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故都的秋優秀教案

校園1.51W

《故都的秋》所處的單元是中國現當代散文單元。現代散文不僅由白話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聖人立言”變為“表現自己”,由“文章”上升為“文學”,極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審美品位。本課是散文鑑賞的起始課,對後面的散文教學有着領啟、示範作用。通過學習本文,將使學生學會散文鑑賞的方法,培養人文意識,進而閲讀名家名篇,從而步入散文鑑賞的規律之門。因此,以開放的思維,以現代的教育模式來學習本文,將對散文的學習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

故都的秋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特徵,培養審美、鑑賞能力。

2、理解作者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觀。

  【教學重點難點】

1、 全面理解本文的題旨。

2、 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3、 欣賞作品的繪畫美。

  【教學方法】

運用披文入理、緣景入情的賞析方法,把握情境,感受情物,探究情緣,揣摩情語,領悟情思,形成鑑賞抒情散文的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相關準備

1、引入課文: 在歷代寫景狀物的詩文中,寫秋景狀秋物的篇章數不勝數,名篇迭出。今天看看北京的秋天在郁達夫筆下又是怎樣一番情致。( 教師板書課題)

2、介紹背景(印發資料)

作者:郁達夫(1896-1945),名文,字達夫。浙江富陽縣人。創造社的重要成員之一,現代著名作家,詩人。1896年,郁達夫誕生在富陽這個富春江畔的古老小城中。據説他家藏四萬卷書,郁達夫在少年時期就全部翻讀過了,打下了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基礎。1913年,他留學日本,廣泛涉獵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及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的薰陶。十年異國生活是他飽受屈辱和歧視,激發了強烈的愛國熱忱。1922年,他回到祖國,與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組織了“創造社”1930年,他參加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3年4月,他離開上海隱居杭州三年,過着遊山玩水的隱逸生活,為派遣苦悶,寫了許多遊記,多為遁世作品。1937年,他憤起離家參加了抗戰工作。1945年在南洋被日軍殺害。郁達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説、散文、詩詞、文論等諸多領域都具有深厚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暢達而熱情坦蕩的鮮明風格。這一風格也體現在他的散文創作中,善於運用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風格卻很統一,正如郁達夫自己所説的:“悲懷傷感,決不是一個人的固有私情,照托爾斯泰的藝術論看來,則感情的渲染傳統,卻是藝術作品的主要功用之一。”在散文中“總要把熱情滲入,不能不達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他的散文帶有鮮明的白敍性質,發出的是帶有強烈個性的自己的聲音,篇篇洋溢着迴腸蕩氣的詩的調子,充滿了內熱的、濃郁的、清新的情韻,熱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現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裏的苦悶心境,展現出一幅幅感傷、憂鬱而又秀麗、雋永的情景交融的畫面。郁達夫創作的主要成就在小説方面。其小説代表作為:《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個弱女子》、《夜茫茫》等。

背景:從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達夫曾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進行創作。1933年4月,由於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隱逸恬適的山水間,思想苦悶,創作枯淡,而這篇散文寫於1934年,作者正處於苦悶時期。

  二、整體感知

(-) 指導學生初讀文章,理清行文脈落。 學生品讀後,研究,討論。

教師以問題點撥

1、本文圍繞“秋”,描寫了哪些關於秋的景物?

(秋晨天空、秋牽牛花、秋槐落蕊、秋蟬殘鳴、秋雨”、“秋棗奇景”等)

2、在刻意描繪的五種秋景之外,作者思路所及而且筆觸點到的還有哪些內容?

(首尾都點到了南北不同景點的秋色:南國的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秋味,揚州“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駝[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並在文中插入關於秋的議論,其中點明中外文人及作品)

(二)指導學生細讀文章,整體把握文章中景物的特徵。

教師以問題點撥。 學生欣賞、討論。

1、讀罷全文,你認為作者主要從哪兒個方面來寫故都的秋?各具怎樣的特點?

(作者先從“秋光”寫起,秋天的早晨,仰視可見“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近看可以“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着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還有那“玉泉的夜月”,給人以高遠柔和而又清冷之感。我們還能從文中聽到“秋聲”,“西山的蟲唱”,“秋蟬衰弱的殘聲”,是淒涼哀惋的,但也有“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和“潭柘寺的鐘聲”,是高亢,幽遠、清亮的。而再看那“秋色”,既有“鴿蛋似的棗兒”從淡綠微黃到紅透的成熟過程,也有喇叭似的朝榮“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的主觀感受,顯示着秋之火熱與冷漠的統-。還有秋樹的落蕊,沒聲、沒味,“會鋪得滿地”卻“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可“像花而又不是花”,真是朦朧中又有落寞藴含其中,更具“秋味的是那“息列索落”的秋雨,一陣涼風,一層秋雨,平添“無邊雨絲似愁長”的淒涼之味。)

2、縱觀全文,用最簡練的文字概括北國秋和南國秋的特點,文中為何多次提到南國之秋?

(北國秋的特點“清”、“靜”、“悲涼”的特點,而南國秋則具有“慢”,“潤”、“淡”的特點。作者多次提到南國之秋都是為了烘托對比北國之秋的特色,以南國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來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濃郁。以南國之秋的“色彩不濃,回味不永”來烘托北國之秋的色彩濃重(棗子紅透、牽牛花的藍白之色)、天之高遠(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使人處於其中,回味雋永)

標籤:教案 故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