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端午節習俗作文(通用15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端午節習俗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端午節習俗作文(通用15篇)

端午節習俗作文1

“五月五,是端陽,吃粽子,灑白糖……”在端午節的前幾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包粽子,當你經過別人家門口時,總會看見一些大人用糯米、粽葉、葦草做出一個個結實的粽子,有圓的,有枕形的,好可愛啊!再把它們放進一口大鍋裏蒸,整間屋子都瀰漫一種清香味,讓人不禁口水直流。一些貪吃的小孩還時不時到廚房裏轉一轉,一個勁問粽子熟了沒有。到了端午節這一天,把粽子紮成一份,一份的,每一份五個。有一個最大,另外四個比較小,好像是一隻母雞在呵護着小雞,象徵着孩子們在長輩的呵護下健康成長。咬一口,嫩滑爽口,味道有甜的,有鹹的。

灑雄黃

吃完粽子,到外面活動活動,咦?他們在看什麼,一位長輩在灑一種黃黃的東西,還在小孩子的額頭上寫着什麼字,一問才知道,這種東西叫雄黃酒,專門用來驅蟲的。因為正值夏天蟲子繁殖季節,難免一些蟲子、毒蛇會鑽進家裏,但灑這種酒,它們聞到酒的氣味就不敢來了,這是有科學道理的。把這種酒在孩子們額頭上寫一個“王”字,也含有避邪的意思,當然這是一種迷信的做法。

龍舟竟渡

“咚咚咚,”從沿河邊傳來一陣陣鑼鼓聲,跑過去一看,原來是信江河裏正在舉行每年一度的龍舟賽,每艘船上坐着二、三十個人。他們穿着顏色一致的隊服,紅的、黃的、白的都有,還有的乾脆光着膀子。大家動作一致,船槳上下揮動,激起陣陣浪花,船尾鼓手拼命擊鼓,兩岸觀眾吶喊助陣,那場面異常熱鬧。

據史料記載,我們家鄉龍舟賽前船員們先做龍頭的。龍頭做好以後由船員們抬着挨家挨户暮集一些錢,人們會把大門敞開,用清水澆灑龍頭,乞求今年能風調雨順,人丁興旺。端午節午飯後正式開賽,在船頭放一隻鴨子,哪隻船先抓住鴨子就算獲勝。

家鄉的端午風俗很多,也很獨特,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的話,就來我家鄉找我吧!

端午節習俗作文2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名端陽、蒲節。端午節習俗多,主要有:插艾草,吃五毒餅、飲雄黃酒、吃粽子、賽龍舟,帶香囊等。

又是一年端午節。清晨,露珠從花上滾落,鑽進泥土裏。“吱——”我和奶奶從屋裏出來,拿兩個小凳子,奶奶笑着,抓起一把米,對我講道:“這粽子要用蜜棗,花生、糯米合起來做,外面要用粽葉包住”。説着,糯米已經洗好,我們祖孫二人相對而坐。映入眼的是備好的食材,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一片葉子,捲成三角形,放上米和棗,哎呀,沒地方放棗了。奶奶招呼我看她的包法,奶奶包粽子速度很快,眨眼間就包好一個。我學着奶奶的樣子弄幾下,結果,粽子形不錯,但繩系不上。包粽子看起來簡單,做起來怎麼這麼難!我撅着嘴説:“奶奶,我不想包了”。“加油,你要繞着系,奶奶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

我又拿起清香的粽葉,圍成三角形,挖一勺白淨糯米,點綴上幾個小花生,塞入一顆蜜棗,封上口,輕輕繞上繩子,一枚可愛的小粽子就出世了!“終於包好了”。我伸伸累酸的腰,高興地喊。“我包粽子速度越來越快,不一會,一個個粽子變成一盆粽子。一口大鍋,添上水,生上火,小粽子就開始在水裏游泳,水越來越熱,它們上下竄動,蓋上蓋子,一小時,二小時,三小時……鍋中散發出清香,怎麼還沒好,我的耐心就要被時間磨盡時,奶奶喊了一聲:“小饞貓,可以吃了”。我立馬撈出一個粽子,小心剝開,灑上白糖,白白胖胖的粽子進入口中,甜絲絲的感覺,加上米香,妙不可言。

