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境由心生阿偉題目的作文六篇

作文1.98W

【篇一:境由心生】

境由心生阿偉題目的作文六篇

我常看佛學禪理的故事,最喜歡其中一則關於蘇東坡與蘇小妹的故事:

一次蘇東坡和佛印和尚在林中打坐,日移竹影,一片寂然,很久了,佛印對蘇東坡説:“觀君坐姿,酷似佛祖。”蘇東坡心中歡喜,看到佛印的褐色袈裟透迄在地,對佛印説:“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糞。”佛印和尚微笑而已。蘇東坡心想這回讓佛印和尚吃了一記悶虧,暗暗得意,禁不住悄悄告訴蘇小妹,想不到蘇小妹卻説:“哥你又輸了,試想佛印以佛心看你似佛,而你又是以什麼樣的心情來看佛印呢?”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蘇東坡看佛印是一堆牛糞,因為自己的心裏、眼裏充滿牛糞,而佛印稱蘇東坡是佛,因他心中、眼中有佛。

我對佛學的認識不夠深刻,但從中明白了:世界的美醜,雖然是我們用眼看到的,但是其實皆因自己的心去感悟出來的。所以有句話説:“世界上不是缺少美的風景,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更確切的説,看不見世間的美好,是因為缺少發現美的眼光,沒有這樣的眼光,歸咎於沒有美好的心境。因此佛語又有云:“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在這點上,我頗有體會,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是如此不同,當我年輕遭遇挫折,心情失落,每一日都鬱悶難當,因此不敢出門,成天躲在家裏,怕聽到別人説話;而當我戰勝自己,能把握自己內心的時候,我不只看大家都很漂亮,連看風景都處處是美麗的,尤其是別人認為沒看頭的地方,我都覺得只要是第一次去,所看之處都是美景。這種心境的轉變,關鍵在於心情的改變。

根據佛學的解釋:我們的心是根據自己的業力為我們投射出來的。如果我們的業力相對清淨,感覺到的就是比較愉悦的畫面;如果業力較為粗重,感覺到的就是污濁穢惡的景象。所以説,我們能見到什麼,不能見到什麼,見到好的一面還是不好的一面,這個決定權不在我們的主觀願望,而取決於我們當前顯現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業力。娑婆世界在我們的眼裏是五濁之穢土,而在佛的眼裏卻是完美無暇的淨土。

對於不同業力眾生這種覺知上的差別,我猜想可能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一是覺知根不同,比如我們看不到須彌山,再比如水對人是濕潤,餓對鋨鬼則是燒灼。第二是識的了別作用不同,比如色盲把紅色當成綠色。你看,明明面對着同一個所見的實體,卻得出完全不同的認知結果,這就是業力對我們的欺騙和捉弄。在業力這隻魔掌所為我們織造的因果之網面前,我們這些自以為似乎無所不能的人類,其實是多麼的無能!多麼的無奈!多麼的渺小啊!

在理解了相由心生的道理最後,我突然想到豬哥村長在看了我春節去文化藝術中心觀看花鳥畫展後拍下的“靜心園”的大作後留的言:“這種畫我不喜歡,我喜歡洋人不穿衣服的畫!”我説豬哥村長你怎麼那麼老實,説出自己的心裏話,不過我還是覺得你老實得很可愛。還有豬哥曾留言:“村長是雙身,寫博想找個小三!”我看這不過是村長酒後笑話,因為早知村長“懼內”,而且還是關心、尊重婦女的代表,哪敢?只是豬哥小弟的確太可愛。

【篇二:境由心生】

陸九淵曾説:“心是世界萬物的淵源。”,心之所向,境之所在。每個人面對着同一個世界,卻會得到不同的感悟。每當我們靜立窗前,展現在人們心中的卻是紛繁各異的景象,此便是境由心生。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千百年來,不同的文學作品被不同的人所閲讀。而當人們同時閲讀一部文學作品時,人們對作品的理解與感悟不同。這種差異便是取決於當時他們的心境。當他們心情好的時候,便會更注重看作品中開心的場景,而心情不好時,便只會看到作品的陰暗面。

