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淺談建築設計方法論

建築設計方法論是很矛盾的,從它誕生日就是註定的。設計方法論的研究興起於20世紀50~60年代,其最初宗旨是尋求設計方法的科學化與現代化,以解決建築師個人能力的侷限與日益複雜的設計問題之間的矛盾。科學的設計方法在實踐中沒有得到成功,但對設計方法的研討卻引起了建築師的注意。隨着研究的深入和發展,這種研究得以成為設計方法論,成為現代建築理論的一部分。

淺談建築設計方法論

很簡單的一個道理,方法論作用與建築師,建築師在方法論以一種無形的方式加於建築,即使他可能還沒意識到這一點,但他絕不能否認這一點。

究竟方法論是怎樣加註與建築的呢,/100個建築會給出100個答案。

如果真的要為我所認識的方法論下一個定義,我猶豫半天,還是沒有答案。就我做過的小區規劃來講一講自己對於方法論的一點理解。

小區是一個集多種特色於一體的建築形式,規劃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因素也很多。方法論中涉及的三種評價方法,在小區規劃中都比較重要。譬如經濟評價之於博覽類建築,環境評價之於用地緊張的商業類建築,社會評價之於密度較大的宿舍類建築等,明顯地處於劣勢的關係。決定這些的因素有很多,並不是建築師忽略了這些,而是外圍客觀因素的影響改變一些東西。

當然,這些內容在設計的過程裏還是組要被拿出來討論的。作一個設計不難,做一個好的原汁原味的設計卻一點也不容易。構思到實踐的過程,受到的各種限制是難以想象的。把這些的限制加在建築上,建築的設計會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變化,失去很多當初的構思。

任何一個建築工程幾乎都從任務書開始。首先接到地形和設計要求,將其反覆地閲讀幾遍。小區的基地位於河西定淮門橋下,背靠秦淮河,緊鄰龍江小區,與古林公園對望。基地面臨城市幹道,用地面積約20公頃。

分析任務書的要求,在腦海裏形成一個大概的概念,即基本設計趨向。這一步的過程來自於建築師設計方法的本性,即在分析過程中的建築師的決策階段,也大體上決定了規劃的風格和雛形。當然,如果方案不能實施的話,則另當別論。

越成熟的建築師主觀意識越是自由,設計中更是遊刃有餘,在一定階段後便擁有自己某一時間段的風格。這是在最初的決策階段也能體現出來的一種隱形的東西。

在小區規劃的實例中,我最初的構思就是將小區劃分為幾個版塊,功能在其中一目瞭然。不同的風格,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的歸屬。美的事物往往總是有聯繫的,地形的劃分追求的是構圖的美感。地形一旦被劃分的雜亂無章,功能也不會安排的有理,這很顯而易見。在地形的劃分上,我確定了“局部包圍中心”的構思,即將中心綠地、公共設施、活動場所擱置在基地三面主入口交叉的中心一個鐘形的地段,居住區按各個不同的版塊圍繞中心佈置,形成統一的整體。

居住區版塊的劃分首先必須考慮到層高和日照以及朝向的關係。基於南京的地理位置,南面採光一向是最好的。而高層和小高層的日照陰影比較大,所以需要儘量靠在基地的北部,以為其他的多層及低層建築爭取更好的朝向。這種佈局考慮到光照的風向的有關具體問題,是生態建築設計理論的一種綜合性應用。生態意識在我國古代開始就有之,雖然不是很確切和清晰的一個概念,但譬如無所不在的風水理論和一些構造法則裏都沒有遺漏過對自然的一種尊重和協調。

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即是從環境和人的需要出發,進行建築設計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是方法論的兩大學派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都曾強調過的東西。

大致的功能版塊劃分後,接下來就是輕鬆而煩瑣的工作。如何將不同的房屋類型擺在版塊裏是建築師的後期工作。當然,這個階段最必不可少的是一本小區規劃的規範、一個計算器以及一把三角尺。不斷反覆的測量,按不一樣的層高決定不一樣的宅間距。每個版塊裏的綠化和環境也必須達到一定的標準。如何整理得到既方便又美觀的居住環境,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在此,建築師不斷加載自己的決策和主觀,當然其還是要以客觀條件為依據的,不能盲目地主觀。

在這個階段,我所做和和大多數人一樣,儘量初期的構思和實際的應用聯繫到一體。拿組團E來舉例,因為地形的關係,這個組團是橫向佈置的體塊,每個房型連接體之間的綠地都比較大。於是很適合解決車輛的停放問題,便在此處設置了較大數量的停車位,滿足地面停車的需要。由於地形的關係,房子之間的綠地面積較大,不利於居民的行走,所以只有將綠地斷開,分割成幾個小塊,這也是從人體心理尺度研究出發的一個問題的解決方式。

如此類推,按這樣的方式解決好組團內部的問題後,模型就成為了下一個檢驗的手段。建築不僅僅是平面的東西,在大眾的眼裏,它的立面和外觀往往佔着很大的一個評價標準。將建立好的平面附註於模型之上,可以發現很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