這個端午,我收穫了包粽子的方法,美味的粽子。端午節,我愛你,更愛你那甜甜的味道。

端午節習俗作文3

每當我聞見粽子的清香從廚房裏瀰漫開來的時候,就知道是過端午節了。

當媽媽把盛着粽子的盤子放到飯桌上,我看見一個個三角體的粽子在我面前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姿態,有立着的,有斜躺着的,有趴着的,它們都由青綠色的粽葉包裹着,身體上還纏繞着五顏六色的細線,像生機盎然的美麗精靈降臨人間。剝開粽子外面的綠衣,粽子乳白色的身體全部呈露在我面前,在燈光下它的一顆顆米粒都透着光輝,聖潔極了,我都捨不得吃了。我小心翼翼地掰開粽子,看見了紅色的豆沙從裏面鑽了出來,我用舌尖舔了舔,甜甜的,香香的,細細的,滑滑的,再咬一口,黏黏的糯米粘着我滿嘴都是,我趕緊嚼着,暖暖地嚥下肚裏,這時,我全身上下都洋溢着幸福。

這裏還有關於端午節吃粽子的故事呢!戰國時代,有個叫屈原的人,是楚國大夫。一次,楚國去攻打秦國,被打敗了之後,屈原被貶官到湘南(就是現在湖南的洞庭湖一帶)。後來楚國一直受秦國的欺負,但楚國君王卻一聲不吭一味求和,屈原覺得自己再也沒有臉面去勸楚國的君王了,但又憂慮楚國的老百姓,就在農曆的五月初五抱着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裏以身殉國了,漁民和附近的莊稼人趕緊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汪洋大水裏哪有屈原的影子呢?於是他們划着小船在江面上祭祀他,將竹筒裏的米飯灑在水裏獻給他。

後來,人們把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這一天稱為端午節又叫端陽節,把竹筒裏的米飯改為粽子,把小船改為龍舟在江面上競賽,用這樣的方式來紀念屈原,再後來就逐漸變成全中國的一種風俗了,所以端午節我們要吃粽子。

端午節習俗作文4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人們都很快樂,到處都有人為過節在購買糯米、紅棗及各色的豆子,臉上洋溢着節日的微笑。但我知道今天是他---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投江的日子,端午節是紀念楚國直臣屈原的,是他投江的日子,人們應該表示悲痛才對呀。這使我想起了一句話: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也許,事情已經很久遠了,這種悲傷早已消失,留下來的只是紀念。

我最崇拜屈原了。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稱名正則,字靈均。出自楚國貴族,初輔佐懷王,做過佐徒,三閭大夫,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革新政治,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因此,遭到貴族子蘭,大臣勒尚和鄭袖讒害去職。

楚懷王死後,頃襄王繼位,屈原又遭到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勒尚的陷害,被放逐到湖南沅、湘流域,但他始終熱愛祖國。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了楚國的郢都。楚國的危亡和百姓的痛苦,屈原痛不欲生。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的生死存亡,又深感自己政治理想的破滅,大約就在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投汩江身亡。當地老百姓聞訊,曾紛紛划船去救並把粽子投入江中,免得魚鼈去吃屈原的屍體。這就是五月初五吃粽子賽龍舟的來歷。

屈原一生的政治生涯是悲痛的,但他卻留下了許多優秀的詩篇,如《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以他的代表作《離騷》為例:這首詩共373句,2490字,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離騷》辭藻華美,想像豐富,文采絢爛,氣魄雄偉,也是一篇照耀千古的浪漫主義傑作。

屈原在我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聲譽,對後世的影響也很大。李白在《江上》中説:屈平詞賦懸日月。這代表後人對他的作品的景仰。

今年的端午節對於每一箇中國人都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我們切身體會到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意義。今天,我們讚美屈原的愛國主義,弘揚屈原精神,但我們不會憂慮,因為我們相信明天的中國將會更加強大、更加繁榮富強!

