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初級會計師《經濟法基礎》答題技巧大綱

在備考初級會計師考試的時候,沒有比掌握答題技巧來的重要的事情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級會計師《經濟法基礎》答題技巧解讀,歡迎參考~

初級會計師《經濟法基礎》答題技巧大綱

初級會計師《經濟法基礎》答題技巧解讀

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

實務中,企業發出的存貨既可以採用實際成本核算,又可以採用計劃成本核算。企業應當根據各類存貨的實物流轉方式、企業管理要求、存貨性質等情況,合理地確定發出存貨成本的計算方法。

如果企業選擇實際成本法核算,則在存貨發出時,要在個別計價法、先進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等方法中作出選擇。下面就實際成本核算説明存貨發出的計價。

(一)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

1.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是假定存貨具體項目的實物流轉與成本流轉相一致,按照各種存貨逐一辨認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所屬的購進批別或生產批別,分別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單位成本計算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的方法。

方法特點:採用個別計價法,存貨的成本計算比較合理、準確,但在存貨收發頻繁的情況下,工作量繁重,適用範圍很小,適用於一般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貨、為特定項目專門購入或者製造的存貨等,比如珠寶、名畫等貴重物品。

2.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指以購入存貨應先發出(銷售或耗用)這樣一種存貨實物流動假設為前提,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採用這種方法,先購入的存貨成本在後購入存貨成本之前轉出,據此確定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成本。這種方法強調一種觀念:排序。就好像排隊一樣,誰在前,誰優先。

方法特點:先進先出法可以隨時結轉存貨發出成本,但比較繁瑣,存貨收發業務比較多、而且單價不穩定時,工作量比較大。先購買的原材料,先發出去。在物價持續上升的情況下,價格是不斷往上升的,因為後面的價格一定高於先前購買的價格。那麼按照先進先出的原則,發出的原材料價格偏低,所以發出的成本低,那麼收入一定的情況下,當期利潤就上升了;同時,後留下的存貨由於價格是比較高的那部分,因此,企業存貨成本高估了。反之,亦然。

3.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

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是指以本月全部進貨數量加上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去除本月全部進貨成本加上月初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出本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

公式如下:

存貨單位成本=[月初庫存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月各批進貨的實際單位成本×本月各批進貨的數量)]/(月初庫存存貨數量+本月各批進貨數量之和)

本月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月發出存貨的數量×存貨單位成本

本月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末庫存存貨數量×存貨單位成本

或:本月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初庫存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月收入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月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

方法特點:

優點:(1)採用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使得本期銷貨成本介於早期購貨成本與當期購貨成本之間。這種方法計算得到的銷售成本不易操縱,因而被廣泛採用。(2)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作為一種平均價格法,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價格波動趨勢的影響。

缺點:(1)採用這種方法,必須要到月末才能計算出全月的加權平均單價,這顯然不利於核算的及時性。(2)按照月末加權平均單價計算的期末庫存材料價值,與現行成本相比,有比較大的差異。當物價呈現上升趨勢時,月末一次加權平均單價將低於現行成本;反之,當物價呈現下降趨勢時,那麼,月末一次加權平均單價又將高於現行成本。

適用範圍:(1)此方法適合各期存貨成本變動不大的情況或者存貨品種較少或收發次數較少,而且前後收入存貨單位成本相差較大的企業使用。(2)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主要適用於生產企業的產成品、半成品的成本核算。

4.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指以每次進貨的成本加上原有庫存存貨的成本合計金額,除以每次進貨數量與原有庫存存貨的數量之和,據以計算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當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的一種方法。

公式如下:

存貨單位成本=(原有庫存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次進貨的'實際成本)/(原有庫存存貨數量+本次進貨數量)