同理當你心情愉悦時,就覺得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當你感到是失落時,便覺得世上的一切都背叛了你,世間的一切都充斥着虛偽和欺騙。

李叔同出身優渥,年少便留學歐洲,精通音律,雕刻,古漢語。然而,世上太多醜惡血腥的事擾其內心,使他不斷地在自己的世界中徘徊,但他最終還是聽從自己內心深處的召喚,放棄了塵世的一切,遁入空門,潛心向佛。而他圓寂時的那一句“華枝春滿,天心月圓”,便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李叔同為了自身不被外世侵擾,從而選擇追求一顆真摯純潔的內心。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我們的心就如同一座明亮的鏡台,我們要不斷地將它撣拂擦拭,不讓它被污垢障蔽了光明的本性。我們不應被污穢與殘暴所掩蓋內心的善良和真誠,我們應以一種積極心態來看待人生和世界,那世界將會被光明所籠罩。

史鐵生打開人生這扇窗望向地壇時,才真正發現生命中需要的淡定和從容。因此他説過:“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過之後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麼可怕。”此時的他找到了內心的方向,從而看到了世界的美好之處。

在現今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周圍都充斥着金錢所帶來的競爭和壓力,每個人的內心都被忙碌和浮躁所填滿。正是如此,他們無法看到窗外世界的美好。而若心中保有一絲純淨和真摯,你將會看到紛繁世界中閃爍的亮眼明珠,從而得到內心的平靜。

【篇三:境由心生作文】

“你的愛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興趣就是你的資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運。”

——羅曼羅蘭《境由心生》

縱觀古往今來的無數英雄人物,不論是愛好陽春白雪的豪門宦官,亦或是喜歡下里巴人的底層貧民,不論是書香門第的高門學子,亦或是鑿壁借光的寒門學子,都有着自己的理想、胸懷與境界,而決定他們胸懷與境界高低的,就是心靈的力量,所以羅蘭才提出了“境由心生”這一説詞。

境由心生,愛好即方向。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陶淵明,他扛着鋤頭,捧着一把菊花,悠然走來,古來世人皆愛權,而他唯獨愛山田,山水田園之樂就是他一生的追求愛好,即使違背意願強行做官,最終仍是“不為五斗米折腰”,重新迴歸山水田園之間,所以愛好及方向,即使一時迷失,也依舊會回到原本的軌跡。

正是因為他擁有如菊花般高潔孤傲的情操,如明鏡般一塵不染的心靈,所以才能超脱“居廟堂之高”的束縛,選擇“處江湖之遠”的悠然境界。境由心生,正因為有如此純潔而又博大,不被塵世所染的心靈,所以他的筆下,才能描繪出“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怡然自樂”的桃花源,永遠成為國人心中最純最美的“烏托邦”和“伊甸園”,正因為他那綻放與自己內心的山間清菊,所以他的心靈才最終感染世人,流芳百世。

境由心生,興趣即資本。

“筆走龍蛇,入木三分。”王羲之,他一生中最大的興趣便是書法,草如舞動之龍,行如,楷如清冽之風,狼毫一揮,書法的生命便隨着他的書興舞動起來,“筆落驚風雨,書成泣鬼神!”

因為他對書法興趣濃厚,所以從小就開始練習,十幾年如一日,每天都在院子裏的水池邊練字,寫完後就在池中洗筆,天長日久,竟把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後來他的兒子問他書法的祕訣,他指着那一池墨説,“這就是我最大的資本。”後來他的兒子王獻之也效仿他,把十八缸水都洗成了墨色,終成一代的書法大家,和王羲之併成為“二王”。

正是因為他們對所喜好的東西擁有強烈的興趣,所以境由心生,興趣也成了他們最大的資本,讓他們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巔峯。

境由心生,性情即命運。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王昭君,她桃花般嬌羞的容顏;海棠般柔美的身姿;菊花般孤傲的風骨;蓮花般高潔的品性。都在那茫茫大漠中消弭、湮滅,這樣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子,為了國家和民族,百姓的安寧,毅然孤身一人遠走他鄉,她的悲情命運怎能不讓人扼腕歎息?

