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第二學歷 > 自學考試

自考《旅遊概論》章節試題:旅遊者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我們經常跟試題打交道,試題是考核某種技能水平的標準。什麼樣的試題才是科學規範的試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自考《旅遊概論》章節試題:旅遊者,歡迎閲讀與收藏。

自考《旅遊概論》章節試題:旅遊者

一、填空題

1.羅馬會議指出,凡納入旅遊統計中的來訪人員統稱為“_遊客__”。它實際上也就是旅遊理論研究中所泛稱的_旅遊者__。

2.決定旅遊者需求的客觀條件包括_可自由支配的收入_和_足夠的閒暇時間_兩個。除此以外,還有其他影響因素,大致可以分為_社會方面的因素_ 和_旅遊者個人因素_兩類。

3.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大體可以分為_生理需要_、_安全需要_、_社交需要_、_受尊重的需要_和_自我實現的需要_。

4.因具體需要而產生的旅遊動機可以劃分為_身體方面的動機__、_文化方面的動機__、_人際(社會交往)方面的動機__和_地位和聲望方面的動機 __四種基本類型。

5.美國學者斯坦利·C.帕洛格提出的心理類型模式中,根據人們的個性心理特點,將其劃分為五種不同的心理類型:_自我中心型__、_近自我中心型__、_中間型__、_近多中心型__和_多中心型__。

6.按外出旅遊的目的歸屬劃分,可以把旅遊者分為以下三種類型:_消遣型旅遊者__、_差旅型旅遊__ 和_家庭和個人事務型旅遊者_。

二、不定項選擇題

1.目前我國的國際旅遊客源主要由_ABCD_構成 。

A 華僑 B 外國人 C 港澳同胞 D 台胞

2.決定旅遊者個人旅遊需求的客觀因素有_ABD_。

A 收入水平 B 餘暇時間 C 旅遊動機 D 身體能力狀況

3.嚴格地講,擁有足夠的_C __是一個人實現其旅遊需求的首要物質條件。

A 收入水平 B 家庭收入 C 可自由支配收入 D 可支配收入

4.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下列屬於受尊重需要的是_BC_。

A 情感 B 成功 C 自尊 D 食物

5.影響旅遊動機形成的個人方面因素包括_ABC_。

A 年齡 B 個人心理類型 C 性別 D 種族

三、名詞解釋

1.可支配收入: 是指個人或家庭的收入中扣除全部所納所得税之後的剩餘部分。

2.可隨意支配收入: 是指個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應納所得税、社會保障性消費、以及日常生活必須消費部分之後所餘下的收入部分。

3.閒暇時間: 指自由時間或者可隨意支配的時間。

4.旅遊動機: 一個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而決定外出旅遊的內在驅動力。

四、簡答題

1.羅馬會議如何界定應納入旅遊統計的人員?

這一界定有哪些特點?羅馬會議提出,凡納入旅遊統計中的來訪人員統稱為“遊客”。遊客包括旅遊者和短途遊覽者。這一定義的基本特點是:第一,將所有納入旅遊者統計的來訪人員稱謂為“遊客”。第二,以在訪問地的停留時間即是否在訪問地停留過夜為標準,將來訪遊客進一步劃分為停留過夜的“旅遊者”和不停留過夜的“一日遊遊客”。第三,根據來訪者的定居國或通常居住國,而不是根據所屬國籍,來界定其是否屬於應納入旅遊者統計中的遊客。第四,根據所規定的訪問目的來界定來訪者是否屬於應納入旅遊者統計中的遊客。

2.目前國際統計意義上的遊客標準是什麼?

遊客包括哪兩種,他們之間有何區別?標準:離開慣常環境,即離開常住地;在訪問地連續停留時間不超過12個月;訪問目的主要不因是通過所從事的活動從訪問地獲取報酬。遊客包括過夜遊客(旅遊者)和一日遊遊客兩種,他們之間的區別是在訪問地停留時間是否超過24小時,即是否過夜。

3.我國如何界定海外旅遊人員以及國內遊客?

