確定課堂教學目標要遵從於學生的需要,從學情出發確定有教學價值的教學內容。再次,課堂教學目標要符合教學規律。目標的確定以能夠有效完成學生任務為要旨。

王君老師為這次寫作課確定的教學主題是“讓筆下多一點兒悲憫”,這個主題既是“主題作文”教學的“主題”,又是王老師為這堂課確定的教學目標及核心教學內容。此主題的挑選足見其教學用心,正如一位網友所評價的:“它直擊當代中學生對社會生活的體驗與感悟,培養的是學生作文寫作的廣度和深度,體察的是學生的社會道德和做人的良心。”那麼,王老師是如何確定了這樣的一個教學主題呢?據王老師“課後記”所述,這個主題的選擇緣於對時下中學生羣體寫作的的隱憂,特別是下面兩類文章引起了她的關注:

一類是文字優美而旨意寡淡的。這類作品篇幅宂長而內容稀少,為表達一個簡單的意思而矯情敷衍,結構曲裏拐彎,有一點情節,有一點兒內涵,好讀而不耐讀,內容十分稀淡。

另一類就是艱深晦澀貌似深刻的。在這些作品中,不少的少年才子們滿紙蒼涼孤獨頹廢,一幅受了莫大災難與折磨的樣子。才子們還往往曲折附會一些貌似嚴肅的哲學命題,並以此顯出與眾不同的成熟。

可見,王老師選擇這樣一個教學內容絕非一時興起。而是緣於長久以來的一種觀察和對課程精神的領悟,這種觀察就是:學生的寫作普遍缺乏真實而鮮活的生活體驗,選材較為狹窄,思想較為單薄,小資情調、酷玩深沉等審美趣味普遍充斥文章。她對學生作文的隱憂是隨着觀察而“一直”以來的'。她選擇這樣一個教學目標旨在“引導學生直面苦難同情苦難反思苦難超越苦難”,希望由這樣一課開始學生能“心中有愛,筆下有情”,王老師這一做法與《語文課程標準》關於寫作這一塊的要求不謀而合:

“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王君老師對課標這一條的要求是有深刻領悟的,所以她的想法是“上一系列的作文課”來改變這種現狀。但作為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只能凝聚在“悲憫情懷”這一個點上。

在確定這樣一個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王老師選擇了怎樣的內容來“教”呢?

我們看到,在她的課例《讓筆下多一點兒悲憫》中,圍繞着這一教學目標,她先後向學生呈現了這樣一些內容,這些內容是王老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精心選擇出來的,它們在教學中各有各的作用,現將它們羅列如下並依次説明之。

①短片《重慶直轄十年新貌》,配樂《走向新時代》

②她自己寫的班主任手記《孩子,但願阿里原諒你們》

③《小鞋子劇照》

④對悲憫一詞的註解:悲天憫人。以慈悲體恤之心去關注人世間的苦難,感同身受地去撫慰苦難中的人們。

⑤楊絳《老王》片段。

⑥朱自清《背影》片段。

⑦魯迅《阿長與<山海經>》片段。

⑧林清玄《隨喜》片段,配樂《江河水》

⑨短片《苦難-----讓世界充滿愛》,配樂《讓世界充滿愛》

⑩錄音《農民工孩子的心裏話》

內容①安排在課間十分鐘播放。為什麼王老師選擇的是“重慶直轄十年新貌”呢?這是因為王老師這節課作為獻課是上給北京市的中學生的,而她本人來自重慶,這樣的一個舉措既可豐富學生見聞,讓學生感受王老師所説的“沸騰”生活,又進一步拉近了和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課間不知不覺感受重慶市改革新容顏的同時,將學生思絮引入生活。內容②來自於王君老師自己的親歷親感,有説服力,其用途是導入寫作主題。內容③作為班主任手記《孩子,但願阿里原諒你們》的一個道具存在。同時再度強調主題。內容④引導學生學習“悲憫”釋義,領悟其中要義。內容⑤到⑧用於品析悲憫的內涵及相關寫作技法。內容⑨是王老師精心製作的一個內容,其用意在於引導學生進入“説”的表達情境。內容⑩作為農民工孩子對社會各界的悲憫之情迴應的一首小詩,以體現悲憫之情的價值。

