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端午節的習俗15篇

端午節的習俗1

“隔牖望蒿艾,彈指又端陽”。眨眼間,端午節邁着輕快的腳步,伴隨着艾草的清香,栗子的淡甜,悄然而至。

端午節的習俗15篇

兒時的端午節,常常洋溢着粽子的香味。一到端午那日,奶奶就會包粽子,我便搬來一張小板凳,挨在奶奶身旁。包粽子的葦葉是從老家採來的,泡了一夜的水,竟還有一股淡淡的芳草味道。剛出水的糯米像極了一顆顆珍珠,其中還混雜着一些綠豆紅豆。奶奶拿來一張草蓆往地上一鋪,材料往上一擺,席地而坐,便開始包粽子。包粽子可謂是奶奶的拿手好戲。只見她拿起三片葦葉,平面朝上,豎着疊好,用手託着。接着勺一匙子糯米,薄薄地鋪在葦葉中間,接着擺上三朵烏黑髮亮的香菇,一片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四顆黃澄澄的栗子,然後再鋪上一層厚厚的糯米封頂。緊接着,奶奶迅速用右手的食指把葦葉的兩邊往中間折,形成一個無底圓柱,然後把它放到腿上,用雙手把葦葉的兩頭往中間折,最後用細竹條往粽子上繞八九圈,然後把頭兒往圈裏一塞,另一個手接過去一拉,就把粽子紮緊了。過不了一會兒,草蓆上就排滿了粽子,像一個個昂頭挺胸的小士兵。奶奶把它們抱進灶房,擺進蒸鍋裏蒸上二三十分鐘,香噴噴的粽子就出爐了。

“端尖尖蘆粽溢清香,處處龍舟競漿”。賽龍舟,於兒時的我來説也是一重頭戲。還記得小時,聽説小區外的小河裏有龍舟賽,奶奶立刻背起我,狂奔到門口張望。不想小河邊已是人山人海,擠得水泄不通,我們好不容易終於擠到了前頭。只見江上排着五艘龍船。船頭船尾高高高翹起,是金黃色的。船身是鮮豔的紅色。每條船上,穿着橙紅色救生服的隊員們雄糾糾氣昂昂地坐着,緊握着船槳,蓄勢待發。“嗶!”隨着一陣清亮的哨聲響起,龍舟賽拉開了序幕。河面上頓時鑼鼓喧天,隊員們快速而整齊地划着船槳,濺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岸上的人們大聲地吶喊,為支持的船隊加油鼓勁……“加油!”、“快衝!快衝線!”加油聲此起彼伏。“衝!衝!衝!”幼小的我也傻傻地跟着喊了起來,邊喊還邊揮舞着小拳頭,惹得奶奶哈哈大笑。

隨着黃昏時分的到來,龍舟比賽結束了。人們都歡天喜地地一散而去。但粽子的飄香,龍舟賽時的吶喊聲,仍時時在我心中迴盪。

端午節的習俗2

幾千年前,見逐而作《離騷》的屈原先生,懷着一腔愛國熱情,懷抱對祖國沉淪的悲痛,跳進了滾滾江水之中。人們為紀念這位為人敬仰的愛國志士,每年的農曆5月初5(屈原跳江的日子)都會向江中投擲粽子(葉包飯,飯夾棗)。久而久之,這便成為一個習俗,而這天也被命名為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不僅是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激發人們愛國熱情的契機,每每打開粽子,眼前就會情不自禁地浮現一份流傳千古的愛國忠魂……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端午節已不再屬於中國,在不久前的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頒佈的新一批文化遺產中,端午節堂而皇之地成為韓國的文化遺產,不禁讓眾多華夏子孫大跌眼鏡。咱們在得知這條消息之後該做些什麼呢?抱怨聯合國相關機構處事的不嚴謹?批判韓國對歷史的歪曲?或是為“粽子”的專利移交而感到惋惜?我想都不是,應該反思……

