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體育 > 太極拳

太極拳的主要步型有哪些

太極拳1.39W

太極拳的步型主要有“弓步”、“坐步”與“馬步”三種。

太極拳的主要步型有哪些

“弓步”俗稱“弓箭步”,是以前腿彎屈如弓,後退挺直似箭而得名。訣雲:“前腿弓,後腿繃。”即是指此。站樁時稱作“弓箭樁”或“弓步樁”。做法:前後錯步站立,兩腳間相距的距離約本人腳長的四至五倍,前腿屈膝至大腿接近水平,三點一線,“三尖”(鼻尖、膝尖、腳尖)垂對,鼻尖超過腳尖,失重;膝尖超過腳尖就叫“跪膝”,跪膝時下出的力就從膝尖向前下穿出,而不能下傳於腳掌,從而失去支撐的穩定性與力量的反彈作用。腳尖也不能滯後,滯後不但容易造成跪膝,還容易造成身體前傾與失重。所以有:“步隨身換,身隨步轉”之説。另外,腳尖向前做弓步時不但要注意“三尖”相對,還要腳尖向前或微微內扣,而不能有絲毫外展;後腿伸膝挺直(直而不僵),腳掌外展四十五度,寧小於三十度不可大於四十五度,大於四十五度不但力不能專注一方向前發送,有甚者,更是掰髖、敞襠有失攻防與美觀。不僅如此,大於四十五度還容易造成膝關節扭傷,導致膝關節疼痛。經管導致膝關節疼痛的原因不是隻此一種,但它確是其中之一。(吳式太極拳的後腳尖是向前的`,因此叫“川字步”或“川弓步”,它不但易於腰向兩側轉側,力利於專注一方還不容易導致膝關節疼痛。),兩腳均須全腳掌着地,身體重心略偏於前腳,左腳在前者稱為“左弓步”,右腳在前者稱為“右弓步”。

“坐步”是太極拳的專用步型,與“坐胯”都系太極拳常用的下肢技法術語。坐步的做法是:兩腳前後錯步站立,兩腳跟間的距離相距約本人腳長的二倍;前腳跟着地,腳尖上翹,膝關節微微鬆屈;後腳外展四十五度(吳式太極拳不外展或微微外展),重心居後,以後腿屈膝支撐體重;鬆屈髖關節,胯根向回抽縮,使臀部向後、向下坐落,似坐在凳子上一般。是整個下肢相互配合所形成的一種前虛後實的步型,因此,又有人叫它“虛步”。值得一提的是,它與虛步在前虛後實,以及虛於含腿(腿法)是相同外,虛步利於胸式呼吸,進退靈敏,起落便捷;而坐步則是有益於腹式呼吸,利於氣沉丹田,便於上松下沉的太極功法。因此,它們相像卻又不同,這點,習者不可不知。坐步沉穩的要點是三點一面,即:百會、尾椎、後腳跟,三點要在同一個垂直面上,唯有這樣才能保持中正、沉穩以及拳式的各部要領的正確保持。

“坐胯”與“坐步”的區別

“坐胯”也要求胯根向回抽縮,使臀部向後、向下沉落,似坐在凳子上一般,與坐步對胯根和臀部姿勢的要求相同,都是“坐”。但坐胯只限於胯根和臀部姿勢,是對跨根與臀部姿勢的約束與規範,而坐步則是指整個下肢相互配合所形成的一種前虛後實的步型。

“馬步”又稱:“騎馬式”,“馬襠步”,或叫“地盆”。在用於樁功練習又稱為“騎馬樁”。做法:兩腳開立,相距約本人的兩個橫腳長,兩腳掌平行、腳尖朝前或微微外展;屈膝下蹲時大腿不能近水平,膝蓋的垂直投影線也不能超出腳尖,身體重心在兩腳中間,虛領頂勁,裹襠含腚,命門外凸,襠部既沉又吊。要領:兩腳開立後,頭頂百會穴上領,有被繩向上懸提之感;臀部如騎在狂顛的馬背上,似坐非坐;十趾抓地或平鋪於地,着意以下肢前側肌羣遠端收縮為主,控制臀襠部略高於膝蓋的位置。

吳式太極拳馬步的要領是:“鍛鍊蹲腿的功夫,名為左樁右柱。要氣沉丹田,強調裹襠含腚,含胸拔背,虛領頂勁,沉肩墜肘。有人説:‘兩腳用力是雙重’。其實,雙重指的是虛實不分,陰陽不明。太極拳的功架,有的動作虛實藴藏於內,有的動作虛實形表於外。吳氏太極拳的單鞭虛實,正是藴藏於內,眼看左手,則左為實,是為樁;右為虛,是為柱。樁比柱根深而穩,虛實極為分明,功深者自能體會。”

標籤:步型 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