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大學聯考四川歷史練習題及答案

校園2.29W

有很多同學反映在歷史大學聯考複習時,總是會遺漏一些知識點,四川的學生可以做些練習題來進一步全面鞏固好所學的知識。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聯考歷史練習題及答案,希望對大家有用!

大學聯考四川歷史練習題及答案

  大學聯考歷史練習題

一.選擇題:滿分50分。本題共25小題,每題2分。

1、春秋時期,趙簡子説,“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這表明春秋時

A、世卿公祿的分封關係受到衝擊 B、以郡統縣的體制普遍建立

C、工商皆本思想出現 D、血緣政治隸屬關係得到空前加強

2、韓非主張“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下列措施能印證韓非這一主張的是

A、車同軌、書同文 B、禁燬詩書

C、崇尚黃老 D、罷黜百家

3、西漢時,一大夫隨漢武帝外出打獵,君主獵得一頭小鹿,交大夫帶回,路遇母鹿,兩鹿互相哀鳴,引起大夫的惻隱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斷曰:“中感母恩,雖廢君命,徙之可也。”即大夫胸懷母愛之情,雖然有違君命,但也應減輕處罰。董仲舒的斷案體現了

A、兼愛 B、以禮入法 C、理 D、致良知

4、宋朝實行“使京師之兵足以制諸道,則無外亂;合諸道之兵足以制京師,則無內變”的策略,沒有收到的預期效果是

A、強化了皇權 B、消弱了地方勢力

C、防止了禁軍將領權重 D、緩和了階級矛盾

5、著名史學家黃仁宇認為:“隋唐宋組成的第二帝國帶開放性,相對之下,明清組成的第三帝國則帶收斂性。”這裏的“收斂性”具體表現在

①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 ②廢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 ③軍機大臣跪受筆錄,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決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進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一書中説:“漢代的選舉,是由封建貴族中開放政權的一條路。唐代的公開競選,是由門第特殊階級中開放政權的一條路。”材料表明漢唐的選官制度

A、選拔方式日益公開 B、選拔出德才兼備的官吏

C、適應了階級關係的變動 D、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

7、董煟在《救荒活民書》中指出:“自田制壞而兼併之法行,貧民下户極多,而中產之家(相當於自耕農)賑貸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狽無策,只有流離餓殍耳。”下列各項對材料的理解正確的是

A、説明了自耕農經濟對國家的重要性

B、論證了小農經濟的封閉性和保守性

C、反映了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的脆弱性

D、揭露了封建國家對小農的殘酷剝削性

8、主張把自己的“心”作為衡量是非的標準,拒絕拜倒在聖賢的腳下,認為要想得到“良知”,不必去讀聖賢經書。這句話反映的是

A、孟子“仁政”學説 B、朱熹提倡的“理學”

C、王陽明的“心學” D、顧炎武的“經世致用”思想

9、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説:“待農而食之,虞(開發山林川澤等自然資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並引《周書》的話説:“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闢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馬遷的經濟主張是

A、肯定人們的求利活動 B、對農工商業一視同仁

C、以農為本 D、重農輕商

10、從下圖中能夠得到準確信息的是

國家安定繁榮,庫存盈餘增加 B、商業貿易興盛,貿易總額增加

國家內憂外患,軍費不斷增加 D、對外貿易發達,關税收入增加

11、明清時期,經濟領域裏的“凡置產業,自當以田地為主”的現象產生的突出後果是

A、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使自由勞動力缺乏

B、影響手工業擴大再生產的資金

C、農民購買力低,影響市場

D、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12、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足跡館”特設了一幅《清明上河圖》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下列對此畫理解正確的是

A、《清明上河圖》是中國文人畫的代表

B、生動地記錄了宋代城市生活的面貌

C、體現了寫意的創作風格

D、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13、孟子認為君權的獲得依賴於天命和民心兩方面,董仲舒主張“天子受命於天,下下受命於天子”,黃宗羲則主張“天下為主,君為客”。對此理解正確的有

①董仲舒神化君權 ②黃宗羲強調民本

③孟子倡導以德治國 ④都沒有超越“君主”這一思想範疇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西遊記》刊刻於明萬曆二十年,主角孫悟空嚮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對強加於他頭上的緊箍兒一直耿耿於懷,成佛之後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個粉碎。它反映出明代出現

A、追求個性自由,反對綱常禮教的思想

B、注重氣節,自我節制,奮發立志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對君主專制的.思想

D、追求金錢,海外冒險的拜金主義思想

15、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京劇”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下列有關京劇形成的表述正確的是

A、京劇是民族間文化交流的結果

B、京劇是南北文化交流整合的結果

C、京劇是元雜劇發展的結果

D、京劇由北京地方劇種發展而來

16、唐太宗曾對王珪説:“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人心所見,互有不同……比來護己之短,遂成冤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順一人之顏情,為兆民之深患。”對唐太宗的話理解正確的是

