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報告

醫療衞生調研報告(精選15篇)

在現在社會,報告十分的重要,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寫報告很是頭疼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醫療衞生調研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醫療衞生調研報告(精選15篇)

醫療衞生調研報告 1

為了解衞生系統人才隊伍的結構、分佈情況,進一步搞好衞生系統人才資源的開發利用,充分調動本系統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醫療衞生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以推動我縣醫療衞生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滿足我縣人民羣眾的健康、醫療需求,我們對全縣醫療衞生機構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進行了一次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現將調研情況整理歸納如下:

一、基本現狀

(一)人員基本情況。xx縣衞生局有下屬縣直醫療衞生單位7個,鄉鎮衞生院14個(包括兩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衞生系統共有在編職工858人(鄉鎮衞生院281人),其中黨員 247人;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45人;主治醫師職稱143人;初級衞生技術人員383人。縣衞生局機關現有在編職工13人。

(二)人才需求情況。缺乏公共衞生、臨牀醫學骨幹,臨牀醫學中普遍缺乏內科、婦科、外科、兒科醫師,部分單位缺乏護士、檢驗師、影像師、中西藥師、麻醉師等。

二、存在問題

(一)人才隊伍結構、分佈不合理。

1、年齡結構不合理:退休人員比例太高(部分單位已超過50%);在職衞生技術人員45歲以上比例偏高,35歲以下衞生技術人員比例較低,部分醫療機構僅佔10%左右;衞生系統大部分機構人才引進工作進展緩慢。

2、素質結構不合理:包括科班人才缺乏,所調查的專業技術人才中,通過系統學習、正規院校畢業的人才缺乏,有相當部分是吸納以前本地鄉村醫生或本單位職工子女,其知識結構單一、理論水平和整體素質不高;中堅技術骨幹缺乏,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僅佔41.37%,而初級甚至無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達58.63%;高學歷人才缺乏,本科生才佔11.4%,且其中大部分是通過在職教育取得學歷。而那些中專及中專以下的人員,佔53.03%,甚至有無學歷人員49人(部隊轉業、職工家屬、後勤),他們大多為90年代引進,知識結構老化,又缺乏進取精神;

3、專業結構不合理:兩站普遍缺乏公衞醫師及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兩院及鄉鎮衞生院突出表現為缺乏臨牀、影像醫師及護士。

(二)對人才培養缺乏足夠的思想認識。人才隊伍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短期內難以出效益、出政績,以至過去一些基層單位對人才培養缺乏足夠的認識,在人才培養方面投入不足,更缺乏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諸如:部分單位雖然每年選送了一部分人員進修,但因系統性、針對性不強,進修回來後開展不了工作;人員的內部培訓學習也因缺乏系統性、長期性、針對性而效果不明顯。

(三)政府投入不足,難以保障人才隊伍建設。醫療衞生事業本質是公益性事業,但政府每年有限的下撥經費尚不能保證現有人員的工資和機構運行的需要,更談不止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四)人才引進環境不優越。由於大專院校畢業生實施自主擇業後,編制、工資、福利待遇等問題制約了人才引進,即使進來了也留不住,造成部分人才流失。有很多人才僅僅把醫院當成了他們在取得“資格證”前的一個實習基地,或者説邁向一個更高平台的跳板。

(五)人才激勵競爭機制不健全。由於醫療衞生體制的原因,醫療衞生機構缺乏激發員工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制度和措施,分配機制上,仍停留在平均主義――做好做壞一個樣;職稱方面,論資排輩、按部就班、重資質輕能力和業績。

(六)人才分流導致儲備不足。人才分流主要表現在,一部分經驗豐富的名老醫師退休;二醫療衞生行業是一個知識密集型行業,部分年輕的優秀人才被其它部門挖走;三醫療衞生行業是專業性強的行業,部分具有闖勁的人才外出高就或自主創業,而導致醫療衞生機構現有人才不足。

三、思考與對策

(一)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提高人才隊伍素質。根據現有人才隊伍情況和醫療衞生事業發展的方向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及具體實施方案,有目的、有計劃培養人才,培育衞生專業技術人才梯隊,保障衞生事業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後勁。針對結構不合理和人才斷層等問題,經過3~5年,完成現有人員的調整,通過對年輕人才的培養和外引優秀人才努力,解決人才斷層問題。具體模式可採取“外培內訓”的方式,一方面選派職業道德優秀、技術素質良好的人員參加醫科大學舉辦學習培訓班或送往上級醫院進修學習,爭取上級對口單位的技術指導(如來院講學,坐診,指導業務開展等)。另一方面,以醫學會為龍頭,各醫療機構為載體,定期自行組織業務學習,制定詳細、周密的培訓計劃,全面加強醫務人員的“三基”訓練(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專業知識的培訓。同時,制定可行性政策(即適當報銷部分學費及特許安排學習時間)鼓勵衞生技人才加強在職學歷教育,鼓勵醫務人員通過各種學歷教育方式提高學歷層次,以逐步提高醫療衞技人員的整體素質。