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年曆史的泱泱大國,在這期間,有許多值得沿襲的傳統和文化。當然,咱們的思維不能一成不變,要進行適當的篩選,適當的改進。但將它們統統淡忘是萬萬不可的,有人會説:咱們每年也都在過端午節,不能算淡忘。這話聽起來不錯,可是仔細想想,咱們除了在“過”端午節之外咱們還做了些什麼,還由於節日有過什麼樣的心靈觸動嗎?節日總歸是要過去:庸庸碌碌,平平常常和往日一樣消磨一天的時間,只是食譜變換,增加了一道“粽子”,還要被挑三揀四。這就是中國的端午節,也許人人都會在那天想起屈原的投江,但不知能有多少人真正為他投入江水時飛濺的愛國情緒所震動?咱們正在腐化歷史的精髓,壓縮古人的情操,折斷傳統的翅膀。

反觀韓國,不論端午節的起源是非,先看看他們對傳統的尊敬:孔子所宣揚的禮儀在很久之前傳入韓國之後再也沒有中斷過,韓國人對禮儀的遵循超過了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他們對孔子的崇敬也超過了中國人,咱們只會死記硬背那論語,而韓國人早就將論語付諸於行動。在10年動亂期間,中國人批判孔子精神的年代,他們卻對者這為禮儀之父頂禮膜拜,也真正將孔子的精髓拜入信仰之中。咱們辨證多年之後,才發現孔子精神需要取捨地保留,而黃海彼岸的國度卻將其日益完善。近年來韓流之風颳得國產電視劇站不住腳,從他們的電視劇中,很多中國人驚歎那裏的禮儀,要去學習,效仿,但那其實是咱們的祖先創設的傳統啊!那咱們還有什麼理由批判端午節的歸屬呢?自己不珍惜傳統,把傳統的歸宿交給尊重崇敬它的民族真是理所應當。

引用一句論語:“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在題目中寫下“我家鄉的…”就是想讓大家明白,傳統不能丟,不能全盤否定。由於,端午節永遠是咱們家鄉的節日,是每個中國人懂得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3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一團一、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一團一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習俗4

記得小的時候,因為只有端午節才能吃到粽子,每逢將近節日的時候,恨不得一天吃幾頓都是粽子,這也是我愛上糯米的原因。現在,粽子成了一種美食,可以隨時買到好吃的粽子,只是始終吃不出記憶中的味道。 原本端午節是紀念屈原老先生的節日,然而現在,身在他鄉,端午節成為了我思念家鄉粽子的節日,即使吃不到,也要想想。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一大節目,説實話,我只見過一次,每次看賽龍舟的人特別多,家裏人擔心我們小孩不夠壯,被人擠到河裏去,所以極力反對我們參加這種熱鬧活動。 家鄉的端午節雖然比較簡單,沒有元宵、中秋那麼重要。但是所謂的傳統習俗也還是有三個的,不知道我有沒有記錯或是遺漏。一是要煮鹹鴨蛋來吃,當然也可以有雞蛋、鵝蛋等等。二是門上插艾草。艾草,據説能夠辟邪,艾草的另外一個用處就是曬乾以後,擰成繩子狀,用火點住一頭,慢慢燃燒,由於是繩子狀,燃燒不是很充分,會有很多煙,而這些煙就可以用來驅蚊。所以端午節後,等艾草曬乾,我們就經常這樣在院子裏點上艾草繩,用來驅蚊。三是吃桃子,我喜歡吃那種硬硬的青桃子,不是很甜,但有點甜;軟的桃子太甜,而且桃汁會淋的到處都是。 其實,家鄉的端午節的習俗就是這樣,在簡單中就能帶出家鄉的純樸,和端午節節日的歡樂以及鄰里間的一種互動。 唉,好想家,好想家裏的親人,在端午節到來之際誠祝家裏一切都平安! 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記得買粽子吃哦!

