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小四年級數學《連減的簡便運算》評課稿(精選15篇)

校園1.4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評課稿,評課有利於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我們應該怎麼寫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四年級數學《連減的簡便運算》評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四年級數學《連減的簡便運算》評課稿(精選15篇)

國小四年級數學《連減的簡便運算》評課稿 篇1

、新課過渡自然,陳老師在教授新課前教師精心設計了比賽計算題,把學生分成兩組來進行計算比賽。比賽結束後,引導學生觀察發現規律。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還為新課作好了鋪墊。

、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整節課都圍繞連減的簡便運算進行教學。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能列出不同的算式,能根據算式的特點進行計算,培養學生靈活計算的`能力。

、注意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先讓學生自主探索並説説自己的算法,留給學生時間去討論、分析、比較、總結,選擇哪一種算法簡便,並在理解算法的基礎上讓學生舉例子,這樣可以達到理解應用的更高層次。

四、注意培養學生正遷移的能力。每種簡便運算的情況都是先舉例,然後學生再仿照例子做對應的練習,再總結。這樣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學生就更容易掌握知識。

五、練習形式多。通過不同形式練習,使學生掌握所學知識。

建議引導學生在接觸一道計算題時,首先分析題目的數字特點。再選擇簡便運算的方法。

國小四年級數學《連減的簡便運算》評課稿 篇2

《連減的簡便計算》是一節計算課,為了有效地讓學生思考,自己探索不同算法,並能選擇自己喜歡的或適合自身特點的計算方法。我在教學時:

1、創設學生喜歡和熟悉的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解決生活問題中理解連減的`簡便計算,體驗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2、通過設計遊戲練習:看看哪種方法更簡便?讓學生在對比中明白:哪種方法簡便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數據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簡便計算,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

3、在解決過程實際問題中掌握學習方法:例如,舉例驗、用順口溜、口訣或打比方的.方法幫助理解記憶等。

綜上所述其成效,但本堂課仍存不足之處:

1、在簡便計算中,學生對減法質的逆向運用掌握不理想,需加強指導練習。從而靈活的掌握計算方法,提高計算能力。

2、合作學習多停留於表面,雖然整節課學生也活躍,但有些同學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大家的討論

國小四年級數學《連減的簡便運算》評課稿 篇3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連減的簡便運算》,它是一節計算課,要求通過解決“還剩多少頁”的生活問題,讓學生理解減法性質的意義,掌握連減的多種算法,並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最優算法。

首先我根據教材上的例題,先根據問題尋找相應的數學信息,讓學生進行思考列出算式。最後讓孩子彙報交流:264-66-34、264―34―66、264-(66+34)。然後讓學生觀察根據所列的式子的異同點,並質疑:為什麼這個同學括號裏的是加法呢?這不僅可以讓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同時還可以提升算式與減法性質的意義。

接着,進一步進行理解連減的簡便方法中,234-66-34既可以234-(66+34),又可以234-34-66,當然這道題第一種方法比較簡單,但有的題第二種方法就比較適用。在這裏,要幫學生加以區分。同時,也要區分234-66-34和234-66+34。在思考與交流的活動中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和能力。

最後進行總結,一個數連續減去兩個數的等於減去這兩個數的和。a-b-c=a-(b+c)。

但是在做練習的`過程中,我們先觀察數據的特點,學生正着使用這個規律掌握較好,但是當遇見需要去掉括號的題目就不太會使用了。於是在練習課上,我再次進行講解,從正着使用入手,在做題的過程中發現a-(b+c)=a-b-c。在這裏我又強調了添、去括號的問題。在第一單元中我們曾遇到括號前面是減法,添去括號要變號的問題,但是由於是網課教學可能有的學生還是不太理解,後來我又想到了有趣的講解方法,我説“減號是一個很不友好的符號,總是和別人作對,如果想在他的後面添去括號。裏面的符號都得變化。”進行趕緊及時練習了兩道題目,528-53-47=528-(53+47),128-(28+63)=128-28-63。通過這兩道題目的練習,學生都對括號前面是減法,添去括號要變號,這句話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了深刻的反思,學生在知識方面好像已經掌握得非常牢固,但是實際在他們動手計算的時候卻不盡如人意,這就提醒了我在以後的教學中,不僅要灌輸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注重學生動手計算能力的培養。在備課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儲備,儘可能地把多種情況考慮清楚。

