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2017中醫執業醫師內科學考試衝刺試題

內科學是利用現代醫學的科學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臨牀表現、診斷和鑑別診斷、治療及預防,其重點是診斷及治療。下面是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編輯整理了2017中醫執業醫師內科學考試衝刺試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7中醫執業醫師內科學考試衝刺試題

1.以下那項不屬於攻下法?

温下 峻下 消導 寒下

2.活血化瘀法對以下哪種情況不宜應用?

孕婦 兒童 久病 老人

3.感冒為外感病證,下列哪項症狀最有診斷意義

頭痛、咳嗽 惡寒、發熱 全身不適 鼻塞、流涕、噴嚏

4.患者暑假外出中突然發熱,汗出熱不退,頭昏重脹痛,鼻流濁涕,身重倦怠,心煩口渴,胸悶欲吐,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濡數,最佳選方是:

香薷飲 六一散 新加香薷飲 白虎湯

5.患者身熱,微惡風,頭脹痛,周身不適,少汗,口乾,鼻塞,流濁涕,乾咳少痰,舌紅少苔,脈細數,此屬何證?

內傷發熱 陰虛感冒 風熱熱感冒 內傷咳嗽

6.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咽乾口苦,噁心嘔吐,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治法是:

通腑泄熱 清熱利膽 清熱解表 清熱利濕

7.患者乾咳,連聲作嗆,痰少粘連成絲,不易咳出,痰中帶血,喉癢,咽喉幹痛脣鼻乾燥,口乾,伴身熱,微寒,頭痛,鼻塞,舌苔薄黃,舌幹少津,舌質偏紅,脈浮數。其最佳選方是:

桑菊飲 桑杏湯 華蓋散 麻杏石甘湯

8.哮病緩解期表現為下列哪些臟腑的虛侯為主?

心肝腎 脾腎 肺脾腎 肺

9.心悸氣短,活動及思慮勞心後易發,神倦頭暈,失眠多夢,健忘,腹脹便溏,面色無華,舌質淡紅,脈象細弱。選用:

安神定志丸 黃連阿膠湯 桂枝甘草牡蠣湯 歸脾湯

10.心悸心血瘀阻證的主方是:

桃仁紅花煎 桃紅四物湯 隔下逐瘀湯 血府逐瘀湯

11.鍾某,男,40歲,頭暈且痛,目赤口苦,煩躁易怒,寐少多夢,胸脅脹痛,舌紅,舌苔黃,脈弦數,代表方是:

龍膽瀉肝湯 天麻鈎藤飲 鎮肝熄風湯 半夏白朮天麻湯

12.將中風病分為“真中”、“類中”的醫家是:

朱丹溪 李中梓 王清任 王 履

13.趙 某,男,58歲,發病驟急,神昏,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半身不遂,肢體強痙,面赤身熱,氣粗口臭,躁擾不寧,舌苔黃膩,脈象弦滑而數,屬中風病何證?

陰閉 陽閉 脱證 內閉外脱

14.心煩失眠,心悸不寧,頭暈耳鳴,健忘,腰痠腿軟,夢遺,口乾津少,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治法是:

滋陰降火,養心安神 清心瀉火,安神寧心 清化痰熱,和中安神

疏肝泄熱,左以安神

15.癎病發作見突然跌到,神志不清,抽搐吐誕,發病前多有眩暈,胸悶,痰多,心情不悦,舌質淡紅,舌苔白膩,脈弦滑有力。辯證為:

風痰閉阻 痰火內盛 心腎虧虛 心脾兩虛

16.寒邪客胃型胃痛的.治療宜選用:

益胃湯合芍藥甘草湯 香蘇散合良附丸 黃芪建中湯 失笑散合丹蔘飲

17.六淫之邪或穢濁之氣侵犯胃腑,均可引起嘔吐。六淫之中,哪一病邪致嘔吐居多?

風 寒 暑 濕

18.若濕熱挾疫毒之邪,因熱毒熾盛,內傷營血,薰灼肝膽,膽汁排泄失常,暴急為病,發為:

陰黃 陽黃 急黃 萎黃

19.身目俱黃,黃色欠鮮明,身熱不揚或無熱,頭身困重,胃脘痞悶,嘔惡納呆,厭食油膩,腹脹便溏,小便短少而黃,口粘,舌苔厚膩微黃,脈弦滑或濡數。治療的主方是:

茵陳蒿湯 大柴胡湯 茵陳四苓湯 茵陳術附湯

20.鼓脹的病性總屬:

本虛標實 虛多實少 實多虛少 以上都不是

21.患者水腫,腰以下為甚,按之不易復起,脘腹脹悶,納減便溏,面色萎黃,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膩,脈沉弱。治療用何方最佳:

實脾飲 濟生腎氣丸合真武湯 胃苓湯合五皮飲 參苓白朮散

22.水腫的辨證大綱是:

寒熱 表裏 虛實 陰陽

23.咳嗽時作,咳則痰中帶血或純血鮮紅,煩躁易怒,口乾口苦,胸脅脹痛。舌紅,苔薄黃,脈弦數。治法宜:

清肝瀉肺,涼血止血 清熱潤肺,寧絡止血 滋陰潤肺,寧絡止血 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24.吐血色紅或紫暗,情志不暢時易發,脅痛脘痞,口苦,心煩易怒,寐少夢多。舌紅絳,脈弦數。辯證為:

胃熱壅盛 肝火犯胃 氣虛血溢 陰虛火旺

25.下消突出的症狀是:

多飲 多食 多尿 身體消瘦

26.內傷發熱的特點,下列何項是錯誤的?

起病緩慢 病程較長 多為低熱,偶有高熱 發熱常伴惡寒,其寒雖得衣被而不減

27.頭脹痛如裂,發熱惡風,口渴欲飲,面紅目赤,便祕溲黃,舌紅苔黃,脈浮數。辯證為:

風寒頭痛 風濕頭痛 風熱頭痛 寒濕頭痛

28.治痺名方烏頭湯出自:

《濟生方》 《千金要方》 《金匱要略》 《醫宗必讀》

29.四肢痿軟困重,或麻木微腫,常見於下肢,或足脛熱氣上蒸,或小便赤澀灼熱,發熱,胸脘痞悶,舌苔黃膩,脈濡數。主方是:

清燥救肺湯 加味二妙散 參苓白朮散 虎潛丸

30.寒濕腰痛的主方是:

加味二妙散 身痛逐瘀湯 甘姜苓術湯 右歸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