端午節的習俗5

端午節的早上,媽媽拿出一個三角形的綠綠的東西。我問媽媽:“媽媽,這是什麼呀?”媽媽回答説:“這是粽子。今天是端午節,我們要吃粽子。”然後媽媽還給我介紹了粽子的結構。她説:“粽子的餡是用糯米和一些配料比如紅棗之類的混在一起,再用箬竹葉包成三角形。除了紅棗餡,還有鹹蛋黃、紅豆、雞肉、豬肉之類的,餡料多種多樣。”媽媽還説:“在端午節當天,人們除了吃粽子,還有賽龍舟、掛艾草與菖蒲等習俗。”

中午,我們正吃着飯,外面忽然傳來一陣“咚咚”聲,還有鞭炮的細碎聲,媽媽説:“這是賽龍舟活動,古代人們一開始是為了尋找屈原的屍體才划龍舟的,現代慢慢演變為祭祀、紀念屈原的一個儀式。”我趕緊跑去陽台一看:果然是有好幾條龍舟在江面上。隊員們各自穿着自己的隊服,正努力地划着龍舟,場面好激烈呀!

下午,媽媽去市場買回來一些綠色的葉子。我問媽媽這是什麼呀?媽媽説:“這是艾草和菖蒲葉,今天我們要把它們掛在門前,預示着驅蛇辟邪。”

端午節的習俗可真有趣呀!

端午節的習俗6

同學們,你們聽過這樣的童謠嗎?“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寫的就是我國傳統佳節端午節。

説起端午節,你們知道是為了紀念哪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嗎?他就是屈原,他被別人陷害,被迫跳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所以就在這天把粽子扔進汨羅江,餵飽魚蝦們,不讓魚蝦們吃掉屈原的屍體。在端午節這天,我們還要賽龍舟,是為了撈起屈原的屍體,可是沒有撈起來。屈原已經離開我們很久了,我們只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才一直這麼做的。

我們合肥過端午節,每家的長輩們都會準備很多的材料,包很多不同餡料的粽子,還要去菜市場買艾草,掛在自家的門窗上,艾草是可以驅蚊避邪的。

端午節每家人都聚在一起吃飯,很有氣氛,而且讓我們這些小朋友們,還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看來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瞭解更多的文化知識。


端午節的習俗7

1、賽龍舟

賽龍舟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大部分會劃旱龍舟或者舞龍船。劃龍船時,多有助興的龍船歌。

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絃,有“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

2、掛艾草、菖蒲、榕枝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又被稱為“三種武器”,古人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有地方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

3、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虎為獸中之王)以鎮邪。

4、戴香包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桃子、蘋果、娃娃抱公雞等形狀的,象徵萬事如意、家庭和睦。

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青年人,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別緻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

5、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

後來一般用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用艾、蒲、白玉蘭等花草。

6、飲蒲酒、雄黃酒

《荊楚歲時記》載:“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此俗流傳較廣。

端午節的習俗8

今天是端午節,我一大早就從牀上蹦了下來。我走出卧室,一下子就聞到了粽子的清香味。於是,我跑到了廚房,問奶奶今天早上是不是吃粽子,奶奶説是。我立刻活蹦亂跳起來,表面上顯得特別高興。但一説到粽子,我就想起了愛國詩人屈原。想當年屈原投汨羅江後,百姓們都往河裏扔食物,有兩種説法,第一種是説讓魚兒們吃他們扔的食物,不讓它們咬屈原的屍體。第二種説法是給食物給屈原的靈魂吃。後面因為一個老人家做了一個夢,夢中屈原的靈魂來找他,説食物都被魚兒搶了,自己吃不到食物,然後老人家就醒了。他把屈原的話説給了鄉親們聽,最後,他們想了一個辦法,把食物包在葉子裏,這樣魚兒們以為不是吃的,就會遊走,屈原的靈魂就可以吃到食物了。

上午我看了賽龍舟,賽龍舟是為了嚇走食量大的魚,防止那些食量大的魚吃完食物還是餓,去咬屈原的屍體。接下來我看了會兒電視,玩了會兒遊戲,吃了午飯就回廣州了。

今天真是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9

廣州人對端午節很重視,傳統上,端午節民間有佩香囊、點硃砂、懸艾葉菖蒲等習俗,這些都是與避邪驅瘟有關。隨着社會進步,上述習俗大多消失,廣州地區保存下來的主要是賽龍舟、吃粽子和洗龍舟水幾項習俗,這與廣州及珠三角地區河網密佈有直接關係,演變成獨特的龍船文化。

