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設計 > 影視製作

淺析現實題材如何拯救中國影視製作

整體而言,中國影視行業的編劇實力和故事創意燈依然仍處於較為缺乏的狀態,成名的文學和遊戲IP也多被瓜分,使得從業人員在故事源頭方面要多向其他領域借力,其中包括新聞報道、報告文學和非虛構寫作等。因此,越來越多的“故事製造者”試圖把手裏的所有轉化成影視IP,也有此出現一種創業趨勢——“真實故事計劃”等收集好故事的平台陸續出現。

淺析現實題材如何拯救中國影視製作

下面就由小編來談談現實題材如何拯救中國影視製作

  作者或編劇:如何生產一個好故事

“我們對故事的嗜好反應了人類對捕捉人生模式的深層的需求,這不僅是一種純粹的知識實踐,而且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非常情感化的體驗。”

雷磊認為好的故事是可以通過任何一種媒介來打動人的。記者出身的他,在《南方週末》任職期間曾寫過《在天亮之前》等優秀的特稿作品,後來還擔任了優酷自制劇《侶行》的編導。

現在,他在北京創辦“真實故事計劃”,試圖打造一個分享故事的平台,在分享不同故事的同時,從個人化的故事裏尋找亮點和機會。“在優酷拍自制劇,我希望能夠拍一個有真實故事的網劇,不僅是打色情擦邊球,恐怖等類型片,就是生活裏的小故事,我們生活中發生的。”

8月1日,就在優步中國正式宣佈與滴滴合併的當天,《智族GQ》重發了一年前雷磊撰寫的關於滴滴公司的特稿。雷磊坐在四環外青年路的辦公室裏,向《三聲》(ID:Tosansheng)記者回想起那段時間,“我採訪了50多個人,在滴滴趴了一個多月。”

正是在那個時候、通過那樣的經歷,雷磊發現了非虛構寫作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替代的。“很多事情,坐在家裏是編不出來的。不去問問滴滴的前台,很難知道在最開始員工們在程維的碗裏搶飯這樣的細節。”

“真實故事計劃”的公眾號於2016年7月份上線,第一週就出現了一篇閲讀量超過10萬+的文章。這個圍繞“小浣熊”水滸卡的故事,勾起了很多人童年的回憶和共鳴。實際上,講好一個故事,要把生活本身創造性的轉化為更有力度、更加明確、更富意味的體驗。這需要搜尋出日常的內在特質,構建一個使生活更加豐富的內容。

不過,一個好故事開始於真實的生活經驗,但是要把故事升級為IP,又不能止於此。

從非虛構寫作者角度來看,好的故事最重要的真實性和情節性。作為國內目前的特稿平台之一,《智族GQ》的定位是一篇稿件要有“一錘定音”的效果。對一個故事的描寫要透徹、全面,引人深思。為了達到這個效果,每篇1萬字左右的文章往往要採訪數十人,整理出幾百個小時的錄音,再通過作者嚴密的邏輯和紮實的文筆來表達出來。

在編劇眼中,講好一個故事需要對情節和爆發點的把握。大給是雲萊塢的`簽約編輯,已經有包括《壞事多磨》在內多部作品在平台上出售,他因此有機會成為熱門網劇《心理罪》的編劇。在他看來,一個好故事中,情節必須有節奏感,像抖包袱一樣不斷爆發衝突,人物塑造要生動有特色。

某種程度上,講好一個故事的原理或許是相通的。《智族GQ》總主筆何瑫在寫特稿的過程中也會用到很多編劇的思維,在他看來,很多電影編劇技巧可以直接挪用在特稿寫作中,中間甚至不需要翻譯轉化。“特稿故事的整體結構和寫作手法,與電影是高度同構的。例如,我習慣在開頭中詳細描繪一個衝突性事件,這在好萊塢電影中非常常見,先用一場緊張激烈的衝突把觀眾的情緒帶進來,再詳細敍述故事。特稿中對概述和描寫的運用,非常像電影中全景、特寫鏡頭的調度切換。”

大給在創作過程中,經常去體驗生活,或者採訪一些相關人員,瞭解行業的特點。他最近創作了一個非虛構作品,主角是他鄰居的女孩。在他看來,女孩的經歷,是發生在湖南小鎮上的西西里美麗説。在他看來,真實故事最大的魅力就是很多美妙的細節,“這些只有通過觀察和體驗得到的細節也會引起讀者和關注的共鳴。”但是他會編劇的“救貓咪”節拍來梳理一個故事,補充真實故事裏衝突和情節性不強的部分。

創作一個好故事的准入門檻也非常高。“很多個人的故事你會發現最後是高度同質化的,很難引發讀者的閲讀興趣。它們往往是開始於自身又止於自身,沒有更豐富的指向和意涵。但是讀者和觀眾往往希望得到更多。”《智族GQ》總主筆何瑫説。李海鵬也表達過類似的想法,“一個好看的故事,這個主人公要主動地去改變社會,而不是被動的接受,這樣的故事讀起來才會有共鳴。”

  鼠標墊到電腦:真實故事變現的門檻

在編劇和影評人張小北看來,不論是IP改編熱還是非虛構作品受青睞,都代表着電影的創作環節終於開始步入正軌,“這都是償還歷史欠債。一個正常的市場是豐富多樣化的,這只是開始。”

改編真實事件同時又要面臨一種很大的挑戰,對大眾心理底線的挑戰,和公共良知的挑戰。真實故事走向IP再到影視行業,是一條非常長的產業鏈。

“寫作是有門檻的,有水平的寫作者可能發現不了好故事,而有故事的人又經常不會表達。”記者出身的雷磊認為是把一個故事完整的表達出來,就已經很有難度了,而“真實故事計劃”的編輯正是試圖從發現故事到創作出一個可以吸引讀者的好故事。

但是,即使具備了成熟的作者和吸引人的故事,作品同影視平台對接又是一個難點。曾在《南方人物週刊》和《時尚先生》任職的林珊珊在數年間有多部作品吸引了影視行業的關注。她在實習時的《少年殺母事件》,到後來的《線人》,都有影視公司接洽,但是因為審查原因沒有進行。

直到今年,她撰寫的《黑幫教父》改編權才成功出售。“影視領域的關注一直不缺,但真正把特稿轉化為商業收益更高的劇本和電影,並未達到理想的局面。”

這意味着,真實故事從生產出來到轉換為內容IP,是需要更多力量的介入,特別是特稿本事的故事性距離成熟影視劇本仍然有着差距,需要專業的編劇和影視工作者進一步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