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尋找年味作文精選10篇

作文2.31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尋找年味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尋找年味作文精選10篇

尋找年味作文1

“找點空閒、找點時間,領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聽着熟悉的歌謠,我的腦海閃現出兒時一大家子人擠在空間狹窄的房間裏一起過年的情景,然而當時並沒有覺得擁擠不堪,相反卻很温馨。

每逢佳節倍思親。轉眼睛,臘八節已過,這就意味着春節的腳步已越來越近,人們瘋狂的為回家做準備,前段時間的春運搶票事件足以證明外出務工人員是如何的歸心似箭,今年是我參加工作以後的第一個春節,看着隔壁西華大學學生高興地揹着書包、拖着行李箱,踏上回家的歸程,我頓時心生一股羨慕的情愫,如果我還在上學,我現在也和他們做着同樣的一件事:回家過年!

兒時的過年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臘月一到,孩子們就開始纏着爸媽為自己買新衣服,新褲子、新鞋子,總之,新年新氣象,什麼都要是新的。這是那時的我們最嚮往的一件事。盼望着盼望着,春節終於被我們盼來了,不知道當時的我們為什麼精力會那麼的充沛,我們會圍着飯桌吃團圓飯,守在電視機前把春節聯歡晚會從頭看到尾,然後等待着新年鐘聲的敲響,在外面燃放煙花爆竹,看着絢麗的煙花在空中曇花一現,然後玩的筋疲力竭才依依不捨的爬到牀上去睡覺。大年七年級的早上,我們穿上自己的新衣服跑到長輩面前拜年:恭喜發財,紅包拿來!長輩們會把事先準備好的紅包一一發到我們手上中,我們拿着紅包雀躍般的跑出家門到院子裏比較誰拿的紅包最多!兒時的過年是新奇的、有希望的。現在隨着經濟的迅速發展、年齡的增長,我們似乎已經沒有兒時那麼盼望着春節的到來了,春節現在已經淡化得和平時的任何一天沒有區別,我們可以選擇任何一天購物、邀上幾個知心朋友大快朵頤,無所顧忌的花着自己掙的錢,過春節的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唱歌、聚餐、旅遊等方式已滲入到我們的骨子裏。

我們在外面瀟灑,年老的爸媽卻在家翹首以待,希望能盼望着自己的孩子出現在他們的眼簾中。現在爸媽的角色就是我們兒時的角色,盼望着過年。因為只有在那一天才能把外出務工、工作的孩子給盼回家。空巢老人不需要孩子們拿着成疊的鈔票去慰問,再多的鈔票也不能温暖他們的心房。因為他們需要的很簡單,那就是常回家看看,和他們嘮嗑。爸媽或許不能幫助我們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但是他們温暖的話語卻能撫平我們心中的不如意。

尋找年味作文2

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喜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現在我們一談到春節定會想到各地都有訂票趕着回家的人們,春節對於中國人民來説不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種習俗,春節帶給我們的是團圓祥和、其樂融融的氣氛。歷經千百年的積澱,異彩紛呈的春節民俗已形成底藴深厚且獨具特色的春節文化,我們心目中也一定有那些記憶中的年味兒,這些深刻的感觸和温暖的味道一直伴隨着我們的成長。

臨近春節,人們都會興高采烈的採辦年貨,小時候的我們總是拉着媽媽的衣角充滿好奇的在集市中採購過年的貨物,我們也會得到一年中最好的禮物,新衣服、新鞋子、各種玩耍的鞭炮……當然,家裏也會充滿喜慶,“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全家人一起大掃除後還會貼年畫、貼春聯,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着貼門神的習慣。除夕時,媽媽會做一大桌好吃的家常菜,全家團聚在一起幸福的吃着年夜飯,然後看春節聯歡晚會。説到這兒我們又不得不提守歲了,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除夕的我們總是那麼有精氣神,放着鞭炮、喜笑顏開的迎接新的一年。

隨着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長,對親情、友情、和諧、美滿的渴求更加強烈,春節等傳統節日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要大力弘揚春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髮展壯大。春節,我們的節日,讓感動繼續,讓年味兒永存。

尋找年味作文3

年味是全家團圓的喜樂氣氛,是晚輩孝敬長輩圍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是屋外煙花閃耀時飄進鼻中的那一股幽香,是媽媽忙前忙後做的年夜飯中美味的餃子,是不管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道一句“過年好”的友善與和諧,是整條街掛着喜氣洋洋的大紅燈籠的那種喜慶的場面,上述種種,不是都體現了濃濃的年味嗎?

