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高中構建精神家園作文

作文9.53K

在語文教育的大討論中,作文教學中的問題成為社會議論的焦點,構建精神家園作文。新課標明確提出加強寫作與生活的聯繫、重觀察、重思考、重真情實感,要説真話,説實話,説心裏話,不説假話,鼓勵想象和幻想,鼓勵有創意的表達。而實際上,不少學生作文已變成了與個體生命、心靈毫不相干的東西,失去了親切自然的魅力。很多學生的作文,僅僅是“生活的複印件”,寫作的過程壓根兒就沒有驚歎、沮喪和戰慄之類的情感因素生成並從心底泛開。這樣,寫作主體鮮活而強悍的生命力,一個個活潑的“我”的靈魂,難以在作文映現。

高中構建精神家園作文

當前,在作文教學中,灰色作文、虛假作文甚至病態作文競相登場,其癥結何在?有人將矛頭直指應試教育,認為都是考試惹的禍。但我認為,這不僅僅是應試教育的問題,而是一種人文價值、人文底藴流失的表現,是一種社會庸俗化、功利化的集中反映。周國平先生與自然的交感,功利意識擴張導致人與人之間感情淡薄。

情感體驗失去個性和實質,蜕化為可模仿的雷同的流行歌詞和禮品卡語言。”找到癥結,而教正乏術,這是為師者的最大悲哀。然而若我們潛心與賢哲對話或能尋得一劑良方。

司馬遷:“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史記·太史公自序》狄德羅:“只有情感,而且只有大的情感,才能使靈魂大大偉大的成就。”繆塞:“最美麗的詩歌是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如是説,都是對情的肯定,都是情感驅動寫作創造活動出現的證明

學生們的情感其實很豐富,為了真正開掘出他們的寫作潛能,教師應引導學生熱愛生活,深入生活,並不懈地用心去觀察、感悟、思索,給自然、社會、人生賦予生命的情感,這樣,學生筆端才會流淌出有靈性活力的歡歌,作文中才能站起有靈魂的生命“自我”。

失落的審美家園

“鳥鵲飛舞我也飛舞,羚羊跳躍時我也跳躍,螢火和星光閃耀時我也閃耀,小樹盪漾搖曳時我也盪漾搖曳……”這種物我也閃耀,生命物化的情趣,若時常出現在中學生的作文卻是“蒼白無力常徘徊,靈氣美感又不在。”作文教學的這一尷尬局面,究其原因,是寫作主體“審美家園的失落”所致。

請看下面兩則故事:

(一)阿爾卑斯山谷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着一個標語牌勸告遊人説:“慢慢走,欣賞啊!”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回首流連風景,於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無生趣的囚牢,中學生作文《構建精神家園作文》。

(二)蘇格拉底和拉克蘇相約,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遊覽一座大山,據説,那裏風景如畫。人們到了那裏,會產生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

許多年以後,兩人相遇了,他們都發現,那座山太遙遠太遙遠。他們就是走一輩子,也不可能達到那個令人神往的地方。

拉克蘇頹喪地説:“我竭盡精力奔跑過去,結果什麼都不能看到,真叫人傷心了!”

蘇格拉底撣了撣長袍上的灰塵説:“這一路有許許多多美妙的風景,難道你都沒有注意到?”

拉克蘇一臉的尷尬神色:“我只顧朝着遙遠的目標奔跑,哪有心思欣賞沿途的風景啊!”

“那就太遺憾了。”蘇格拉底説,“當我們追求一個遙遠的目標時,切莫忘記旅途處處有美景!”

