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畢業 > 大學聯考

哈爾濱2017高三上學期期會考試語文試卷及答案

(適用班級:高三學年)

哈爾濱2017高三上學期期會考試語文試卷及答案

第Ⅰ卷 閲讀

一、現代文閲讀(9分,每小題3分)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古琴是漢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餘年,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是漢文化中的瑰寶。她以其歷史久遠,文獻浩瀚、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

根據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一度盛興於民間,深得人們喜愛,用以抒情詠懷。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當時的民間詩歌集《詩經》中的許多作品那裏得到印證,如《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這説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時期,便是一件在民間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愛的樂器。

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餘種,琴曲三千首,還有大量關於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

關於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等説。作為追記的傳説,可不必盡信,但既然傳為先古聖賢所作,古琴理所當然地成為發揚先賢道德精神的工具。因此,其製作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藴含着特殊的意義。例如,古琴的形狀以前寬後狹為標準,其實是象徵尊卑的意涵。《風俗通》中記載了:“琴長四尺五寸,法四時五行也;七絃者,法七星也,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王、武王加二絃,以合君臣之恩。”説明了古琴最初的尺寸象徵四時五行,到後來文王、武王加的二絃,則是有君臣之恩的意義在裏面。至於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別象徵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徵閏月。另外,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則分別象徵天、地、人之和合。

所謂“焚香操琴”,對琴樂藝術的欣賞,講究的是一種“淨”與“靜”的體現。古琴音樂之所以能夠給予人們一種曲調高古的意境,這是因為古人對於彈琴的時機、心情、儀容以及氣氛,甚至在對象的選擇上,都是非常講究的。有所謂“六忌、七不彈”之説。“六忌”是指大寒、大暑、大風、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種天氣氣候,“七不彈”則是指:聞喪者、奏樂時、事宂時、不淨身、衣冠不整、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種情況,都不是彈琴的好時機。

古時,琴、、書、畫並稱,用以概括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脱俗的處世心態,而在棋術、書法、繪畫中居於首位。古琴被視為聖人治理國事的圭臬,君子修身養性的憑藉,所以只要是違反了聖人與君子的風範,一律不準彈琴。班固在《白虎通》中記載:“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於邪,以正人心也。”可見古琴又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藴含。因此,比起其他中國樂器,古琴更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藴,展現出君子修身養性的精神境界。

(選自2011年7月15日中國國學網,有刪改)

1.下列有關“古琴”的描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先秦時期,古琴除了作為雅樂出現在許多重大神聖的場合外,還被人們用來抒情詠懷,在民間流行,深受人們歡迎。

B.古時,琴、棋、書、畫並稱,用以概括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而作為中華民族最早的彈絃樂器,古琴早在孔子時期就已經非常流行。

C.古琴在中國雖然有悠久的歷史,但是關於誰最早製造了古琴這個問題,一直沒有令人信服的答案,許多説法也僅是傳説而已。

D.作為發揚先賢道德精神工具,古琴又被人們賦予許多特殊的含義,如其十二徽分別象徵十二月。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在中國,古琴是遺存最為豐富的一種樂器。不僅有許多古琴精品傳世,還有大量的琴譜、琴曲被保留了下來。

B.古人對彈琴的各種條件及彈琴對象的選擇十分講究,這也是古琴音樂能讓人感受到曲調高古的意境的原因。

C.古琴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脱俗的處世心態,因此,比其他中國器物更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藴。

D.古琴被認為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藴含,是聖人治理國事的準則,它的地位是棋術、書法、繪畫所不能比的。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經》中有許多詩歌內容涉及古琴,可見,在春秋時期或者更早,古琴就已經是一件受到人們歡迎的樂器。

B.古琴在製作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特殊的意義和文化內涵。如 “文王、武王加二絃”之舉賦予了古琴君臣之恩的含義,“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則分別象徵天、地、人之和合等,這些在《風俗通》中都有記載。

C.關於古琴演奏,古人有 “六忌、七不彈”的説法,古人認為如果遇上大風大雨等惡劣天氣,或者哪怕只是事務繁雜、衣冠不整都不是彈奏古琴的好時機。

D.古琴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脱俗的處世心態,它與棋術、書法、繪畫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