所謂年味淡了,實際上是相對而言的。舊時,春節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都説“吃過臘八飯,把年來辦”,人們對於過年的重視程度,由此也可見一斑了。而今,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日子越過越好了,自然不比以前一年到頭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穿新衣,吃到好東西,所以全身心操辦年節的勁頭也沒有了。

現代化的城市生活中,幾千年來沉積下來的歷史文化底藴隨着越來越快速的城市化進程被無情的拋棄。從前所有手工製作的產品現在幾乎都可以用生產流水線搞定,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無需面對面,被現代網絡通訊取代,沒有了“欲寄彩箋兼尺素”的綿綿情意。許多傳統的東西在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中求生,年味也越來越輕,越來越淡。

轉眼已經到了羊年的末端,新的一年即將來到,以前人們常常用“猴年馬月”來表達一個遙遠的時間點,現在已經來到,那麼我們再也不能讓時間悄無聲息的溜走,讓我們一起去尋找那失落的年味吧!

我們中國人大都把春節叫做“過年”,“年”是一種兇猛的野獸,每到寒冬將至新春將來的夜晚便出來食人,使人們不得安寧。於是人們在和“年”的搏鬥中總結了一個規律:一旦年出現時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因為年害怕明火與爆炸聲,所以便逃得無影無蹤了。後來便逐漸形成了過年回家團聚、守歲、掛紅燈籠、貼對聯、燃放爆竹的風俗習慣。

而我認為其中年味最濃厚的是放鞭炮了,新年的鐘聲一響,噼裏啪啦的鞭炮聲便此起彼伏的響了起來,整個天空都被煙花映的五彩繽紛的,渲染着過年的氣氛。最温情的時刻是子夜,家家户户燈火通明,喜氣洋洋,全家人歡聚一堂,各種小菜擺滿了餐桌,一家人開懷暢飲,説着各種各樣的吉祥話,既大飽了口福,還温暖了心坎。

失落的年味如今還可以被喚醒,但需要大家的一致行動,從無論多遠都要回家過年做起,從放下手機陪父母看春晚做起,從和小孩子們一起玩樂做起……

中國的春節,你的色彩,你的味道,你的温暖,是離家在外的遊子永遠追逐的目標,也是盼望團圓的家人永遠期待的對象。

尋找年味作文4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比如: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元旦節,清明節,春節……不過我相信大多數人應該都喜歡過的就是春節吧。

春節又稱為“年節”,反正我家這邊就叫做過年,據説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兇獸,頭長尖角,異常兇猛,“年”每到除夕就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一家老少全都逃亡深山,躲避“年”的傷害。

後來人們算準了“年”的肆虐日期,百姓們把這天晚上稱作“年關”,並想到了度過這天的辦法:每到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栓牢,把家門緊緊封住,躲在屋裏吃着“年夜飯”,由於生死未卜,通常這頓飯菜都是很豐盛,大魚大肉,吃過“年夜飯”誰也不敢睡覺,全都擠在一起閒聊壯膽,這也就形成了熬年守歲的習慣。

還記得以前過年的時候,最高興的要數孩子們了,孩子們天天盼,盼星星盼月亮就在等待這一天,在這一天裏孩子們可以穿上自己期盼已久的新衣服,和同村裏的其他人炫耀;在這一天裏,孩子們可以吃到大魚大肉,一飽口福;在這一天裏孩子們可以有煙花鞭炮玩;在這一天裏孩子們可以收到大人們的紅包,接過紅包趕緊小心翼翼地把收起來,生怕弄丟了;在這一天裏孩子們可以買到心儀的玩具。

