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愛好

平面設計美學對新中國畫的影響分析論文

愛好2.64W

【內容摘要】文章着重分析了平面設計美學對傳統中國畫在題材內容、構圖、色彩、筆墨技法、意象、肌理表現等方面的影響,論述了平面設計美學對新中國畫的表現形式所產生的創意與靈感,以及對當代國畫創作的啟迪和借鑑意義。作者認為,中國畫的發展應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不斷探索出新的藝術樣式與語言,以適應高速發展的綜合媒介傳播時代。

平面設計美學對新中國畫的影響分析論文

【關鍵詞】設計元素;新中國畫;融合

中國畫也稱國畫,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的一種中國民族傳統繪畫形式,具有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藴含着中國人的才情智慧和社會理想,它強調“以形寫神”“物我合一”“緣物寄情”,以線造型為主要特點,強調筆墨功夫,主張書法入畫,注重氣韻雙存。中國畫主要通過主題內容和藝術形式,表現出中華民族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尤其能夠反映出中國人對自然景觀、社會百態及其與之關聯的政治、經濟、文藝、宗教、哲學的獨特認識。早期的中國畫可追溯到史前的原始巖壁畫、彩陶畫以及戰國時期畫在絲織品上的帛畫。19世紀末,隨着國門打開,中國傳統繪畫領域湧入大量風格迥異的西方美術表現形式與藝術觀念,中西方文化不斷進行着交流和碰撞。近百年裏,中國畫壇名家輩出,形成了流派紛呈、多元綜合、改革創新的新局面。何謂新中國畫?筆者認為,有別於傳統中國畫的中國畫就是新中國畫。中國古代畫家大多追求精神上的超凡脱俗,故遠離塵囂、修身養性。而新中國畫雖然使用的仍然是宣紙、水墨這些傳統畫材,卻是以現代的審美觀念、審美情趣、全新的技巧技法來進行創作,表達情感。新中國畫結合了大量西方現代藝術的特點,融入平面設計美學原理,甚至是光學的原理與技巧,打破了傳統藝術表現形式的界限,部分作品弱化甚至不講求筆墨用法,而是通過色彩構成增強畫面的視覺效果。

一、題材內容與概念元素的契合表達

主題是藝術呈現的重要核心組成部分,它來源於藝術家的生活閲歷、情感交流與思想反思。好的主題表現離不開形式的選擇,中西方藝術家利用各自不同的表達方式來體現創作內容。平面設計美學中的概念元素是指對具象形體的造型認知。例如,存在於人們頭腦意念當中抽象的.點、線、面、體的概念。鈕釦,有趨向於點的概念;髮絲則感覺上趨向於線;雨傘趨向面等。同樣的畫幅和題材內容,會隨着內容數量、造型、佈局等因素的設計而變化,概念元素的趨向性也可以進行轉化。如畫家竇申清的作品《秋水長》(圖1),畫面中主體物蘆葦的單獨造型細長,趨向於線,其他若干蘆葦的形狀、方向相近並做連續有規律的反覆出現,營造出一種和諧、律動的效果,極富動感,畫面層次豐富。

二、構圖與關係元素的結合表達

中國畫中將研究和處理畫面上主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的關係稱為章法。最初提出“章法”是在書法和文學作品中,書法中的章法是指整體的篇章安排,文學中的章法則是指安排全篇章節的方法,如體勢、承轉等,後因運用筆墨進行造型的方法程式與其類似,“章法”一説被直接運用到繪畫中了。清代畫家華琳在《南宗抉祕》中説:“於通幅之留空白處,尤當審慎。”隨着西方繪畫設計理念的引入,章法通常也被稱為“構圖”,需要藝術家進行思考、組合和經營。當今新中國畫的藝術創作早已突破原來傳統的單一模式,而是結合了形式美、構成美的規律,不斷大膽嘗試新的畫面表現形式。新中國畫題材、內容在畫面上的佈局排列,依靠關係元素來決定,包括位置、方向、重心、空間等。現代畫家、教育家潘天壽在其著作《潘天壽美術文集》中提到:“如果一幅畫構圖光有大起大結,而沒有分起分結,就易於簡單冷落,如果有大起大結,又有小的起結,那麼構圖就更有變化了。”新中國畫構圖中的一大特徵是把自然界中的複雜形象,運用平面構成的設計理論和形成規律,進行分析、提煉、拆分、重組,以新的角度反映客觀現實,體現出獨特的視覺效果和深度,從而增強畫面的律動感與空間感,在形式上具備更加自由的表現空間。通常有重複性構圖、漸變性構圖、特異性構圖等多種表現形式。如畫家紀連彬的國畫作品《遠方的雲》(圖2)採用的就是漸變構圖,用層層推移的手法表現地面的起伏,而從粗到細的樹林有規律的排列,在透視上形成一種強烈的空間感,產生進深層次。