端午節習俗作文5

我愛吃香噴噴的粽子,也看過別人包粽子,卻從未自己動手包過。直到今天,我才大開了一個眼界,對包粽子有了新的認識。

我乖乖地坐在姥姥的身旁耳濡目染,簡單的包粽子還能難住如天才般的我,我認為我自己能夠不學自通。誰知,當我真正去包時,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能包得漂亮而結實的粽子是非常的不容易呀!

終於開始動手了,我激動的心也燃一燒了。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着姥姥的樣子也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最底下放了一個又紅又大的一顆棗,再用已經浸泡好的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非常得意,比想象中還順利地完成了一大半。當我再把粽葉蓋好,糯米就像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了出來。我急得直跺腳,幸好姥姥替一我解了圍---弄掉了一些米,我這才舒了一口氣。

哈哈,經過了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也是最簡單的步驟---扎棕繩。小菜一碟,看我大顯身手。地球人都知道,粽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我接過了棕繩,先把粽子五花大綁捆一圈,我還認為姥姥包的樣子特老土,不好看,就自作主張,用棕繩打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理由很充分,只要不隨便碰到繩子,也是十分結實的。大功告成,我拿起粽子準備放入碗中,可是一不小心拉了一下繩子,只聽見"嘩啦"一聲,粽葉開了,糯米們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落到地上。

我不甘心,各種各樣的粽子在姥姥手中誕生,可我連一隻都包不好。有了失敗,我小心了許多,也成功地包出了三隻。

粽子熟了,我吃着自己做的可愛的粽子,我心裏有説不出的喜悦和快樂。

端午節習俗作文6

要説起習俗,就要説起咱們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

其實在我們江浙地帶並不是紀念屈原,而是紀念為國而死卻被投入江中的伍子胥,當時百姓在端午節,也就是説他的祭日。於“江溯濤迎濤神”的賽龍舟。

端午節,大家必吃不可的也就是粽子了。

粽子又稱“角黍”,是為了魚兒不肯食楚國大夫屈原,所發明的美食。

端午節那天清早,早早的就聽見水在滴滴答答的響,原來是大人們開始淘糯米了,“刷刷刷”屋裏頓時時飄滿了清香,咦,為什麼還有一股樹葉的香氣呢?喔!原來是蘆葦葉,只見媽媽先將葉子、糯米、粽繩洗乾淨,再用剪刀,剪去中葉小須,將粽葉光滑的面朝裏圈成漏斗,將再放入糯米,最後合起來用繩子給他五花大綁就完成了。然後我迫不及待的拿起一個放入蒸籠中。給他來個桑拿浴。

終於可以吃了,我迫不及待地裹上白糖,咬了一口,軟軟糯糯的入口即化,真好吃!

説起端午節,還有人會想到賽龍舟,這是一種競賽,考驗的是團隊的協作能力,力爭第一,只聽見鑼鼓喧天。“一二一二”叫着口號,有一支隊伍奪冠後笑容滿面,每個人都喜笑顏開,因為這是他們共同努力的結果。比賽,並不完全為的是輸贏,而是為了一種樂趣,一種參與,更重要的是將這種勇往直前頑強拼搏的傳統精神延續下去。

民諺雲“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菖蒲做為重要習俗之一。端午節期間,家家户户都會將家中打掃乾淨,將艾葉,菖蒲插在家門前,為了辟邪祈求吉祥,而現如今,無論你身在何處,都可以看見門口擺放着艾草菖蒲,為端午營造出濃烈的節日氣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作為21世紀的建設者的我們應該認清歷史,研究歷史,將中華民族的歷史延續下去,並創造出新未來!

