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愛好

關於三年級科學手抄報內容設計

愛好3.02W

三年級的學生做了科學手抄報,這不僅能正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還能宣傳科學的知識。下面是本站小編找來的科學手抄報資料,一起來看下吧!

關於三年級科學手抄報內容設計
  簡潔的科學手抄報  科學手抄報內容: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

蘋果種子的故事

主題:水果

活動名稱:蘋果種子的故事

科目領域:語言、科學

班級:小班

教學時間:19/05/07 10:30am

教學準備:

1、知識基礎:幼兒已經瞭解水果是有種子的。

2、環境佈置:可摺疊畫有蘋果樹的大型圖片一張

3、教材:蘋果一粒,可摺疊畫有蘋果樹的大型圖片一張,八隻可粘貼的紙紅蘋果、手工太陽一個、手繪雨點、玩具小鳥一隻。

活動目的:

1、樂意傾聽故事,能聽懂故事的主要內容。

2、瞭解蘋果種子長成蘋果樹的過程,並通過身體動作加深對“生長”的體驗。

3、知道蘋果樹的生長需要陽光和水。

4、掌握句型“我來抱抱你吧。”

活動過程:

1、開始部分:老師拿出一隻蘋果,切開請幼兒觀察裏面有些什麼。(有果肉,果核、種子或果實)。把果核部分切出,把種子給幼兒,讓幼兒摸一摸聞一聞看一看種子,再把果肉給幼兒品嚐。問幼兒蘋果好不好吃,老師接下來要説一個和蘋果種子有關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蘋果種子的故事》。

2、中間部分

(1) 老師拿出玩具小鳥一隻,完整講述故事:“小鳥吃蘋果的時候,一粒種子掉在了地上。”老師的另一隻手一鬆,讓手裏拿着的種子掉到摺疊好的蘋果樹下。”“小鳥拍拍翅膀飛走了,泥土象又輕又軟的被子蓋住了種子。春天的時候,種子發芽了,伸出兩隻嫩嫩的小手,想要更多的擁抱。”老師伸出手模仿種子發芽,手慢慢伸出。“太陽説:“我來抱抱你吧。”老師拿出手工太陽粘在天空中,“雨水説:‘我來抱抱你吧’。”老師拿出畫的小雨點粘在天空中。“抱一抱,再抱一抱,小芽就長高了。”老師把折壘好的蘋果樹的圖畫慢慢展開。“一天,小芽正在曬太陽,聽見一隻小鳥在叫它:‘喂,蘋果樹!’它奇怪地問:‘你是在叫我嗎?’是的,它已經長成了一棵蘋果樹。”蘋果樹的圖畫這時候完全展開,是一棵長着紅蘋果的大大的蘋果樹。

(2) 老師問:“剛才老師講的是什麼種子的故事呀?”讓幼兒回答。(《蘋果種子的故事》)。

(3) 老師拿出玩具小鳥,引導幼兒和老師一起講述故事的對話部分,例如,師:“小鳥吃……的時候。”引導幼兒説“蘋果”。師:“一粒……掉在地上。”引導幼兒説“種子”。師:“泥土象又輕又暖的被子蓋住了它。春天的時候,種子發芽了,伸出兩隻嫩嫩的……,想要更多的擁抱。太陽説……,雨水説……,抱一抱,小芽就長高了。一天,小芽正在曬太陽,聽見一隻小鳥在叫他:“蘋果樹”他奇怪地問:‘你是在叫我嗎?’是的,小芽越長越高,已經長成了一棵蘋果樹。”當幼兒回答正確的時候,老師及時以點頭或微笑鼓勵,並且用表情暗示更多的幼兒回答問題。

(4) 老師和幼兒共同把故事複述一遍以後,老師誇獎剛才大家回答得真好,現在還有沒有哪個小朋友記得剛才講的故事是什麼種子的故事呀?加深故事名字的.印象。然後問幼兒蘋果種子能夠長成大大的蘋果樹,中間有哪些人的擁抱呀?點着太陽和雨點的圖片,提示幼兒回答有陽光和水的擁抱。老師總結,有了陽光和水的擁抱,蘋果種子才能長成的蘋果樹呢。

