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畢業 > 大學聯考

2017年大學聯考歷史綜合練習題及答案

沒有口水與汗水,就沒有成功的淚水。為幫助大學聯考生們更好地複習,以下是本站小編搜索整理的一份大學聯考歷史綜合練習題及答案,供參考練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2017年大學聯考歷史綜合練習題及答案

  一、選擇題(共12小題,共48分)

1.(2016·哈爾濱模擬)中國古代流傳着“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説法,這是中國古代王位傳承的主要方式。這一現象主要反映了(  )

A.小農經濟的需求 B.宗法觀念的延續

C.儒家道德的影響 D.社會習俗的約束

【解析】選B。“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是商代王位傳承的主要方式,當時小農經濟還沒有出現,故A錯誤;“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反映的是王位傳承以血緣為特徵,體現的是宗法觀念,故B正確;儒家思想出現在春秋時期,故C錯誤;王位傳承與社會習俗無關,故D錯誤。

2.(2016·重慶調研)有學者指出:“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種,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間匯聚中原,成為中華文明長盛不衰的母體。”當時,構成中華文明母體的內涵之一是(  )

A.早期政治制度開始萌發

B.精耕細作農業模式形成

C.個體小農經濟開始興起

D.宗法分封制趨於解體

【解析】選A。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間正處於中國傳説中的三皇五帝時期和夏商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我國早期的政治制度,故A正確;精耕細作農業模式的形成,應該是在春秋戰國之後,故B錯誤;個體小農經濟開始興起於春秋戰國時期,故C錯誤;宗法分封制趨於解體的時間也應該是春秋戰國時期,故D錯誤。

3.錢穆説:“至秦漢時期……一切貴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個家,此刻變作了國家。”秦漢時期得以“化家為國”,主要是由於當時(  )

A.世官制轉為科舉制

B.分封制轉為郡縣制

C.刀耕火種轉為鐵犁牛耕

D.百家爭鳴轉為獨尊儒術

【解析】選B。科舉制出現於隋唐,故A錯誤;秦朝實行郡縣制,取代了貴族世襲的分封制,標誌着官僚政治的開始,符合題幹,故B正確;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鐵犁牛耕,故C錯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採取的措施,故D錯誤。

【拓展延伸】分封制和郡縣制兩種不同政治制度的特點

分封制、郡縣制都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其目的都是加強對地方的管轄,以鞏固統治,也都產生過積極影響。

(1)西周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關聯的傳承製度,受封的諸侯擁有封地和相應的爵位,在封地內有行政權,擁有對土地的管理權,對周王需承擔一定的義務,但分封制下的諸侯國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只在一定時期內產生過積極影響,後來卻導致了諸侯紛爭,破壞了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

(2)秦朝郡縣制是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的,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調遷,不得世襲,官吏只有俸祿,無封地,郡縣在中央轄區內只行使行政管理權,對土地無所有權,地方絕對服從。郡縣制是在否定分封制基礎上得以確立和發展,使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鞏固,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3)由分封制到郡縣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則由宗法血緣關係世襲到中央行政官員任命的變化,是歷史的進步。

4.(2016·蘭州模擬)“國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則小大適稱而不悖焉。”與材料相符的觀點是(  )

A.重農抑商 B.中央集權

C.君主專制 D.削弱相權

【解析】選B。材料意思是,國家要建立,(一定要)根本強大,末梢弱小,這樣才能鞏固……治理天下就應該像運用身體使喚手臂,運用手臂使喚手指,從大到小管理,大小適稱不違背常理。由此可知材料強調的是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故B正確。

5.柳宗元在《封建論》中指出:“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這一措施(  )

A.加強了漢初的中央集權

B.確立了漢初思想大一統

C.加劇了地方與中央對立

D.體現了漢承秦制的原則

【解析】選C。解讀題意,反映的是漢代在地方實行郡縣制的同時分封子弟,設立諸侯國,因諸侯國在其封地有很大獨立性,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故C正確。

6.(2016·樂山模擬)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運作過程中,“從決策機制看,很多皇帝雖然是決策和行政的最高負責人,但其決策都是建立在集體討論、決議的基礎之上”。最能印證該觀點的是(  )