端午節習俗作文7

今天是端午節,聽爸爸説端午節是我國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的傳統節日,它又叫艾節、夏節和送時節,而且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歷代説法不一。有的人説是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因遭饞不用,投汨羅江而死的屈原;有的人説紀念吳國忠臣伍子胥的;有的人説紀念東漢孝女曹娥,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孝女曹娥晝夜沿江號哭,因為後在端午節投江,五日後報出父屍。

除了各種傳説,各地的端午節的節俗很多,吃粽子就是端午節的飲食習俗,是紀念屈原的屈原投江後,老百姓怕魚類吃屈原的遺體,便投米團、筒粽和雞蛋餵魚,後來漸漸變成了吃粽子。端午節人們還要把屋子打掃乾淨,還要在廚房裏撒上雄黃酒,用來殺死青蟲或防止毒蟲孽生,並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畫上:“王”字,在耳,鼻上塗抹。賽龍舟也是一個傳統習俗,也是跟屈原有關,他在端午節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乃以船撈求,後變成了賽龍舟。

我還知道別的地方端午節的習俗,在山東省臨青縣兒童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在鞋面上畫上“五青”。意思是借屈原的墨跡來殺死它們。南京過端午節,各家要準備一盆清水,加入少許的雄黃水、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睛,稱為“破紅眼”,據説可以包一年沒有眼病。高郵端午節比較特殊,有系“長命縷”、“貼五毒”、“貼靈符”、“貼黃煙子”吃“12紅”等習俗,孩子們身上要掛“鴨蛋絡子”。

現在的端午節,經過千百年的演變,已經成為人們休閒會友的日子了。無論怎樣的節俗,帶給大家的,都是一份歡樂的甜美。

端午節習俗作文8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轉眼間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開始忙碌起來,只為迎接這位如約而至的使者——端午節。

據説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傳説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老百姓為了不讓洞庭湖裏的小魚小蝦破壞屈原的軀體,包了許多的粽子,撒入湖中。

後來每年的五月初五都會包粽子,賽龍舟,這已經成了世人眼中的習俗,而我最期待的就是包粽子和吃粽子了。

每到端午節,婆婆都會準備好粽葉、糯米、蜜棗、五香肉和各種各樣美味的食材,等我們回來,一起到太陽底下包粽子。你想啊,一邊包粽子,一邊説説笑笑,還有暖洋洋的太陽温暖心窩,這是多麼美好和諧的事啊!本來我是旁觀者,看着看着,我也忍不住包了起來,拿起粽葉往裏折,形成一個回凹,鋪上薄薄的一層糯米。我最喜歡往上夾很多的五花肉,一旁的大姨就會笑盈盈地説:“這可真所謂是真正的肉粽啊!”“那可不是,等會蒸不熟,可別鬧騰。”媽媽也在一旁附議道。我才不管呢,還是一個勁的往裏頭塞,待要合上卻發現底下撐破了。我趕緊向媽媽求救,誰知媽媽一邊幫我,一邊又數落起了我。我才管不了那麼多了,為了方便確認,我特意打了個蝴蝶結。外婆拿起包好的粽子去煮。

過了許久,外婆拿出了一大簍的糯米粽,我不停地在裏面翻找,生怕自己的肉粽子被搶跑了。終於找到了,我趕緊剝開熱乎的肉粽吃了起來,不多的糯米,吃起來特別軟弱,鮮香的五花肉被蒸過後,色澤更加豔麗,一口咬下去滿嘴油,特別滿足。吃着自己包的糯米粽子,心裏美滋滋的,有一種由心底而生的成就感。

這就是我喜歡的端午節,它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像一個故事情節,美妙動人。它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內容絢麗多彩,這就是我喜歡的端午節。

端午節習俗作文9

居住在雲貴高原南部的苗嶺山脈以南的水族有一個長達49天的節日,那就是端節。

端節是水族最盛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水語稱“藉端”、“過端”。依據水族典籍水書、水歷的規定,端節在水族的歷法年底、歲首的谷熟時節舉行,時值大季收割、小季報告團種的年終歲首階段。因此,端節是辭舊迎新、慶賀年收、祭祀祖先和預祝來年幸福的盛大節日,同時也是一個團聚的美好節日。節氣正對應農曆的八月至十月。

水族的端節還有一段傳説:在很古的時候,水族人民揹着銅鼓等用品去逃荒,可是在廣東和廣西安定都不合心,而正在大夥兒發愁時,天上飛來一羣諾仙術(一種鳥名,估計是鳳凰),像一“羣”救命草,解救了逃難的人們。大家一致認為諾仙術是來帶路的,就跟着走,在一個岔河口,諾仙術消失了,這給人們出了個難題,可又給予了提示,大家看見一條巨龍,大家像有一雙貓的眼睛,立刻選擇了方向——朝左邊的河谷往上搬。之後來到三洞一帶,對這一帶的環境十分滿意,就在這裏安家了,並和大家約定:三年後的水歷年底來團聚。

