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卡拉馬佐夫兄弟》讀後感

作文1.79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卡拉馬佐夫兄弟》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卡拉馬佐夫兄弟》讀後感

我之前看《走進生命的學問》一書時,書中作者周保鬆的老師推薦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我買了一套陀老的文集收藏,近日看完《卡拉馬佐夫兄弟》,的確精彩。

書中我最喜歡兩句對白:

“愛生活甚於愛生活的意義?”

“一定得這樣,像你所説的超越邏輯去愛,一定得超越邏輯,那時我才理解其涵意。”

這對話裏有着某種存在主義的味道。雖然老陀一再痛斥虛無主義,但我認為他所痛斥的是“既然一切虛無則凡事都可為”的邏輯。而在我的認知裏虛無是一種生活氛圍,是一種理不清因果,找不出方向的混沌處境。一直拒絕承認“生活毫無意義”,也是怕滑入“凡事可為”的不復之地。

借伊萬之口老陀感歎:重要的不是上帝是否存在,而是它“必須”存在,人們會為此造出一個“上帝”。

老陀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三人身上分別突顯了人性的某一面,米嘉的慾望,伊萬的理智,阿遼沙的篤信。他也賦予他們一個共同的特質——坦誠,這坦誠尤其指對自己,藉由這一特性,即便最惹人厭的米嘉也是讓人喜歡的。如果非要對比,最不坦誠的大概是伊萬,但我真的好喜歡他,也許是他那種想要篤信“愛”而不能的掙扎讓我倍感熟悉。理智從不輕信,當他對阿遼沙慷慨激昂地講完關於宗教叛逃的長詩,絕望而悲涼,阿遼沙在他嘴脣上輕輕吻了一下。我覺得伊萬是羨慕阿遼沙的,因為阿遼沙不必經由撕裂的自我辯論,憑着善良純真引導而去篤信(現實中,我也是羨慕那些憑着善良純真而去篤信宗教的朋友)。

老陀似乎並不認同三兄弟中任何一個,但似乎隱隱的承認了三者存在的合理性。慾望,理智,篤信是人性的一體三面,套用一句俗到不能再俗的話,和諧才是根本,但前提依然是坦誠。

書的最後一章是伊柳沙的葬禮,在巨石旁,阿遼沙對守護伊柳沙的孩子們説,“記住這一刻,永遠不要忘記,當年我們被一種善良而美好的感情聯結在一起……關於你們的教育問題人們經常向你們談起,而某一段從童年時代保留下來的美好而神聖的回憶或許正是最好的教育。不管我們會變得多麼狠毒……我這樣説只是唯恐我們變成壞人,可我們為什麼一定會變成壞人。”

確實,《卡》這本書帶來的哲學思考可以説是非常的震撼和發人深省。陀氏本人被冠以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家,但我個人認為他更是一個哲學作家、心理學作家、神學作家。《卡》裏面伊凡與阿遼沙的長篇對話,佐西馬長老的臨終回想,米卡的精神衝突,伊凡與魔鬼的對話等篇幅,以及“宗教大法官”和“辯護人演講”等場景,裏面實在有太多的精華值得令人深思和回味的。

簡要回顧一下本書的內容,或者説本書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本書的書名《卡拉馬佐夫兄弟》很清楚的説明了本書是圍繞了卡拉馬佐夫兄弟幾人而展開的故事。可能“兄弟”還不足以完全涵蓋整卷書的內容,因為老父親費爾多也是貫穿整卷書的人物。本書描述了舊俄羅斯的一個富有的地主及其三個兒子、包括一個可能是他的私生子之間的故事。

老父親費奧多爾是一個完全反面的角色,這一角色在故事最後律師激情的演説中被評價為不可能讓他的兒子將他當作父親來看待。他貪婪、好色、自私,但他本身又是一個悲劇。妻子早早去世,兒子們又不尊重他甚至不愛他,他晚年所愛慕的女子又只是在玩弄他。因着財產的糾紛,他被大兒子衝進家裏暴打一頓,最後又被私生子所殺。傳統對小説的理解都是講述諸如“萬惡的農奴制下所產生的貪婪、欺詐、壓迫的農奴主階級”,以此來批判沙俄的農奴制。但其實在這個社會之下,從來就沒有真正的公平,這樣的人在封建社會,在現代的資本主義社會,在中國所謂的社會主義社會中,都是比比皆是。我不認為老費奧多爾有多麼的可惡,他只是一個悲劇的貪婪者,一個可憐的人。

