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愛好

中國畫起源於像石、畫像磚文章

愛好1.87W

像石、畫像磚在兩漢間極為興盛。所謂畫像石,是以石為地,用刀代筆的繪畫藝術。畫像磚從製作方法到藝術風格,不完全相同。由於人們感到壁畫不能長久保存,故興起了刻石、雕磚,以期永垂不朽。這種刻畫,漢代以前的遺存現在尚未發現。西漢昭帝元鳳年間的沂山鮑宅山鳳凰畫像,算是最早的刻石。畫象石大約廢止在漢未三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已不多見。兩漢厚葬之風盛行,富貴人家迷信神仙,做不成神仙,死後仍欲享樂,便“厚資多藏,器用如生人”(《鹽鐵論·散不足論》)。 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文物多達1000多件,其中漆器就達300多件,按《鹽鐵論》所説,文杯(漆器)一具比銅杯貴十倍,而製成一個文杯,要經百人之手,製成一張屏風,要費萬人之功。滿城漢墓兩墓室出土的兩件金縷玉衣,劉勝的一件,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一個玉工十年才能完成。此外,兩個墓室的隨葬品共計2800多件,銅器、金銀器、玉石器、陶器、漆器、絲織品等應有盡有。如“長信宮燈”作成鎏金的宮女持燈形式的立體雕塑;還有“錯金薰爐”、“錯金銀鳥蟲壺”等。墓室本身結構也很宏大,沂南畫象石墓,墓門、斗拱、石柱、門額以及石礎、石枋等,全用雕刻。特別是墓室四壁,滿鋪畫像石,共計55塊,面積約數十平方米。

中國畫起源於像石、畫像磚文章

這在全國各地所發現的墓中還不是最大的。這數以千計的畫像石,是在厚葬的風氣下產生的。兩漢的石刻畫,發現地區主要在黃河流域、山東南部西部、河南南陽和四川岷江流域,以及河北、安徽、江蘇北部,這些地方都是當時的富庶之鄉。就山東及淮海地區來説,是漢高祖劉邦的家鄉,經濟上有漁鹽之利。《戰國策》記載,蘇秦為趙合縱説齊時説:“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芋、鼓瑟、畫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蹴鞠者,臨淄之途,車及車,人肩摩,連襖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山東的樂舞百戲的畫像石,正是臨淄富實的寫照。

山東的畫象石最多,總數已達1000塊以上。山東安丘漢畫像石墓,60多幅畫面,內容豐富,神話傳説,奇禽異獸,歷史故事,社會生活無一不有,表現墓主死後“極樂生活”。除現存的武氏伺、郭巨祠外,還有山東肥漢畫石像、山東沂南畫像石墓等。根據《水經注》所記,漢人李綱、朱鮋、魯峻、蔡昭、張伯雅、曹嵩、盛允、尹儉、王子雅等也有石墓。

河南南陽,四通武關,東受江淮,同時又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家鄉,皇帝常來巡幸。南陽漢畫館中陳列了南陽地區的漢畫像已達千塊之多。四川從秦移民入蜀以後,經濟繁榮,富人很多,成都可與長安媲美。因此畫像石亦很豐富。作品內容有表現“古代聖賢”孔子及72弟子的像,堯舜禪讓圖、周公輔成主圖,蒼頡造字圖。表現孝子的有曾參母、、老萊子、丁蘭、韓伯瑜、邢渠、董永、朱明、衞姬叩諫圖等故事題材。表現節婦的有樑節婦、齊義母、京師節女、無鹽醜女,樑高行、秋胡妻、魯義姑、楚真姜、李善等故事題材。另外表現俠義和忠臣賢相故事的,有曹沫劫齊桓、專諸刺王僚、荊軻刺贏政、要離刺慶忌、預讓刺趙襄、聶政刺韓王、藺相如完壁歸趙、顏淑握火、信陵君侯贏、王陵母、義士範贖、柳下惠、程嬰杵臼、景公二桃殺三士、管仲、蘇武、齊待郎等。表現功臣及其豐功偉業的,據《漢書·蘇武傳》所記,有漢宣帝劉洵甘露三年(前51年),因匈奴單于來賀,遂在麒麟閣上畫了11個功臣的肖像,以顯重視邊功之臣。