國小四年級數學《連減的簡便運算》評課稿 篇4

這節課,我設計了很多練習,但這些練習題都是學生經常會混淆的計算題,也是很容易出錯的題,我把學生比較常見的一些錯誤類型的題放在練習中加深學生印象。比如,把總頁數改成266,使學生看到此時依次計算更簡便,如遇到這種情況,選用先減第二個減數的算法就不適合了。又如,改錯題中的672-36+64,學生由於受到前面知識的遷移很容易就會先算36+64來湊整,但簡便計算方法是不能隨意用於加減混合計算的。通過計算讓學生切實感受簡便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提醒學生要先審題,再根據數字特點來選擇最簡便的方法。

這節課既要抓住知識的核心問題“連減的`簡便運算”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投入知識的發現、理解、掌握、運用的過程,又要點到為止,淡化教的痕跡,充分利用個別學生的資源影響全體,展開教學,開放式的教學活動給學生充分的信任,使學生更樂於探索、善於交流、敢於評判,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國小四年級數學《連減的簡便運算》評課稿 篇5

1、在現實情境中理解減法的運算性質。

理解減法的運算性質是本課的難點。教學時,我通過現實情境,引導學生充分理解三種不同算法之間的內在聯繫,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初步認知“總頁數—昨天看的頁數—今天的頁數=總頁數—(昨天看的頁數+今天看的頁數)”以及“總頁數—昨天的頁數—今天的頁數=總頁數—今天看的頁數—昨天看的頁數”,在此基礎上再通過對三個算式的觀察、比較,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出減法的運算定律。這樣的設計,遵循了“由具體到一般”的認知規律,降低了學生對運算性質的認知難度。

2、提煉方法,活用性質。

在歸納出減法的運算性質之後,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三種算法的特點進行比較,分析各種方法的適用範圍,總結提煉出根據不同數據特徵選擇簡便算法的具體方法,然後通過針對性練習,使學生學會合理靈活地選擇算法進行簡便計算,有助於培養學生簡便運算意識,提高運算能力。

3、通過針對性練習培養學生簡便運算的能力。

連減時,通常存在三種不同的算法,即依次減去兩個數,或者減去這兩個數的`和,或者先減去第二個數再減去第一個數。至於哪種方法更簡便,要看具體的數據特點。因此,引導學生根據數據的特徵合理選擇算法對培養學生簡便運算的能力尤為重要。教學時,我通過引導學生對三種算法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出各種算法所適用的數據的特徵,然後通過針對性的練習,使學生學會靈活地選擇簡便算法。

國小四年級數學《連減的簡便運算》評課稿 篇6

對一年級學生而言,“連加、連減”內容比較抽象,學習有一定難度。教者在設計時,注意聯繫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組織學習內容,安排教學環節,並用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指導整個學習過程。其設計有以下特點:

1、注重導入環節的設計。用不同顏色的氣球作教具,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通過學生的“説”引入了新課。

2、注重設計學生熟悉的環境,幫助學生建立“連加、連減”的概念。小車運南瓜與學生摘絲瓜的`演示,既使學生認識了“連加、連減”在日常生活申的應用,又使學生通過觀察知道了“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在學生的描述過程中完成由“動作過程”向“運算過程”的轉換,從而建立了“連加、連減”的概念。

3、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師在組織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地觀察、討論、交流,在探索中明白“連加、連減”的含義。

4、引導學生將課內所學知識向課外延伸。巧妙“炸破”氣球,使學生在運用本節課的學習方法的基礎上,説出加、減混合算式,為下節課的學習做了鋪墊,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5、注重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在教學“連加”時,教師在完成教學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啟發學生用各種方法列出不同算式,並説出列式的理由,從而讓學生初步感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會出現不同的列式方法”的辯證思想,為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國小四年級數學《連減的簡便運算》評課稿 篇7

劉xx老師執教的《連加連減》一課,在過程中,注重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地獲取知識。有機地採取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會數學知識。我認為本節課以下幾方面處理得好:

1、低年級數學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這就需要教師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整節課中,劉老師在課堂中對學生講課的語言、表情、神態、肢體動作等方面做到盡力適合低年級的特點。

2、在教學中,劉老師出示情境圖時,他將整幅圖分成三部分演示給學生看,讓學生先觀察,然後引導學生敍述圖意,劉老師這樣設計,便於學生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維,利於學生理解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以此來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接下來引導學生,計算時先把前面兩個數相加減,再與後面的數相加減,這樣做,學生很清楚地知道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是按從左往右的順序來計算的,也為後面學習加減混合做好鋪墊。

3、在鞏固練習時,劉老師創設了學生感興趣的擺小棒活動,讓學生都很積極的參與其中。劉老師設計這個環節就是要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他們體驗到數學的樂趣。

劉老師的這節課充分的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自己主動的去探索去發現,本節課教學目標明確,學生在自己主動參與的過程中認識、掌握了新知識。

國小四年級數學《連減的簡便運算》評課稿 篇8

王老師執教的內容是國小數學人教版第三冊第二單元《連加、連減》,本節課的內容部署是在學生已學習了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基礎上開展教學的,在一年級中學生已接觸過10以內連加連減的辦法,所以在整節課中,重點應放在使學生正確掌握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兩步式題的辦法。並規定學生通過計算連加、連減兩步式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並從中培養孩子們的書寫規範。我想這就是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袁老師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有以下幾地方是做得非常不錯的:

一、能為學生創設出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環境中去學習數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的理念。教師在教學新知的同時,引用了教科書的收西瓜的情境,帶學生進入了生活中的數學的世界,讓學生體現到數學來自於生活,用我們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引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自然地投入了學習中,並在此同時,教師善於抓住每個時刻,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並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地方去考慮問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善於用一些兒童用語,更形象地描述計算的過程。

有一個環節我的印象是最為深刻的':教師在分析連加豎式的辦法的時候,學生出示了兩種不一樣的豎式算法,第一種是先把前兩個數用豎式相加,然後再把答案與第三個數相加。第二種是先把前兩個數用豎式相加,然後再緊接在下面加上第三個數,直接用一個豎式完成。教師在分析兩種辦法好壞的時候,能形象地把這兩種辦法比喻為學生走路的情景:第一種是走完路了,歇一會,再跟第三個數相加,繼續走。第二種是與第二個數相加了,不歇繼續加上第三個數,繼續走。所以第二種比較方便,省時間。看,這兩種辦法經過教師用精彩的兒童用語作修飾後,更形象具體,生動的描述出他們之間的區別。更有利於學生對此辦法的記憶以區分,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教師狠抓計算,不斷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在課前的口算練習,課中的不斷巡查中,可以看出袁老師在平時在課堂中,注意學生計算能力的訓練。這也是我們每位數學教師應該學習的地方。我們知道計算能力需要的是堅持,不斷地練習鞏固,計算的能力才可以提高,所以在我們的數學課堂,必須時時刻刻落到實處。

國小四年級數學《連減的簡便運算》評課稿 篇9

這部分內容是在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前面所學計算方法的綜合練習。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進一步鞏固所學的100以內的加減法,提高計算能力。學生對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運算順序在一年級上、下冊已經學過,這裏着重教學連加連減中如何用豎式計算。所以在教學中王老師注重對學生計算方法的引導,整節課給學生以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嘗試、反饋中學習知識,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

一、在情景引入上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收西瓜,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在連加的計算方法的.學習上。在學生討論豎式的方法時,可以用兩種豎式計算,強調了基礎性和知識類推和遷移,然後通過觀察、發現算式間的聯繫得出豎式也可以連着寫,給學生創造了自己發現知識和質疑的思維空間。

三、在連減的學習上,學生在嘗試的時候,教師給以了一定的引導和鋪墊,使算能夠多樣化,使得計算教學方法不在單一,在學生嘗試的基礎上得出計算時能了、口算的就不用筆算的計算方法。

國小四年級數學《連減的簡便運算》評課稿 篇10

朱老師執教的《連加、連減》一課,教學環節比較清晰,教學過程比較流暢,學生也學得比較順利。這節課的成功之處主要有:

1、發揮直觀教具的優勢。

新授部分的例題,朱老師利用書上的插圖和自己親手繪制的小雞,化抽象為具體,非常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小雞的變化只數和相應的計算過程,幫助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感知題意,正確列式和知道運算的順序。

《連加、連減》評課稿 - 盼雪 - 雪中漫步《連加、連減》評課稿 - 盼雪 - 雪中漫步

2、 加強敍述的指導。

在用教具進行演示的時候,朱老師反覆提醒學生仔細觀察,讓學生記住在每個演示過程中,小雞的數量發生的變化,再引導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表達。

3、關注細節,提高習題的正確率。

連加、連減是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重要基礎,也是本單元的難點之一。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有的學生經常會忘記或記錯第一步算出的得數。為了提高計算的正確率,朱老師非常強調讓學生把第一步計算的得數寫出來,從而克服了學生由於記不住第一步算出的得數而造成的`計算錯誤的情況,起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4、強化訓練,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在學生學了連加法之後,朱老師馬上讓學生進行連加法的一系列相關習題運算,從而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明確連加的運算順序,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學了連減之後的方法同上。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是: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沒有讓學生在具體的題目中説連加(連減)法的含義,因為雖然學生能正確表達圖意,能正確列式計算,但作為連加,連減這種應用題教學來説,理解含義還是至關重要的。

國小四年級數學《連減的簡便運算》評課稿 篇11

《連加連減》是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6~10的認識和加減法》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下面,就《連加連減》教學過程設計,談談我的體會和思考。

1.創設情境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種重要教學策略。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創設恰當的課堂情境,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還能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由發展的主陣地。這堂課,我創設了小明喂小雞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很快就投入到學習的狀態中。

2.動態感知,靜態領會

為了讓學生通過事情的發生,體會理解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2道靜態的例題,以喂小雞課件的形式動態呈現,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通過跑來2只小雞,又跑來1只小雞,讓學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過小雞吃飽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讓學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這樣既讓事情發生的先後次序一目瞭然,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我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列出算式,再用課件動態展示喂完小雞後的情景,將連加連減這兩個知識點聯繫起來,像動畫片一樣娓娓道來,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展示了知識的連續性,學生很快就列出了連加連減的算式,教學難點自然也就迎刃而解,這一新授環節處理的可謂得心應手。

3.體現算法多樣化

我在教學做一做的兩道題目時,學生出現了幾種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種是先算左邊和中間的小棒,再加上右邊的小棒;另一種是先算出右邊和中間的小棒,再加左邊的小棒;還有一種是先算左右兩邊的小棒,再加中間的小棒。在解決這道題時,我提倡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用不同的算式來解決問題,充分尊重了學生主體意識,給學生更多展示自己創造性思維的機會。

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理解圖意時,我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大膽去觀察、去表達,儘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明家,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

2.在教學5+2+1時,有學生先計算2+1=3,再算5+3=8,雖然我給與了肯定,但是對學生鼓勵表揚不夠。在教學例題8-2-2=4時,有位學生説:“因為2和2組成4,8-4就是4”,這體現了數學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我未能很好地抓住這一教學資源,進行拓展教學。

3.在小組交流探究時,個別學生參與度不高,我沒能給與關注。當學生回答問題時,受年齡限制,語言組織能力不強,我耐心有待加強,應給與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發揮。

國小四年級數學《連減的簡便運算》評課稿 篇12

為了讓學生順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和方法,教學時,我為學生設計了這樣幾個空間:

空間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我將書上靜態的例題,用課件以喂小雞這一故事情節呈現,變成一個動態的過程,通過跑來2只小雞,又跑來1只小雞,讓學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過小雞吃飽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讓學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這樣既讓事情發生的先後次序一目瞭然,展示了知識的連續性,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連加連減教學反思,教學反思《連加連減教學反思》。

空間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

在看懂圖的基礎上,我沒有直接讓學生列出算式,而是採用同桌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之間將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講出來,既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最主要的`是學生在講的過程中對連加、連減的含義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空間三:教方法,熟記運算順序

