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舞蹈 > 民間舞

中國民族民間舞的藝術特點

民間舞2.87W

舞蹈是一門綜合藝術,它柔和了音樂,戲劇,繪畫,雜技等多門藝術而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搜索整理的關於中國民族民間舞的藝術特點,歡迎參考閲讀,希望你喜歡!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培訓網!

中國民族民間舞的藝術特點

民族民間舞,顧名思義,是源自於民間的舞蹈,作為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它產生並流傳於民間,深受民間文化的影響,以廣大人民為基礎,由羣眾在長期歷史進程中集體創造,不斷積累,發展和形成比傳承,同時,它更是諸多舞蹈藝術的來源,中華民族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特色的民族民間舞.

  一、民族民間舞蹈的大眾性

民族舞蹈原於人民大眾,以其通俗淺顯、直接便捷的特點,直接反映人民大眾的生活、生產與情感,為廣大人民羣眾喜聞樂見,是人民勞動的結晶。因此,只有反映、服務於人民大眾的生活、生產和情感,才有發展動力。大眾性這個民間舞蹈審美特徵涉及到的民間舞蹈創作價值取向,關係到民間舞蹈的生命力的問題。忽略和輕視了這個審美特徵,脱離人民羣眾所最本質的屬性,就得不到觀眾的肯定和喜愛。因此,要在作品中捕捉住人民大眾的神態和神韻的特徵,表現他們的思想和情感,使之產生生活原型的共鳴,產生情感感應。

  二、民族民間舞蹈的多樣化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各個民族在生產和生活的實踐中,各族、各地人民的生活環境、風俗信仰、審美理想、審美習慣都大不相同,使民間舞也各具風采。在中華民族文化絢麗的民族民間舞蹈中,以熱情火爆、幽默風趣著稱的東北民間舞,既有“哏勁”的動律,又有“穩中浪”的審美特徵,表現了東北人民豪放的性格;以濃郁鮮明的魯北地區豪邁、穩健的`藝術風格和特色著稱的鼓子秧歌,既有“穩、沉、撐”的體態特徵,又有幅度極大的律動的特徵,給人以佔滿空間的直感,充分發揮人體最大的可塑性;以熱情奔放、穩健有力著稱的蒙古族舞蹈,節奏歡快,具有強悍、質樸,莊重的鮮明特點,體現了蒙古族雄渾、剛毅、端莊、穩健的性格特徵。

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這就決定了作為藝術表現形態的中國民間舞蹈內容的多樣性。中國的地域廣闊,南北差距較大,南方民族舞蹈更多表現陰柔細膩,而北方民間舞蹈擅長表現陽剛粗獷。這種藝術形式的迥異,決定了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就漢族民間舞蹈而言,大致可分為東北秧歌、雲南花鼓燈、安徽花鼓燈、山東膠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僅漢族民間舞蹈種類就有龍舞、獅舞、綢舞、秧歌等等形式。要實現民間舞蹈的多樣化,一方面要在中國民間舞蹈形式多樣、特色各異的百花園中,吸取營養,創造發展,在舞蹈的創作中,產生更多的區別於其他風格的舞蹈作品。

  三、民族民間舞蹈的開放性

中國民間舞蹈的開放性,一方面很重要的就是吸收其他姊妹藝術,特別是要借鑑和吸收外來的一些觀念、創作方法和表現形式。另一個方面,就是要通過各種宣傳媒體將博大精深的中國民間舞蹈向世界傳播出去,讓世界各國人民更多地瞭解中國民間舞的精髓。(1)組織建立中國民間舞蹈研究、實踐機構,以加強中國民間舞蹈的研究。這種研究、實驗不僅僅是理論的,而且是以民間舞創作、教學、演出、實際研究、營銷等一條龍的藝術組織。在全球化的形勢下,針對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發展方向、舞蹈動作、實踐教學和演出市場開發等等藝術工作進行研究和實踐,其主要就是充分發揮“集團軍”的作用,用集體的智慧解決實際問題。(2)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利用一切切實可行的手段,吸引國內、國際一流優秀創作、表演和管理人才,創造多個演出實力強大的、國際品牌的中國舞蹈藝術表演團體。(3)建立多種類型的演出中介機構,加強演出經紀人隊伍建設,積極開闢各類文藝演出市場,特別是國外的演出市場,擴大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宣傳與影響。

  四、民族民間舞蹈的娛樂性

民族民間舞蹈作為表現生活的一門藝術,具有藝術的精神教育和娛樂功能,它本身又作為生活的一部分,又有其生活的實用功能,但我認為它的主要功能還是自娛自樂。因此,做為羣眾自娛性的廣場藝術的民族民間舞蹈除部分宗教、戰爭、禮儀性舞蹈外,大都是自由活潑,熱烈爽直,而風趣的性格特徵,人們所需要的舞蹈,主要因為它是快樂的,人們在勞動之餘或是節日喜慶,總是用舞蹈來表現,自己的歡愉心情,總以歡快的情調,滿足人們娛樂和審美的要求,這種性格特徵和人民自身普遍性格特徵緊密相關,一定程度上表現人民的性格和審美情趣。

