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集合15篇)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1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集合15篇)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着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卻大同小異。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吃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漸消失外,其餘習俗至今已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的國家。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2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着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歎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説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此風俗日後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粽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另一個傳説是,唐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老百姓聽見黃巢來了就紛紛逃難,惟恐避之不及。這年五月,黃巢的部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婦人背著包袱,手裏抱著個男孩象是在逃荒,感到很奇怪,就上前詢問。那婦人説,“聽説黃巢殺人不眨眼,不日就要攻進鄧州。城裏的男人都被徵調去守城,我只好帶着孩子逃命去了。”黃巢聽罷,對這婦人產生了惻隱之心,説,你回去把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部隊就不會傷害你們家的人了。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裏,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父老鄉親。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部隊攻進城裏,只見家家户户門上都掛了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倖免於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3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大都對第七十一回楊修解讀曹娥碑的故事印象深刻,這個故事也使得不少人注意到了曹娥的故事。這故事也與端午有關。

根據這一傳説,曹娥是會稽上虞樑湖曹家堡人,從小沒了母親,父女相依為命,她是一個十分聽話懂事的孩子,敬老愛幼,勤勞淳樸,小小年紀就學會了當家,深得鄰里的喜愛。父親曹盱是一位巫師,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在迎潮神的活動中,不幸落入水中。這天風急浪高,滔滔江水一下把他吞沒了。曹娥得知消息後,趕到江邊,哭着呼喊自己的父親。她一邊號哭,一邊尋找父親的屍體,整整找了七天,後投江而死,五天後揹着父親的屍體浮出水面。這一年,曹娥只有14歲。

曹娥的孝心感動了上天,更感動了四周的鄉親,他們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父的江邊造了廟,塑了她的像,尊她為“孝女娘娘”,還把漁村叫做曹娥村,把這條江改名曹娥江。據説波濤洶湧的江水在流經曹娥廟時總是平靜的。當地百姓認為,那是因為江水自覺愧對孝女曹娥。

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因此,很多人將端午節視作懷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4

説起介子推,人們大都將其與寒食節聯繫在一起。不過有説法認為,端午吃粽子的習俗原本與紀念介子推有關。

據説,介子推是晉文公重耳的大臣。晉文公重耳曾經流亡在外十九年,介子推曾偷偷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給重耳吃。後來重耳回國稱君,封賞所有隨他流亡的王公大臣,惟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便做《龍蛇之歌》以感悟晉文公,然後就揹着老母親跑到綿山隱居起來。《龍蛇之歌》的意思為“有一條矯健強壯的龍,遭到了上天的譴怒,卷角棄甲,遁跡於下土。志願不能實現,蛇也和他同伍,龍蛇一齊行走,在草野中仍有分別。龍等到了昇天之日,安居於他的龍庭,唯有蛇依然蹉跎失意,沉滯在灰色的泥土。抬頭望着天空滿懷怨恨,纏繞於心的是無限悲苦。並非樂於與龍為伍,憂心如焚是因為他沒有絲毫的關心和眷顧。”重耳讀此文後,悔之莫及,親自到綿山尋訪,但介子推拒不出山。重耳無奈下令放火燒山,想以此逼他出來。誰知火燒了三日,介子推竟抱着大樹和母親被活活燒死。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五月初五不得生火。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粽子為寒食的一種,五月初五端午食粽子就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慢慢流傳了下來。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5

端午節是怎麼來的

一,紀念屈原説。

此説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説,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後為蚊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濤神説。

此説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龍的節日説。

這種説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裏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四,惡日説。

據《史記》記載,孟嘗君田文生於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遺棄田文,理由是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東漢《風俗通義》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説法。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桔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説。

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説》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名著《歲華紀而》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夏。”也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看來,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諸説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説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偉大,詩藝超羣,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端午節的活動有哪些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説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牀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説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裏。據説,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節吃什麼

吃黃鱔

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蔘”之説。

吃麪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麪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説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着,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吃黃魚和“白烏龜”

常武地區,端午節中午飯比較豐盛,常武人家過端午節,不論貧富,要買黃魚(石首魚),要吃“白烏龜”。所謂“白烏龜”就是鵝。東門一帶有“噹噹鍋子買黃魚”的諺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黃魚被政府推為“愛國黃魚”端午時人們當飯魚食用。

常州百姓視農曆“五月”為“毒月”,“初五”為“毒日”。五月初五,“重五”,毒上加毒。因此時天氣暖熱,蛇、蜈蚣、壁虎、蜘蛛、蠍子等“五毒”相繼出動以毒傷人,因此瘴氣易生,疫病多發,所以“端午節”的節俗皆圍繞除毒驅邪防疫等展開。而吃黃魚、老鵝等,也是增強體質的一種方法。

吃炒血鴨和釀豆腐

湖南寧遠一帶端午節主要殺鴨慶祝,原因是從清明節一直到端午節這段時間,是水草最豐美的時候,鵝、鴨、田螺等天然食料充足,鴨子個個長得壯實,鴨肉更是皮薄細嫩,這時食用最肥美。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裏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説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薄餅

