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職業 > 物流師

如何制定合理庫存的界限

物流師1.55W

作為庫存計劃人員,不管你的庫存週轉多快,總有人想挑戰你,説你的庫存不合理。其實,“不合理”是太高的代名詞。不過想想看,每一分錢的庫存都不是憑空而來,都是為了特定的業務需求而設的,哪能不合理嗎?

如何制定合理庫存的界限

要知道,庫存是結果,是公司綜合能力的體現。任何時候,結果都是合理的——你得到的都是你應得的。如果是不合理,那是因為作為一個企業,其能力有短板,過程沒做好。

比如:計劃員是高中畢業,Excel都不會用,當然做不好庫存計劃了;銷售只考核銷售額和毛利,而不考核呆滯庫存的成本,結果自然是庫存太高了。這都是能力問題,能力不合理,結果自然不會合理。要改變結果,前提是要改變能力,比如:招大學畢業生來做計劃,給銷售更加平衡的績效考核等。

當然,你拿這些説辭給老總聽,八成會被敲得滿頭是包。老總還是會挑戰你,讓你在沙子上劃道線:究竟多少庫存才算合理?

你可以按照週轉庫存、安全庫存來粗略估計理論上的“合理庫存”,比如:原材料有3周左右的安全庫存,生產線需要2周來加工,成品一般放置4周的庫存,那麼,至少就得有9周的庫存。當然,這是理想狀況,很多因素(如庫存不齊套)都會造成庫存偏高。如果再加2周,也就是説有11周,這樣庫存看上去就比較“合理”了。

不過,這還沒談到那些多餘的庫存——是個企業都會有一堆又一堆的多餘庫存,它們來自以前的種種決策,客觀存在,但誰也拿它做不了什麼:能返工的早返工了,能退給供應商的早退了,能折價處理的也折價處理了,剩下的是些典型的“雞肋”,食之無味,但棄之可惜,但你能説這些庫存不合理嗎?

所以,討論庫存多少合理是個偽命題。或者説,從絕對數量上討論庫存合理與否沒多大意義。但是,從相對數量出發,討論庫存的增量卻有很大價值,即截取某個時間點的庫存作為基數,然後根據業務量的變化,判斷庫存量的變化是否合理。

眾所周知,要做生意,就得有庫存。生意量增加,庫存也會增加,但增速應該低於業務增速。比如,業務增長了20%,庫存增量要低於20%,否則規模效益到哪裏去了?而庫存的邊際週轉率,就是對業務的單位新增量,新增庫存要達到的週轉率,這是考核庫存控制的一個更有效指標。

那麼,庫存的邊際週轉率是如何計算的`?假定是個兩階段的庫存體系:總庫和子庫。總庫一般會放4周的庫存,子庫放3周,加起來就是7周的庫存,庫存週轉是7.4次(52周除以7周)。因為規模效益,針對新增業務,假定總庫會增加3周的庫存,子庫增加2周的庫存,加起來就是5周,也意味着庫存的邊際週轉率是10.4次(52周除以5周)。這意味着,如果過去一年的業務增長了,增量部分的產品成本是3個億,其庫存增量不得超過2885萬(3億除以10.4)。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對於新增業務,庫存的邊際增值會遞減?這就得回到庫存的構成:週轉庫存和安全庫存。

週轉庫存與業務量成正比,即週轉週期乘以平均需求。看得出,週轉庫存是沒有邊際效益遞減或遞增的,而安全庫存有——當業務越多時,相對的變動也就越小,需要的安全庫存也就越少。

  這就是規模效益,必須在供應鏈計劃和運營的結果上體現出來。

當然,這裏兩個基本的前提是:新增業務是原有產品的銷量淨增,而且供應網絡也維持不變。在現實中,這兩個假定往往難以實現。比如:有的企業是通過導入更多的新產品或者新型號,增加了產品的複雜度。而這些新增的產品或型號,往往是針對一些差異化的需求,規模效益更低。另外,企業為增加銷量,往往進入一些“邊角料”地區,全國化或者全球化。伴隨而來的是供應網絡的複雜化,如增加更多的倉儲和配送中心、增加更多的庫存點。與新產品、新型號類似,這些庫存點也經常導致規模效益遞減,伴隨而來的就是庫存的邊際回報更低。

在過去幾十年裏,產品的大規模定製越演愈烈,業務的全球化也與日俱增。而代價則是庫存的效率一直呈下降趨勢,庫存的週轉率每況愈下。不過也不要悲觀,至少老闆質詢庫存高時,你多了一個解釋。

標籤:界限 庫存 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