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設計 > 環境設計

淺談改善省地宜居型及住宅的適居性

我們在高層建築創作觀念上進行轉變:由重建築形態到重空間質量、由重虛體空間到重實體結構、由重視覺感受到重綜合體驗、由重主體自在到重環境共生、由重即時完美到重持續發展。

淺談改善省地宜居型及住宅的適居性

近年來房地產開發規模日趨擴大,造成城市內土地供應日益緊張,房地產開發成本居高不下。隨着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人居環境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倡導下,低密度住宅的出現,成為人們追求高品質人居環境質量的表現。

但上海土地缺乏,高層建築是一種“它的高度強烈影響其規劃、設計、構造和使用”的建築;是一種“它的高度會產生不同於某一時期某一區域的‘普通’建築所具有條件”的建築,是一種人與環境的協調關係、人是在自然界中不斷進化的,社會也隨之不斷演替,做為人之造物的建築更是處於一個不斷髮展的動態變化之中,所以適居性及省地宜居型的概念具有時間維度。

目前上海中心城區,高層和小高層住宅區佔了大多數,容積率超過2. 5,高層住宅區甚至高達4. 6。由於近年人們對綠化建設的重視,住區綠化率都超過35%,小高層達到了45%,但户均綠地面積不足40平方米,高層僅為13平方米,若以每户人口3-人來算,人均綠地面積還未達到園林城市人均9平方米的標準。而近郊以多層為主,容積率都在1.以下,綠化率大都超過40%,户均綠地面積居於4-50平方米之間。遠郊除一部分多層住宅區外,分佈着大量高檔別墅區,多層住宅容積率1. 0-1. 2户均綠地面積超過60平方米,為中心城區的2倍左右,別墅區容積率0. 2左右,綠化率均超過70%。

隨着高層建築的產生及發展,“遠地而居”逐漸滲透到人類的生活形態之中,它使人們的聚居形態發生改變:高層建築頂、底部的氣候環境相差很大,內部空間不得不封閉,從而完全依賴人工調節系統,這種微氣候環境對人的舒適和健康是極為不利的;因遠離地面居者可獲得欣賞城市美景和自然風光的獨特視點和視野,但近地的視覺美感蕩然無存;人們不得不面對户外活動和交往的減少、火災地震等自然災害、犯罪等各種社會問題,在聚居心理方面隔離感增強、安全感減弱…高層建築只向地面一端開放,每個聚居單元多為封閉終端,所有的人流、物流都來自地面又回到地面,而且在主幹通道中的流量是自上向下逐漸增大,這種結構形式本文稱之為“袋型聚居結構”。

目前上海城市土地缺乏,人多地少的實情決定了住宅發展不能實施低密度擴張戰略,建設太多的低密度別墅住宅不符合城市可持續發展。低密度別墅區是以犧牲城市資源來滿足部分業主的需要,加大了城市其他地區的土地壓力。此外,別墅也只適宜於部分富裕階層,廣大工薪階層經濟能力還是有限的.。因此這類以別墅為主的低層低密度住宅是非主流產品,對於大多數老百姓而言是一種幻想可望而不可及。

獨有的聚居特性為人類創造了新的生活模式,同時也產生了適居性方面的先天缺陷,本文將它分為安全性、健康性、舒適性和意義性四個層次。考慮到高層建築本體與其適居缺陷的關聯,遵循以人為本和持續可居的指導原則,提出了改善高層建築適居性的綜合設計策略。

所謂“類地面聚居環境系統(簡稱類地系統)”,是指在高層建築中通過引入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地面環境要素,經由居者對環境的體驗和感知而形成的類似於地面環境的高層建築聚居環境!它具有如下功能:調節氣候、欣賞景觀、避難疏散、彈性生長、公共交往等!其創造方法有:巧妙組織居者視線、通過體型處理將建築絕對高度進行相對弱化、合理調度公共空間以體現地面聚居環境的公共性、設置可以真實地再現地面環境的空中花園。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怎樣都無法改變高層建築的絕對高度,但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它,以形成類地面的綜合聚居感受。生態環境和持續發展是當前人類的追求目標,未來的高層建築必然走向生態化!作為一種綜合設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