又據《漢書·二十八將傳論》所載,漢明帝在南宮雲台四壁圖畫了光武帝劉秀、王常、李通、卓茂等三十二個人的肖像。表現地主階級對農民剝削的,有河南密縣打虎亭漢墓出土的一幅收租圖,畫面右側刻畫出一座高大的倉樓,樓前有一馭者以手控馬,馬上跨一富家子弟,張弓射鳥,以防鳥來食糧。畫面上方,刻一身材肥腴,坐在方席上。席前有幾,幾側置硯和一似為食具或文具之物。在地主前一跪一立兩人,頭帶平幀,身穿長袍,跪者雙手捧物,似為記帳之簡冊,向上呈納,立者舉左手,若有所訴。地主身後還有一人,雙手前伸,作接簡冊狀。席前地上刻有粗米三堆,正待過鬥入倉。畫面下部中央,刻席一方,上置鬥,斗的上方有糧一袋,鬥左側刻有二人,運來一車糧食。一人正把糧食從車中取下,準備入倉。另一人立於鬥前,伸手作交租狀。鬥右亦刻二人,其前一人伸雙手作持袋入糧狀,另一人伸雙手立於持袋者身後,準備搬運。此人身後,又是一堆糧食和一糧袋,這正是古代“收租院”的縮影。

表現地主貴族享樂生活的,有密縣打虎亭一幅皰廚圖和飲宴圖,內畫殺雞、宰牛、釀酒、烹調的情節,婢僕擇盤進饌的圖象和宴請賓客的場面。表現娛樂的',有沂南畫像石的樂舞百戲圖,內有驚險的馬戲,豐富多彩的雜技,魚龍曼衍之類的化裝節目。在一幅畫幅中,表現數十個精彩節目,非常現實生動。小幅構圖,有表演七盤舞,或描繪巴俞舞等。洛陽出土的漢畫磚中繪有上林虎圈鬥獸圖。又有軍面戲(翻筋斗)、舞偶人戲(傀儡戲)。其他還有鳥獲扛鼎、跳丸、跳劍、走索、鑽刀圈、馬上倒立圖景,以及坐着觀舞的人,蓄養倡、伎、優伶,宴會,歌舞、吹竽、彈琴圖景。表現各種勞動的,有汲水、燒火、殺豬、宰羊、殺雞、打鴨、燒茶、煮飯。在狩獵圖中,可以看到獵人和猛獸搏鬥。

在孝堂山石刻中,有一幅在地主家堂前,四個人拉着一輛鼓車,七個人吹打雜技,前後演奏。《漢書·樑冀傳》:“當春秋佳日,冀與其妻,共同輦車,張羽蓋飾以金銀,遊觀第內,多以倡使,鳴鼓吹奏,酣慪竟路,或連繼日夜,以形娛姿。”孝堂山的石刻畫,正是這種生活的寫照。在許多豐收圖與宴樂圖中,沂甫畫像石最為出色,其左面雕着用牛車載着穀物,在打穀場上堆積着粟米以及農民用口袋運糧情形,同時,還有人坐着監視。表現宗教和神話故事的,有“虎吃女魃”打鬼儀式的大圖。表現生活技藝的,有冶煉、紡織、戈射、播種、收割、採蓮、採桑等石刻。

總之,漢畫像石、畫像磚的內容是極為廣泛的。其特點是寫實。《淮南子》中説:“尋常之處,謹毛而失貌。”高誘注:“謹細微毛,留意於小,則失其大貌。”即要抓在對象的比例動態,從大處着眼。刻畫主要講究線條,粗細交錯,變化轉折,簡樸拙質,奔放活潑為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