A、中書省與門下省在運作過程中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B、中書省與門下省分權有利於提高決策效率

C、中書省、門下省分權有利於加強皇權

D、認為中書省、門下省分權是完備權力運行機制

17、明清之際,中國人逐漸衝破了“千生意,萬買賣,不如翻地塊”的重農傳統觀念,開始“求富於市”,這主要是由於

A、商品經濟的發展 B、封建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衝擊 D、民主思想的影響

18、宋徽宗時期,政府下令徵收“侵街房廊錢”,表明宋政府對城市街道兩旁的居民不斷擴大商業用地、導致城市街道越來越窄的現象採取措施。這説明

①宋政府拓寬税收門類以增加財政收入 ②宋代城市建設已出現失控的苗頭

③“市坊”制度已被打破 ④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環境較前朝更為不利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

19、下列歷史現象中,最能體現明清時期符合世界趨勢的是

A、玉米、甘薯等作物傳入我國,並在一些地區廣泛種植

B、“湖廣熟,天下足”取代了“蘇湖熟,天下足”

C、蘇州絲織業“小户”聽“大户呼織”“計日受值”

D、貴金屬貨幣廣泛應用,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20、《孔子家語•觀思》中記載:“汝以民為餓也,何不白於君,發倉稟以賑之?而私以爾食饋之,是汝明君之無惠,而見己之德美矣。”對這段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①孔子不主張對饑民實施救助 ②孔子將民生問題政治化

③體現了孔子的等級觀念 ④能夠體現孔子“仁”的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21、在古希臘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tia)一詞由”人民(demos)和“統治”(kratos)複合而成。這説明,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強調

A、公民的廣泛參與與直接管理 B、公民的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C、民事案件均由陪審法庭判決 D、全體居民均享有民主權

22、在伯利克里時期的雅典,絕大多數公職任期一年,只能連任一次,並且均為抽籤選舉產生。只有軍事領導職務通過舉手表決選出,一年一任,但可無限制連選連任。這是因為

A、軍人實際上控制着國家 B、雅典軍人享有崇高威望

C、軍事事務需要專人執掌 D、軍職比行政公職更為重要

23、丘漢平在《羅馬法》一書中指出:“以世界現存法系,其未受羅馬法之薰染者,殆不一見。中日固勿論,彼素稱獨立之英美法系,亦難逃外……以是歐美諸國之法律學校,羅馬法列為要科。……苟從法學之價值觀之,羅馬法為治法者之基本學問。”該材料主要説明

①羅馬法是古羅馬人留給世界的寶貴財富 ②羅馬法是研究法律的主要資料

③羅馬法具有極高的法律研究價值 ④羅馬法是現存的最完備的法律體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法國學者費奈隆(1651—1715)對雅典民主制度進行評價時説:“民眾支配雅典,演説支配民眾。”對此觀點理解正確的是

①全體雅典居民對國家大事都享有決策權

②民主制的需求促進了雅典雄辯術的發展

③公民在演説誘導下做出的判斷未必正確

④雅典的民主政治促進了智者學派的興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5、古羅馬《民法大全》規定:“……不得基於懷疑懲罰任何人……與其判處無罪之人,不如容許罪犯逃脱懲罰。”這反映了古羅馬民法

A、肯定證據 B、主張重罪輕罰 C、縱容犯罪 D、維護貴族利益

二、材料解析題(共4小題,第26題13分,第27題12分,第28題10分,第29題15分,共50分)

26、因地制宜地合理調整地方政府機構設置,是地方機構改革的重點。閲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夏、商、周、漢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 秦有天下……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旨 ——柳宗元《封建論》

材料三 郡縣之制,垂二千年而費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豈非理而能然哉?……郡縣這法,已在秦先。秦之所滅者六國耳,非盡滅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讀通鑑論》

材料四 伴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行政體制改革的滯後,已經嚴重阻礙了經濟體制改革。分散管理的行政機關不僅增加了改革的成本,而且扭曲了改革的方向。

(1)材料一、二、三的主要觀點。(6分)

(2)你贊同材料一、二中的哪一觀點?結合相關知識談談你的認識。(3分)

(3)據材料四並結合所學知識,説明當代中國深化地方行政機構改革的必要性。(4分)

27、閲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醒世恆言》敍述:明朝浙江淳安縣的一個小地主,依靠僕人販售油漆等物品,致富數千金,於是購置田產,居為大地主。又有蘇州王憲,出生於大地主家庭,經營一個玉器鋪,更富裕了。

材料二 《鄭氏規範》介紹,大地主鄭氏家族的條規規定:“佃人用貨幣折租。”

材料 三 《清代全史》敍述:杭州人張瀚的祖先在(明朝)成化末年購織機一張,從事紡織,忻織濘布精良,“每一下機,人爭鬻之”,因此獲利甚多,後來織機發展到二十餘張。

(1)以上材料反映明朝的什麼社會現象?(2分)

