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文藝 > 影視戲劇

如何掌握京劇腦後音唱的祕訣

京劇藝術家都能在高音和超高音區裏瀟灑自如地唱出輝煌、嘹亮、圓潤、通暢的”腦後音”, 令國內外所有的欣賞者以及聲樂界同仁們羨慕不已, 讚歎不已, 拍手叫絕。

如何掌握京劇腦後音唱的祕訣

演唱高音的京劇”腦後音”祕訣, 是中國人在聲樂藝術上的非凡創造。現將金派”腦後音”的唱功祕訣( 簡稱“八句口訣”) 摘錄如下:

第一句: “勾住眉心”。就是一張嘴一唱的時候, 先想“眉心”, 在那兒用鼻音( 鼻腔共鳴) 勾住它往後拉。這是一股很鬆的勁兒。

第二句:“腦後摘音”。唱到高音時要往腦袋後面找勁兒, 好像“剛音”和“立音”是從腦袋後頭“摘”出來的。後頭頂有股勁兒。

第三句:“行於背”。什麼是“行於背”呢?是一股子力量在後背行走。在上海, 周信芳唱到高音時後背抖動、用勁兒。我也覺得後背、後脖梗子、後腦勺都有勁兒。

第四句: “貫於頂”。後背用勁兒的時候, 這股力量從後脖梗子往後頭頂上“貫”。勁兒“貫”進了頭頂, 聲兒也就“貫”進了頭頂。

第五句: “丹田提氣”。唱高音的時候,“丹田”氣要足, 到了高音“丹田”往上一提氣, 小肚子一繃勁兒, 高音兒就唱出來了。

第六句: “兩肋虛張”。京劇唱功最講用氣的方法, 怎麼吸氣, 怎麼換氣, 怎麼偷氣, 説道很多, “氣口”要掌握好,“氣口”( 換氣) 掌握不好就要傷人。到了高音, 用氣絕不能死用勁兒, 要“虛、實”結合。只要唱的時候能找到“兩肋虛張”的勁, 這個氣就活了。

第七句: “聲音倒灌”。到了高音, 不能光想着”腦後音”往後唱, 那不行。還得往下想, 好像聲音從張着的嘴裏向下倒着灌進去。

第八句:“膛音出剛音、立音”。膛音就是從嘴的後膛裏唱出來的。一張嘴就要有膛音, 膛音亮了, 才能唱出“剛音”和“立音”。

“腦後音”是京劇淨角的高音唱法。換言之, 高音要唱出“剛音”和“立音”, 就必需要找準和找對”腦後音”。”腦後音”是戲曲聲樂的術語, “指歌唱者在發聲時在適當的氣息支持下, 對整個聲區採取較高的聲音位置或聲音響點, 較強調頭腔共鳴作用( 特別在高聲區) , 從而減輕喉部不必要的緊張度, 使聲音具有細緻柔韌的特點。”

高位置要求演唱者在所有的聲區裏唱每一個音與每一個字時, 都要把聲音的共鳴焦點集中在頭腔共鳴裏, 有頭腔共鳴的色彩音響, 即“頭聲”。聲音的位置越高, 頭聲的成分越多, 音色越優美, 音質越純淨, 演唱越省力, 獲得“頭聲”能永葆聲音的青春。如《鎖五龍》中單雄信“不由得豪傑笑開懷”的“傑”字, 是“乜斜”轍的字, 字音很不好發, 如不用高位置頭聲的方法來演唱, 很容易唱橫。而用掛頭聲的方法來演唱,同時把字尾收在高位置上, 這樣聲音就有發揮的餘地, 同時達到字音純正的效果。

唐朝段安節所著的《樂府雜錄》中説:“善歌者, 必先調其氣, 氤氲自臍間出, 至喉乃噫其詞, 即分抗墜之音。”其中就強調了丹田氣的作用,這説明我國民族傳統唱法從一千年前就已經發現“氣沉丹田, 聲貫於頂”的重要性。傳統説法的“氣沉丹田”, 用現代生理學的説法就是腹式呼吸方法, 即吸氣後小腹與腰部之間有憋氣和縮緊的感覺, 通過橫膈膜的下降和收緊小腹的腹肌對抗, 使氣息的壓力增大且流速加快並形成氣束衝擊聲帶, 從小腹的對抗支點到口咽再到眉心形成一條線, 聲音比較集中明亮。而優秀的京劇演員和歌唱演員, 除了腹式呼吸外, 還強調胸腔、橫膈膜和腹肌的配合, 即胸腹式聯合呼吸, 由於吸氣時下降橫膈膜和張開兩肋的同時並用, 使胸腔充分打開並加大了氣息容量, 使氣息彈性好, 對聲帶的損害小, 減輕聲帶過於拉緊, 且便於喉頭的穩定和打開, 使呼吸均勻、深沉、通暢, 解除了胸部的僵硬緊張, 使音量、音域得以擴大並容易混聲, 使音區諧和統一富於表現力。

突破男高音的技巧, 必須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是咽腔哼鳴法; 二是建立良好的中低聲區; 三是建立正確的換聲區; 四是用a、e 母音進行訓練; 五是加強嚥腔肌肉羣的.訓練; 六是用假聲和半聲進行訓練; 七是高腔的訓練。

要改正一些過去的不良習慣, 無論是在思想方法上、聲音的概念上和肌肉系統活動的習慣上, 都有着一個重新調節的過程。這個過程在人的意志力控制下, 不僅限於外部行動, 對於植物神經所支配的內臟活動, 也能進行一定的調節。歌唱的心理活動是通過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一系列反覆活動的過程。這一過程中, 認識是前提, 實踐是歸宿, 而這一過程的完成, 意志力和心理等方面的訓練是伴隨始終的。正如京劇中的一句行話“台上一分鐘, 台下十年功”, 歌唱的訓練也是如此的。如果為“台上一分鐘”能夠用“台下十年功”作為保障, 沒有堅強的意志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質是無法完成的。

在進行嚥肌肌肉羣的訓練過程中, 要耐得住寂寞, 不怕吃苦,每天就去“磨”, 每天就去練。高音的能力是練出來的, 是磨出來的。所以, 高音能力的訓練與養成, 不僅需要一定的技術指導, 更需要在這一技術指導基礎之上的長時間的自我堅持, 從而形成能夠科學發聲和用嗓的第二自然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