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體育 > 乒乓球

乒乓球怎麼拉球

乒乓球2.79W

導語:業餘球友的反手大多強於正手,原因有二:其一,反手更貼近身體,掌握起來相對容易;其二,業餘學球,正手弧圈球的練習順序不對,導致包容性不強。由正手攻轉入弧圈直至全部掌握並應用於實戰中,會經歷攻→粘→掛→撞→壓等內容既相關聯又層次遞增地五個環節,小夥伴們趕緊看看吧!

乒乓球怎麼拉球

 攻

由平擋、加減力擋打下基礎以後會進入正手攻的技術訓練,正手攻中包含快帶、攻、快點等三部分基本內容,擊球時間分別是上升前期、上升中期至高點前期,其中的攻又分為快攻與抽殺二個階般,這些內容全部掌握以後正手攻技術己經入門。

正手攻的中心內容是撞擊,這個“撞擊”是由腰髖同轉來帶動小臂快收的動作過程完成的,擊球的最佳感覺是"透板"。打出了透板的感覺,説明你的正手攻己經基本掌握了,但完成透板動作過程中的腰髖同轉、上升期至高點前期的擊球時間與弧圈擊球時間的發力機制的要求有很大反差,只有"小臂快收"的內容是弧圈技術中有所要求的,所以如何"收"小臂而不是"揮"小臂、改上升期至高點前期擊球習慣為下降前期擊球、克服腰髖同轉的習慣而養成二次加速的發力習慣等內容就成為了由快攻轉入弧圈時必須要充分注意的問題,因此,只有真正全面地掌握了正手攻技術,才能進入弧圈技術的訓練。

 粘

是用拍子貼住球甩出去的感覺。是在體驗迎前、借力、自發力的基礎上加強體會與正手攻相反的"慢迎前"與正壓力持(吃)住球感覺的必修課,用“用手迎住球再甩出去”的感覺去體會比較貼切,它是由正手攻向弧圈過渡的第一階段

小孩子初上台不會迎前,你由慢漸快地甩球給他、先讓他身體抵穩球枱後用手接住,再讓他遠離球枱後在向前走的過程中仍能伸手抓住來球,他就會自然迎前了。我們也不妨借用一下這個方法來體會迎前的感覺,但要以轉體完成引拍後再回轉身體帶臂向前的方式去體驗,大人的動作過程總不能象小朋友那樣簡單吧!關於正壓力的初步體驗,可用半橫狀並較立的拍型去迎前並貼住來球,請注意這時的手臂、尤其是小臂不能發力,只能在重心轉移過程中去勻速迎球,否則球會被彈出去。拍面迎住球后,肘後部應該有一股力量突然頂着小臂向前甩球,這股力量是來自頂髖助腰再向前的腰部二次加速過程中,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説的"蹬轉",但請注意這個"蹬轉"並不是剛起動就應該有的。這個用頂髖來頂肘的感覺一定要清晰,否則你甩出去的球會沒有速度、也沒有旋轉!這也是由腰髖同轉向二次加速過渡時重要而艱難地過程。

  掛

掛也稱"提拉",是由正手攻轉入弧圈時提高摩擦效果的入門技術,也是由正手攻向弧圈過渡的第二階段。

掛,主要用於半出台的下旋來球,技術重點是體驗以重心帶大臂迎前、小臂快收並薄摩擦的感覺,其中還包括側身步伐的運用。這一環節中的難點首先是擊球時間習慣的轉換,很多球友在練習時還能注意到在下降初期擊球,可是一旦打起比賽來就常常會忘了要等球出台以後的下降時,於是拉就又成了打,因此,這個涉及到節奏的問題是需要下大功夫的。其次是重心的控制,熟悉側身步法以後,收腹含胸、稍轉體擰腰沉右肩配合雙膝再屈使重心下降至右腳並順延來球的弧線拉手引拍,但手臂不能打直;轉腰展腹帶不發力的手臂迎球;蹬地挺膝加速展腹帶小臂加速、較立拍型觸球后中部或略上、用薄摩擦將球帶起來。"掛"的最佳狀態是“拍先球后”,這是薄摩擦的最佳體現。最後的問題就是薄摩擦的感覺不好掌握,由撞擊改為摩擦地過程很艱難,但辦法也有很多,例如先練粘後練掛、“爬窗簾”、“爬隔板”等等,需要依據自己的條件去選擇。

 撞

掛是薄摩擦,但撞絕不是厚摩擦,如果將這個環節的撞理解為厚摩擦就錯了!撞,主要是鞏固和加強迎前、觸球前瞬間的發力(即二次加速)的感覺,也是加強以腰帶手、小臂擺速的訓練內容,是由正手攻向弧圈過渡的第三階段。我們不難發現凡是弧圈技術好的運動員,他的近台快帶、中台拉攻的能力都很強,這是小臂擺速的體現,當然,腰部、髖部、雙膝、雙肩等有關部位的擺速和協調性也不能忽視,但重點是一定要突出的。我們也可以將撞理解為“撞摩擦”,從技術規範的角度去要求,就是用小臂、腰髖等部位的擺速製造的旋轉強度要遠高於來球的旋轉強度。這其中除了引拍時要用雙膝再度內屈固定髖部、只擰轉腰部的重點以外,還要重點體驗二次加速的內容並加強二次加速的能力。掌握了“撞摩擦”的原理,你的弧圈技術己經具備了相當能力,但還不是最高層次。

 壓

正壓力是這一環節的全部內容,是“厚摩擦”的根本所在,也是弧圈技術進入高級層次的'關鍵。

體驗這個正壓力最簡單、最有效地方法就是在正常持拍的前提下、用拍面壓住放在台面上的球、在保持這個壓力的同時發力推球使其在球拍與枱面之間向前滾動。這個壓住球並使球滾動的發力就是合理施加正壓力的有效方法。體驗過程中要注意與弧圈的發力過程相吻合,例如壓住球后發力推球走時,拍面前傾會比拍面水平的效果好,這就提示我們要注意引拍的高度、拍型及迎前觸球的切入方向。經驗證明,用肩部的高低來對比來球高低的方法會比正手攻時習慣地用持拍手去衡量來球高低的方法會使弧圈的引拍更到位;用基本平行於地面的外展拍型逆着來球下降弧線方向迎球的正壓力施加效果要比基本垂直於地面的拍型去橫向切入來球弧線的方法的正壓力施加效果要好多得多。不必擔心水平的拍面在觸球時會有漏球、打拍邊等現象出現,因為這個水平狀態會隨着展腹、轉腰地重心逐漸提升轉移過程地進行中而逐漸立起,如果你不信,可以在向前彎腰以後將拍面水平、在手臂完全不動的情況下直起腰以後你就會看到拍面已經變成前傾了,這是自然地現象也是必然地結果。我們在引拍完成後至迎前、發力的自然過程中再加入有意識的控制地過程,就是我們要進行的技術訓練的內容。

弧圈技術的中心內容是摩擦,摩擦的效果取決於正壓力及摩擦係數,摩擦係數來自於器材,而正壓力則取決於器材操作者的能力。這個能力的高與低,絕大部分內容是我們自身能力的體現,一小部分則來自於器材,所以器材與能力相結合,才會充分完整地發揮。

以上的五個環節是弧圈技術晉階的基本歷程,實踐證明,缺少了哪一個環節的訓練,弧圈技術都不能算是真正地完全掌握。球友們可參考以上內容對照自己的弧圈晉階之路,找出薄弱環節後給予加強和提高,從而全面提升自已的弧圈水平。

標籤:拉球 乒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