在温州地區,端午節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採用精白麪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後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嚐到多種味道。

吃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裏,用長柄木棰打製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户户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麪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説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説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另外,江浙北部一帶端午節還吃豆腐。

端午期間飲食進補註意事項

端午期間氣温高,濕度大。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人體各種生命活動較為亢進,能量與營養物質被大量消耗,體液損失多,機體的代謝不平衡,表現出來的症狀為容易出汗,身體發熱,口渴,心情煩躁,食慾低下,全身無力,記憶力減退,頭昏腦漲等。如果不能及時、科學進補,人體就會發生體液失調,代謝功能紊亂,脾胃功能減退,食慾不振等狀況,身體健康自然受到影響,這就是所謂“苦夏”。因此,端午期間進補不容忽視,進補得當不僅可安然度夏,養生健身,而且還會使機體做好換季的準備。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6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説,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楚國人,父兄都被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

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説:“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隊伍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7

又是粽葉飄香時,世間處處盈滿了喜悦氣氛。

“節分端午誰自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是凝聚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傳統節日,深邃而又悠久。每當這時孩子們會在手臂繫上五彩線,帶上漂亮香包,與父母一同去踏青。

對於北方人們來説,端午節是個踏青好時機,這時果園中,草地上,路邊,田野中處處生機勃勃,滿眼綠,漫山遍野綠,為這個節日增添了色彩。古往今來就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習俗,而人們也不禁陶醉在山水之樂中。

今年,我同父母一起去了舅舅家果園,綠色出現在眼簾,依稀可以看到一兩抹紅色,走進才發現是嬌紅欲滴櫻桃,小巧玲瓏掛在枝杈間煞是可愛。將它們摘下洗淨後,一股腦放在嘴裏,甜意用上心頭,不禁讓我感受到端午很甜。

接着,我們去了太奶家,在太奶家吃到了香噴噴粽子,粽子中果味濃香穿梭在脣齒間,黏黏軟軟口感令人陶醉。這時,我不禁想到了屈原,那個吟誦“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偉大詩人。

屈原投汨羅江後百姓們又怕江河裏魚吃掉他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避免魚蝦糟蹋屈原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習俗。而古來就有“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詩句,這也印證了端午節悠久歷史。原來,端午很淳濃。

據資料説,香包也叫香囊或荷包,內裝香料通常是用苞白朮、白芷等植物根莖碾碎混合均勻製成。而每到此時,孩子們都會帶着自己喜愛香包和小夥伴們一起展示,玩耍,淡淡香氣在風中盪漾,令人沉醉其中,原來端午很香。

香包中也藴含着一縷春風,兩滴夏雨,三片秋葉,四朵冬雪,做成五顏六色禮盒;打着七彩八飄絲帶,用九分真誠,十分熱情,父母和老人對子孫無限愛。

“淡淡煙雨淡淡愁,淡淡明月上西樓,淡淡魚兒水中游,淡淡蝴蝶落繡球,淡淡胭脂淡淡酒,淡淡酒解淡淡愁,淡淡思念贈與友。”牽着親人手圍坐一桌感受端午滋味,凝神品味節日氣息。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8

唐代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在民間傳説中,端午在門口插菖蒲艾草的習俗與他也有着莫大的淵源。

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難。這一年五月,黃巢的**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波波的老弱婦孺湧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大嫂揹着包袱,一手拉着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隻手卻抱着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裏去?”那大嫂回答:“聽説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不日就要攻進鄧州。城裏的男人都被徵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黃巢又指着小孩問她:“你為什麼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大嫂就説:“懷裏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裏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大嫂説:“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就不會傷害你了。”

大嫂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裏,將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攻進城裏,只見家家户户門上都掛弓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大嫂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倖免於難。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9

以臨近端午節前夕,孩子們都聽到要過節都高興的發出了歡快的笑聲,幼小的孩子們都等着大人們包粽子,講故事。而我們也將人世塵俗拋擲腦後,投入到節日的歡樂中。

如今已是端午之節,我很是想念屈原前輩。屈原是誰你們可能不知道,那就讓我來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吧!

楚王時期有一個人叫屈原,那時的他懷着才高八斗的智慧,他向楚王自薦,可是卻一次次的遭到楚王的拒絕和抹殺,最後,楚王卻因不耐煩將屈原他逐到邊疆,後來,屈原覺得自己才高八斗,竟不被重用,他自己一心鍾愛國家可沒人知道,一怒之下就投入了汨羅江。那個地方的人覺得他很偉大,我們為了紀念他,他們不想讓屈原的屍體被江裏的魚吃掉,就投了很多粽子,意思是魚吃粽子別吃屈原的屍體,後來稱這一天為端午節。這一天便就有了吃粽子的習俗,你們聽了故事一定很是感動吧!其實我也是很感動的一塌糊塗呢!

