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2017社會工作師《工作實務》考前20天練習

導語:社會工作者遵循助人自助的 價值理念,運用 個案、小組、社區、行政等專業方法,以幫助機構和他人發揮自身潛能,協調社會關係,解決和預防社會問題。大家跟着本站小編一起來看看相關的考試案例分析吧。

2017社會工作師《工作實務》考前20天練習

  1[案例分析題]

李女士,女,35歲,大學本科學歷,原來是一家醫院的護士,身體非常健康,半年前遭遇一場交通事故後雙目失明,因此丟掉了工作。李女士的老公是一傢俬企的中層管理人員,收人很不錯,但是工作忙碌,無暇照顧李女士。李女士有一個5歲的女兒,上幼兒園,由保姆接送上學。李女士失明後,母親搬過來和他們一起生活,照顧她的日常起居,但由於年事已高,身體又不好,逐漸感到力不從心。社區也沒有相應的機構能為李女士提供專業的陪護服務和康復訓練。

半年來,李女士身上的傷逐漸康復,但她始終無法接受自己失明的事實,常常一個人關在房間裏,不願意與人交談,也不願意出門;李女士的情緒起伏很大,有時候情緒低落,一個人默默流淚,有時候脾氣暴躁,亂摔東西。事故發生前,李女士是一個性格開朗的人,結識了很多朋友。事故發生後,她的好多朋友都上門來看望她,可是她根本不願意見朋友,朋友給她打電話問候,她也不會接。

李女士的老公很擔心妻子的狀況,於是向社會工作者尋求幫助。

  問題:

1.請界定本案中的服務對象系統、目標系統和行動系統。

2.請説明通用過程模式中 “四個基本系統”對社會工作實務的意義。

3.請以人類行為與環境理論為框架,界定本案例中服務對象李女士的問題和需要。

  參考解析:

1.根據系統理論,通用過程模式將社會工作的服務系統看作是由社會工作者、服務對象、改變的目標和為達到改變目標而採取的行動組成的,這四個因素又稱為“四個基本系統”。

社會工作的實務過程即是根據人與系統在其環境中的互動狀況來決定介入目標,確認改變要涉及的人和系統及其相互間的關係。社會工作者要確定誰是他的 “變遷努力”的受益人,誰是“變遷努力”的合作者,誰是需要改變或影響的人。

服務對象系統即是社會工作服務的服務對象,也是社會工作服務的直接受益人。本案中的服務對象系統包括李女士的老公和李女士,李女士的老公是現有服務對象,是他前來求助並使用了服務,李女士是潛在服務對象,雖然目前沒有來機構見社會工作者,但未來有可能使用機構的服務。

目標系統是指為了改變服務對象系統的目的需要改變和影響的系統。本案中的目標系統包括李女士本人、李女士的母親、李女士的老公、他們的女兒、保姆等,為了幫助李女士,這些人都需要做出一些調整,還有社區也沒有提供相應服務的機構。

行動系統是指那些與社會工作者一起努力,實現改變目標的人,是社會工作者的合作者。本案例中李女士的母親、李女士的老公、他們的女兒、保姆等作為目標系統的部分同時也可以成為行動系統,協助社會工作者幫助李女士,還有李女士原來單位的同事、朋友等都可以成為行動系統。

2.社會工作實務通用過程模式中的 “四個基本系統”為社會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實務工作的基本參考架構和助人活動的介入藍圖,為社會工作者開展實務工作提供了一個分析工具,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四個基本系統幫助社會工作者識別出改變服務對象系統所必須完成的一般任務。通常需要完成的任務順序是:首先從服務對象系統獲得授權並與之訂立助人關係簽約,其次需要辨識出目標系統,最後再發展實現目標的行動系統。

(2)四個基本系統使社會工作者懂得,需要改變的不只是服務對象系統。社會工作者不能假設求助的人就是主要的介入目標,因為服務對象系統不一定與目標系統完全吻合。

(3)行動系統的規模或組成只有在確立了改變的目標系統之後才能確定。

(4)社會工作者必須與不同的系統建立關係,與一個系統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巧不一定適用於其他系統,與不同規模和類型的系統工作需要掌握更專門化的知識。

(5)組織作為一個系統,在改變過程中常常扮演重要的角色。社會工作者除了與個人、羣體和社區以外,組織也會成為社會工作者處理問題時的改變目標。這要求社會工作者需要具備組織工作所需的知識,同時也要懂得如何推動組織的改變。

(6)因為行動系統在整個改變過程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社會工作者需要不斷診斷行動系統的情況。

3.以人類行為與環境理論為框架界定本案例中服務對象李女士的問題和需要。

生理層面,身體需要繼續康復訓練,眼睛需要合適的護理。

心理層面,需要調整自己的認知,接納自己目前的身體狀態,接納失明的事實;同時需要喚醒對自己、對母親、對女兒、對老公及對家庭的責任意識;需要疏泄負面情緒,平復暴躁的情緒,消除低落的情緒,需要保持較為平靜的心情。