以前過年的時候,天剛矇矇亮,我就被家人從睡夢中拉起跑去搬年貨,有瓜子花生,大白兔,阿爾卑斯,德芙,看着手中鼓鼓的年貨口水一流直下三千尺,想睡也睡不着了。

搬過年貨,我們會召集村子的`小夥伴在村子裏來點惡作劇啥的,而大人們有的準備貼春聯,有的在包餃子,有的在放鞭炮,哦對了,還有幾個在追孩子們呢,讓他們不要淘氣,這一天歡聲笑語,那些鞭炮的吵鬧也成了歡笑中不可少的一部分。

吃過年夜飯,就是等待春晚了,家人們總是備好瓜子飲料薯片圍在電視機旁邊,一看就是結束,當時我們可是春晚的真愛粉。

時光如梭,白駒過隙,一轉眼一年又要從人們的眼皮下溜走。

可是現在的春節呢?

新衣服,孩子們什麼時候不能穿?大魚大肉,什麼時候又不能吃?就連發紅包也沒有以前的那種興奮感。

還有春晚,並不是吐槽,真的是一年比一年難看,現在誰還會圍在一起傻傻的等待着春晚?全都抱着手機電腦。

就連放炮竹也被禁止了,嚴重影響了大氣環境,引發了霧霾。

現在的生活經濟的確越來越好,市場上買的,喝的,玩的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只有想不到沒有買不到的。儘管如此,我們難道不應該加快腳步去尋找最初的那股年味嗎?因為過去的年,味更濃,過去的年,意更深,過去的年,人與人之間純潔無瑕,沒有虛假。

尋找年味作文5

我抬頭,望着西邊火紅的天,彩霞如花,就像姥爺家的那種石榴樹的花,紅的沒有一點瑕疵,就像當年那樣,開滿了西邊的天空。

記憶裏,絕非是我獨身一人望着彩霞。那時候,陪伴我的,有吱吱做響的石磨,枝幹蒼勁的石榴樹,還有在石榴樹下的磨盤上軋小米的姥姥。傍晚,偶爾有幾聲犬吠或鞭炮聲迴盪在空曠的山谷中,久久不散。我們祖孫二人,誰也不説話,靜靜享受着這靜謐而又温馨的氣氛。

那時,我最盼着過年,因為過年就有年糕吃。姥姥從來不給我買年糕吃,她説,小攤上的年糕做得太粗糙,而且不衞生,姥姥親自給你蒸那種小米年糕。姥姥買了幾袋小米,在後院推起了百斤重的石磨。我好奇的跟着她圍着石磨轉。看着白花花,粉末狀的小米沫,我不相信它會變成滑滑軟軟的年糕。

小孩子總是一刻也閒不住,於是我就和姥姥要了一把笤帚,幫她把小米沫掃到中間去。可我哪裏會掃,掃來掃去,不是將小米沫在磨盤上掃成一堆,就是把新米和米沫混成一團,或是把米沫掃下了磨盤,姥姥嫌我不會掃,便向我要笤帚。可我偏不給,彷彿是無價之寶一般的將笤帚緊緊抱在懷裏,幾步跑到石榴樹邊,好似那石榴樹是我的盾牌。姥姥一伸手,我就把身子向後一縮,做成一個蝦米的形狀,還不忘笑嘻嘻的做鬼臉。

一個星空閃耀的夜晚,姥姥忽然從廚房裏端來了一盤年糕,不是街上賣的那種,而是一種幾乎沒有任何顆粒,軟軟而不失嚼勁的小米紅糖年糕,被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放在盤上,我塞的滿嘴都是,兩腮幫子鼓鼓的,像一個小蛤蟆。姥姥靜靜的看着我吃完,確定我全部嚥下後,才笑眯眯的問我好不好吃,看着我點頭的樣子,姥姥又笑了起來,説要年年給我做。

後來,媽媽不讓姥姥做年糕了,原因是我們家周圍有了一個軋米的廠,小米推進去,出來就是米沫,又省力又方便。

姥姥夾起一塊來嚐了嚐,又搖了搖頭,説,米太粗了。我也夾起了一塊,卻並沒有嚐出什麼。

姥姥還是堅持每年為我做年糕,但媽媽不要。因為媽媽説,本來就不是親姥姥,還是少要點她的東西比較好。我不吭聲。

‘吃飯啦。’我聽見媽媽喊我,桌子上,依舊有年糕,但並不是姥姥親手做的。我夾起一塊,嚐了嚐,卻不是當年姥姥做的年糕的味道。我知道,媽媽永遠嘗不出那種被她誤解的親情。