由上述分析可見,王老師圍繞着教學目標所選擇的教學內容是豐富多彩的,這些教學內容的選擇有力地支撐着教學目標的實現,這其中不僅體現着王老師的教學組織策略,也體現着她對課程的理解,對學情的認知,對教學規律的把握。

二、“怎麼教”的方法操作

解決了“教什麼”的問題,還要考慮“怎麼教”的策略,即我們通過什麼途徑可以使學生課堂的獲得更加貼切自然,更加豐富深刻,更加影響深遠。

1.創新課型,板塊呈現。

作為一節作文指導課,本堂課課型創新主要體現在分板塊推進教學內容。課例中王老師將課堂學習分三個板塊進行,如下:

第一部分激發——喚醒悲憫之心

第二部分省察——咀嚼苦難滋味

第三部分表達——吐露良知真情

從教師的教學任務上來説,第一部分重在激發學生情感,第二部分重在引導學生省察事理,第三部分重在指導學生表達感悟。從學生的活動方式來看,第一部分重“聽”,第二部分重“悟”,第三部分重“説”。三個部分教學內容完全遵循學生的認識由淺入深,由感到悟,由讀到寫的規律,循序漸進,分板塊教學這一組織策略顯示着教師教學技能的精進。

2.話題牽引,整體教學。

課堂是由王老師自己寫的一篇日記《孩子,但願阿里原諒你們》引入的。日記內容寫的是:王老師在班上放一部伊朗的著名電影《小鞋子》,故事很感人:在一個貧困的家庭裏,哥哥阿里不小心弄丟了妹妹的鞋子,他不敢告訴爸爸媽媽,只好兄妹倆輪流穿一雙鞋子上學。為了得到新鞋子,兄妹倆疲於奔波,狼狽不堪。這一部本該令人同情的小兄妹倆的遭遇,卻惹來觀看影片的學生們的鬨堂大笑,學生笑的竟是“貧窮”,那笑聲“狂”而“尖利”,它深深地刺痛了王老師的心……

以班主任日記作為教學話題非常好。首先好在話題中有老師的沉痛體驗,也有同齡學生的不當表現,容易引起學生共鳴;還好在話題直擊作文教學主題“悲憫情懷”,可謂一箭三雕。王老師在展示了自己寫的日記後問:“王老師班上的孩子們到底丟失了什麼?”由此進入正題,引導學生認識悲憫情懷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在課例的第二個板塊裏,王老師又提出來“悲憫情懷,自古以來就成就經典的重要原因”,以此為抓手進入對“悲憫”這一“主題作文”內藴與寫法上的探討。最後在總結中提示寫作視角:

懷着悲憫之心,描繪他們的生活

懷着悲憫之心,感受他們的痛苦

懷着悲憫之心,思考他們的命運

懷着悲憫之心,撫慰他們的心靈

接下來並進一步佈置口頭作文任務,推進第三板塊的學習。

請你傾吐——此刻你內心的感受。

請你描繪——最難忘的一個鏡頭。

請你呼喚——向苦難中的人們、向社會、向自己、向天地……

在第三個板塊“口頭作文”裏,王老師又以內容⑨為依託進行説的練習,視頻中各種各樣苦難的人,以他們悲慘的命運昭示着社會的沉重。背景音樂配的是韋唯演唱的《讓世界充滿愛》的歌曲。在音樂和視覺的雙重衝擊下,學生很容易進入情境。

這樣,從整體課來來,王老師以三個主要話題為引擎調動學生情感和思維積累,推進了整體教學進程。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這種話題引領的教學策略不枝不蔓,以少帶多,非常有效。

