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愛好

我們該如何拯救可憐的中國畫廊?

愛好7.15K

在這個以利為尚、以騙為智、以假為真、以虛為實的浮躁和瘋狂的年代,世間萬物正在以肉眼可辨的速度劇烈扭曲,信仰的缺失、人性的墮落、價值觀的偏離仿若惡漩,將我們捲入其中,不能自拔。遠處的拍賣行正上演着一幕幕重寫神話的大片,自編自導的藝術家和拍賣行一路高歌猛進,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狀若末日來臨前的最後狂歡。還來不及為之歡欣鼓舞,卻又突然被緩滯於眼球的蕭索景象驚呆,近處是一片畫廊聚集地,安靜地了無聲息,似乎畫廊的每一次開幕便是為了謝幕,慘淡的猶如深閨怨婦。我實在是很難將如火如荼的拍賣行和秋風蕭瑟的畫廊串聯在一起,但同樣從屬於藝術產業鏈的一環,二者之間的差距何以這般懸殊?

我們該如何拯救可憐的中國畫廊?

我又該拿什麼拯救你,可憐的中國畫廊?

較之其他行業的普遍低迷,近幾年藝術市場的繁榮火爆確是振奮人心,天價、神話的不斷刷新也充分地反映了人們對藝術的關注度日益提高,我們開始對身價暴增的藝術家津津樂道,對屢創新高的拍賣行頻頻注目。媒體不厭其煩地報導“誰誰誰的作品以多少多少價格成交”,“哪家拍賣行總成交額又超過多少多少億”,但是卻從未發現有這樣的報導“某某畫廊今年進賬突破多少多少”,撇開浮華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醜惡伎倆或虛假炒作,畫廊的尷尬境地與清貧狀況確也可見一斑。年前一幫畫廊老闆和雅昌網老總萬捷聊天的時候,我就説過畫廊是藝術行業中的最弱勢羣體,中國的拍賣行和畫家一年賺一個億的大有人在。但我敢説一年能掙一個億的畫廊一個都沒有。這是不可思議的,畫廊是藝術產業鏈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承載着藝術品生產者(藝術家)和藝術品消費者(收藏家)的樞紐工程,也是發掘和培養優秀藝術家的優渥土地,畫廊理應是具備藝術產業相當話語權的一方,為何如今卻是淪落到此等境地,這迫使我們分析和反思。

現今中國畫廊日漸頹敗,乃是內外因的雙重作用力的結果。外因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是大環境(國情、政策、法律)的影響,二是與畫廊相掛鈎的同屬藝術產業鏈條上的藝術家、拍賣行、收藏家對畫廊造成的“外傷”。內因即是畫廊自身各方面的不足或缺失造成的“內傷”。

大環境

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和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致使國家不得不加大文化產業的投入和宏觀調控力度。這的確是個天大的好消息,要知道國家機器力量的強大遠非我們所能想象的。至少在首都北京,國家大力介入文化產業後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此處暫不一一列舉。國情的需要迫使政策改變,那麼政策上加大相關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自然水到渠成,這正是我們願意見到的。但實際情況是沒有一家金融機構願意承認畫廊是實業進而提供資金支持。國內的現行體制使畫廊幾乎沒有生存空間,我們在與狼共舞。這個體制對畫廊的生存發展是致命的,國家和地方畫院、美院、美協裏的體制內畫家霸佔着豐富的社會公共資源,拿着俸祿吃着皇糧私下裏賣畫,價格完全自己説了算,説漲就漲。他們不需要跟任何畫廊合作,從來都是自己跟藏家直接打交道,由於他們具備的先天優越條件致使全國各地的藏家可以繞開畫廊,輕易找到畫家買賣作品。再説法律,中國與藝術相關的法律法規本來就少,稱得上完善的更是寥若星辰,加上藝術行業的難以量化和藝術行為的界定模糊,很多打“法律擦邊球”的商業活動伺機而生。另外,中國缺乏一個完備且權威的鑑定系統,很多古代近現代的藝術品真偽無法被準確鑑定,由此而引發的商業糾紛屢見不鮮,大多都是自認倒黴,不了了之,這是藝術行業最致命的硬傷,無權威的鑑定系統致使那些不太瞭解藝術卻想進軍這個行當的實業家望而卻步,嚴重製約了藝術及相關產業的發展。

藝術家、拍賣行、收藏家

藝術家在藝術產業鏈中居於基石地位,他們是藝術品的生產者,所以他們的最大職責應是儘可能提供高質量的藝術作品。但如今的現實情況卻恰恰相反。市場經濟極度膨脹的副作用正在日漸顯形,那就是一大批的`藝術家正在變得急功近利和不擇手段,為了逐利,他們開始粗製濫造,甚至大批量流水線作業。畫品亦人品,如果藝術家的創作動機變得不再純粹和高潔,那麼他的作品又能有多高的藝術價值,他又該以何理由得到大眾的首肯?為了牟利,有些藝術家甚至撇開合作多年的代理畫廊,視合同如草紙,私下直接與藏家交易,從不會想到正是由於畫廊的包裝、宣傳、運作才成就了今天的他。如今很多成名的藝術家對曾經幫助過他們的畫廊毫無感恩之心,將個人所取得的成就全部歸結於自己畫的好,從剛開始與畫廊老闆的見面擁抱、稱兄道弟到握手到點頭到裝作陌生人一樣不相識,背信棄義已是屢見不鮮,過河拆橋成為家常便飯,人性墮落到如此地步,實在是令人心寒!究其原由,無外乎他們的作品從以前的1000一張變成了現在的10萬一張,身價漲了。他們的“精明”很難容忍任何中間人得到應有的報償。還有些畫家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礙於畫廊合約的束縛,甚至將新作的款識寫成數年前甚至十多年前以跳過合約的有效期,然後再送拍。畫廊即便知情,也於事無補。畫廊從挖掘藝術家,簽約藝術家,到推廣藝術家,其間的付出可想而知。大到提供畫室、舉辦大型個展、參加大型藝博會、出版畫冊、邀請藏家和各界名流觀展、邀請著名批評家為其提供學術支持或舉辦研討會,小到海報的設計、媒體宣傳、甚至展廳的燈光、懸置作品的角度位置,耗費的不僅僅是財力物力,還有畫廊老闆及員工的心血、人力和時間。任何一位簽約藝術家的背信棄義,都會對畫廊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傷害。