廣州端午賽龍舟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是廣州人過端午最大的活動項目。賽龍舟,廣州人稱“扒龍船”,過去多為郊區農民為之。20世紀30年代前,在四月初八的浴佛節便將去年端午節後沉入湧底的龍船起出,俗諺謂“四月八,龍船隨海滑”。30年代以後,逐漸改為五月七年級才起出龍船。俗語順口溜:“七年級龍船起,八年級龍船忍,九年級初四遊各地,初五龍船比,初七初八黃竹岐,初九初十龍船打崩鼻。”初五是賽龍船的高潮,得勝者可獲賞全只燒豬與賞銀元。初八郊區各鄉龍船多集中到市郊黃竹岐進行表演比賽,因那時黃竹岐地方有一座龍母廟,初八為龍母誕。1994年,XX市政府正式定五月初五的龍舟活動為龍舟節。

以下是廣州話裏的具有廣州特色的端午風俗名詞:

【方言諺語】

“凼凼轉,菊花圓,炒米餅,糯米糰,阿媽叫我睇龍船,我唔睇,睇雞仔,雞仔大,摞去賣,賣得幾多錢?賣得三百六十五個仙。”

“龍船扒得快,好世界。”

【龍舟水】

在江南、華南一帶,每年“端午節”前後一個月內的一次較大降水過程,被稱為“龍舟水”。當然,既然是民俗的稱法,自然還有諸多有不同的概念版本。有些人講:行龍舟遇大雨才是吉兆“龍舟水”。在此暫且不論。廣州人不管什麼事情,都很講“意頭”,每每此時,本地人會帶着自家的小孩走到江邊,讓孩子小手小腳都“浸浸”龍舟水,龍舟水有辟邪的作用,“洗洗”龍舟水能夠使小孩子身體健康,快高長大。而在南方大廈對面建起的親水堤,會有很多戲水的市民在“洗龍舟水”,一應習俗。

【扒龍船】

賽龍舟是廣州人過端午最大的活動項目。賽龍舟,廣州人稱“扒龍船”,過去多為郊區農民為之。

龍舟競渡在廣州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辦端午賽龍舟的活動。明、清兩代,廣州是龍舟競渡的鼎盛期。古時廣州龍舟競渡與今天不同,是"舟大人多",一種藝術性很強的羣眾藝術活動。正如屈大均當年所形容的:"舟龍長十餘丈,高六七尺,龍鬚去水二尺,龍額與項坐六七人,中有錦亭,坐倍之。旗者、蓋者、鉦鼓者、揮橈擊楫者,不下七八十人。"有的龍舟,"上建五丈檣,檣上有台閣二重,中有五輪閣一重,下有平台一重。每重有雜劇五十餘種,童子凡八十餘人。"而現在則是舟小人少。龍舟競渡變成了一種體育競技比賽活動。

20世紀30年代前,在四月初八的浴佛節便將去年端午節後沉入湧底的龍船起出,俗諺謂“四月八,龍船隨海滑”。30年代以後,逐漸改為五月七年級才起出龍船。俗語順口溜:“七年級龍船起,八年級龍船忍,九年級初四遊各地,初五龍船比,初七初八黃竹岐,初九初十龍船打崩鼻。”初五是賽龍船的高潮,得勝者可獲賞全只燒豬與賞銀元。初八郊區各鄉龍船多集中到市郊黃竹岐進行表演比賽,因那時黃竹岐地方有一座龍母廟,初八為龍母誕。

1994年,XX市政府正式定五月初五的龍舟活動為龍舟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在廣州市區海珠橋到人民橋的珠江河面上舉辦龍舟況渡活動。其時,廣州城區萬人空巷,人聲鼎沸,熱鬧非凡。遊客前來參觀龍舟比賽,可同時參與"洗龍舟水"、"掛香囊"、"嘗龍舟宴"等多項民間習俗活動。

【“趁景”與“鬥標”】

廣東划龍舟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劃龍船,叫做“趁景”或叫“應景”。兄弟村、老表村的近百條龍船從四面八方聚到一起聯絡感情。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輪流在各鄉舉行,從五月七年級至五月二十,幾乎天天有“景”;七年級珠村景,八年級海珠大塘景,九年級車陂景,初四廟頭景,初五石牌、獵德景,這已是廣州傳承多年的習俗。每年農曆五月七年級,XX區、XX區、XX區、XX區、XX區各村的龍舟都會到珠村“應景”遊玩。珠村人就在農曆五月的第一天進行“招景”,

