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2017年臨牀檢驗技師考試備考:原蟲

原蟲為單細胞真核動物,體積微小而能獨立完成生命活動的全部生理功能。在自然界分佈廣泛,種類繁多,迄今已發現約65000餘種,多數營自生或腐生生活,以下是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詳細資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2017年臨牀檢驗技師考試備考:原蟲

  一、溶組織阿米巴

1、形態:1、滋養體:比白細胞略大,活體時靠偽足作進行性和定向阿米巴運動,有折光性。經鐵蘇木素染色後其內部結構清晰:內外質分明,外質透明,內質顆粒狀,可見吞噬的紅細胞。2、包囊:糞便內可見1核、2核和4核包囊,偶可見8核包囊。圓形,核結構與滋養體一致,特徵結構為擬染色體,蘇木素染色為黑色棒狀,未成熟的包囊內可見糖原泡(空泡狀)。

2、生活史:1、感染途徑:經口;2、感染期:4核成熟包囊;3、致病期:滋養體;4、寄生部位:結腸。

3、致病:阿米巴穿孔素破壞組織。急性患者—發熱、腹痛腹瀉、拉粘液膿血便、糞便腥臭、有裏急後重感。慢性患者—便祕或腹瀉與便祕交替、腹痛、胃腸脹氣、體重下降;有的出現阿米巴腫,觸及結節狀包塊。腸外阿米巴病:阿米巴膿腫:呈無菌性、液化性壞死,周圍浸潤以淋巴細胞為主。常見部位依次為:①肝膿腫(最常見)②肺膿腫③腦膿腫④皮膚阿米巴病。治療阿米巴病的常用藥物為甲硝唑(滅滴靈)。

4、檢測方法1生理鹽水直接塗片法─急性痢疾、腸炎患者。取材:粘液膿血便或稀便。標本要求:a.必須新鮮,b.注意保温(特別在冬季),c.盛具要清潔。檢查階段:活動的'滋養體

2碘液染色法─慢性病人、帶蟲者;取材:成形便;檢查階段:包囊;3濃集法:查包囊

  二、杜氏利什曼原蟲(黑熱病原蟲):

1、形態:利杜體,蟲體卵圓形,常見於巨噬細胞內。瑞氏染液染色後,細胞質呈淡藍色或深藍色,內有一個較大的圓形核,呈紅色或淡紫色。動基體位於核旁,着色較深,細小,桿狀。鞭毛體:寄生於白蛉消化道內。成熟的蟲體呈梭形,核位於蟲體中部,動基體在前部。基體在動基體之前,由此發出一根鞭毛遊離於蟲體外。前鞭毛體運動活潑,鞭毛不停地擺動。在培養基內常以蟲體前端聚集成團,排列成菊花狀。

2、致病:巨噬細胞增生,肝脾淋巴結腫大;肝臟受損;脾功能亢進,全血性貧血;全血細胞減少,免疫受損。

3、檢查方法:穿刺塗片法:可進行骨髓、淋巴結或脾臟穿刺,以穿刺物塗片,染色、鏡檢。骨髓穿刺最為常用;活組織檢查:在皮膚結節處用消毒針頭刺破皮膚,取少許組織液,或  用手術刀刮取少許組織作塗片,染色鏡檢。免疫檢查。

4、生活史:前鞭毛體寄生於白蛉等節肢動物內,無鞭毛體寄生於人等巨噬細胞內。

  三、藍氏賈第鞭毛蟲

1、形態1、滋養體:呈半個倒置梨形,兩側對稱,前端鈍圓,後端尖細。背面隆起,腹面扁平。蟲體前1/2為吸盤,鞭毛4對,核2個,軸柱1對。2、包囊:橢圓形,壁厚,內含2-4個細胞核,4核包囊為成熟包囊。鞭毛、軸柱等。

2、生活史:1.寄生部位:小腸、膽囊.滋養體主要寄生在十二指腸內;2.感染階段:成熟4核包囊;3.感染途徑:經口;4.致病階段:滋養體;5.宿主:人;6.保蟲宿主:家畜、野生動物。

3、致病:致病機制:滋養體吸附於腸粘膜,腸吸收功能下降致腹瀉。臨牀表現:暴發性水瀉,伴腹脹、腹痛、嘔吐、發熱、疲乏、厭食。糞便稀。

4、檢查:1、糞便生理鹽水直接塗片法:查滋養體;2.碘染色直接塗片法:查包囊

  四、陰道毛滴蟲

1、形態:滋養體--梨形或橢圓形,無色透明似水滴樣.前1/3處有一個橢圓形的核,有4根前鞭毛、1根後鞭毛、波動膜、1根軸柱。

2、生活史:1.本蟲僅有滋養體期,無包囊期,以二分裂法繁殖。2.寄生部位:泌尿生殖系統:女性陰道和尿道,男性尿道及前列腺。3.感染和致病階段:滋養體。4.感染方式:接觸感染:A.直接接觸:通過性生活;B.間接接觸:通過坐便器、公共浴池、游泳池、公用游泳衣褲浴巾等方式。