在朦朧的水汽裏,我彷彿又看見了那個吱吱作響的石磨,枝幹蒼勁的石榴樹,以及那個匆匆為我勞作的老人。

尋找年味作文6

寂,一片寂靜,亮了大燈的堂屋裏,取香,上香,燃香,亮香,作揖,上香,拖着年已古稀的身體,數十年在這無鞭炮聲的除夕夜裏,獨自過無味的年。

此時我在靜坐,思緒卻已飛回到那棟老房子,回到那一個,我叫“爺爺”的人身邊。記得年到臘七之時,和爺爺一起趕集去。那天總得要起早些,天尚是矇矇亮時便出門去,銜着那小竹籃去買豆。早些去時買來的豆新鮮,熬出的臘八粥好喝。買來豆後,便把家裏的盤盤罐罐,搬到院子裏的水井旁,我搖水,爺爺洗豆。到了下午,院子裏的幾家人會聚在一起,各自拿出自家一年來收成中最好的五穀雜糧,鄰里之間相互交換,摻到了粥中去,別有一番風味!到了晚上,小火温熬的香粥常常引得我口水直流,小小的心一晚上都不能平靜。

在臘八,是年的前兆。臘八的粥香帶來了年尾的絲絲幽香,而緊接而來的便是小年,廿四的小年起,年便是真的有了年的味道。

從廿四始,和爺爺上街去時,總會遇到一些老書生端着台硯,持着狼毫大筆,捋開紅紙,為求聯者書寫一副副大紅聯。偶爾還會遇上賣樹人,拖來一皮卡的常綠鬆,買來種下以祈求來年鵬程萬里,好運常來,健康比樹。小年後的每個早上,不待太陽照進屋內,我就會被爺爺和鄰居家老人的打紙聲給驚醒。曾經爺爺拿着紙月子,唸叨着“一拍三個,一張九排”一遍遍地教着我。如今,孫子連祖人都不願祭拜,何求他學會打紙?除夕前的日子,看不見那些楷正行草的手寫春聯,尋不見曾經為千萬小朋友追捧的煙花、擦鞭、禮花,也聽不見那“篤篤”的温暖的打紙聲……它們一起被封存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中了。

繼續在記憶中搜索。我偶遇了幼時和母親一齊去看年會的場景,時已久遠,記憶卻似陳罈佳釀,歷久彌新。

這是大年七年級的早上,凌晨,東方的魚肚白迎來新年的晨曦時,家家户户便燃起了那萬響長鞭,迎接新年的到來。早早地,我著了大紅襖,新帽新鞋新形象,和父母一齊拜了鄰居家的年,踏在紅紅的鞭末子上看年會去。手裏還啃着小籠包,腳下卻不敢有絲毫的停歇,直奔區政府廣場,那兒是年會的舉行地。廣場前,政府大樓上莊嚴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其下掛了幾個大紅燈籠,更是莊嚴中透出了喜慶。沒至場開,廣場上便圍滿了人,人羣身上散出的熱氣驅走了冬日的寒風,喚來了暖陽。“鏘”的一聲鑼響,龍珠先行,神龍後動,珠龍互戲半晌,至高竿奪珠之時,人羣中更是掀起一個高潮,緊接的便是民歌賀春,晚稻大户講經驗,村村拔河,笑容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映出過年的熱鬧與喜慶。

年味,還表現在……“老頭子,二更天了,我來換你”説着,老伴從裏屋出來,“唉,這年哪裏有年的味道啊!”是啊,年無年味,怕是味已逸散於時光的碎片之中了。在這寂而無聲的夜裏,我回味着,那記憶中的年味……

尋找年味作文7

孩子時候盼過年,年卻老牛破車疙瘩套,磨磨蹭蹭,遲遲不到;現在老怕過年——過一年少一年,年竟搭上火箭一般,“嗖嗖嗖”一晃就來,年復一年。小時候的年,真有盼頭: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既開心又熱鬧。