三年後,大家來團聚,突然來了一羣人馬,他們想讓水族人民離開,而水族人民為了保住土地,和他們打了起來,兩方各有死傷,之後那羣人馬離開了,於是人們把死去的戰士安葬,並祭祀,希望往日又幸福的日子,水族人民真像一個糰子,永遠不分離,哪怕是已經離去的戰士,也會祭祀,讓那些戰士也體會到人民的熱情。這正是端節的傳説。

在端節這段日子裏,主要活動是祭祀和賽馬。節日期間,銅鼓聲此起彼伏,悠揚的歌聲和蘆笙調從早到晚迴盪在翠竹掩映的竹樓裏,水鄉山寨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

節日裏的水族同胞載歌載舞,相聚狂歡。向客人展示了莊嚴肅立的祭祖活動、古老神祕的水書、巧奪天工的馬尾繡,以及舞火龍、耍水龍、搶鴨子、賽馬等民間表演。

這個團聚的節日,多麼快樂的節日,是多麼美好,如果我在水族,應該也會如此快樂吧!

端午節習俗作文10

説到端午節,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節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節、賽詩節、重五節等等。

端午節有很多風俗,像吃粽子、賽龍舟、戴五絲線、吃"五黃"等。

説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歡。我見到的粽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粽,一種是竹筒粽。餡兒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餡的,豆沙餡的,有香米餡的,有糯米餡的`,有八寶粥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裏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饞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聽家長説,端午節還有一個故事呢。楚國時期,當時正是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後,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都沒撈到。他們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屍體,就在汨羅江上劃龍船、丟粽子,引開魚蝦。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一直把賽龍船、吃粽子的習俗延續到今天。

端午節有許多的習俗,如吃棕子、賽龍舟等。在我媽媽的故鄉——三明就有一種"插茱萸"的習俗。

茱萸是一種草,它細細長長的,又是綠油油的。每到端午節,當地的老人們就會在自家的每一個門的兩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靈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見外公搬來一節長梯,在門的旁邊(門框前)架好,然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了拜天,口裏唸唸有詞,然後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後,外公仔細找這門邊的裂縫,等到找到了裂縫之後,再把那一棵茱萸草插上去,然後下來。

我們和外公在遠處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門上被我們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風徐徐吹過,門旁的茱萸在微風中輕輕搖擺着身體,好像笑這對我們説"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隨這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少人會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議:大家要保持這種習俗把古老又悠久的習俗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端午節習俗作文11

端午節的來臨騷擾着我好玩的心。我一大早起來,看賽龍舟。年年龍舟都是我爸爸那條船勝利。不知道今年會怎樣!

我剛到江邊一看,哇!他們都做足準備,老一輩的人們都手持香火,對着長江行了幾拜,然後都把香火插到江邊……一會兒精彩開始了。他們頭上繫着繩子,拿着船槳,只見船頭的那個人拿着鼓吹氣勢耽耽,很是威武。開始了,船員們坐正姿勢,握緊船槳,蓄勢待發,“咚、咚、咚……”隨着鼓點的加速,船隻像離弦的箭一樣,“一二一、一二一、加油、加油……”隨着整齊統一的口號聲,20多條船隻不分上下,像魚兒般穿梭水間。很快,爸爸所在的那條龍舟領先一步,但後面的人也窮追不捨,我大喊着“爸爸加油,爸爸加油……”快到終點了,眼見着後面的船隻奮勇前行,快追上爸爸所在的船隻了。我們所有人都屏息凝視着,“咚咚咚咚……”密集的鼓點似乎在鼓舞着滿船的將士們,“加油、加油、加油”口號聲越來越響,啊!爸爸所在的船隻獲勝了!我大聲歡呼。