A.漢武帝的內外朝制

B.唐前期的三省分權

C.明朝後期的內閣制

D.清朝中期的軍機處

【解析】選B。漢武帝的內朝主要是秉承皇帝的旨意作出決策,外朝執行,故A錯誤;唐朝三省分權中,中書草擬,門下審核,尚書執行,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集體討論、決策,故B正確;內閣制中的閣臣聽命於皇帝,故C錯誤;清朝的軍機處“跪受筆錄”,對皇帝負責,故D錯誤。

7.(2016·眉山模擬)“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這則民謠評説的政治制度是(  )

A.世官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

【解析】選B。材料中“舉”“察”等表明是西漢開始的察舉制,不是先秦按血緣選才的世官制,故A錯誤,B正確;九品中正制開始於魏晉,按門第出身選用官員,與材料標準不同,故C錯誤;科舉制開始於隋唐,按才學標準選用官員,與材料主旨不符,故D錯誤。

8.(2016·昆明模擬)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礎上又設立了政事堂。每當需要頒下詔敕的時候,就先由中書省和門下省會同其他必要人員在政事堂舉行聯席會議,來商議、決定政務。政事堂的設立(  )

A.弱化了宰相權力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導致了宂官現象

D.加強了權力制衡

【解析】選B。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省六部制中,中書省和門下省在政務運行過程中相互制約,影響了行政效率,故為了提高行政效率,才有了將二省合於一處開會商議政事的政事堂。故B正確。

9.(2016·內江模擬)江南土豪從漢魏以來既已存在,並隨着江南經濟的進步而有較大規模的發展,在劉宋時他們中就不乏“獻私財數十萬”以求升進者,但一直到樑末,他們也不能“預於南朝大政”,究其原因(  )

A.軍功授爵排斥納粟拜爵

B.新興地主缺乏武裝力量

C.唯才是舉一定程度規避門閥士族

D.九品中正制形成僵化的門閥制度

【解析】選D。隨着江南經濟的開發,一部分人經濟實力迅速增強,但在政治上始終處於無權地位,不能參與政治。結合當時的選官制度即九品中正制,以出身、門第為選官標準,阻斷了很多出身低微的人的參政之路,所以選D。

10.(2016·昆明模擬)中國古代流傳着“家貧、親老,不能不望科舉”的説法,到明代更是出現了考取功名者“強半寒素之家”的現象。由此可見科舉制(  )

A.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B.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C.強化了君主專制

D.重視由下而上推薦人才

【解析】選B。材料反映了貧民子弟通過科舉改變命運的期盼,這在客觀上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故B正確。

11.《明史》載:明景帝要易儲,恐廷議時羣臣反對,事前贈閣臣陳循等人百金,又派太監恫嚇。這一材料説明(  )

A.內閣權力制約皇權

B.專制皇權不斷加強

C.專制統治日益墮落

D.中央集權受到削弱

【解析】選C。內閣由皇帝任命,無權干涉皇權,故A錯誤;材料強調的是明景帝的墮落,不能體現專制皇權不斷加強,故B錯誤;依據材料可知明景帝為達到個人目的,恫嚇官員,故C正確;材料沒有反映地方對中央的威脅,中央集權並未被削弱,故D錯誤。

12.形成於秦代的以避君諱為核心的避諱制度,至唐宋而臻於完備,至清代達到了極點。這一過程本質上體現了(  )

A.禮樂制度日益完備

B.社會風尚的不斷進步

C.儒家思想地位鞏固

D.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

【解析】選D。材料講述了避諱制度產生和發展的過程,這個發展的'過程本身體現了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故D正確。

  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52分)

13.(2016·濱州模擬)閲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歷史中,選官制度一直在發展創新。在察舉制下,州郡長官獲得重大的選官權力,舉主與被舉者之間往往結成密切的依附關係,後者成了前者的“故吏”,還承擔着一些封建義務。但隨着考試之法的建立以及這一環節的日益重要,情況就在逐漸變化。地方長官提供給被舉者的,已不是舉後即可得到的官位,而只是一個考試機會。行官與否,在於應試者的個人才學;而擢第與授官,則是中央的權力。