三、色彩與心理情感的結合表達

色彩是最容易被感覺的審美元素,中國古代繪畫喜用硃紅色、青色,故稱畫為“丹青”,“丹青”一詞也由此成為繪畫藝術的代稱。如今的數字化時代中,大眾的藝術思維和審美觀念發生着巨大變化。衝破文人畫“水墨至尊”的審美模式,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要求。因此,融合傳統中國畫筆墨神韻和西方現代繪畫色彩的創作精髓,逐漸成為中國畫從古典形態演變為現代形態的發展方向。當代畫家陳之佛善於構圖、設色,講究形式美感,具備紮實的傳統繪畫功力,但又不是一味地繼承傳統,而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尋求創新與發展,將西方繪畫藝術中的圖案配色方法融入筆墨之中,作品豔而不俗、淡而有味,讓人有百看不厭的舒暢感(圖3)。

四、筆墨技法

清代畫壇巨匠石濤説過:“墨授與天,筆操與人。”水墨在宣紙上的滲化而產生的墨韻肌理,不完全受人所控,而用筆則是與用筆人的思想、觀念、思維、涵養、功力、修養、胸懷等因素有關。中國畫的傳統用筆技法中有“勾、皴、點、染”四個法則,藝術家可根據不同的描述對象選擇不同的用筆技法。在新中國畫的發展過程中,不少藝術家都對傳統筆墨的新運用進行了積極嘗試。他們傳承了中國畫的筆墨特點,在物象造型時運用變異、歸納、抽象、凝練的手法,提取出適合傳統筆墨運動趨勢的幾何圖形或塊面結構,再將物象重組,使之視覺感觀整體化、系列化、韻律化。如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嘗試將西方繪畫當中的寫實表現手法融入中國傳統的筆墨當中,豐富了中國畫的視覺表現力和立體層次;20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潑墨大家張大千,便借鑑了西方抽象主義的某些表現手法,創新出獨特的潑彩畫法;徐峯、李輝等知名畫家也以其明朗清新、蒼勁樸厚的畫風,運用線條的穿插分割,表達出寧靜淡泊的傷感與懷舊的傳統風格意境。經過創新後的新中國畫筆墨沉着痛快、瀟灑淋漓,符合當下中國人的美學要求,既承載着畫家的情思,也承載着對象的形神要素,筆墨本身也因此有了神采。

五、意象的表述

中國畫的意境包含立意、詩意、情感幾方面,充分體現出藝術家情感的主觀創造性,創作過程中始終貫穿着對“氣韻”的情感創造。例如,畫家畫竹子,往往是借竹子的寓意表達自身對人生的認識並抒發情感。竹子自然美的特徵觸動了畫家的感情,引發豐富的聯想,既而借景抒情、以物託志。新中國畫中的意象,就是在對象造型的思量中製造意境。將抽象的點、線、面、體、質與色彩等要素進行組合排列,結合虛實、透視、層疊等手法,製造視覺衝突,並通過對圖形內容的凝練,捨棄“形”的因素,突出對象的本質特徵,讓觀者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裏儘量多地感受不同體量排列和視覺情感變化的刺激,使“意”生於“象”。這種衝突與碰撞,就是虛與實的組合、曲與直的組合、疏與密的組合。

六、肌理與多元材料的結合表達

20世紀以來,人們的視覺關注點漸漸從文字轉向圖像。圖像生動、鮮明、強烈的視覺衝擊,讓國人的審美情感發生了改變。肌理效果的出現,在某種意義上滿足了現代人對於繪畫審美觀念新的視覺需求。由於對繪畫材料工具與技法的選擇不同,創造出的這種自然的特殊效果,使畫面顯現出特殊而多樣的形態美。當代新國畫作品中的肌理表現手法,更注重視覺性肌理,表面雖平面,但視覺上令人感覺到凹凸感或粗糙感,技法與材料的多元結合運用,使畫面產生出不同的形式感,越是特殊的材料與工藝,越容易形成意想不到的作品效果。當代畫家敬庭堯就將傳統的筆墨與現代肌理手法相結合,既上承古代文人畫家水墨淋漓的寫意畫法,將潑墨與沒骨比襯融合,形成流美、濕潤、空明和清新的肌理效果,又將幹筆皴擦發展成為斑駁風化之痕,結合現代技巧,形成了富於厚重感、蒼茫感的特有肌理效果,既符合主題需要,又強化了作品的情韻(圖4)。

結語

中國畫是當今世界上思想、文化、藝術含量廣而深的畫種之一,其高度不單是指藝術技巧運用巧妙的高度,更是“技道合一”的藝術表現的高度。新中國畫發展到今天,已經突破了原有藝術創作的傳統單一模式,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與現代平面美學之間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現代審美感悟的介入,與東西方融合趨勢的出現,為畫面的視覺效果、思維模式、表現形式提供了更豐富的元素和發展空間。平面設計美學規律對傳統中國畫的滲透,更加強調了畫面的秩序感和趣味性,為中國畫藝術拓展了文化深度與個性化空間。

參考文獻:

[1]姜今.畫境:中國畫構圖研究[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82.

[2]郭琳.書畫藝術元素對平面設計的啟發與影響[J].美術大觀,2008(1).

[3]潘天壽.潘天壽美術文集[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

[4]楊菲.當代國畫章法中的構成意識[D].瀋陽師範大學,2009.

[5]程乃蓮.中國畫構圖形式對美術教學的啟示[J].山西教育,2006(12).

[6]王佳.肌理與意境——中國當代工筆花鳥畫中特殊技法的表現研究[D].山東建築大學,2012.

[7]薛永年.根深藴厚情真——敬庭堯畫集出版獻言[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