鄉俗道:“小孩小孩你別饞,過臘八就過年”。我們就耐着性子,熬過小雪、大雪、冬至、小寒這些難熬的節氣,甚至整個嚴冬,熬到臘八粥熱氣騰騰端上飯桌的那一天。而後,烀豆餡、團粘豆包,發麪、蒸供饅頭,剁餡子、包凍餃子……一直忙活到年根底下,快活到年根底下。

供饅頭小孩子是不能先吃的,要等供完祖宗才能動。那些大小不一、點紅點兒、包豆沙、嵌紅棗的供饅頭,在媽媽手裏彷彿一件件琳琅滿目的工藝品,潔白圓滑,質地綿軟,花色清新,遠遠望一眼,也會垂涎三尺的。

寒風凜冽的清晨,我們還沒起炕,就有一陣淒厲的豬叫聲鑽進耳鼓,一準是誰家又殺年豬。從綁縛、放血、褪毛,到開膛、洗腸、卸肉,一個熟練的屠夫要忙上大半天。稍微喘一口氣,就要灌血腸、煮肉。前槽、後鞧、腰條,都要煮幾塊。等到兩個滾兒落下去,肉煮熟爛,再揭開鍋放兩葉豬肝,幾根血腸,幾塊血豆腐。這時候,大鍋裏就“咕嘟咕嘟”煮沸一年到頭貧寒的日子,屋裏屋外到處氤氲着肉香,氤氲着揮之不去濃濃釅釅的年味兒。

那時候雖然窮,卻窮得乾淨、磊落,知足、感恩,樂觀、向上。

即使再困難的家庭,哪怕沒有新襖新褲,也要有一雙新襪。除夕夜穿上,甩開雙腿走兩步,叫“踩運”,踩好運、踩旺運、踩鴻運。

然後,就提溜着用秫秸紮成框、再糊上彩紙點上蠟燭的紅燈籠,或兩三個人結伴,或七八個人成羣,走東家串西家,送光明、趕熱鬧,踩運、拜年。家鄉人管這叫“走燈”。偶爾有誰提議,我們也吵吵鬧鬧走到村外去——一溜兒的孩子,一串的燈籠,一脈的歡笑,一路的“咯吱咯吱”踩雪聲和“噼裏啪啦”的鞭炮聲,一向落寞岑靜的鄉村雪夜,就有鮮亮可人的活氣、生氣與靈氣。

倘若走懶乏,就在誰家歇歇玩玩,歇夠、玩膩再走。有時候,走的匆促,外屋門沒有關好,寒風冷氣一股腦灌進去,主人也格外寬宏大量,邊帶上門邊嗔道:“這幫孩子,怕掩着尾巴咋地”。

就這樣走四五個來回,夜更深,蠟愈短,農曆大年七年級燦爛的陽光越近——懷裏焐着好幾毛壓歲錢,兜裏揣着凍梨、瓜子,嘴裏含着橘子瓣糖——還有什麼比這更甜蜜的日子、更耐嚼的幸福——過年,真好!

現在想來,那麼緊巴的日子,那麼艱苦的童年,可我們還是義無反顧樂觀、執着、豪邁地向前走,就是因為有個年——抖擻着金色希望之光旗幟般的年,笑盈盈召喚着我們向前走。

就這樣走着走着,不知不覺就明白:日子是漫長的,年卻很短暫;生活本身是很複雜的,但活着卻可以很簡單。

尋找年味作文8

南充火車站,我很多次在這裏路過或停留,特別是在春節期間,我曾多次舉起手機拍攝這裏,這裏的建築,這裏的車輛,這裏的人和行李,這裏的眼淚和低語……

記憶中,在這座城市裏,似乎所有的離別都從四面八方彙集到南充火車站,無數人匆匆來,無數人匆匆去,大包小包,大人小孩,只留給南充火車站一個匆匆、混亂的背影。

都説年味兒漸淡,我倒覺得年味兒最重的地方要算火車站了,臘月二十七下午,我閒來無事,又一次將自己淹沒在南充火車站站前廣場的人流中,異鄉打拼一年的遊子重新回到了這裏,還帶回了一包包外地特產,行李大包碰小包,手機叮叮作響,公交車進站又出站,的士停了又走,來來往往的人臉上疲憊而期盼。