(5) 請幼兒在課室內尋找蘋果,然後一個一個輪流把蘋果貼到蘋果樹上,貼以好後,對着蘋果樹説聲:“我來抱抱你吧。”然後擁抱蘋果樹。練習句型“我來抱抱你吧。”

(6) 引導幼兒把自己想象成一粒蘋果種子,隨着老師講述的故事做出各種相應的動作。開始時,幼兒蹲在地上,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先伸出嫩嫩的小手,再慢慢向上生長,越長越高,最後站得直直的,雙手打開向上伸長,長成了一棵大大的蘋果樹。體驗蘋果種子長成蘋果樹的過程。

3、結束部分

老師説不僅蘋果種子成長需要陽光和水,我們人類生存也同樣需要陽光和水,現在讓我們喝水去吧。自然結束。

  科學手抄報資料:科學的內容

科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科學包括社會科學,狹義的科學指自然科學。這裏的科學指狹義的科學,即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以自然界的存在為研究對象,以認識自然為目的。從內容上看,它首先是關於自然界的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如美國1977年出版的百科全書中對科學的解釋是:“系統化的實證知識,或者看作是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多系統化的這樣一種知識。”英國的新百科全書中把科學解釋為“科學是按在自然界的秩序對事物進行分類和對它們的意義的認識。”

科學作為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它一般由以下基本部分組成:實驗事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規律、邏輯演繹系統及其推論。實驗事實是整個知識體系的基礎,離開了它,科學的成長將失去根基;基本概念是從實驗事實中抽象出來的構成知識體系的基本要素,基本概念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基本原理及規律,它們作為科學理論體系的邏輯基礎;邏輯演繹系統是從邏輯基礎出發,由邏輯規則或數學運算推理法則構成的邏輯體系,由這一邏輯體系推演出來的具體結論為我們提供了判斷知識體系是否正確的依據,如果具體結論與實驗事實相符,理論體系是正確的,如與實驗事實不相符,那麼理論體系中就可能存在着錯誤,必須就進行修改。

科學作為知識體系,應具有邏輯一致性、可預見性和可檢驗性。零碎的知識或經驗沒有系統性或未能納入系統知識之中,它就不能成為科學。

對自然的探索從人類意識自身與自然的關係時就已經開始,而對系統化科學知識的探尋起碼科學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古希臘時代,但使之意義上的科學到了近代才得以產生,這裏實際上隱顯着在系統知識體系形成的背後更深層次的內容——科學方法和科學認識思想。在這裏我們將涉及科學內容的第二個方面。

培根的實驗-歸納方法為近代科學開拓了途徑,使科學如《新工具》扉頁上的那艘吳畏揚帆穿越直布羅陀海峽的帆船駛入一個新的時代;而伽利略則以實驗-歸納方法奠定了以實驗為基礎的近代物理學。與此相反,亞里士多德的理論體系不僅沒有促成近代科學的生成,一定時期反而成為科學的障礙。

作為知識體系,亞里士多德的理論體系本身是完整的、並且是系統化的,但事實證明其許多內容是錯誤的。同實質意義上的科學相比,它主要的缺陷在於沒有建立在廣泛的實驗基礎之上,因而也缺乏從實驗基礎抽象出來的概念系統;由於缺乏實驗基礎,其結論當然也經不起實踐的檢驗。雖然在建立其理論系統時,亞里士多德也運用了歸納的方法,但只不過是演繹科學的必要的預備步驟罷了。