為了解決連加、連減時,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數,或者由於看不見第一步得數而造成第二步計算的困難這一難點,在教學時我教給了學生一個好方法,主要是通過在第一步算式下畫橫線來確定運算的順序,然後記下第一步的得數,用第一步的得數再接着往後算,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點。

國小四年級數學《連減的簡便運算》評課稿 篇13

《連加、連減》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感覺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一、動態感知,靜態領會為了讓學生通過體驗事情的發生過程,來明白算式的含義,首先把書上的兩個例題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感受“添上、再添上”與“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使事情發生的先後次序一目瞭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列出算式。如小雞吃蟲子,可用課件動態展示小雞吃飽後離開的情景,將連加連減這兩個知識點聯繫起來,像動畫片一樣娓娓道來,展示了知識的連續性,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新授環節處理的得心應手,學生一目瞭然很自然的就列出連加、連減的算式。

二、重視算法,突破難點連加、連減難在計算過程中它們都需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作加數或被減數。這一環節我主要採用學生自主探索,大膽嘗試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建構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提問“這個式子應該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並提問:“要計算這道題,你得把哪個數記住?你是怎麼記的?”強調在先計算的兩個數下面劃一橫線,並把得數記錄在橫線下面,這樣就能記住。本環節我注重學法指導重點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為以後的自主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國小四年級數學《連減的簡便運算》評課稿 篇14

這節課我主要是想使學生在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的同時,接觸連加連減。購物是每個孩子都經常性接觸的行為,孩子們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進行連加連減的列式計算,讓運算順序、計算方法,潛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較枯燥、抽象的數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時在教學活動中,由於學生選擇商品的自主性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計算過程也是不盡相同的,既強調了學生的'自主性選擇,又增大了全體學生練習的數量。最後的購物環節,可以用來複習、鞏固、提高。

雖然是這樣設計的,但是由於我的原因,所以有許多問題存在:教學的層次不是很分明,新授課與練習課的分界不太清楚。教學的節奏應該有張有弛,數學課求快,是我的一個誤區,數學應該有快有穩,這樣學生才能學的又清楚,又不十分緊張。還有個別環節處理的不夠妥當,如:練口算時候用了開火車的方式,不利於面向大多數學生,類似的問題,應該多加註意。

國小四年級數學《連減的簡便運算》評課稿 篇15

《筆算連加連減》是人教版二年級第二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內容。教學過程的設計充分利用舊知識,引導學生探索主動獲取新知識。教學一開始,安排兩道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算式進行板演,同時讓學生做兩道連加連減的口算題。為學生探索連加法計算打下了基礎。

在教學連加連減的豎式時,學生就出現了三種不同的豎式方法:一種是用兩道豎式來求出得數;一種是直接把三個數加在一起算出得數;另一種是先算出前兩個數的得數再加第三個數。在解決例1時,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得數,充分尊重了學生,提倡算法多樣化,給學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維的機會。但當學生的思維呈現多樣性後,如何對這些算法進行優化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豎式的三種寫法沒有對錯之分,但無疑會有優劣之分。這時教師要有優化的意識,又要意識到優化的主體是學生,優化的過程是一個學生思考比較,體驗感悟的過程。在教學例1時,我不曾多説什麼,只是讓學生比較每種方法的優缺點,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讓學生去思考優劣。“你喜荒一種就用哪一種?”這句話體現我對學生的尊重,這句話體現我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慢慢感知體會。讓他們經過自己的切身體會,從而發自內心的選擇出最佳方法。

本節課連加連減的方法對於學生來説比較簡單,只要計算不要出現錯誤一般學生都會列對豎式。不過,因為加法可以三個數相疊進行計算,因此也出現了連減三個數一起相疊的豎式。不過,這只是極個別的學生。從計算正確率來説,還有點讓人擔憂,以後還要強調計算時的細心和計算後的`檢查!

在這次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找到了自己身上的很多的不足:

在設計練習時,我沒有考慮周全,題量較大,導致拖堂的現象。這也和本身的教學機智有關,如果我能靈活自己後面的練習題,把練習題中的第二道竟猜題去掉,完整的完成第三道題,我想這節課上的會更成功的。

通過這次的教學,明白了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在今後教學中,不僅要善於撲捉學生資源,更應該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還要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