但正是因為她孤傲、高潔,如蓮花般出淤泥而不染,不趨炎附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性,才使得被小人中傷,被畫師醜化。正是因為她這樣的心情,才決定她一生多舛的命運。但正是因為如此,她才為兩個民族帶來了長久的和平,她也因此流芳百世,被後人稱讚和銘記。

境由心生,我們內心的愛好將指明前進的方向,我們內心的興趣將成為我們最大的資本,而深藏內心的性情將決定我們的命運。

【篇四:境由心生】

還是在國慶節,周圍卻有些冷冷清清。我坐在窗前,讀一本散文。一邊聽韻律優美的歌,這樣的時刻是最寧靜的。有時我會凝望窗前我的小花園裏長春花那開得極為熱烈的紫色的花朵。有時我會聽着歌,一邊記下里面的歌詞,是從容的筆調,就象在練字。我也知道,我的字就是這樣的了,再練也好不到那裏去。有時我會摘抄一段比較優美的散文段落。我喜歡文字在筆尖流淌的感覺。這個時候,只覺得所有的煩惱都消失了,心裏非常寧靜。

有的時候,我不寫,也不看,只讓音樂在我的耳邊縈繞,託着腮,摯着筆,只靜靜的發呆,好象想了很多,又好象什麼也沒想。發呆的日子也是快樂的。

其實這本散文也是才借來的。讀到唐敏的《女孩子的花》,似曾相識。我不知道是不是曾讀過,但當日是在那裏,又是在怎樣的心境下,我卻忘了。是年少時吧。青春年少時,因了年輕,充滿活力,對未來充滿了幻想,對於憂傷的文字常常是不屑一顧的。因了青春的簡單和蒼白,難以領誨文中藴藏的深深的感情。到了我這樣的年紀,既有了一些經歷,又還不至於到日暮時分。沒有年少的狂躁,沒有年老的衰敗,有一些活力,有一些沉穩。同一篇文章,因了不同的心境,竟有了不同的感覺。

常常在想,你是那個在靈魂上與我對話的人。我們只是相約,在心靈上做伴,並沒有相約,在生活中同行。花的美與醜,其實全在乎看花人的心意。即便是一棵小草,只要你用温柔的心去看她,也能看到她的青翠可愛;即便是一朵玫瑰,你懷了嫌惡的心去看她,只會看的她的尖利多刺。這一切,都是因了我們的不同的心情。所謂境由心生。喜歡一個人的時候,她的種種行為都是可愛的,討厭一個人的時候,她的種種行為都是可惡的。也許,變的不是這個人,只是自己的心情。

不,不希望你時時的想起我。一直希望,你忘記我的時候,我在天邊,你想起我的時候,我就在你的身邊。想起我的時候,希望你知道,在遠方,有那麼一個人,在牽掛你,在祝福你,在注視着你。即使有一天,她變成一朵你記不起形狀的塵埃,也請你記住,歲月在變,祝福不變。作文

【篇五:境由心生】

那是一個寧靜的夜晚,我們一行旅客跟着導遊來到了雁蕩山,觀看靈峯夜景。

四周寂靜無聲,樹林中偶爾傳出陣陣蟬鳴。抬眼望去,山巒連綿,視野裏充滿了各種突兀、奇形怪狀的石頭。真奇怪,這裏有什麼夜景可看?我嘀咕了一聲。不知不覺,人羣停了下來。導遊指着遠處,介紹説:“你們看見那座山峯了嗎?中間的石頭像一隻鷹的身體,略向前傾,左右的巨石似乎是雄鷹收斂着的翅膀,“鷹”正在一根樹枝上休息呢。”我吃了一驚,剛才行路時眼睛曾瞥到這大塊石頭,怎麼沒發現呢?再一看,果然那隻“鷹”斂着翅膀謙遜地低着頭。真是神奇!

