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英語 > 英語閲讀

英語閲讀教學最新理論

閲讀英語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閲讀教學的方法也多種多樣。而通過應用圖式理論改革英語閲讀教學,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 以下是英語閲讀教學最新理論,歡迎閲讀。

英語閲讀教學最新理論

傳統的閲讀教學只注重語言知識的提高和對句子意義的理解,在課堂上大多數教師遵循的教學步驟為:首先,學生提前預習課文(查單詞);然後,教師逐句講解課文,分析語法結構,解釋語言重點、難點;最後,教師與學生一起做課後練習。這種傳統模式忽視了對文章整體的理解,讓學生養成了“見木不見林”的緩慢閲讀習慣。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沒有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理解問題的能力,因而不能達到閲讀教學的真正目的。

在閲讀過程中,讀者不是被動地從材料中獲取信息,而是運用頭腦中已具備的知識,根據閲讀材料中的文字符號尋找線索,進行預測和推理,從而達到對材料的理解。運用一定的圖式理論,可以啟發學生對內容的預測,會使學生積極思考,表達觀點,從而通過把握全文而解決個別的語言現象,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1圖式閲讀理論的內涵

圖式閲讀理論認為,圖式是認知的基礎,是儲存於人腦記憶中用於表達一般概念的資料構架。人們在接受新信息前,頭腦中已經儲存了無數的知識,它包括個人以往的經驗、事實或已學過的知識等等,它們經過加工,分門別類地儲存在大腦之中,組合成圖式網絡,給讀者提供一種參考系,使讀者對所閲讀的材料能夠正確理解。在閲讀過程中,讀者會迅速地從記憶中調用此圖式,不斷地對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進行篩選、預見、驗證、肯定或修正。當圖式中的某些組成部分與文章信息發生相互作用時,讀者才能理解文章內容,否則就會誤解或不完全理解文章信息,出現閲讀障礙。圖式閲讀理論認為,讀者的閲讀能力和對材料的理解程度由三種圖式決定: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語言圖式是指關於文章的詞彙、句型和語法。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是閲讀的先決條件。內容圖式是關於文章內容的背景知識,即讀者對文章所討論的主題的熟悉程度。形式圖式是指不同文章的佈局結構知識,即讀者對文章體裁的熟悉瞭解程度。

  2圖式理論在英語閲讀教學中的應用

2.1語言圖式方面

鑑於語言圖式是其他兩種圖式的基礎,而語言往往又是英語學習者最薄弱環節,教師的任務就是要首先幫助學生掃除語言障礙,一方面增加其語言知識積累,同時增強其依靠自身已有的語言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語言圖式。豐富的語言圖式能讓學生在閲讀到不懂的字,詞,句時自動調用儲存的詞彙、語法等知識,填補文章字面信息的空白。例如,讓學生多記一些詞根、前後綴,便於他們在閲讀中得出新詞的含義。還要鼓勵學生多利用上下文猜測詞義。學生看到新詞後,要利用腦中已有的圖式和新詞的關係,推測新詞的含義。

2.2內容圖式方面

教師要因時制宜,在考慮到學生可能缺乏閲讀所需要的有關圖式時,要幫助學生建構圖式;在瞭解學生具備了某種圖式,但就如何提取與閲讀材料相適應的正確圖式時,要幫助學生激活圖式。

2.3形式圖式方面

教師在選編閲讀材料時,特別要注意選擇不同體裁、風格、結構的材料。可以借鑑Krashen的狹窄閲讀(narrow reading)法,即把每章節或單元的內容限制在特定題材或體裁的材料上,這樣既可以減少學生閲讀的受挫感,有利於其詞彙量的擴大,又可讓學生經過反覆練習形成有關某種體裁的圖式。

2.4教學重點方面

長期以來在我國英語閲讀教學中,教師通常能夠認識到語言圖式的重要性,以傳授語言知識為主,強調字、詞、句和語法的學習和記憶,雖然幾易教材,但課堂教學仍是傳統的知識傳授型教學。" 根據圖式理論,學生對篇章的內容及修辭結構具有的相關知識越多,理解的程度就越深,因此教學應從以往的以“字、詞、句”為中心轉移到以“語篇”為中心上來,以語篇內容及修辭結構為重點培養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傳統課堂上所進行的就是解決語言問題,最多是讓學生做閲讀材料後的練習。詞的意思已被確定了,學生進行的是被動的解碼過程,他們練習的是語言,而不是閲讀技能和策略。所以,必須組織許多以訓練學生閲讀技巧為目的的活動。背景知識的啟動和建立使“略讀”技巧訓練成為可能。