中國民族民間舞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已經形成自己的藝術傳統,具有自己獨特的美學規範和別於其他舞蹈類別的舞蹈體系和性格特徵,在全世界範圍內,大體都是相通的,反映了民族的文化生活,載歌載舞,自由活潑。中國民間舞蹈很主要的一個特點,就是舞蹈與歌唱的緊密結合。這種載歌載舞的形式,自由、生動、活潑,可以比純舞蹈易於表現更多的生活內容,而且通俗易懂,所以非常為我國廣大人民羣眾所喜愛。 巧用道具,技藝結合。中國的很多民間舞蹈都巧妙地使用道具,如扇子、手帕、長綢、手鼓、單鼓、花棍、花燈、花傘等等,這就大大地加強了舞蹈的藝術表現能力,使得舞蹈動作更加豐富優美、絢麗多姿。 情節生動,形象鮮明。我國的民間舞蹈很着重於內容,大多都有一定的故事傳説為依據,因此,人物形象鮮明、人物性格突出。雖然有的舞蹈僅是表現某一種情緒,但它也多是作為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的片斷而出現的。如廣東的《英歌》是表現梁山泊英雄好漢攻打大名府的故事;福建的《大鼓涼傘》傳説是表現鄭成功抵禦外寇練兵的活動。

自娛娛人,意旨統一。中國很多民間舞蹈常常是自娛性和表演性的統一。有些舞蹈活動,對於舞者來説,他是自娛,同時也是為了表演給觀眾看,因此舞者很注意自己舞蹈技藝的提高,故而我國的民間舞蹈得到了較高程度的發展。

情之所至,即興發揮。中國各個地區的民間舞蹈在流傳中,雖然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規範,但也都有即興發揮的傳統,特別是在一些民間舞蹈家的身上這一點尤為突出。在他們情感最激動的時刻,常常是能出現閃爍着獨特光彩的舞蹈的時候。

在建國後的十多年中,在所提倡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指引下,湧現出了一批具有濃郁的民族、地域特色,洋溢着時代氣息,反映了人民精神面貌的優秀舞蹈。它們不僅為廣大羣眾喜聞樂見,而且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為世界舞壇所矚目。前面已經提及的如:戴愛蓮的《荷花舞》、《飛天》;賈作光的《鄂爾多斯舞》……等都是這一時期領時代風騷之佳作,象這樣的作品還有很多。如:《紅綢舞》(羣舞)首演於1949年,編導:金明(1927——)等,編曲:程雲,首演者:長春文工團鄭建基、王亞彬、劉海茹。一隊男女青年,高舉着“火把”跳着歡快的秧歌,“火把”變成了紅色的長綢——如火龍飛舞,矯健的舞姿與變幻的“火龍”交相輝映,洋溢着青春活力。舞蹈以民間秧歌和傳統技藝——“百丈帆”為基礎,選取了“燃燒的火把”這一有意味的形式,宣泄着人民得解放的共同心聲。1950年該舞第一次進京演出,轟動首都。次年,入選參加第3屆“世青節”獲金質獎。半個世紀以來,演遍了中國大江南北和世界的五洲四海,人們不約而同地説它是:“中國之火的象徵”。

其它漢族舞蹈,如:《花鼓舞》、《豐收歌》等,都堪稱佳作。《花鼓舞》(羣舞),首演於1956年,編導:張毅(1934——),作曲軼名;首演者:大連市歌舞團,張毅領銜。“花鼓”流傳於山東省,長年以來,它是貧苦農民流浪乞討的一種賣藝形式。鼓棒上繫有半米多長的鼓穗,舞者以鼓棒與鼓穗的頂端交替擊鼓形成一種獨特的技藝。張毅賦予“花鼓舞”以樂觀向上的時代精神 並將鼓穗加長突出其技藝性,在激昂、多變的節奏中,人體健美的律動與彩色鼓穗的豐富線條相交織,構成舞蹈的獨特魅力。該舞曾獲1957年“世青節”金質獎。

在這股強勁的時代潮流中,少數民族舞蹈之花奼紫千紅,遍地開放。《孔雀舞》(女子羣舞)是金明的又一佳作,首演於1956年,作曲:羅忠熔,首演者:中央歌舞團資華筠、崔美善領銜。高高山崗上,一隻開屏的“孔雀”,抖動着美麗的翅膀衝下山來,一雙雙“翅膀”化作了“孔雀姑娘”,踏着象腳鼓與 鑼的敲擊聲,和着優美的旋律,簇擁着“鳥王”翩翩起舞——飲水、照影、沐浴、飛翔…… 孔雀是聚居在西南邊陲的傣族古代圖騰崇拜——宗教藝術的遺存,一直被視為吉祥、幸福的象徵。民間流傳的傳統“孔雀舞”只有男性表演,舞者身背象徵翅膀的沉重道具,限制了形體的自由與舒展。編創者突破傳統——嘗試以女性來展示孔雀的美麗,在服飾上也進行了革新——去掉沉重的道具,代之以墜滿孔雀羽毛的寬擺長裙……這個舞蹈於1956年首次在全國舞蹈會演中亮相,就以其新奇和優美,備受觀眾青睞,次年又在“世青節”獲金質獎 木鼓舞,古瓢舞,板凳舞,多耶舞,獅子舞等名族舞蹈,彙集中國名族民間舞蹈的藝術特點,已經向我們彰顯出擁有悠久歷史的中華名族的源遠流長的文化及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