我像一團空氣,被人羣裹夾着,可人羣又被誰裹夾着?還不是年復一年的“春運”。

我查了查資料,“春運”一詞最早出現在1980年,改革開放以來,隨着對人員流動限制的放寬,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外出務工、求學,諸多人羣集中在春節期間返鄉,形成了堪稱“全球罕見的人口流動”的春運。

似乎“遷徙”已是春節一種新的、固定的風俗,它儼然成為了春節後續活動的基礎和前提。以前十幾個小時的車程,現在高鐵只要三四個小時;以前通宵排隊購票,現在只需在網上一邊刷票一邊玩些遊戲;以前拿捏在手中揣摩厚度的壓歲錢,現在只需指頭輕輕一點手機屏幕就看到了。時代在進步,春節的意義似乎就剩下大遷徙了,可真的是這樣嗎?

同事阿力在朋友圈裏發了這樣一段話:沒有説走就走的勇氣,也沒有隨心所欲的自由,只有不停輾轉於親情友情的飯桌酒局,醉生夢死也是一種年味;朋友圈圈趁着春節,和男朋友一起,帶着父母去了雲南,頻繁在朋友圈裏曝着美食照,還嘚瑟地説着“啥是放假該有的樣子?憨吃傻睡,景美人對”;而我和女朋友,在除夕當天完成了雙方父母的首次會晤,特別有儀式感;七天假期裏,上廟拜佛、回鄉掃墓、吃壩壩席、流轉於一個又一個的飯局,疲憊得不行,在最後的一天時間裏,約上了四五個發小自駕到閬中,在古城裏吃了碗牛肉麪,和人扮的猴哥合了個影,在高速上開着夜車,我一身輕鬆地對副駕上的女朋友説了句:明年春節我們找個人少的地方過吧,看星星、聽海浪都行……

很多朋友在感歎年味漸失,我突然想起了一篇文章,文章説,變了的我們,還在尋找不變的年味!是的,小時候的一件過年新衣,會讓你歡呼雀躍,而現在,也許只能換來你一個微笑,是年變了,還是你變了?

尋找年味作文9

什麼是年味?年味就是全家團圓的喜樂氣氛;就是晚輩孝敬長輩圍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煙花閃耀飄進鼻內的一股幽香;就是媽媽忙前忙後做的一頓年夜飯中的餃子;就是逛廟會看着舞龍吃着糖瓜兒彷彿又回到童年的一種享受;就是不管認識不認識,見面都説過年好的那種友好感覺;就是家家户户都貼上喜慶對聯迎接新春,慶祝新的開始;就是滿大街掛滿了紅燈籠充滿了祝福話語的那種氣氛……這就叫年味。這段話選自馮驥才的《年味》,他認為“年味”,並不是物質的豐盛,而應該是文化的豐盛。年過二十八,我和媽媽從單位回家,一路上我一直在尋找年味。

車子在寬敞的千島路行駛。馬路兩邊,掛着一排排大紅燈籠和一幅幅裝裱精美的新年宣傳畫,增添了不少節日的氣氛。路上的車子開得很快,我想他們一定是追趕着的新年的腳步回家吧!

車子路過銀泰百貨,老遠就看到商場大樓披紅掛綵,像是穿着盛裝的姑娘。銀泰百貨人氣真旺啊,停車場已經全部爆滿了,商場門口人頭攢動,廣場上還有卡通人在忙碌地做着推銷。聽媽媽説:“這幾天,銀泰百貨正在搞新年促銷活動,收銀台前肯定又排起了長龍。”我對媽媽説:“我們還是到樂購超市去看看吧!”