2.5教學程序方面

(1)讀前階段

讀前階段是閲讀教學的導入環節。圖式理論非常強調先驗知識或經驗,因此以先驗知識為線索對篇章進行積極的預測更顯重要。閲讀前調動、提供學生背景知識,幫助他們建立相應的圖式知識,使之對所讀材料進行正確的預期活動;當學習者對所讀材料已具備一定的先驗知識,教師應在讀前活動中採取相應的手段激活他們的知識圖式。例如,可要求學生根據標題,副標題,以及與文章主題緊密相關的關鍵詞的討論與介紹來對所讀材料進行預測或聯想,以此激活圖式。

(2)讀中階段

讀中階段,也就是理解階段,是圖式具體化階段。在這個階段裏,要以學生閲讀為主。以全面、準確地理解文章內容為重點,不僅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授,還要進行語篇分析,引導學生識別篇章的整體意義。教師可要求學生能逐漸導出文章作者所想要表達的圖式。而這種誘導圖式的最好方法就是寫出文章的摘要。一篇文章中往往含有多個命題,就應該選擇一些特定命題為要點,寫出摘要,對其他命題忽略不計或作更概括的陳述。最後教師還應要求學生對內容加以概括,以深化他們對整篇文章的理解能力。

(3)讀後階段

讀後階段是一個鞏固圖式的綜合階段。當對文章要點建立了圖式之後,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推論。也就是利用圖式變量間的內在聯繫,推測出隱含的或未知的信息。圖式理論的基本組成是在閲讀過程中進行推理,以便理解課文中的深層含義及內在聯繫。因此,教師可以在學生對文章己有了基本的瞭解之後,設置一些啟發性的問題給學生回答。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將所讀內容與自己的經歷、知識、興趣和觀點相聯繫。還可以根據所讀材料進行各種活動。如,對閲讀材料進行鑑賞或評議,品評人物,分析文體,讓學生相互交流思想,寫出自己的評論、總結等等。

2.6角色方面

變被動讀者為主動讀者。根據圖式理論,閲讀是讀者和讀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過程,是讀者的知識經驗和信息處理策略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一種相對獨立的個人認知行為。因此,在閲讀教學中,作為讀者的學生應該是教學的中心,是閲讀的主體;而教師則應該扮演一種輔助角色:為學生選擇適宜的教材,傳授閲讀技巧,鼓勵學生綜合運用信息處理技能解讀課文。

2.7背景知識方面

根據圖式理論,閲讀理解是背景知識與語篇信息相互作用的結果,背景知識與語篇知識越吻合,理解率就越高。圖式理論認為,任何語篇本身都不載有意義,它只是一種介於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媒體,只有當讀者將自己的背景知識與語篇信息聯繫起來以後,語篇才能產生意義,理解才會實現。因此,在閲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調動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同時又要求學生增加背景知識的積累。

2.8激活內容圖式方面

可以採用以下方法激活內容圖式:

(1)對比法

異同的反差能有效地在讀者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通過對不同文化、不同風俗習慣之間的異同點進行分析比較,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圖式,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如果閲讀材料中包括了婚禮的場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比中西方的婚禮習俗。如果涉及到美國的家庭結構,則可引導學生將美國的家庭結構與我國的加以比較。

(2)語義構圖法

語義構圖法,又稱聯想法。閲讀前,教師把文章的主題説明,然後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展開聯想。學生可以先把他們所能想到的任何與主題有關的詞寫下來,然後對這些詞進行歸類,併為每一類詞命名。教師通過這一環節,將學生的注意力導向閲讀材料所涉及的場景,使其頭腦中的相應圖式知識處於激活狀態,為進一步加工儲存信息準備條件,並使學生產生適當的預期。當預期與材料內容相吻合時,學生便會快速有效地理解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