3、致病:1.機理:(1)蟲體消耗糖原,阻礙乳酸桿菌的酵解作用,使陰道內pH值轉變為中性或鹼性,有利於細菌的繁殖,從而引起陰道炎。(2)蟲體的機械與化學刺激作用。2.所致疾病:滴蟲性陰道炎、尿道炎、前列腺炎。

4、實驗診斷:取陰道後穹窿分泌物、尿液沉澱物前列腺分泌物,直接塗片或塗片染色鏡檢。

  五、瘧原蟲:

1、形態

2、生活史

1.感染階段:子孢子;2.感染途徑與方式:按蚊叮咬,輸血、血製品、經胎盤;3.致病階段:紅內期瘧原蟲;4.寄生部位:肝細胞、紅細胞;5.媒介:雌性按蚊(為終宿主);6.診斷階段:紅內期原蟲;7.中間宿主:人;終宿主:按蚊。

人瘧原蟲生活史,都需要人(中間宿主)和雌性按蚊(終宿主)做宿主,並經歷世代交替。

(1)、在人體內發育:

A、紅外期發育:肝細胞內為裂體增殖,稱紅細胞外期(紅外期):蚊叮咬,侵入人體,在肝細胞內發育,裂殖體:速髮型、遲髮型,

B、紅細胞內發育包括紅細胞內裂體增殖期(紅內期)和配子體形成:裂殖子侵入紅細胞,裂殖子侵入紅細胞→環狀體→大滋養體→裂殖體→裂殖子;C、配子體形成:雌配子體、雄配子體。

3、致病:紅內期瘧原蟲在紅細胞內不斷裂體增殖,破壞紅細胞,引起病人出現週期性發熱。反覆發作後,病人出現肝脾腫大,貧血等臨牀症狀。

再燃:瘧疾初發停止後,患者若無再感染,僅由於體內殘存的少量紅細胞內期瘧原蟲在一定條件下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的瘧疾發作,稱為瘧疾的再燃。與宿主抵抗力和特異性免疫力的下降及瘧原蟲的抗原變異有關。復發:是指瘧疾初發患者紅細胞內期瘧原蟲已被消滅,未經蟲媒傳播感染,經過數週至年餘,又出現瘧疾發作,稱為復發。僅間日瘧原蟲有,由遲髮型子孢子(休眠子)激活發育至紅內期所致。重症瘧疾,死亡率高,主要由惡性瘧引起的腦型瘧疾,兒童和無免疫力成人多見。帶蟲免疫:人類感染瘧原蟲後,會產生帶蟲免疫,這種免疫能抑制瘧原蟲在紅細胞內的發育,使蟲數明顯減少,維持低水平的原蟲血癥,臨牀症狀消失對再感染有一定的毒抗禮,但宿主體內瘧原蟲被藥物消滅,免疫力就將逐漸消失。治療藥物:間日瘧原蟲採用氯喹和伯喹。惡性瘧可單服氯喹。

4、 檢測方法:厚薄血膜同片法。厚血膜確診,薄血膜定蟲種。

  六、剛地弓形蟲

1、形態:滋養體:速殖子和緩殖子。弓形或月芽形,長4~7μm,核位於蟲體中央。假包囊:由宿主細胞膜包繞的蟲體集合體:含數個至20多個蟲體(速殖子)。包囊:有堅韌囊壁。含數個、數千個緩殖子,可不斷增殖。

2、生活史:

5種形態階段:中間宿主(人)體內的有:速殖子、包囊;終宿主(貓)小腸上皮細胞的有:裂殖體、配子體、卵囊。感染階段:卵囊、包囊、假包囊。寄生部位:在中間宿主的有核細胞,終宿主的小腸上皮細胞;感染途徑:經口(主要);致病階段:速殖子。

3、致病:弓形蟲在宿主細胞內反覆增殖,破壞細胞引起組織炎症和水腫。若包囊破裂可致炎症反應和壞死,或形成肉芽腫;與機體免疫力有關;與蟲株毒力有關。包囊擠壓器官組織,破裂後刺激機體發生變態反應,形成肉芽腫,纖維化。先天性弓形蟲病:發生於初孕婦女,經胎盤感染胎兒,可致流產、早產、畸胎或死產。獲得性弓形蟲病:(1)淋巴結腫大,(2)腦炎,(3)視網膜脈絡膜炎,(4)其它,如心肌炎、肺炎等。治療藥物:乙胺嘧啶,磺胺嘧啶等

4、檢測方法:直接圖片染色法(速殖子),組織切片檢查法(包囊),免疫學檢查。

  七、隱孢子蟲:

1、形態:改良抗酸染色標本中,卵囊為玫瑰紅色,囊內含4個子孢子以及少量顆粒殘留物,但界限不清。

2、生活史:1.生活史包括無性,有性生殖和孢子生殖過程,在同一宿主體內完成。2.其生活史過程包括卵囊、滋養體、裂殖體、配子體、合子及卵囊等五個不同發育期;3.感染階段:成熟卵囊;4.感染途徑:經口感染;5.寄生部位:小腸上皮細胞;

3、致病:機會致病。導致消化吸收障礙和腹瀉。免疫功能正常者常表現為自限性腹瀉,病程一般持續1—2周。

4、檢測方法:金胺—酚—改良抗酸染色法。免疫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