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育考試

2016國小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教材將植樹問題分為幾個層次:兩端都栽、兩端不栽、環形情況以及方陣問題等.那麼關於《植樹問題》的教學反思範文怎麼寫呢?本站小編為大家提供以下植樹問題的教學反思範文!歡迎閱讀!

2016國小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植樹問題”是人教教材四年級下冊的內容,本課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在於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

教材將植樹問題分為幾個層次:兩端都栽、兩端不栽、環形情況。其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本課的教學,並非只是讓學生會熟練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類似的實際問題,而是把解決植樹問題作為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一個學習支點。藉助內容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一定的思維能力。

我這節課教學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這節課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我執教的這節課整體是成功的。

  首先,設計流暢簡單易懂。

整節課設計基於我校蓋新樓的實際情況,課前創設夾物體的情境,使學生明確棵樹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緊接著引出例題探討植樹問題,讓學生通過動手擺、畫,找出棵樹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然後再用規律解決例題較大的資料。目的在於,讓學生在開放的情景中,突現知識的起點,從而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體的表象,提煉出植樹問題解題的方法。然後以例題展開,讓學生動腦、動手反覆驗證,最終總結出:段數+1=棵數。這節課的設計依據了認知規律:通過例題感知間隔,以例題為載體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為探討物件,瞭解植樹問題實質,多角應用拓展植樹問題的認識。整節課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淺顯易懂,始終圍繞重點內容進行難點的突破。

  其次,注重實踐體驗探究。

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向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注重藉助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建構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時刻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教學中我先激勵學生自己做設計,想辦法設計植樹方案,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用擺小棒,中間用圓片隔開。我及時抓住這個亮點,追問學生為什麼要用圓片隔開,讓學生明白這就是等距離的植樹問題。還有的學生採用了畫線段圖的方式,交流時讓學生看到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兩個端點,一共有5個點,也就是要栽5棵樹。使學生髮現植樹時準備樹苗的問題並不能簡單的用除法來解決。改變間距後,段數和棵數相應也發生了變化,緊接著提出問題:“你能找出什麼規律?”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發現規律,也就是栽樹的棵數要比段數(間隔數)多1。最後應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前面的例題。這樣就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出來,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並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再次,聯絡生活拓展思維。

有意義的學習是學生在具體情景中體驗自主建構,體驗和建構是學生學習的關鍵。體驗是建構的基礎,沒有體驗,建構就沒有意義。體驗是學生從舊知向隱含的新知遷移的過程。設計中,雖然創設了情景,但一次的體驗不能達到繼續建構學習的水平。所以,這節課我多次向學生提供體驗的機會,而且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共鳴的情境。從車站、教室、做操、樓房等身邊熟悉的事物,引發學習興趣,產生共鳴,激發探究慾望。

  這節課雖紮紮實實,但問題也存在著。

一、針對學生能夠找到簡單植樹問題的規律“棵數=間隔數+1”卻無法運用這個規律求路長的問題,因為學生的認知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以為學生能發現“棵數=間隔數+1”就能解決問題了,實際上這只是部分學生具備了繼續學習的能力,這恰恰導致了能找規律卻不會用規律。也就是在發現規律與運用規律間缺少了的連結,我要加強對規律的擴散教學,比如:得出規律時,可以說說“間隔數=棵數-1,路長=間隔數X 間隔長”等等知識的擴散。

二、把握每一個細節,問題即時解決,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比如:學生的質疑,間隔長和間隔數之間的區別,兩端和兩邊的區別,應該考慮學生的知識構建,學生的知識認知一般是在具體情景中通過活動體驗而自主建構的。沒有體驗,建構就會顯得很抽象。在這一次的教學設計中,雖然我創設了情境,但學生僅憑一次體驗是不可能全部達到繼續建構學習主題的水平。我可以利用線段圖或者例項來幫助學生學習。讓學生有可以憑藉的工具,藉助數形結合將文字資訊與學習基礎結合,使得學習得以繼續,使得學生思維發展有了憑藉,也使得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滲透。

三、我把兩端不植和封閉的植樹問題放在了習題中,目的是想讓學生利用上面的學習方法來自己找出棵樹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實現第二次探究,達到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目的。但感覺實際操作中,學生對兩端不植的情況仍有一些困難,需要耗費一定時間去探究。可課堂時間有限。所以我想把兩端不植這種情況放到這節課中是否合適,可不可以只探究兩端都植,而把兩端不植放到第二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