各村的龍船都到來“應景”,有兄弟村、老表村、友好村,深涌上下一時間彩龍飛舞、百舸爭流,當天近百多艘龍舟在珠溪水竟渡巡遊,讓兩岸羣眾大飽眼福。另一種形式是鬥龍船,比賽奪標,又叫“鬥標”。

【出水龍】

廣東龍船製作十分講究,多選擇堅韌輕便的坤甸木作龍骨。每年龍舟比賽之後,便將它埋於村邊河底處,直至來年農曆四月初八,即傳説中佛世祖生日(浴佛節),才由村中父老主持,拜祭之後,由青壯農民下水將龍船挖出,肩託上岸,打整塗油,這一儀式,叫做“出水龍”。

【鹽步老龍】

據悉,300年前,龍舟比賽,鹽步龍舟和泮塘龍舟進入決賽。鹽步龍舟眼看奪標在即。不料泮塘龍舟上的年輕人撲下水去奪了錦旗,隨後領回獎品燒豬。泮塘父老知曉後,將燒豬送回鹽步。鹽步人禮讓再三,又將獎品送回泮塘。雙方你來我往,終於有泮塘長者説:“請鹽步受禮吧,今後鹽步同泮塘結交,深厚之情,世代相傳。”於是鹽步龍舟作了契爺,泮塘龍舟作了契仔。傳説此事後來傳到京城後,慈禧太后欽賜鹽步龍舟“鹽步老龍”之美稱。

且看某年的“鹽步老龍”的出場描述:

……

“泮塘景”(景即龍船活動)的高潮就是“契爺”南海鹽步老龍的露面。上午約10時,一陣鑼鼓聲響,鹽步老龍前邊的兩隻小船首先出現。據介紹,這叫“龍標”,寓意龍的爪子。緊接着,一艘威風凜凜的黑色“老龍”緩緩劃了過來,引來兩旁泮塘鄉親一陣歡呼。三四位老者划着一條小船迎過去,為鹽步老龍簪花掛紅。熱情的泮塘人還為“契爺”準備了雙份禮物,包括一整隻燒豬、燒酒以及地方特色的“泮塘五秀”。老龍接下禮物後,也向“契仔”送上請柬,邀請泮塘龍舟參加他們農曆五月初六的“景”,並且回贈其特產“秋茄”。

老龍簪花掛紅後,開始與陸續到來的鄰村龍舟一起“游龍”。一時間,羣龍奮髯,健兒舉槳。每當老龍遊過,旁邊龍舟都紛紛讓道,並且舟上人和岸上老者也都禮貌地拱手打揖致意。

端午節的習俗10

  一、龍行桑江(漢族)

思路:這裏的桑江不光代表這條河,還泛指整個龍勝。龍代表什麼,桑江河在龍勝境內蜿蜒曲折,是一條龍;整個活動在端午節期間進行,龍舟是一條龍;這個節目穿着漢族服飾,漢族大部分地區以龍為圖騰,又是一條龍;龍的傳人,龍勝人更是一條龍。

鏡頭創意:

1、谷歌地圖上用紅線勾勒出龍勝境內的桑江河,桑江河邊安靜的小村莊,村邊的大榕樹,江面上的鐵索橋和風雨橋,截斷江面的電站蓄水庫,沿江漂流的遊客;

2、賽龍舟的若干場景:畫龍點睛;龍頭下水;船頭鼓手揮舞的鼓棒;整齊劃一的划槳動作;船槳滑入水面激起的浪花;槳手有力的臂膀;龍舟穿行於河面形成的擴散水紋,兩三隻龍舟船頭追逐行進,互有先後的畫面;獲勝者的振臂歡呼。

3、漢族民族特點:石拱橋、楚南館;做豆腐、納布鞋;打背工時唱的挖地歌;漢族服飾首飾頭飾。

  二、梯田之春(壯族)

思路:創意稿重點提到了藕耕和九齒耙,圍繞一兩點展開畫面,從大場景和局部細節組織鏡頭,最後出現梯田放水後的景色

鏡頭創意:

1、九齒耙下到田裏是看不清樣子的,用一組鏡頭表現農民背農具從家走到田頭的過程,離開家門口,走過石板路,路過寨子裏比較有民族特色的建築或者地標物。

2、藕耕的重點在於藕,就是兩人合作,前面拉犁者的肩頭,如果是女人拉犁,肩頭臉龐以及頭飾耳環的特寫,一個斜向滑軌的鏡頭表現拉犁和扶犁的中間的那根繩子,拉犁者有一隻手握在繩子上的,緊握繩子的特寫;扶犁者隨着犁把左右晃動的手,抬起放下的耙,裹滿泥巴的赤腳,如果赤膊,拍厚實的背部肌肉特寫。

3、多人勞動的'場面,人物背景中隱約的村舍

4、勞動中小憩,倒水喝水,吃五色糯飯

5、朝霞影印下一片片鏡子一樣的水田。

  三、《長髮吟》(瑤族)

思路:梳頭和盤發的鏡頭已經有不少素材了,加強洗髮和護髮的畫面

鏡頭創意:圍繞紅瑤洗髮過程拍特寫,砍茶麩,煮淘米水,過濾茶麩水,配置特製洗頭水,洗頭水從頭上澆下,滋潤烏黑的頭髮,幾個紅瑤小姑娘一同洗髮時的嘻戲。

紅瑤護髮的過程我不太瞭解,大家補充。

  四、《苗嶺秀》(苗族)

思路:這個節目在龍勝可以説是資深節目,五十大慶有,六十大慶有,剛過半年的旅遊節還有,而且連名字都不改。實在佩服主創們的執着。我對苗嶺秀的第一認識是曾倩她們八個人在六十大慶晚會上唱的那首歌,歌聲高亢嘹亮,像少數民族姊妹喊山的號子在耳邊迴響。配合歌聲起伏,搭配高山流水,紅花綠樹,苗族男女的節日盛裝,再來點苗家油茶的畫面。

鏡頭創意:竹林或者芭蕉樹下對歌調情的少男少女,穿着節日盛裝往來於石板路上的村民,路旁晃動的狗尾草,山間的小瀑布,潺潺的溪水,火塘邊的油茶,打茶敬茶喝茶的畫面,大山,竹林,歇腳的亭子。

  五、《蘆笙踩堂》(侗族)

思路:特有的建築鼓樓、風雨橋,特有的飲食酸鴨酸魚酸骨頭,特有的樂器蘆笙,特有的敬酒勸酒儀式,再加上場面歡欣鼓舞的踩堂,多麼和諧的場景,多麼生動的畫面,如實展示這些東西就足夠畫面了。

鏡頭創意:大唐灣那裏都有,從做飯切酸魚酸肉開始記錄,上桌敬酒,直到篝火表演,唱多耶歌舞

端午節的習俗11

説到端午節,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節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節、賽詩節、重五節等等。

端午節有很多風俗,像吃粽子、賽龍舟、戴五絲線、吃"五黃"等。

説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歡。我見到的粽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粽,一種是竹筒粽。餡兒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餡的,豆沙餡的,有香米餡的,有糯米餡的,有八寶粥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裏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饞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聽家長説,端午節還有一個故事呢。楚國時期,當時正是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後,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都沒撈到。他們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屍體,就在汨羅江上劃龍船、丟粽子,引開魚蝦。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一直把賽龍船、吃粽子的習俗延續到今天。

端午節有許多的習俗,如吃棕子、賽龍舟等。在我媽媽的故鄉——三明就有一種"插茱萸"的習俗。

茱萸是一種草,它細細長長的,又是綠油油的。每到端午節,當地的老人們就會在自家的每一個門的兩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靈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見外公搬來一節長梯,在門的旁邊(門框前)架好,然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了拜天,口裏唸唸有詞,然後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後,外公仔細找這門邊的裂縫,等到找到了裂縫之後,再把那一棵茱萸草插上去,然後下來。

我們和外公在遠處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門上被我們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風徐徐吹過,門旁的茱萸在微風中輕輕搖擺着身體,好像笑這對我們説"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隨這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少人會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議:大家要保持這種習俗把古老又悠久的習俗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端午節的習俗12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