培根的實驗-歸納方法使科學活動擺脱了經院哲學,為近代科學的成長提供了工具。這裏我們科學看到從亞里士多德的理論體系到近代科學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科學方法和科學認識思想的轉變。實際上,從近代到現代,任何一門成熟的科學不僅形成系統化的知識體系,而且都包含着獨特的科學方法和科學認識思想。例如牛頓物理學不僅成為經典物理學體系的主要部分,而且形成了獨特的科學方法論體系。牛頓力學仍然以實驗為基礎,重視實驗基礎上的歸納,但它又不限於實驗和歸納。牛頓在《原理》的序言中把這部著作稱為“哲學的數學原理”,意在説明邏輯演繹的方法和過程,這反映牛頓力學中邏輯方法和實驗方法結合的科學認識思想。科學的歷史表明牛頓的科學方法和認識思想不但為經典物理學提供了方法論基礎,而且推動了整個近代科學的產生。再如,達爾文的進化論不僅揭示了生物進化機制,而且對其他科學,尤其是對社會科學產生了重大影響。而現代科學的產生更是科學認識思想的突破和飛躍。愛因斯坦的的相對論突破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量子力學動搖了決定論的信念。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這二十世紀的兩大突破不僅在科學上引起了一場革命,而且從根本上震撼了人們現存的觀念和信念,諸如事物的相對性,主客觀關係,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統一性和差異性的關係等等。

科學哲學的研究成果也證明了科學的進步是科學方法和認識思想的轉變。現代科學哲學家庫恩更視科學革命為“範式”的轉變,即科學共同體的信念。以及在此信念下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等方面的轉變。

科學是一種知識體系,也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知識和方法論體系成為科學的實體;但科學在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活動,是科學家的精神活動。因此,科學內容中還包含着第三個要素——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科學的發展過程是一個歷史過程,科學的進步不但體現了科學家孜孜不倦的追求,而且經歷了血與火的凝練。科學的發展需要有一定的態度、信念、精神的支撐,而科學活動本身又不斷養成具有自身特點的態度、信念和精神。在西方,許多科學家把科學和宗教聯繫起來來説明科學的精神因素。赫胥黎在一系列講演中指出“真正的科學和真正的宗教是雙生姊妹,把一個從另一個分開,一定會使雙方死亡。……哲學家(實指科學家-筆者)的偉大成就,比較少的是他們的智慧的成果,比較多的是顯著的宗教心情指導那智慧的成果。真理的出現由於他們的耐心、熱愛、專心忘我,也比由於他們的鋭敏的邏輯要多。”愛因斯坦認為科學上有偉大創造成就的科學家都浸染着真正的宗教信念,“我們的宗教感情就是對我們的軟弱的理性所能達到的不大一部分實在中佔優勢的那種秩序懷着尊敬的讚賞心情。”愛因斯坦把這種尊敬感情稱作為宇宙宗教感情,其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宗教式的敬畏心情,即科學家對宇宙奧祕的敬畏;另一方面是宗教式的狂熱心情,即對自然規律如飢食渴的追求。

美國科學社會學創始人K·默頓提出“科學家的精神氣質”的概念,指出它是“一套約束科學家的價值和規範的綜合”,具有“普遍性”、“公有性”、“誠實性”、和“合理的懷疑性”,這些基本上表達了科學精神的內容。在默頓的基礎上,巴伯提出科學的精神因素包括:理性精神、批評精神、客觀精神、“普遍主義”、價值意義下的平等、共享、寬容精神和民主自由精神。雖然關於科學精神應當包含哪些內容沒有完全一致的看法,但概括起來起碼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求真、求實的客觀精神,追求理性的“羅格斯”精神,它們組成科學精神的基本內核;(2)合理的懷疑和批評精神,不斷創新的進取精神,它們是科學發展的動力;(3)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精神,它們成為科學活動有效的保障。

也有學者認為,如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精神等不是科學活動所特有的,因此不能作為科學精神的一部分。筆者持與此相左的觀點。科學作為一種社會活動與其他社會活動當然有着共同的價值基礎,按帕森斯、巴伯等人的説法,就是科學與其他社會活動意趣相合。以上這些精神內容雖不是科學活動所特有的,但是科學活動提供了特殊的營養,使之表現的尤為強烈,而且帶上了自己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