瑞士思想家阿米爾説:“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一切美的光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映射,是無所謂美的。因此,欣賞者只有以其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才能成就一個山蒼木秀、水活石潤、淵然而深的靈境。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本來並沒有靈性,可是若“把我的情感移注到物裏去分享物的生命”,那麼,無情的山水,在有情人眼裏也就充滿了情趣和美感。“自己在歡喜時,大地山河都在揚眉帶笑;自己在悲傷時,風雲花鳥都在歎氣凝愁。惜別時蠟燭可以垂淚,興到時青山亦覺點頭。”

有時,“睹魚躍鳶飛而欣然自得,對高峯大海而蕭然起敬,心情濁劣時對修竹清泉而洗刷淨盡,意緒頹唐時讀《刺客傳》或聽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便覺慷慨淋漓。”(朱光潛語)因此,只有把自己的意藴和情趣移於司空見慣的事物,才會使事物呈現出人格化、情感化。

我們知道,自然萬物、社會人生都負荷着無限的深意、無邊的深情。當學生以自己的真情實感去體味生活,感悟美好,那麼其筆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也就具有了活力,並凸現出精神的內涵。培根説過,物質以其感覺的詩意的光輝向着整個的人微笑。

我們相信,當學生對“徘徊枝上月,空度可憐霄”的妙諦有了自己的審美愉悦,當學生能去分享蚌殼在一張一翕時那種單調生活的況味,當學生把自己想象成一棵小樹,去享受幼芽發青或是柔條臨風的那種快樂……總之,當學生尋回“失落的審美家園”,到那時,離寫好作文還遠嗎?

傾斜的文化家園

人類已跨入樂1世紀的門檻,人類正在走向現代化,並正在盡情享受着現代文明結出的'碩果,但隨之帶來的諸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物慾越軌、人文淡化、民族仇殺、恐怖事件……的確令地球人哭笑不得。海德格爾曾詰問道:“在技術化的千篇一律的世界文明的時代中,是否和如何還能有家園”?尼采更是憫人悲天:“真的,我的朋友,我漫步在人中間,如同目光從今天望到過去,發現比比皆是;碎片、斷肢和可怕的偶然——可是沒有人!”

怎樣醫治現代化“霸權”帶來的“創傷”,不少學者認為,“天人合一”“人我和合”的價值理想及其有機整體宇宙觀和包含人情的人文主義,無疑是現代文明最好的醫師。

以上種種,似與我們的作文教學風馬牛不相及,其實不然。有這麼兩則幽默故事:一則説,以大象為論題作文,德國人寫的是《大象的思維》,法國人寫的是《大象的情愛》俄國人寫的是《俄羅斯的大象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大象》,中國人的題目則是《大象的倫常》;

令一則故事説,一幢各族雜居的大樓失火,猶太人首先背出錢袋,法國人立即搶救情人,中國人則奮不顧身尋覓老母。這兩則故事自然只能當做談資,決不可套用於這寫民族內林林總總的人們,但這些故事畢竟大略勾勒出了上述民族的特色:德意志民族重哲理思辨,法蘭西民族重情愛,猶太人重金錢,俄羅斯民族的大俄羅斯民族自豪感,中國人重孝親。總之,“各民族之所以不同,不僅在於他們的生活條件不同,而且在於表現在民族文化特點上的精神形態不同。”

在現存文化理論中,一派把文化界定為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另一派則把文化理解為人的生存樣太。(胡適、梁漱溟就是著名的生存樣態説持論者)當代學者張岱年則認為“文化是人類在處理人和世界關係中所採取的精神活動與實踐活動的方式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物質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活動方式與活動成果的辨證統一。”張岱年先生曾簡單地把人類存在的關係體系梳理為三大類:

①人與自然界的關係;

②人與人的關係;

③靈與肉的關係。

而這三種生存樣態,正是人類文化體系的構成。

我們知道,新課標突出以育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本,那麼,培養怎樣的人呢?一句話,“有文化教養的社會的人。”這裏的“文化”一詞,不等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文化知識。文化是什麼?是使人超出機械、平庸生活的東西,是使人更有教養、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東西,是使人更聰明、智慧的東西。

換言之,文化是人的精神播種、開花、結果的園地,是人的心靈展現,是人道實現的場所。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以多元的、開放的眼光投向大自然,投向社會,關注生命存在的意義。激發他們以主人的樣態去傾注情感,賦予理性,讓他們在作文歷練中經歷再社會化的洗禮,這種內涵為心理改造的洗禮,是能夠喚醒人性、鑄煉人格和產生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