3.組織活動,打造細節。

在課堂中,教師組織的活動有看、聽、説等活動,這些活動調動起學生全方位的感受,師生在一次次活動中情感交融,思維共振。課堂在這裏是一個場域,一個思想與思想交流的場域,一個情感與情感碰撞的場域。而在此過程中,教師又絕對是一個號手。她的號聲就是學生思維和情感前進的方向。

以課堂第三塊內容“表達——吐露良知真情”中教師的組織策略來看,她對學生“口頭作文”活動的引領是非常有藝術性的。

首先妙在活動任務的佈置。

在學生觀看完短片《苦難----讓世界充滿愛》中三十多張感人肺腑的圖片之後,王老師佈置了活動任務:

請用一個詞語或者一個句子把你此刻的心情表達出來。

等學生以“失落”“疼痛”等個性的詞語成功完成這個任務之後,王老師又佈置了下一個學習任務:

現在請你像楊絳描繪老王,像朱自清描繪父親一樣用深情的語言把剛才所看到的最難忘的一個鏡頭描繪出來。

這個學習任務是課堂學習的核心環節,等這個環節完成之後,王老師特別借用希望工程標識性圖片“大眼睛”蘇明娟及她的成長故事引出新內容,並又一次採用了“跳一跳,摘果子”的辦法佈置了新任務:

同學們,聽了這個故事,你的心中又會湧起一些什麼樣的感慨呢?請你像魯迅先生一樣呼喚出來吧!你可以對剛才影片中的最讓你牽掛的苦人兒説,對苦難説,對我們這個社會説,你還可以對自己説,甚至對老天説,讓我們最後用這樣的方式,為你的口頭作文畫龍點睛。

三次任務,層層撥高,又脈脈相連,由詞到句、段,由人到事,由描摹到説理,一直不離話題的中心詞“悲憫”。最後在“悲憫不只在人與人之間,還在人與萬物之間”的主題拓寬中止步。這時,教師的任務結束了,學生的思緒卻飄遠了。

其次妙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到位的提問、評點、結課等細節的教學策略。這裏篇幅關係,僅以評點策略示例。讓我們共同回味一下這一個教學鏡頭:

生:我最難忘的鏡頭是那些眼睛,那些無助的、迷茫的眼睛。從那些眼睛中看不到希望,更看不到熱情,只有逆來順受和忍耐。

師:你能具體地説説某一雙眼睛嗎?

生:有一幅圖片的背景是一個大垃圾場,裏邊有一個小男孩兒,他面無表情地躺在垃圾堆中,看着天空。他的眼神是空洞的,你什麼也看不到。

師:你能想象一下這個孩子為什麼會在垃圾堆中嗎?

生:他的家裏一定很窮,所以他只能在垃圾場來打工。或者他是一個孤兒,他的爸爸媽媽很早就死了,他只有自己撿垃圾謀生。也可能他是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兒,被壞人控制逼他到垃圾場來作苦力。

師(動情地):這不僅是一個不能讀書的孩子,而且還是一個連基本的生存權都無法得到保障的孩子!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們看到學生的認識由模糊而清晰,也看到教師的評點由遠而近(由許多眼睛到其中一雙),由近再遠(由空洞的眼神想象他背後的艱辛生活)的彈性拉伸作用。

藉着王君老師的這堂“主題作文”教學課,我們明晰地看到了教學組織策略在課堂中的的運用。如果説教學是具體的施工,組織是就是施工的藍圖及工程師胸有成竹的調遣;如果説教學是作品的演奏,組織就是樂隊指揮的指揮棒及他與演奏者共鳴的樂章。正是在這樣精心的組織之下,這堂作文課達到了這樣一種境界:認識的吸納、情意的流動、創新的表達在課堂上爍爍放光。這種境界正是我們的課堂作文教學所應該追求的。

標籤: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