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四年級清明那天為題作文

作文1.32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清明那天為題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清明那天為題作文

四年級清明那天為題作文1

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另外還有盪鞦韆、放風箏、拔河、鬥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傳統活動。使清明成為一個富有詩意的節日。每逢清明,憑弔先人,傳送思念,這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民俗。

清明時節,祭奠先祖是人們的一種寄託,一種心情,也是一種文化。清明除了上香祭祖,一家人也可以和朋友結伴踏青,領略自然風光,採擷趣聞逸事。此外,我們還可以到陵園憑弔先烈,追思他們的業績,珍惜今天的生活。但令人痛心的是,清明過後環境污染了,清潔工的強度增大了,留給人們的是另一種傷痛。以往一到清明節就會看到許多墓碑前的通道上鋪滿了垃圾,塑料瓶、鮮花包裝紙、廢紙,甚至還有焚燒“冥幣”留下的黑灰堆。風一吹,黑灰滿處飛。掃墓者隨意丟的垃圾,不但影響環境還增加了火災隱患。清明節前後天氣乾燥,又是森林火災高發的時節,所以更要提高森林防火的警鐘。作為我們中學生,清明節放假一天,在緬懷親人的同時,更應該倡導文明行為,更應該是有一種文明心態。

親情是永遠割捨不斷的人際紐帶。追思親人,我們更應注重精神上的紀念。想一想他們的為人品行,表一表他們的在世功勞,説一説他們的哺育之恩,從而不忘記先人的艱苦創業,珍惜家庭的和美。 寄思故去的親人,也是一筆精神財富。它可以用來教育後人,倡導一種感恩的美德。工作在外的子女不妨“常回家看看”,跟父母説些暖心的話。而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可以幫爸媽幹些活兒,節日裏多陪陪家人,學會感恩和報答。

朗日皎月共氣象,松柏河山寄思念。本週五,又一個清明節來臨了,如何使這一傳統民俗過得更文明,讓我們大家從自我做起,使這個清明節更有意義更文明。

四年級清明那天為題作文2

今天是清明,媽媽説這一天是六十年來唯一不能祭祀的.日子,而天氣又是如此的晴朗,總不能窩在家裏吧,商量後決定還是去後山西塢田的龍王廟拜拜,媽説那裏地處偏僻平常少有人會去上香,而且山上寶貝多收穫也會多,於是便準備了香燭和飲料爬山了。

一路上鳥語花香,春天的山野是走不厭也走不累的,滿眼的生機滿腔的芬芳,盪滌着污濁的心、污濁的身,世界剎那間變得澄淨清亮,俗世的紛擾隨着踏春的腳步漸行漸遠。

來到龍王廟,媽媽忙着點香燭燒經,我們則仔細打量這座小廟,就一間泥土夯成的小屋,幾幅幔帳下供奉着龍王、龍王夫人、山王、山王夫人、土地公、土地婆還有五穀神和財神八個神仙,牆上除了用毛筆寫着助款助工的清單外無其他裝飾,神龕前一個蠟燭架和一張桌子,真是再簡陋不過了,屋頂的黑瓦片也有些稀疏了,雨天漏下的水痕更凸顯出此廟的淒涼,唉看來做神仙也有貧富差距啊,他們也會為着能到大廟好廟輪值而做些齷齪的事嗎?只有神仙自己知道了。

拜完神,我們繼續往大山深處出發,一會兒便來到一片很空曠的地方,這裏滿是黃茅草,數股山泉在這裏匯聚成一條小溪流,水岸地勢很平坦也很開闊,我突然好想在這裏買塊地蓋間木屋,山很翠很美水也很清很淨,要是生活在這裏,日子一定會非常舒適安逸,晨起看白雲飄蕩山花芬芳,聽鳥雀嘰喳松竹歡歌,種種地爬爬山流一身舒暢的汗,夜來聞着草木幽香、伴着山泉叮咚入眠,那將是怎樣一種世外桃源般的神仙生活啊!

因為不忍很快離去,所以便藉故坐到小溪流的石橋上歇息,暖暖的陽光潺潺的流水,風過處,茅草歡快的舞動着婀娜的身姿,爛漫的山花送來陣陣清香,小鳥們也開心的在空中盤旋歌唱。此情此景、此時此刻,心是何等純淨透亮,過往的一切愁緒似乎都不復存在,是啊,在這樣的自然美景中,難道還會有什麼放不下解不開的結嗎?卸下重重負累,仇也罷恨也罷,怨也好憂也好,都隨風飄散開,消失在滿山滿野的春天裏。

四年級清明那天為題作文3

每年的4月4日、5日、6日,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為清明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即使氣節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候的特點有關。

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川》中説∶“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説“萬物生長之時”皆清潔明淨之時。故謂之清明。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説“三月節,……物質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之意,“滿階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佳節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桑”等名句,正式清明時節天地物候的生動描繪。

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解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

清明節是幾乎所有春季節日的綜合與昇華,清明節也就是有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心土,折幾隻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了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就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這一天,我和我的家人去給我的奶奶上墳,我們買了一些水果、紙錢和鞭炮,我們在去的路上看見有的人手裏拿着許多上墳的東西。三五成羣的來到自己家的墓地,給自己的親人上墳,我們到了那裏先燒香,再燒紙放鞭炮,我們用這種方法來寄託我們的哀思,之後我們還要給死去的親人去掃墓,把掃墓掃的乾乾淨淨的好讓親人看到把她的墓掃的很乾淨。她一定會高興的,我們上完墳回來的時候看見路上還是人山人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