本次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次發出存貨數量×本次發貨前存貨的單位成本

本月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末庫存存貨數量×本月月末存貨單位成本

方法特點:採用移動加權平均法,可以使企業管理層及時瞭解存貨的結存情況,計算的平均單位成本以及發出和結存的存貨成本比較客觀。但是因為每次收貨都要計算一次平均單位成本,計算工作量比較大,不適用於收發存貨比較頻繁的企業。

(二)各種存貨計價方法對經營成果的影響

存貨主要用於對外銷售,構成銷售成本。同時,還有可能自用,構成營業費用、管理費用等,但是所佔比重很小。存貨計價方法造成存貨價值的差異對經營成果的影響主要通過銷售成本發生作用。

採用加權平均法和移動平均法使得本期銷貨成本介於早期購貨成本與當期購貨成本之間。這兩種方法計算得到的銷售成本不易操縱,因而被廣泛採用。但採用這兩種方法會使當期銷售利潤大於與當期實際進貨成本配比得到的銷售利潤。計算得到的銷售成本既不能與當期銷售利潤配比,又不能完全消除通貨膨脹的影響,損害了前後兩個會計期間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個別計價法由於在實際操作中工作繁重,成本較高,對大多數存貨品種來説都不實用。先進先出法是以先購入的存貨先發出這樣一種存貨流轉假設為前提,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先進先出法下,存貨較接近於最近購貨成本。因此,在通貨膨脹條件下,銷售成本偏低,使得利潤虛計。

原材料採用計劃成本核算

(一)科目設置材料採用計劃成本核算時,材料的收發及結存,無論總分類核算還是明細分類核算,均按照計劃成本計價。使用的會計科目有“原材料”、“材料採購”、“材料成本差異”等。

“原材料”科目用於核算庫存各種材料的收發與結存情況。按計劃成本核算時,借方登記入庫材料的計劃成本,貸方登記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期末餘額在借方,反映企業庫存材料的計劃成本。

“材料採購”科目借方登記採購材料的實際成本,貸方登記入庫材料的計劃成本。期末為借方餘額,反映企業在途材料的採購成本。

“材料成本差異”科目反映企業已入庫各種材料的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借方登記超支差異及發出材料應負擔的節約差異,貸方登記節約差異及發出材料應負擔的超支差異。期末如為借方餘額,反映材料的實際成本大於計劃成本的超支差異;如為貸方餘額,反映材料的實際成本小於計劃成本的節約差異。

材料成本差異率的計算公式如下:材料成本差異率=(期初結存材料成本差異+本期驗收入庫材料成本差異)/(期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期驗收入庫材料的計劃成本)×100%注意:公式中不扣除本期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

本期發出材料應分配的材料成本差異額=本期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如果企業的材料成本差異率各期之間是比較均衡的,也可以採用期初材料成本差異率分攤本期的材料成本差異。年度終了,應對材料成本差異率進行核實調整。

期初材料成本差異率=期初結存材料的成本差異/期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100%

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成本差異=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期初材料成本差異率

【提示】“材料成本差異”反映的是企業已入庫的各種材料的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借方登記超支差異及發出材料應負擔的節約差異;貸方登記節約差異及發出材料應負擔的超支差異。注意入庫與發出的方向是相反的。

(二)基本核算程序

第一步,採購時,按實際成本付款,計入“材料採購”賬户借方。

借:材料採購應交税費———應交增值税(進項税額)

貸:銀行存款等

第二步,驗收入庫時,按計劃成本計入“原材料”賬户借方,“材料採購”賬户貸方。

借:原材料

貸:材料採購

第三步,期末結轉,驗收入庫材料形成的材料成本差異超支差計入“材料成本差異”的借方,節約差計入“材料成本差異”的貸方。

借:材料採購

貸:材料成本差異(節約)

借:材料成本差異(超支)

貸:材料採購

或者第二、三步合併: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超支)

貸:材料採購(實際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節約)

第四步,平時發出材料時,一律用計劃成本。

第五步,期末,計算材料成本差異率,結轉發出材料應負擔的差異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