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報告

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的民間傳説

英國倫敦街區的大英博物館,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它擁有250多年的歷史,藏品600多萬件。可以説,這是一座屬於全人類的文明寶庫,也是英國殖民主義的歷史見證。

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的民間傳説

源於一個人的收藏

大英博物館又稱國立歷史、考古、藝術及民俗學圖書館和博物館,是全世界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與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博物館、俄羅斯聖彼得堡博物館一起並稱世界四大博物館。然而,如此名聞世界的博物館卻起源於一個人的收藏,這個人就是漢斯·斯隆爵士。漢斯·斯隆1660年出生在英國奇裏雷鎮,他通過投資生產提煉抗瘧疾特效藥──奎寧的原料而積累了大筆財富。

斯隆酷愛收藏。有一年在到牙買加為英國總督看病途中收集了很多動植物標本。有錢以後,他買下老友威廉姆·庫爾騰的遺產,其中不乏自然標本、古代貨幣和徽章。德國醫生卡姆菲爾曾任荷蘭東印度公司駐日本長崎的醫官,藏品包括印章、繪畫和漆器等,這些來自土耳其、波斯以及中國的文物悉數被斯隆收入囊中。此外,他還收藏了文藝復興以來許多藝術大師的素描作品。他的藏品為大英博物館奠定了最初的基礎。1759年,大英博物館正式開館。最初必須是中產階級以上者方可入內參觀,這與斯隆“將藏品公之於眾”的遺願大相徑庭。隨着民眾要求參觀博物館的呼聲日益高漲,到了1805年,大英博物館才終於對外開放。

藏品背後的罪惡

大英博物館建成後,並沒有在斯隆收藏的基礎上止步不前,而是源源不斷地從世界各地引進自然標本、歷史文物和藝術品。19世紀初,博物館更是大手筆從法國人那裏收購掠奪的埃及文物。

1798年,拿破崙率遠征軍入侵埃及,帶去的考古學家在那裏發掘了很多珍貴文物,轉手賣給了在那裏的英國人。英國人將這些文物交給了大英博物館。這批文物中有埃及石雕、木乃伊、護身符和人形棺材等,而最有價值的要數羅塞塔石碑(因為發現於羅塞塔而得名)。這塊黑色花崗巖石碑高達1.12米,表面銘刻着埃及象形文字、世俗體文字和希臘文,記載公元前196年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頒佈的法令。這些文字被英國有關部門公之於眾後,法國學者商博良用了多年時間進行研究終於破譯,為一門新學科──埃及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中國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個博物館,其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3萬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

密室裏的中國奇珍

然而,上述僅僅是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曆代稀世珍寶中的一部分,另外的9/10都存放在10個藏室中,除非得到特殊許可,一般遊客是見不到的。

某些藏品,如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只有特別的專家才可獲得機會一飽眼福。《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是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專業畫家的作品之一。現在世界上只剩兩幅摹本,其一為宋人臨摹,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館中的這件摹本。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國寶級敦煌畫卷及經卷多以萬計。1856年到1932年間,多個所謂的“西方探險家”以科學考察為名深入中國西北地區達60多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獻文物。其中,尤以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和法國人伯希和在敦煌藏經洞劫掠的文物最多。敦煌藏經洞的4萬多件經書書稿中,大英博物館就藏得1.3萬件,中國現存僅三分之一。或許是因為斯坦因的“貢獻”巨大,大英博物館專門將存放中國古畫的藏室以斯坦因命名。此外,國寶級的中國波羅密佛經的最早版本、宋羅漢三彩像、宋明名畫,45卷《永樂大典》等都被大英博物館收藏。

劫後重生

大英博物館自誕生以來並非一帆風順,也曾經受過磨難與創傷。1780年,倫敦發生騷亂,由於軍隊及時進駐,大英博物館方免遭一劫。1933年,當納粹分子在德國掌權後,大英博物館管理者就預料到戰爭不可避免,於是抓緊轉移藏品。他們在諾丁漢郡找到一所寄存博物館藏品的房子。1939年8月23日,戰爭迫在眉睫,博物館職員和志願者被連夜叫起,他們冷靜從容,動作異常快捷,僅頭一天就有12噸文物被運走,到英德宣戰時,大多數藏品都已安全撤離博物館。剩下的一些文物,有的沒經包裝便裝車,有的由於體積太大不能轉移而被迫另想辦法,來自夏洛特女王島的圖騰柱乾脆被就地隱蔽在了博物館的柱廊裏面。戰爭期間,博物館共遭到七枚高爆炸彈襲擊,所幸均沒有造成大的破壞。

1941年5月10日到11日博物館受小型燃燒彈襲擊,使得博物館受到很大損傷。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大空襲過後,博物館的管理者把已轉移出去的文物二次轉移到威斯特伍德的一座礦井中,那裏的通風設備較好,也有足夠的空間。二戰結束後,大英博物館開始全面復建。藏品陸續搬回“老家”。只是由於空襲中館舍遭受了比較嚴重的破壞,許多分館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才修繕完畢,其中有兩個直到80年代才得以重新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