拍賣行最大程度的追求利益本無可厚非,因為他的商業屬性決定了其經營模式。在中國,藝術行業有太多的漏洞可鑽。《拍賣法》中的“拍賣行對所拍拍品概不保真”的條款原是因國內技術對年代久遠或稀缺的某些藝術品難以鑑別,迫於無奈才出台的。但是現在國內很多拍賣行都抓着這個漏洞大肆知假賣假,藏家的眼力不夠就得花大價錢交學費。還有藝術家和拍賣行沆瀣一氣,惡意炒作,將拍品標價數倍高於市場價,然後再交付拍賣行佣金後,自己競買回來,藉此以抬高身價。拍賣行也樂得其所,既有錢掙,又能保證拍賣成交率。拍賣行對這種惡意炒作行為的放行無疑是對收藏家的不負責任,是對藏家的誤導。畫廊將一位藝術家從默默無名培養到頗有名氣,身價也隨之水漲船高,正待收穫時,卻被拍賣行順手摘走了果實,這也造成了畫廊盈利困難的局面。

收藏家是整個藝術品交易活動中的終端消費者,不論是藝術家還是畫廊抑或拍賣行,收藏家的購買是檢驗其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標尺。誰手中掌握了藏家資源,誰就能在藝術行業中如魚得水。收藏家處在藝術產業鏈的終端地位決定了大多數人都要投其所好。在一片阿諛奉承聲中,藏家必須時刻保持警惕,稍有疏忽就極可能落入陷阱。太多的贋品流通入市,致使藏家從不輕易出手。而一些冒牌藏家(俗稱“倒爺”)就此大行其道,他們彼此之間頻繁聯絡,形成一個頗具規模的銷售網。他們不需要像畫廊一樣付出場地租金、員工工資、交易税金等,所以能以低價倒賣作品,有很多畫家為了圖來錢快,都願意選擇這種交易方式。殊不知這種不正當交易行為的發生極易擾亂市場價格,嚴重地壓縮了畫家本人的藝術價值成長空間,對畫廊而言,是一種不公平競爭,對畫廊的經營會造成極大的衝擊。在國內畫廊界,真正默默勤懇做事的人是異常孤獨的。

畫廊

作為一個私營畫廊的老闆,要想成功運營並獲得盈利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畫廊較許多其他行業而言,具有很多先天性弱勢。前期投入大,收益週期長是所有私營畫廊老闆為之擔憂的事情,798很多畫廊都是因為資金不足,在耗費鉅額的場地租金、宣傳費用等開支後,沒能等到盈利的到來便扛不住了,只能心懷不甘草草關門。拋開那些專收取場地費給藝術家辦展的門店(因為它們還不能算是畫廊)之外,畫廊其實是個長線投資行當,因為從發掘藝術家開始,到藝術家進入市場並使其作品價格不斷上升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這個週期與藝術家有關,也與畫廊的運營能力有關,短為三五年,多則七八年。試問798有幾家私營畫廊的老闆能單憑個人財力熬過這個週期?所以資金的不足是大多畫廊的致命傷。聰明點的畫廊會為自己找一個比較強勁的投資人或機構作後台支撐,雖然這樣會喪失大部分的自主權,好的是不必為金錢而過多煩勞。或者畫廊老闆還有其他產業,能靠其他產業的盈利支撐度過這個週期,否則只能自生自滅。

私營畫廊的侷限性還體現在規模小,各類硬件設施不夠完備,藏家資源過於狹窄和短缺等方面。恰恰這些方面都是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尤其體現在藏家資源方面)。一旦畫廊的發展無法跟上旗下藝術家的成長速度,要求得不到滿足的藝術家必將淘汰畫廊。

畫廊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不足也是導致畫廊經營不善的重要原因,一個好的團隊需要精細的分工,展務、宣傳、市場、接待、後勤缺一不可。良好的專業素養和敏鋭準確的判斷力是畫廊老闆或藝術總監必須具備的個人能力,他們必須有很高的學術修養,對藝術家的未來發展能具備一定的前瞻性和預見性。因為一旦在藝術家和作品的挑選上出現大的失誤,那麼隨後一系列運營措施的實行將會變成一場大傷元氣、徒勞無功的慘劇。

在這個以利為尚、以騙為智、以假為真、以虛為實的浮躁和瘋狂的年代,世間萬物正在以肉眼可辨的速度劇烈扭曲,信仰的缺失、人性的墮落、價值觀的偏離仿若惡漩,將我們捲入其中,不能自拔。遠處的拍賣行正上演着一幕幕重寫神話的大片,自編自導的藝術家和拍賣行一路高歌猛進,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狀若末日來臨前的最後狂歡。還來不及為之歡欣鼓舞,卻又突然被緩滯於眼球的蕭索景象驚呆,近處是一片畫廊聚集地,安靜地了無聲息,似乎畫廊的每一次開幕便是為了謝幕,慘淡的猶如深閨怨婦。我實在是很難將如火如荼的拍賣行和秋風蕭瑟的畫廊串聯在一起,但同樣從屬於藝術產業鏈的一環,二者之間的差距何以這般懸殊?

標籤:畫廊 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