隨着比賽的結束,人們又開始了新一輪活動——包粽子。

包粽子比賽開始了,看着桌子上準備好的粽葉、糯米、清水等材料,不少人都摩拳擦掌,年紀輕輕的叔叔阿姨們、年逾古稀的爺爺奶奶們,都不分上下,快速的那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放米、配料,最後包好用線纏上,動作流利沒有一絲猶豫,看得我眼花繚亂。

隨着時間的流逝,比賽接近尾聲了,看着奶奶們盆裏慢慢的粽子,我們不禁升起了佩服之心,老當益壯啊,別看年紀大了,包的粽子那叫一個均勻、漂亮。

賽龍舟、吃粽子,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端午節習俗作文12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説,產生了眾多節名,而且各地也有不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説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説;紀念伍子胥説;紀念曹娥説;起於三代夏至節説;惡月惡日驅避説,吳月民族圖騰祭説等等。以上各説,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説,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賽龍舟和吃粽子等習俗,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直到現在,端午節仍是中華民族的三大傳統節日之一呢!

端午節習俗作文13

老家的習俗可真多呀,數都數不完,各種節日都有不同的習俗。我就喜歡端午節了因為不僅可以吃到粽子還可以親手包粽子呢。

我們在端午節的前十幾天就開始準備,就只差等待了。

這一天終於到來了。我早早地就把圍裙穿好,等他們了。媽媽拿起香香的玉米葉開始包了(這種玉米也是用酒泡洗過的,所以很香,大家都用自己的喜好來選擇葉子。我們喜歡玉米所以用玉米葉來包。)我也跟着學媽媽包,媽媽用慣有的手法熟練地包好了一個,我卻跟不上媽媽,所以只能慢吞吞的。放入棗子接着包。我想讓粽子甜一些,於是就多放了一些棗。等我包好一個的時候。媽媽已經包了好幾個了。等媽媽包完了我卻才包了三個。包完之後放入蒸籠慢慢等待,我趁粽子在包的時候跑到嬸嬸家,看見他們是使用筒子來包粽子的,我就也幫她們包了幾個

回到家之後粽子已經出籠了,我立刻撲上去拿了一個我自己包的粽子吃,因為我包的粽子很難看,還小,所以一眼就認出來了。我把粽子解開以後咬了一口,哇,好香好甜呀!一會兒功夫我就吃完了一個。媽媽説“別吃了,一會兒還有活動呢!”

全部好了之後,我們提着籃子上各家各户交換粽子。回來以後就去參加吃粽子比賽。家裏派我作代表參加比賽。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吃粽子了。終於開始了,姐姐把粽子解開,我快速地吃,吃到一半吃不下去了。姐姐説:“你還要不要你的大粽子了。”我硬撐着吃了下去,終於贏了比賽。獎品是紅豆味的一個超級大粽子。我抱着粽子開開心心地回家了。

“累死了,累死了!”我要放鬆一下,吃我的大粽子啦。

這就是粽子的習俗:“可好吃了呢!”

端午節習俗作文14

中國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端午節是中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中國人為什麼要過端午節呢?這裏有着不少的傳説,最著名的的就是為啦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啦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與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與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着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過端午節,中國各地有很多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懸鐘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中國中部的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鍾馗與一個離奇傳聞有關,相傳中國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夢見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稱鍾馗,醒後令畫家吳道子描成畫像,相貌兇殘醜陋,以為打鬼、驅邪、除祟之用。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據説中國古代百姓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端午節習俗作文15

端午有射箭之戲。《金史·禮志》:“金因遼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發鼓以助其氣。”至明代,是把鳥雀貯於葫蘆中射之。

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紮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雲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雲觀前也有羣眾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後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此外,北京還有遊天壇風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羣入天壇,日避毒也。過午後,走馬壇之牆下。無江城系絲段角黍俗,而亦為角黍。無競渡俗,亦競遊耍。”上海還有鍾馗賽會,由一男子飾成鍾馗,手揮寶劍,前舉一紙糊蝙蝠,作“喝福來遲”狀;跟隨全副儀仗,穿行街市,以作驅祟。另外端午期間還有馬戲、搶鴨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