社會發展層面,需要學習盲人的生活技能,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需要扮演好女兒、母親、妻子的角色;需要重新規劃人生,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需要恢復以往的人際交往。

環境方面,家裏的環境需要一些調整以適應盲人生活。需要家人、朋友、鄰里、社區專業服務等非正式與正式的網絡予以支持。

  2[案例分析題]

小安,男,26歲,大學三年級時因精神疾病退學。退學後,小安在精神衞生中心接受了4周治療後出院。小安患病後,母親提前退休全身心地照顧他,但是小安的某些社會機能仍然在慢慢退化。朋友和同學也開始疏遠他,有些居民因偏見而對他指指點點,這讓原本就內向的小安備受情緒困擾,更加沉默寡言,越來越沒有自信,整天不想出門。小安因為服藥有副作用所以偷偷藏藥、減藥。社區也沒有相應的康復機構。沒多久,小安的精神疾病再次發作。小安在3年內多次出入精神衞生中心,無奈之下,父母將其送入精神病院。

一年後,小安的病情穩定,經診斷可以出院。他想回家,想接觸社會、交朋友,想學點技能從事些簡單的工作。父母為了讓他更好地康復,準備搬到一個環境幽靜、能提供康復和職業訓練的社區居住。自從小安患病以來,父母一直覺得壓力很大、很焦慮,對照料好小安既沒有信心也不懂技巧,非常希望有專業人士提供幫助。醫院的社會工作者準備為小安出院迴歸社區提供服務,並聯絡了社區中的社會工作者。

  問題:

1.從社會支持來源看,小安康復的哪些支持存在不足?

2.小安的需要及其家人的需要分別是什麼?

3.整合小安及其家人的需要,基於醫務社會工作的思路,寫出 “出院計劃”的內容。

  參考解析:

1.社會支持網絡分為正式支持網絡和非正式支持網絡,對於小安的康復需要,存在着如下的資源不足:

(1)非正式支持網絡:

①家庭。小安的母親雖然提前退休全身心地照顧小安,但是父母仍覺得壓力很大,對照顧小安沒有信心,也不懂技巧。

②親友與鄰里。小安的朋友和同學開始疏遠他,有些居民也因偏見對他指指點點,沒有給予小安關懷。

(2)正式支持網絡:小安所在的社區內沒有相應的康復機構,缺少專業支持,也沒有疏導小安情緒和資源鏈接的平台。

2.小安及其家人的需要如下:

(1)小安的需要有:

①治療康復的需要。家人和相關人員應該及時發現小安的變化和需要,採取積極的'治療方式,使之早日康復,不留後遺症。

②康復環境的需要。環境對於精神病患者的康復尤為重要,應該給小安製造一個平靜、無歧視、無壓力的生活圈。

③職業發展和社會交往的需要。精神病患者康復後需要重返社會,需要及時就業,也需要與外界溝通和交流。小安也表達了其想接觸社會、交朋友、想學點技能從事些簡單工作的想法。

④接受教育的需要。小安在大學三年級時退學,沒有完成學業,因此需要進一步接受教育,學習更多知識,培養必要的技能。

⑤包容理解和關愛的需要。應以平等、包容和友愛的態度對待小安,使小安獲得更多的理解和幫助,以及家人、鄰里、社會的關愛。

(2)小安家人的需要有:

①心理減壓和技能教育。應該向小安父母提供正確的、專業的相關知識,幫助他們調整好心態,緩解其緊張隋緒和壓力,使其從容面對困難。

②家庭支持和互助小組。家庭支持由不同的家屬組成,共同分擔照顧患者的責任。互助小組則是將有相同需要的家庭組織起來,建立相互之間的聯繫和交流機制,在小組內互相幫助,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3.出院計劃包括進一步治療和康復計劃,計劃的內容包括作息時間、治療時間、散步和鍛鍊身體時間等,為保證小安的病情徹底康復,特制訂出院後為期一年的康復計劃。具體如下:

(1)日常計劃。主要以周為單位,合理安排出院後在社區和家庭中每天的休息、康復、娛樂、學習和社會交往等活動的具體內容和時間安排。

(2)康復訓練計劃。針對日常工作安排制訂康復訓練計劃,包括康復訓練的目標、內容、訓練頻率、輔助單位及器具等。另外,小安的病情穩定後,社會工作者可進一步安排一些簡單的社區服務工作,增強小安康復的信心。同時,為小安父母提供精神疾病知識輔導。

(3)轉介計劃。小安病情治療和康復需要社區配合,尤其是在滿足小安交友需要、職業需要等方面,社區、社會工作事務所等機構能提供必要的支持與幫助。同時,小安父母作為患者家屬,需要相關機構能夠幫助減輕照顧壓力、提供精神疾病知識輔導、情緒和社會支持等。在社區居民間倡導接納精神病患者的氛圍,普及精神健康知識,展開社區官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