大兒子米嘉是一個複雜的人,或者這就是所謂的“卡拉馬佐夫”因子。一方面他不惜進取,胡亂花錢,為了女人神魂顛倒;另一方面他又追求高尚。他可以為了素不相識的女人遞出三千盧布而不思回報,他可以為了不做一個完全的賊而不肯花掉卡捷的另外的一千五百盧布。米嘉的身上有很多東西值得人思考。他追求愛情時的一無反顧,他維護人格時的堅定不移,他內心深處的憐憫,都值得我們學習。但他的不顧後果,衝動易怒,無視尊長,不學無術等,都是對人的一種警戒。

二兒子伊萬雖然在主要的故事情節和線索中看起來並不是非常的重要。他和父親沒有明顯的衝突,但其實故事的悲劇卻是他一手造成的。沒有他對父親的私生子的思想灌輸和影響,沒有他高舉的“一切都是可以做的”理念,就不會釀成最後的悲劇。不過伊萬透過故事而帶來的巨大的影響更多是在情節以外。他在與阿遼沙的談話時所流露出的思想令人深思。

他的“小孩子的眼淚與無辜如何能成為上帝和諧國度的肥料”確實令人難以回答。“和諧被估價得太高了,我出不起這樣多的錢來購買入場券。所以我趕緊把入場券退還。只要我是誠實的人,就理應退還,越早越好。我現在正是在這樣做。我不是不接受上帝阿遼沙,只不過是把入場券恭恭敬敬地退還給他罷了。”伊萬就是因為這樣不願意接受上帝,他接受不了為了最後的幸福而出現如此的苦難。

他的宗教大法官的詩更是本書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的神學和哲學思想。在宗教大法官這一篇章中,他以宗教大法官為了給予人類幸福這樣一個崇高的目的,而拒絕耶穌基督的再來,拒絕耶穌基督為使人類獲得自由的教導。他認為人類的軟弱不配擁有真正的自由,人類要服在那可怕的精靈之下才可能獲得真正的幸福。他認為教會的高層真的有像宗教大法官那樣,為了人類的幸福而採取欺騙的手段,甚至將再來的耶穌送上火場。

伊萬的信念因着父親的死而受到衝擊。他因此犯上了腦炎,在夢境中魔鬼與他的對話同樣非常的精彩。魔鬼只是伊萬思想中拒絕上帝、相信一切都可以做的那個信念,是伊萬的另一個自己。在兩個自己的衝突與辯論中,伊萬戰勝了自己的另一面,他最後敢於在法庭上宣告是因為自己的默許和影響,使僕人斯滅爾加科夫殺死了父親。作者用伊萬的行動和悲劇去辯駁之前伊萬不信上帝,相信一切都可以做的宣告。

三兒子阿遼沙我倒不知道該如何來回顧他了。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講到的,關於將阿遼沙作為書中的主人公,他到底有何特別之處呢?作者自己也説不上來。因此我的感覺是,阿遼沙就是一個天使,一個將近完美的概念。或者是陀氏將基督的化身植入到阿遼沙身上,使人看不出他的缺點在哪裏。但是這樣的人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或者是很難找到的。阿遼沙可以早早的入修道院修行,他完全的愛着佐西瑪長老,深信他的每一句話。他同樣的愛着他的父親費奧多爾,雖然他的哥哥們都不愛父親,但他依然愛着父親,聽父親的話。他的愛感染了他的父親,使費奧多爾這個冷酷的人也會生出愛心來。他愛他的哥哥米嘉,可以為了米嘉東奔西跑,毫無怨言,並深深的為着哥哥與父親的衝突而擔心。他也愛他的二哥伊萬,希望能改變伊萬的信念,並用他的行為最終使伊萬有所改變。他還愛那個可憐的輪椅上的女孩,甚至答應和她結婚。他還愛着那幾個孩子,並在孩子們中間廣受尊敬。他在整本書中都用愛來履行佐西馬長老的教導,或者説履行基督愛的教導。這使我想起佐西馬長老的一句話,當你對信仰不夠堅定時,用不斷的愛去愛人,你就會感受到上帝的存在。