可是聽了這個故事,我雖然敬佩他,但是我覺得,他就不應該就這麼結束自己,是一個人就會有不足之點,那他肯定也會有不足之點,他應該繼續學習和改正他的不足之點,從而改變的更好,而不應該因為一點挫折就當懦夫。如果屈原能明白這點而不去投江的話,他將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英雄。

説道端午,我就不得不把故事放到一邊了,還是講講我家鄉的習俗吧!

我家鄉的習俗你可能還是不知道,每當端午過節的時候,我們家鄉就要盪鞦韆,我也不例外。今天,我也蕩了鞦韆,其實他的寓意是蕩掉所有的怨恨和煩惱。

最後還是要給大家説一聲“祝大家節日快樂!”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10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他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的他倍感痛心,屈原懷着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他看破了秦王的陰謀, 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他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歎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説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他的屍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汪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五——他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11

農曆五月初五那一天,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早在周朝,就有了“五月五日,要吃粽子、賽龍舟”習俗。但端午節眾多活動都和我國偉大文學家屈原有關。在這一天裏,家家户户都吃粽子,南方人賽龍舟。同時,端午節是自古相傳“衞生節”。人們在這一天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喝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應出我國優良傳統。

戰國時期,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後來屈原主張受到了某人反對,並且不斷在楚懷王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聽了,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屈原倍感痛心,他懷着難以抑制憂鬱、悲憤,便寫了《離騷》、《天問》等不少詩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去請楚懷王到秦國議和。屈原看穿了秦王詭計,進宮陳述,不料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了城都。議和那一天終於來臨了,楚懷王如期赴會,結果一到秦國就被囚禁了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死於秦國。楚衰王即位不久,秦國又來攻打楚國,楚衰王一見,嚇得倉惶逃離京城,秦兵攻佔城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死於秦國和城都失守消息後,萬念俱灰,仰天長歎一聲,便投入了滾滾激流汩羅江中。

江邊村民得知屈原投入汩羅江中,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屍體,還拿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好讓魚蝦不傷害屈原遺體。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12

以臨近端午節前夕,孩子們都聽到要過節都高興的發出了歡快的笑聲,幼小的孩子們都等着大人們包粽子,講故事。而我們也將人世塵俗拋擲腦後,投入到節日的歡樂中。

如今已是端午之節,我很想念屈原前輩。屈原是誰你們可能不知道,我來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吧!

楚王時期有一個人叫屈原,那時的他懷着才高八斗的智慧,他向楚王自薦,可是卻一次次的遭到楚王的拒絕和抹殺,最後,楚王卻因不耐煩將他逐到邊疆,後來,屈原覺得自己才高八斗,竟不被重用,自己一心鍾愛國家可沒人知道,一怒之下投入了汨羅江。那個地方的人覺得他很偉大,我們為了紀念他,他們不想讓屈原的屍體被江裏的魚吃掉,就投了很多粽子,意思是魚吃粽子別吃屈原的屍體,後來稱這一天為端午節。這一天便就有了吃粽子的習俗,你們聽了故事一定很是感動吧!其實我也是很感動的一塌糊塗呢!

可是聽了這個故事,我雖然敬佩他,但我覺得,他就不應該就這麼結束自己,是個人就會有不足之點,他肯定也會有不足之點,他應該繼續學習和改正他的不足之點,從而改變的更好,而不應該因為一點挫折就當懦夫。如果屈原能明白這點而不去投江的話,他將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英雄。

説道端午,我不得不把故事放到一邊了,還是講講我家鄉的習俗吧!

我家鄉的習俗你可能還是不知道,每當端午過節的時候,我們家鄉就要盪鞦韆,我也不例外。今天,我也蕩了鞦韆,其實他的寓意是蕩掉所有的怨恨和煩惱。

最後還是要給大家説一聲“祝大家節日快樂!”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13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説很多,這裏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説,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説:“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部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説,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説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羣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14

傳説 1.紀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深感痛惜的人們紛紛包粽子、賽龍舟,以此來紀念他,此後逐漸演化為端午節。這是最為流行的一種説法

傳説 2.道教中的祭“地臘”風俗。《道書》雲:“五月五日為地臘,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傳説 3.勾踐操練水軍。《事物記源》記載,每年五月五日,天氣變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踐便在這一天開始操練水軍,最終打敗了吳國

傳説 4.紀念孝女曹娥。《會稽典錄》記載,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師失足落水。他14歲的女兒曹娥哀號江畔17日,覓父屍不得,投江自殺。

傳説 5.紀念介子推。據傳,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發令,五月五日這一天不得舉火。因為此時天氣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傷寒,難以醫治。

傳説 6.紀念伍子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時迎伍君。”伍子胥盡忠反被殺,屍被拋於江,化為濤神。每年五月初五,錢塘江口泛起初潮,人們駕舟逐潮,希望能見伍子胥顯靈。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15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文學家屈原有關。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守舊派反對,不斷在楚懷王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屈原倍感痛心,他懷着難以抑制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歎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汩羅江。

江上漁夫和岸上百姓,聽説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屍體,(此風俗日後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粽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端午節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標籤: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