二、古代詩文閲讀(19分)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題

專諸者,吳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吳也,知專諸之能。伍子胥既見吳王僚,説以伐楚之利。吳公子光曰: “彼伍員父兄皆死於楚而員言伐楚,欲自為報私仇也,非能為吳。”吳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慾殺吳王僚,乃曰:“彼光將有內志,未可説以外事。”乃進專諸於公子光。光之父曰吳王諸樊。諸樊弟三人:次曰餘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諸樊知季子札賢而不立太子,以次傳三弟,欲卒致國於季子札。諸樊既死,傳餘祭。餘祭死,傳夷眛。夷眛死,當傳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吳人乃立夷眛之子僚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當立;必以子乎,則光真適嗣,當立。”故嘗陰養謀臣以求立。光既得專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吳王僚欲因楚喪,使其二弟公子蓋餘、屬庸將兵圍楚之灊;使延陵季子於晉,以觀諸侯之變。楚發兵絕吳將蓋餘、屬庸路,吳兵不得還。於是公子光謂專諸曰:“此時不可失!不求何獲?且光真王嗣,當立,季子雖來,不吾廢也。”專諸曰:“王僚可殺也。母老子弱,而兩弟將兵伐楚,楚絕其後。方今吳外困於楚,而內空無骨鯁之臣,是無如我何。”公子光頓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四月丙子,光伏甲士於窟室中,而具酒請王僚。王僚使兵陳自宮至光之家,門户階陛左右,皆王僚之親戚也。夾立侍,皆持長鈹。酒既酣,公子光詳為足疾,入窟室中,使專諸置匕首魚炙之腹中而進之。既至王前,專諸擘魚,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殺專諸,王人擾亂。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盡滅之,遂自立為王,是為闔閭。闔閭乃封專諸之子以為上卿。《史記 刺客列傳》

[注]灊(qián):古水名,在今四川境內。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吳也 如:到 往

B. 欲卒致國於季子札 致:到達

C. 公子光詳為足疾 詳:通 “佯”假裝

D. 專諸擘魚,因以匕首刺王僚, 擘 :掰開

5.以下六句話,編為四組,全都説明公子光能“自立為王”原因的一組是(3分)

①光真適嗣,當立 ②方今吳外困於楚,而內空無骨鯁之臣

③夾立侍,皆持長鈹 ④光伏甲士於窟室中,而具酒請王僚

⑤使專諸置匕首魚炙之腹中而進之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伍子胥來到吳國,他遊説吳王攻打楚國,被公子光説成是為了報私仇,動機不單純,因此他的建議不被採納。對此伍子胥並沒反駁。

B. 專諸認為,公子光是吳國真正的繼承人,吳王僚想把王位傳給他人是不道德的,所以專諸才決定幫助公子光奪取王位。

C.公子光看到奪位之機已到,一方面解除專諸的後顧之憂,讓其刺殺王僚;另一方面設宴邀請王僚,王僚最終上當被殺。

D.公子光依靠專諸奪位成功,他沒有忘記自己的承諾,還是封專諸的兒子做了上卿。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此時不可失!不求何獲?且光真王嗣,當立,季子雖來,不吾廢也。(5分)

(2)方今吳外困於楚,而內空無骨鯁之臣,是無如我何。(5分)

(二)古代詩歌閲讀(11分)

谷回寄蔡氏昆仲 羅隱

一年兩度錦江遊, 前值東風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礙馬, 好雲無處不遮樓。

山牽別恨和腸斷, 水帶離聲入夢流。

今日因君試回首, 淡煙喬木隔綿州。

[注]綿谷:地名,今四川廣元縣。“蔡氏昆仲”,是羅隱遊錦江時認識的兩兄弟。

8.這首詩依次表現了詩人怎樣不同的感情?請作具體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詩歌中間兩聯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請簡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寫(4分)

1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

(1)孔子問答學生子貢有關“文”是什麼時,最為精闢的兩句話是:“ , 。”

(2)李白的《行路難》一詩中,詩人面對美酒佳餚,卻“ , ”,表現了他對前途的茫然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