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卻大同小異。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吃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漸消失外,其餘習俗至今已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的國家。

端午節的習俗13

一看到媽媽泡米和桌子上滿是粽葉,我就知道端午節又到了。

小的時候我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只知道每年家裏就像過年一樣隆重地過端午節。後來也只是知道一點點關於紀念屈端午食粽子是我們家鄉的主要習俗。剛到五月,家裏就開始浸泡糯米了。包粽子,糯米是主角,長糯米或是圓糯米都可以的。其他原料隨各人喜好,加的分量多點少點無所謂,什麼都不加的話,白糯米粽也很好吃的。糯米需要提前浸泡,一般都是泡3、4個小時。其他如果要是用到豆類或者花生等的話,需要浸泡的時間更長,所以一般都是頭天晚上泡上,第二天再用。如果是做鹹味的肉類粽子,肉類也要提前醃漬入味,時間和豆類的一樣,長點比較好。

媽媽一般都會準備一盆米進行浸泡,同時也把粽葉放在水裏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會更粘些吧,我記得多年來媽媽就是一直這樣做的。

端午前一天,媽媽就開始動手包粽子了,我偶爾也會搗亂,試着學包起來,可每次卻都以失敗而告終。看來包粽子也並不簡單。

至於還有什麼我就一無所知了。

廣東深圳寶安區鬆崗第一國小五年級:胡智傑

端午節的習俗14

端午節有許多的習俗,如吃棕子、賽龍舟等。在我媽媽的故鄉DD三明就有一種“插茱萸”的習俗。茱萸是一種草,它細細長長的,又是綠油油的。每到端午節,當地的老人們就會在自家的每一個門的兩旁都插上一束茱萸,以求神靈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見外公搬來一節長梯,在門的旁邊(門框前)架好,然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束茱萸草,拜了拜天,口裏唸唸有詞,然後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後,外公仔細找這門邊的裂縫,等到找到了裂縫之後,再把那一束茱萸草插上去,然後下來。

我們和外公在遠處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門上被我們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風徐徐吹過,門旁的茱萸在微風中輕輕搖擺着身體,好像笑這對我們説“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之一束插茱萸。但是,隨這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少人會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議:大家要保持這種習俗把古老又悠久的習俗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端午節的習俗15

1、包粽子

做法:將糯米泡一夜,然後把花生米、豇豆泡6小時以上,五花肉切塊加醬油、姜、料酒、糖和鹽漿一夜。把粽葉泡軟,取一片粽葉折出一個三角,放一勺米,再放豆、花生米、肉和棗,最後再放一勺米。用手壓實米,把粽葉從上往下摺疊,疊成三角形,用棉線綁結實。在高壓鍋放進沒過粽子的水,上面壓一個盛水的盆,蓋好鍋蓋,扣限壓閥燒開一個半小時即可。

2、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併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3、懸艾

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衞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

4、喝雄黃酒

五月自古被稱為毒月、惡月,百事多有禁忌。道觀,寺廟向施主贈送佩帶符篆等物,以避毒邪。因為艾草、菖蒲以及雄黃都有驅蟲殺毒作用,過端午節洗艾水澡、懸艾、纏五色絲、飲雄黃酒等,成了普遍的習俗,都是為了驅邪消災。

5、浸龍舟水

端午節期間浸龍舟水是華南地區的傳統習俗,人們將端午前後的降強水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發龍水、龍降水等,認為這種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按照傳統説法浸龍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順心。每年“龍舟水”來時,人們就會帶着家人到江邊去洗龍舟水,古人認為“龍舟水”有辟邪的作用,可淨身,洗去晦氣,帶來吉祥。

6、避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有了種種求平安、避五毒的習俗。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蠍子、壁虎和蟾蜍,這五種動物是古時北方盛傳的五大毒物。其實,這是由於北方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這才形成此習慣。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民間又在衣飾上繡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

7、端午雨

端午下雨南方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洗龍舟水能去晦氣、帶來吉祥。北方認為端陽無雨是豐年,端午日雨,鬼旺人災;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病;此種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雲:“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病。”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雲:“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標籤:端午節 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