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2015年司法考試一卷《法理學》模擬試題帶答案

  一、單選題

2015年司法考試一卷《法理學》模擬試題帶答案

1.某法學院學生就有關法的問題進行了探討,下列哪一選項的説法正確?

A.甲同學説,一個確定性的法律規則可以具有不確定的指引作用

B.乙同學説,法對人的行為的指引必須是規範性的,是適用於同類的人或行為的指引,而不能是個別性的指引,不能是隻針對具體的人或具體情況的指引

C.丙同學説,立法者表述法律並創造法律

D.丁同學説,在我國,我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可以作為國內法的淵源,但國際慣例不可以作為國內法的淵源

答案:A

解析:A選項的內容是正確的,舉例説明,比如《合同法》第162條規定:“出賣人多交標的物的,買受人可以接收或者拒絕接收多交的部分。”此條規定內容已明確肯定,無須再援引或參照其他規則來確定其內容,故是確定性規則;確定的指引,是指通過設定義務要求人們作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為。而本條文給人們以一定的選擇,“可以接收或者拒絕接收多交的部分”宣告的是買受人的權利,是不確定的指引。所以“一項確定性的法律規則可能表達出不確定的指引”是正確的。故A選項正確。法的規範作用是法律必備的,任何社會的法律都具有的,可以分為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五種。法對人的行為具有引導作用,這種對人(指引自己)的行為的指引分為兩種形式:個別性指引和規範性指引。前者指通過一個具體指示形成對具體的人的具體情況的指引,後者指通過一般的規則對同類的人或行為的指引。個別指引非常重要的,不過就建立和維護穩定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秩序而言,規範性指引具有更大的意義。故B選項錯誤。立法者不是在創造法律,而只是在表述法律,是將社會生活中客觀存在的包括生產關係、階級關係、親屬關係等在內的各種社會關係以及相應的社會規範、社會需要上升為國家的法律,並運用國家權威予以保護。故C選項錯誤。在我國,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都可以作為我國法的淵源,故D選項錯誤。

2.《刑法》第408條規定:“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嚴重不負責任,導致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造成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以下哪一選項的説法不正確?

A.從結構上看,這一法律規範缺少假定條件

B.任何法律規則均由假定條件、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構成

C.這一法律規範屬於確定性法律規範

D.行為模式的內容是任何法律規則的核心部分

答案:A

解析:任何法律規則均由假定條件、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三個部分構成。故B選項正確。假定條件指法律規則中有關適用該規則的條件和情況的部分,即法律規則在什麼時間、空間、對什麼人適用以及在什麼情境下法律規則對人的行為有約束力的問題。包含兩個方面: (1)法律規則的適用條件;(2)行為主體的行為條件。行為模式指法律規則中規定人們如何具體行為之方式或範型的部分。根據行為要求的內容和性質不同,法律規則中的行為模式分為三種:(1)可為模式;(2)應為模式;(3)勿為模式。它們的內容是任何法律規則的核心部分。故D選項正確。法律後果指法律規則中規定人們在作出符合或不符合行為模式的要求時應承擔相應的結果的部分,是法律規則對人們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的態度。根據人們對行為模式所作出的實際行為的不同,法律後果又分為兩種:(1)合法後果,又稱肯定式的法律後果。 (2)違法後果,又稱否定式的法律後果。據此,這一法律規範三要素齊全,故A選項錯誤,當選。

按照規則內容的確定性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規則分為確定性規則、委任性規則和準用性規則。所謂確定性規則,是指內容本已明確肯定,無須再援引或參照其他規則來確定其內容的法律規則。在法律條文中規定的絕大多數法律規則屬於此種規則。故C選項正確。

3.下列有關法的運行的説法正確的是?

A.就立法而言,法律所要求的都是人能夠做到的,凡是人能夠做到的也是法律所要求的

B.法的適用的三大步驟是各自獨立且嚴格區分的單個行為

C.立法是以國家名義對社會資源和社會利益進行分配的職能活動

D.法律人的查明案件和事實的過程是一個事實與事實之間的循環往返過程

答案:C

解析:法律所要求的都是人能夠做到的,法律不能強人所難,但是凡是人能夠做到的不一定是由法律要求,有些社會關係並不屬於法律調整的範圍,不能被法律所要求和規定,故A選項不正確。整體上説來適用有效的法律規範解決具體個案糾紛的過程在形式上表現為邏輯中三段論推理的過程,首先要查明和確定案件事實,作為小前提;其次要選擇和確定與上述案件事實相符合的法律規範作為大前提;最後以整個法律體系的目的為標準,從兩個前提中推導出法律決定或法律裁決。在實際的法律生活中,法律人適用有效法律規範解決個案糾紛的三個步驟不是各自獨立且嚴格區分的單個行為,他們之間界限模糊並可以相互轉化。如法律人查明和確認案件事實的過程就不是一個純粹的事實歸結的過程,而是一個在法律規定與事實之間的.循環過程,即目光在事實與規範之間來回穿梭。故BD選項不正確。從狹義上來説,立法是享有國家立法權的國家機關的立法(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補充、修改、廢止、認可憲法或法律的活動)其實質是以國家名義對社會資源和社會利益進行第一次分配的職能活動。故C選項正確。

4.關於法律和宗教的關係的理解,下列哪一選項的説法不正確?

A.從調整範圍來看,宗教覆蓋了幾乎全部的社會關係

B.宗教與法均為社會價值觀的表現形態,都對社會行為具有一定的規範作用

C.法具有可訴性而宗教不具有可訴性

D.宗教的基礎是迷信和盲目的信仰,宗教信仰所產生的激情有時候會導致過分的狂熱,某些宗教甚至會妨礙司法公正的實現

答案:C

解析:從調整範圍來看,宗教的調整範圍要遠遠廣於法律,法律只調整那些對社會生活秩序的穩定有較高價值的社會關係,而宗教規範則覆蓋了幾乎全部的社會關係。故A選項正確。法與宗教同屬社會規範,都對社會行為具有規範作用;且二者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即社會價值觀的表現形式,均屬於上層建築的範疇,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故B選項正確。法具有可訴性,在宗教作為國教與政教合一的地方,宗教法庭直接掌握部分司法權,宗教同樣具有可訴性。故C選項錯誤。宗教是在社會生活中自行萌發或對先知學説經典化的產物,其基礎是迷信和盲目的信仰。宗教對法律也有消極的影響,由於宗教信仰產生的激情,會導致過分的狂熱,某些宗教甚至妨礙司法公正的實現。故D選項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