(2)以上材料提及的人物從事的經濟活動有哪幾種?(3分)

(3)這幾種經濟活動對明朝社會經濟發展各有什麼影響?(4分)

(4)哪一種經濟活動是當時社會經濟的主流?為什麼?(3分)

28、法國曆史學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學》中稱:“歷史不僅是政治史、軍事史和外交史,而且還是經濟史、人口史、技術史和習俗史;不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歷史,而且還是所有人的歷史。”閲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東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貨藥、賣卦、喝故衣、探博、飲食、剃剪、紙畫、令曲之類。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二

材料二 梨園演戲……兩準鹽務中尤為絕出。例蓄花、雅兩部,以備演唱,雅部即崑腔,花部為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腔,統謂之亂彈班。

——(清)錢泳《履園叢話》卷十二

材料三 金閶(今蘇州城西北)商賈雲集,宴會無時,戲館數十處,每日演劇。

——(清)顧公燮《消夏閒記摘抄》捲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鄰里聚談,父誡其子,兄勉其弟,多舉戲曲上之言詞事實,以為資料,與文人學子引證格言、歷史無異。

——高勞《東方雜誌•農村之娛樂》卷十四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麼?(2分)

(2)依據材料一、二、三,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戲曲發展的主要原因。(3分)

(3)材料二中的“花、雅兩部“不斷融合兼收,最終導致哪一劇種的形成?依據材料三、四概括戲曲的主要社會功能。(3分)

(4)在新史學理念的影響下,商人、戲曲及民間生活進入史學家的視野,這表明史學研究出現了怎樣的變化?(2分)

29、閲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主欲變北俗,引見羣臣。……帝曰:“無名不正,言不順,則禮樂不可興。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如此漸習,風化可新。”

材料二 諸胡乘晉亂迭據中土,極強盛者不過數十年,紛糾騰突,徒互為廢興而不足以定事。蓋華夷地勢不同,習俗亦異,統御不一,彼此不安,亦其勢然也。惟拓跋遷都平城,純用胡法控勒諸夏,故最為長久。孝文慨慕華風,力變夷俗,始遷洛邑,根本既虛,隨即崩潰,亦不過數十年,天下復還中國之舊矣。然則用夏變夷者,聖人之道也;以夷制夏者,夷狄之利也;失其利則衰,反其常則滅……

——《魏書》卷三十四《習學記言序目》

請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政策?其實施的具體措施體現了孝文帝怎樣的政治智慧,這對改革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6分)

(2)根據材料二,指出作者對孝文帝改革所持的態度並歸納其理由。你是否贊成該觀點,為什麼?(9分)

  大學聯考歷史練習題答案

一、選擇題(共50分)

題號 l 2 3 4 5 6 7 8 9 lO 11 12 13

答案 A  B  B  D  C  C  C  C  B  A  B  B  C

題號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B  A  A  B  C  B  A  C  A  D  A

26、(1)材料一認為,秦朝滅亡是由於採用了郡縣制;材料二認為,秦亡是由於秦朝的暴政激起人民反抗,而不是由於採用了郡縣制;材料三認為,郡縣制的推行是歷史的必然趨勢。(6分)

(2)贊同材料二的觀點。(1分)理由:制度創新能促進社會進步,秦朝衰亡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採用何種制度必須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2分)

(3)必要性:行政體制改革滯後,嚴重阻礙了經濟體制改革,吞食了改革紅利,扭曲了改革方向;地方部門設置不合理、多頭管理、政出多門、民眾辦事難;行政審批手續繁瑣,行政部門辦事效率低。(4分)

27、(1)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2分)

(2)經營商業活動;從事封建地租剝削;興辦手工工場。(3分)

(3)經營商業和興辦手工工場,有利於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和發展;投資田產,從事封建地租剝削,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4分)

(4)投資田產。因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佔統治地位。(3分)

28、(1)娛樂演藝場所。(2分)

(2)商業的發展,城市的繁榮,市民階層的擴大。(3分)

(3)京劇;休閒娛樂功能,社會教化功能。(3分)

(4)史學研究領域的拓寬。(2分)

29、(1)政策:漢化政策(或學説漢話措施)。(2分)政治智慧:區別對待(不同年齡人羣),減少阻力。(或答目標明確,政策靈活)(2分)作用:使政策切實可行,也減少了年齡較大的官僚貴族的反對,保證了改革順利進行。(2分)

(2)作者態度:否定態度。(2分)理由:北魏遷都平城後,以胡制夏(或用胡法統治),長治久安;遷都洛陽後,以夏變夷(或實行漢化政策),很快崩潰。(4分)

觀點一:贊同。改革不加選擇,全盤漢化,割裂了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導致日後北魏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