海外遊客:是指來我國大陸參觀、探親、訪友、考察或從事貿易、業務、體育、宗教活動、參加會議等的外國人、華僑和港澳台同胞。國內遊客是指任何因休閒、娛樂、觀光、度假、探親訪友、就醫療養、購物、參加會議或從事經濟、文化、體育、宗教而離開長住地到我國境內其他地方訪問,連續停留時間不超過6個月,並且訪問的主要目的不是通過所從事的活動獲取報酬的人。

4.決定個人旅遊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客觀因素:足夠的可隨意支配收入、足夠的閒暇時間、其它。主觀因素:旅遊動機。

5.旅遊動機有哪些基本類型?旅遊動機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什麼?

基本類型:身體方面的動機,文化方面的動機,人際(社會交往)方面的動機,地位和聲望方面的動機。主要影響因素:(1)個人因素:個性心理、性別、年齡、文化程度、修養(2)外部因素:社會歷史條件、微社會環境條件、家庭、個人收入狀況、職業

五、論述題

1.分析馬斯洛(Maslow)需求層次説與旅遊動機的關係。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完全超出了旅遊者的範疇。社交需求,參與社會交往,取得社會承認和歸屬感的需要。可以成為旅遊動機之一,但不充分。受尊重需要。指在社交活動中受人尊敬,取得一定社會地位、榮譽和權力的需要。一個人在家時,一切均需要自理,而作為旅遊者則全程有人為你服務,可以享受到受尊重的感覺。可以成為旅遊動機之一。自我實現需要。發揮個人最大能力,實現理想與抱負的需要。有的人為了實現自我抱負或謀求自我發展而外出旅遊考察,從中獲取信息或啟示,以尋求發展機會。

如考察旅遊、會議旅遊;如駕車或徒步遊全國、全球、跨越某大洲等,以此展示其成就,實現一種自我價值,引起人們的注目。可以成為旅遊動機之一,但佔很小一部分。一般而言,人類的需要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低層次需要滿足後才追求高層次的滿足。例如,一個食不裹腹、衣不蔽體的人可能會鋌而走險而不考慮安全需要,可能會向人乞討而不考慮社會需要和受尊重需要。馬斯洛認為,一個人同時存在多種需要,但在某一特定時期每種需要的重要性並不相同。人們首先追求滿足最重要的需要,即需要結構中的主導需要,它作為一種動力推動着人們的行為。當主導需要被滿足後就會失去對人的激勵作用,人們就會轉而注意另一個相對重要的需要。需要層次越高,達到的人數就越少。因此,單靠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互還難以現代大眾化旅遊者的動機。

2. 按照旅遊目的劃分的不同旅遊者類型,各有何不同的需求特點?研究他們有什麼實際意義?

(1)消遣型旅遊者.通常具有以下特點①所佔比例最大②季節性很強③選擇自由度較大④停留時間一般較長⑤對價格較敏感(2)差旅型旅遊者。具有以下特點:①人數較少,出行次數頻繁;②沒有季節性;③選擇自由度較小;④消費較高;⑤對價格不太敏感。(3)家庭和個人事務型旅遊者。這類旅遊者的需求特點比較複雜。具有以下特點:①出行季節性較差②自費旅遊,對價格較敏感③多集中於傳統節假日④目的地和時間選擇自由度較小

3.試述斯坦利·帕洛格(Stanly Plog)提出的心理類型理論的要點並分析其認識意義。

帕洛格將人們劃分為五種不同的心理類型,自我中心型、多中心型、近自我中心型、近多中心型和中間型。參見下圖。其中處在兩個極端的心理類型分別是自我中心型和多中心型。自我中心型的人,其特點是思想謹小慎微,多憂多慮,不願冒險。在行為表現上,這一心理類型的人喜安逸、好輕鬆,不主動與陌生人交往,喜歡熟悉的氛圍和活動。多中心型的人的特點是思想開朗,興趣廣泛,富有膽量。在行為表現上,這一心理類型的人求新奇、喜刺激、好冒險、善主動,不願隨大流,喜歡與不同文化背景的陌生人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