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駕考改革陪練市場增長概況

引導語:汽車陪練提供實際複雜道路訓練,實現駕駛員從拿到駕照到獨立安全上路的平穩過渡。以下是本站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駕考改革陪練市場增長概況,歡迎閲讀!

駕考改革陪練市場增長概況

我國近年來實施的駕考制度,確切來説,應該包括駕考+陪練兩部分。駕校提供場地訓練,幫助符合條件的人取得駕照;汽車陪練提供實際複雜道路訓練,實現駕駛員從拿到駕照到獨立安全上路的平穩過渡。

2016年,是駕考改革的元年。年初,公安部、交通運輸部、中國保監會聯合發佈《關於機動車駕駛證自學直考試點的公告》,在天津、長春、南京等在內的16個城市試點實施自學直考;同年,一批互聯網創業者將觸角深入到駕培領域,包括e通學車易陪練等企業逐漸凸顯出來。

這一切都意味着:無論是駕校還是汽車陪練行業都不可能維持傳統的運營模式,駕考改革及互聯網的加入必然觸發市場重新洗牌。那麼,汽車陪練這個行業該如何定位?它的未來又會是怎樣的呢?筆者試圖進行解析。

 汽車陪練將迎來藍海市場

首先應該明確,汽車陪練是一個涉及千家萬户安全與幸福的行業。通過企業的參與,可以直接或間接地使駕駛更安全、交通更順暢、社會更和諧。

這個行業的市場究竟有多大,要從其產生的根源説起。在我國開始實施駕考制度之前,基本上都是以老帶新的模式,也即陪練的雛形。駕考制度實施後,隨着汽車保有量迅速增加,加之路況越來越複雜,由於駕駛員操作不當引發的交通事故頻發。基於此,在2000年前後,北京和上海等地產生了早期專門從事汽車陪練的企業,在新手獨立上路前為其提供陪練服務,主動承擔起文明駕駛、安全駕駛的責任。

由此可見,汽車陪練的目標市場主要針對有駕照但還不能獨立上路或駕駛技術不太嫻熟的人羣,也即我們通常所説的“本本一族”,這個容量有多大呢?據公安部交管局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9月,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2.8億輛,其中汽車1.9億輛;機動車駕駛人達3.5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超過3億人。這個人數每年以3000萬的速度增長,預計2020年人數將達到4.7億。數據表明,已經取得駕照但尚未買汽車的存量市場有1億人左右;同時,每年新增的3000萬駕駛員也將持續產生陪練需求。

其次,自學直考的實施,必將激發新的藍海。中國青年報針對自學直考做過的民調錶明:65%的受訪者表明若有條件會選擇自學直考。按這個比例來算,每年有將近1950萬人有相關訴求。

海量的存量市場和駕考政策的鬆動,給了汽車陪練行業更大的機會,將對傳統的駕校行業產生巨大的衝擊,可能像網約車衝擊出租車行業一樣,產生一個巨大體量的市場和風口。這也正是e通學車易陪練等存在的原因之一。

  行業標準呼之欲出

汽車陪練行業發展的前20年,是行業發展的1.0時代,企業普遍採用的是人到人的技能傳授方式,駕培師的專業性、表達能力直接影響服務的質量,並形成口碑。企業憑藉多年積累的口碑和服務獲得新用户,發展較為緩慢。

汽車陪練是一個市場廣闊但相對低頻的需求,也就是自己買車之前或者剛買車之後這段時間的剛性需求,並沒有太強的粘性存在,所以行業整體呈現出良莠不齊的發展態勢,各個企業之間服務水平差別很大。

汽車陪練是與人的安全和社會和諧強相關性,註定了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化,達到行業2.0時代,是這個行業發展的迫切要求和應有之意。屆時,將形成嚴格的行業標準,各陪練公司將嚴格按照統一的`培訓教學大綱,認真落實規定的培訓內容和學時要求;加強教學管理,配備高素質陪練或駕培師隊伍,完善設施設備;提供系統性、規範化的培訓,切實培養出安全文明意識強、駕駛技能水平高的駕駛員。

行業的自我革命是一個良幣驅劣幣的過程,行業標準建立後,定會觸及一些人的利益,同時一批不規範的小企業被迅速淘汰,行業進而步入一個良性發展的快速道。此外,還要有全國一盤的意識,對於一些普適化的行業標準,如服務標準、服務禮儀和教學內容等,不能侷限於一城一地,要可以在不同的城市間進行快速複製。而這,也是互聯網企業比較擅長的。

 觸網新思路

前面提到,目前已有部分互聯網企業介入到駕培行業裏了。這是好事,因為互聯網的本質不是顛覆,而是扁平和融合。這個行業需要互聯網,也需要資本的進入,這會加速優勢資源整合,對於新手駕駛員和整個行業乃至全社會,都是利好!

駕培行業的互聯網化,不能和網約車平台進行簡單類比。它們前期都是開展燒錢大戰,燒到最後能留下來的靠的是資本的雄厚,而不是技術或者其他,這對於創業者來説,是不能碰也不願碰的。加之汽車陪練單頻的特點決定了無法培養用户消費習慣,燒錢燒不來市場份額。因此,互聯網+駕培也一度被認為難以觸及的“處女地”。

從用户角度來看,他們關注的重心在於專業性和口碑兩個方面。筆者發現,部分汽車陪練公司在行業裏極有品牌影響力,並在學員當中產生了不錯的口碑,但因為不善於營銷,發展較為緩慢;而獲客、傳播和營銷恰恰是互聯網公司所擅長的。如果傳統企業能夠主動進行互聯網方面的變革,或比純互聯網企業的加入有更強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