佐西馬長老也是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他同樣也是愛的典範。他在臨終時的長篇敍述令人印象深刻。關於他個人的經歷使人感受到一個曾經是如此暴躁和沒有信仰的年輕人最終會成為一個偉大的修士,這都是上帝的作為。他在講話中談到那個因着殺人而飽受心靈痛苦的中年人更是引人深思。這也説明了上帝所給賜人的良心是如此的不可思議,可以使一個人幾十年為了過往的錯事而不斷譴責自己。雖然可以瞞過自己的妻兒,但卻欺瞞不了自己的良心。最後這個中年人寧願向眾人宣告自己的不義,來換取心靈的真正平安。就算最後因此付出生命,他也沒有後悔。這正是上帝值入人心中的良心和道德律,使人對罪惡、不義生出抵抗和拒絕。正如康德的墓碑上所刻的',有兩樣東西令我感到偉大和深不可測,就是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但儘儘靠道德律是不夠的,人們更需要頭頂的星空,就是創造天地的上帝,才能真正的使人脱離罪惡和死亡。

陀斯妥耶夫斯基是一個偉大的作家,他所描寫的每一個人物都如此的細緻和生動。除了以上主要的人物以外,書中其他的人物同樣也令人深省和回味。卡嘉為了父親的名譽寧願犧牲自己的身體,及她和米嘉、伊萬之間的敢愛敢恨的感情,令人感動。格露莘卡也是一個複雜的人物,令人難以理解。她可以同時玩弄卡拉馬佐夫父子二人的感情,為了和等待許久的舊情人相會,而躲避米嘉。但最後卻發現她愛的人其實是米嘉,並在米嘉犯罪受審的時候依然陪伴在他身邊,也是一個為了愛情勇於付出的可憐的女人。斯乜爾加科夫同樣是一個悲劇的人物。他受了伊萬的影響又殺死了可能是他親生父親的主人,並且策劃了一個完美的謀殺和陷害的計劃,使米嘉替他承擔了殺父的罪名。但最後他卻受不了良心的譴責而自殺,一切都化為虛無。

最後談一下那幾個小孩子。伊柳沙的悲劇使人禁不住想掉眼淚,多麼可憐的一個家庭!他為了父親的名譽而與小孩子們起衝突,同時因着使一個狗吃了大頭針可能死掉而良心受責,最後病倒直到夭折,實在令人心痛。郭立亞是一個有趣的小孩,人小鬼大的他比其他小孩膽大而聰明。可以為了一個賭而卧身鐵軌,可以做很多驚心動魄的事。但他終究是一個孩子,在最後他去看望伊柳沙時,才展現了他真正的自我。在人性裏面的純潔的、真正的、無瑕的愛在這裏體現出來。雖然他自認有知識有智慧,但他卻從心裏佩服阿遼沙。可能阿遼沙並沒有表現出什麼樣的知識和學問,但他從內心的散發出來的生命力卻使每一個和他接觸的孩子都深深為之傾倒,毫無保留的聽從他的話。阿遼沙最後的講話中告訴孩子們,不要忘記伊柳沙,也不要相互遺忘。讓他們記得要珍惜友情,永遠的彼此相愛。

從這本一千多頁的書中,可以讀到太多的令人感動、難以忘懷、激動人心、發人深省的文字。而且裏面有好多的內容不是隻看一遍就可以真正認識的,而是要一次又一次的用心去體會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思想美、感情美、哲學美(尤其是對虛無主義“凡事皆可做”的批判)。可能別人看到的是一部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但在我眼中本書卻是一部複雜的思想著作。從這本書中可以感受到人性深處的真善美,讓人不斷的思考自身的處境,思考人類的意義,思考心靈的跳躍。可能很多思考沒有答案,但人就是需要在不斷的思考中,破碎自己,從而提升自己。時間和精力的有限使我寫這些文字時有些凌亂,不論是形式上或者思想上的。很多內容和人物我都沒有展開詳細的回顧和探討。雖然我對伊萬的“孩子的眼淚”依舊沒有答案,對宗教大法官的理解依然有限,對佐西瑪長老的臨終絕唱認識不夠,但閲讀本書已經帶給我很多的不可言説的價值,並且我還會一再讀它,和作者其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