——摘編自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

材料二 官職恩賜制是中世紀及近代英國任用官員的主要方式,表現為政府官員不是通過考試,而是君主以恩賜的方式將宮廷及政府官職授予其信任的貴族。1853年政府有關部門提出《關於建立常任英國文官制度的報告》,建議實行公開競爭考試錄用制,並認為考試科目應有四類:古典文學;數學和自然科學;政治經濟學、法學和近現代哲學;現代語言、近現代史和國際法。1855年的文官改革令是以擇優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職恩賜制的重要起點。1870年樞密院關於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規定,多數重要文官職位必須按照文官制度委員會的要求,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錄用。該令的頒佈成為英國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標誌。

——摘編自閻照祥《英國政治制度史》等

(1)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指出漢代與西周的選官制度分別是什麼。概括唐代科舉制在選官方面有哪些發展。(8分)

(2)據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國任用官員方式有何變化,並分析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8分)

(3)綜合以上材料並結合所學,比較中國科舉制與近代英國文官制度的異同。(8分)

【解析】第(1)題第一問,由材料一可以看出漢代的選官制度是察舉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代的選官制度還有徵闢制;第二問,結合材料一可以看出選官的變化是要接受中央的統一考試,選官標準為才學,由中央進行任命。第(2)題第一問,依據材料二可以看出英國的選官制度已經由恩賜制變成考試錄用制。第二問,結合所學工業革命和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可知是工業革命的推動;社會分工更為複雜,要求官員具備較高專業文化素質;民主政治的發展。第(3)題依據材料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科舉制與英國選官制度的相同點是通過考試進行選拔,擇優錄用。不同點是目的不同,中國的科舉制度目的是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而英國的文官制度目的是維護西方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是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組成部分。

答案:(1)制度:西周:世卿世祿制(世官制);漢代:察舉徵辟制。(4分)

發展:士人集於中央接受統一考試;選官標準為才學;由中央遴選、任命(中央集權)。(4分)

(2)變化:由官職恩賜制到考試錄用制。(4分)

原因:工業革命的推動;社會分工更為複雜,要求官員具備較高專業文化素質;民主政治的發展。(4分)

(3)同:公開考試,擇優錄用;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考生來源廣泛。(4分)

異:中國:服務於君主專制制度;英國:成為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4分)

14.閲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為了加深對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理解,某同學嘗試列出了下面的公式:

決策的出台=三省會商+中書省草擬+門下省審批+尚書省執行+皇帝批示

這個公式表明三省六部制下的決策是由多個部門和皇帝共同參與的。

運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實,對上述公式進行探討。(説明:可以就決策的出台與公式中一個或者多個要素之間的關係進行論證,也可以對公式進行修改、補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並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28分)

【解析】本題屬於開放性試題,可以修改、補充、否定或者提出新的公式,但關鍵是要用史實論證説明,據所學知識可知三省六部制是中書省草擬詔令,門下省審核詔令,審核通過,交由尚書省執行詔令,如若門下省審核不過,就需要交回中書省重擬詔令,皇帝作為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有權發佈和修改詔令,但三省將原來一人獨大的相權,一分為三,既有助於削弱相權,加強皇權,也有助於羣策羣力,提高決策的正確性,該公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可做部分修改,如去掉三省會商,將皇帝批示置於尚書省執行之前等,關鍵在於用史實説明其觀點,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論證 修改、補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 一等

(28~20分) ①準確、充分運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實。

②對公式中要素與決策出台之間的關係闡述明確,邏輯嚴密。 ①觀點明確,理由充分。

②能夠準確、充分運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實予以説明,邏輯嚴密。 二等

(19~10分) ①能夠運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實。

②對公式中要素與決策出台之間的關係有一定認識,邏輯關係較清楚。 ①觀點明確,理由較充分。

②能夠運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實予以説明。邏輯關係較清楚。 三等

(9~0分) ①運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實不夠準確或沒有運用史實。

②對公式中要素與決策出台之間的關係認識不清或沒有認識,邏輯關係不清。 ①運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實不夠準確,邏輯關係不清。

②觀點不明確,缺少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