順着山路轉過一小圈,導遊示意我們仍看那塊石頭,因為角度不同志“雄鷹”翅不見了。“身體”變得直而粗。“這?”我們一行面面相覷,導遊幫我們揭開了謎底:“左邊的部分不正像一外少女,倚牆凝視遠方,彷彿思念情人。”我們按照他的想法審視,果然,一個若有所思的少女出現在眼前。一座稜角分明的.山峯,一些奇形怪狀的石頭,卻展示瞭如此有趣的畫面……我陷入了深思。

山還是山,石還是石,但改變了是人們的想象,人們的心理。山石本無意,遊者自有心,嶙峋的奇石,扣開人們心靈的大門,帶着想象,帶着遐思,原本無趣的景象才變得如此生動,如此精彩,如此富有靈氣。

境由心生,難怪王國維會説:“一切景語皆情語。”景象,因為有了不同心境,有了不同含義。一個男子,面對桌前一盆枯敗的花,手下的筆卻勾勒出了繁花滿枝,繽紛美麗的景象。有人問他緣故。他淡淡地説了句“心中有景花常開”。唐朝的青蓮居士,在“獨酌無相親”的孤獨境界中,邀明月乾杯,與影子共樂,正是這種樂觀。富有奇想的性格讓他登上了浪漫主義詩歌的高峯。再有被喻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多次拒絕出仕,皇帝問他山中有何物令他如此迷戀,他説是嶺上白雲,“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的話語,既表達了他不甘與世同流合污的決心,也顯示了他與山中景物共樂的情懷。

心境如淳淳流水,載着千秋文人墨客的才華與情感,向我們徐徐流來。當下的社會,功利心顯著。因此,在煩燥不安時,在倍受挫折時,在空虛寂寞時,何不用心靈這支水筆,給周邊景物染上明亮鮮麗的色彩?世界變得明亮多彩,心靈之河也會變得清澈明淨,永不幹涸。

那晚於朦朧中,山變得活潑熱鬧起來。無數的動物向我致意,黃髮垂髫在向我招手,心裏感到一種久違的幸福和充實。

【篇六:境由心生】

聽惠崇和尚一言,可以勝讀十年書。他一語道破人生真諦,東坡也終於明白,心境鑄就心境,心境源於心鏡。簡而言之,境由心生。

惠崇和尚持一面無暇的心鏡,鑄就了無雜念,只存如來的心境。由此看來,東坡深受惠崇和尚影響。他始終保持一面純樸的心鏡,用一顆孩子般天真單純的童心來感受世界,感知人生。

誠然,讀東坡豪邁奔放的詩詞,簡直想不到他的一生那樣坎坷艱難。在惠州謫居時,一日,在山間行走已十分疲勞,然離家尚遠,他突然悟到,人本是自然之子,在大自然的懷抱裏,何處不能歇息?於是他“忽得解脱”。這東坡之超然物外的心境源於他那純樸而不曾雕琢的心鏡。與東坡處於同一朝代的柳三變,他們都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然而他們最終選擇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這是因為不同的心境鑄就不同的人生。當心鏡蒙上了世俗的塵埃,終究,柳永只吟出那兒女情長的歌,縱情於戲樓!

然而,誰説我們無法抹去心鏡上的塵埃?縱然在新中國解放後被髮配至北大荒,即使被一頓“橫掃”,被要求勞動改造的丁聰先生,放下餵豬料勺之後,他依然拿起畫筆。他仍是要畫,去論何時何地!丁聰先生出生於藝術世家。與魯迅先生一樣,他們都選擇寄情於筆,不同的是,他提着畫筆走上抗日戰爭,用畫筆來揭示這個世界。

人們都説,一個畫家最崇高的境界便是保持那顆未泯的童心。的確,唯有如此,他們才會用始終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世界,而後對世界又有新的發現與體驗。丁聰先生之純樸的心鏡鑄就了其雋永恬然的心境。

當心鏡蒙上了利慾的色彩,心境也隨之改變。葛朗台他貪婪,是人生如一場裸裸的金錢交易,是因為他只看到錢與利益。家破妻亡子不親,這是他在自食其果罷了。

陶潛有詩“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魔詰曰:“行進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王勃寫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他們超然的心境都源於淳樸而未雕琢過的心鏡,所以,心鏡彰顯心境。

不妨邀一倆知己,泡一壺好茶,挑一個寧靜的午後,品味着茶,閒聊二三句。笑談人生,品茶是一種極致的境界,需要一個閒適的心情,一個好的心境。茶道如此,人生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