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愛好

簡單漂亮的端午節小報圖片

愛好2.27W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意義也是非常重大的,端午節小報你會製作嗎?下面是本站小編帶來的端午節小報圖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簡單漂亮的端午節小報圖片
  端午節小報圖片欣賞  端午節小報內容:詩意端午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是我國傳統悠久的節日。歷朝歷代,吟詠端午節的詩詞,不勝枚舉。其中大都是紀念楚國詩人屈原,或者描寫端午民風習俗的篇章。這些詩詞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古人過端午的情形。

唐朝文秀的《端陽》:“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講得是端午節流傳最廣、最多的一種起源與由來。“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峯。”這首詩滿含深情摯意,詩人為屈原的冤死深感憤懣。

張耒的《和端午》:“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此詩不僅指出端午節的起源是對屈原的懷念,而且還對屈原含冤投江深感惋惜。明朝邊貢《午日觀競渡》:“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更表達出對屈原愛國精神的崇敬之情。

賽龍舟,是端午節不可或缺的活動。“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橈。”唐代詩人張建封的《競渡歌》,廣為流傳。古時候,觀看賽龍舟的`人非常多,大家的興致十分地高漲,就連久居閨房的的婦人們也都梳洗打扮,前來觀看。詩人寥寥數筆,就將熱鬧與澎湃的競渡場面描寫得繪聲繪色,如火如荼,高潮迭起。在故鄉,還有一種習俗,就是龍舟賽出勝負後,長輩們便會爭先恐後地去剪龍鬚,然後搓成繩,系在孩子們的手腕上,祈求健康長壽。

在民間,端午節是很隆重的節日。習俗裏除了賽龍舟,更為重要的還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插艾條、掛菖蒲等。艾條插在門楣,菖蒲懸於堂中,用來避邪驅蟲。長輩還會做一些精緻的香包防病健身,掛在孩子的胸前、腰間,或者揣在口袋裏。“渚鬧漁歌響,風和解粽香。”小島上漁家歡聲笑語,水面上的徐徐清風吹得粽香縷縷。蘇東坡還以“不獨盤中見盧桔,時於粽裏得楊梅”來稱讚果脯粽子。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宋代陸游的《乙卯重五詩》瀰漫了山野農家的煙火味,將平民百姓的端午節描繪得恬淡祥和,不覺讓人誤入詩中,流連忘返。

  端午節小報資料: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説,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