來到了樂購超市,媽媽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個停車位。上去一看,樂購也是人山人海。在移動走梯上,我們就聽到了熱熱鬧鬧的“中國年”音樂。我們推着購物車,順着人流進商場購買年貨。導購員、收銀員都穿着紅色的唐裝。商場裏擺着比平時更加豐富的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更吸引眼球的是名目繁多的優惠活動,有直接折扣的,有贈送禮品的,還有送抵用券的。我和媽媽買了點東西去收銀台,發現十多個收銀台前都是長龍似的隊伍。每個人的購物車上都是各色各樣的年貨,最重要的是每個人臉上都是喜氣洋洋,濃濃的年味溢於言表。

車子駛進桂花城。哇塞,桂花城也煥然一新。景觀大道兩旁掛起了紅燈籠。看,還有一簇簇紅豔豔的迎春臘梅。走在樓梯上,我發現了家家户户的門前都貼上了對聯或福字。我對媽媽説:“我們也去貼福字吧!”貼完“福”字,我祝福我的家人:“新年快樂、身體健康!”

一個個燈籠飛上屋檐;一幅幅對聯貼上牆壁;一聲聲爆竹響徹天地;一句句祝福口耳相傳……,這就是讓人們期盼和嚮往的“年味”。

尋找年味作文10

已是深冬,二十四夜裏的煙花仍歷歷在目。只聽説南門大街上熱鬧得緊,我便趕了熱鬧去南門大街尋“年味”。

臨近中午,天空中隱約飄了些雪花,簌簌地蓋滿天地,卻沒有蓋住南門大街濃濃的年味。一下車,便瞧見那似乎屹立了許多年的“南門”,幾步台階上映有歲月留下的青苔,然而那高高掛起的燈籠卻昭示了,春節即將到來,更別提那招搖着的“紅綠雙龍”了。瞧吧,它們扭動着身體,沉重的龍頭上紅綠交雜――那龍卻是在笑!龍下的人身姿靈活,一步扭,三步舞,直看的人發笑,那雙龍不時親吻兩旁的人們,便時時引來一陣喝彩——“好――”聲此起彼伏,而我那聲也淹沒在人海聲浪之中了。

瞧着那龍招搖着走遠了,正欲向前,卻又看見一羣腳踩高蹺,身着綵衣的人。紅的,黃的,粉的,綠的,全是那般鮮豔!來了!數一數――八個。再細瞧上一瞧――哦!卻原來是傳説中的八仙啊!那廂呂洞賓剛過,這廂何仙姑便已跟上,古樹戲本子上只説八仙過海,如今這八仙吶,卻原來是過人海哩!這廂八仙過着海,那邊身着紅衣的武士卻打着鼓。“砰――砰――砰”一聲接一聲,教人心頭髮癢,只想去敲上一敲呢。

那鼓身是紅色的,於是那聲也成了紅色;那龍是紅色的,於是那雪也成了紅色;那人穿了紅衣裳,於是那年也成了紅色。這樣的年,直教人覺得天地都紅了,天地都熱了,天地都笑了。鼓聲成了歡聲笑語,天地成了張燈結綵。置身這樣的南門大街,只有一片年味十足。

我卻仍不盡興。等那八仙啊,雙龍啊都過了,才跟着人羣繼續尋年味。這倒真是過年了,分明年還未來。木椅上,老師傅手執糖油,只在那鐵砧上一勾,一勒,便勾勒成了一條栩栩如生的龍;那老嫗,一捏,一壓,便塑成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娃。吆喝着,捧起糖給客人,那人只嘗一口,便是滿心歡喜,連聲稱好。

在這裏,笑容彷彿成了習俗――哪個人的臉上沒有歡笑?結伴而來的人互相談論,有時不約而同笑上一聲,小娃娃們蹦跳前行,左手一個糖人,右手一幅糖畫,最後,那臉,那衣也成了糖。這時,不是人滿為患,而是歡天喜地。

年味,撲面而來的年味將我包裹,置身其中,只覺心、身都熱了起來,這就是年味吧。來自四面八方的人互相祝福,打鬧,歡笑。

年味,若説它是一種味道,卻沒人嘗得出來;若説它是一種節目,卻也沒人演的出來。於是我只好説,年味是一種氣氛,正如一家再熟悉不過的人吃着一頓再熟悉不過的飯,卻吃的滿心歡喜;年味是一種相識,你我萍水相逢,我卻覺得親切。為什麼呢?你我皆中華兒女,過着中國年,守候同一個春晚,最後把酒言歡。

正如南門大街的熱鬧,是一種年味,我們的歡聚,就是年味。

標籤:年味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