(二)創新人才引進機制, 優化人才隊伍結構。一是要加強對高層次人才的創新引進工作如技術骨幹或學科帶頭人的引進,協調人事、編辦、財政、衞生等相關部門共同研究制定解決優秀人才引進所涉及到的編制、待遇等方面的相關政策,每年可以考慮打破編制、身分的束縛,面向社會公開招聘部分有專業技術特長的急需專業骨幹,充實到縣直兩院工作。二是要逐年分批引進一批大專以上院校的優秀畢業生到我衞生系統工作,並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確保優秀畢業生願意到我縣工作,對自願到鄉鎮衞生院工作的醫學大專畢業生,解決編制問題,工資待遇從優;三是從民營醫療機構、企屬醫療衞生機構,甚至村衞生室引進具有資質的優秀專業技術人才以充實鄉鎮衞生院隊伍。

(三)優化人才使用環境,營造“拴心留人”氛圍。人才的流動往往受利益機制的驅動和工作、生活環境的影響,所以我們要盡力創造“拴心留人”的環境,採取措施改善現有衞生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條件,落實好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資福利待遇,儘可能地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傾注個人情感、提供發展平台,真正做到用事業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適當待遇留人,使其感到優越,看到希望,有所留戀,避免本區現有優秀衞生人才的外流。傾注情感,返聘離退休人才,對於那些確有專長和較高資質且身體健康的退休老同志我們可以把他們留下或者聘請進來繼續工作。另外對長期在鄉鎮工作的'衞生專業技術人員,享受衞生一線科技人員的工資待遇,進行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時,在堅持以業績、能力為主的評價原則下適當給予傾斜,以穩定鄉鎮衞生院隊伍。

(四)創新人才使用機制,提高人才整體效能。既要努力擴大衞生人才的擁有量,也要注重發揮人才的作用。引進競爭機制和聘用機制,對於表現突出的後備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要堅決打破論資排輩,做到評聘分開。以工作能力、業績及專業技術水平為主要依據對專業技術人員實行公開競聘上崗,使專業技術人員能上能下,易崗易薪,薪隨崗走。同時加強配套制度建設,做好落聘人員的培訓、轉崗等後續社會保障工作。在兩院之間、鄉鎮衞生院之間打破編制、身分的限制實施“橫向交流,競聘上崗”加大人才內部交流使用力度。

(五)設立人才獎勵基金,全面激勵人才。建議縣政府層面設立由政府、社會等各方面注資而形成的人才獎勵基金,專門用於對有特殊貢獻的專業技術人才的獎勵,提高專業技術人才的工作積極性、創造性,使專業技術人才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嘗試在縣直醫療衞生單位每年安排一定的經費,用於建立人才培養和獎勵的院(所)長人才獎勵基金,每年提取一定基金對重點專業、專門人員進行重點培養,如對重點專科在經費上予以傾斜,對專門人才的學術交流報銷差旅費用,對科研課題給予專項補貼,對在職學歷教育予以補助,對突出貢獻的人才、自學成才的人才、發表的學術論文第一作者予以獎勵等。

(六)建立人才庫,組織儲備人才。在摸清現有人才和急需人才的底數的基礎上,建立衞生系統人才庫,制定詳盡的人才管理辦法(包括人才的選拔、培養、使用),使人才隊伍管理工作走上科學化、規範化的道路,使衞生系統專業人才隊伍的全面建設和不斷髮展形成長效機制。

醫療衞生調研報告 2

為推動xx新區社區衞生服務體系改革,並做好區人大常委會對區政府相關工作情況的審議準備工作,彭戌蘭副主任率教科文衞工委,以家庭醫生責任制改革試點、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醫療聯合體建設、村居衞生室(服務點)建設等工作情況為重點,先後與上鋼、陸家嘴、惠南、萬祥10所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負責人座談,聽取了塘橋、濰坊、金楊、xx、康橋、大團等6所家庭醫生責任制改革試點單位的工作報告,實地調研了塘橋、濰坊等社區衞生服務中心,並與人大代表、居民代表、鄉村醫生代表等座談。

在調研中,我們對去年主任會議聽取相關議題所提出的意見和建議的整改落實情況也進行了跟蹤,各項工作得到有力推動:一是南片各鎮二元並軌改革基本完成,各項工作機制和責任分工基本明確;二是對於南北片醫療資源分佈不均衡和利用率不均衡得到充分重視,相關部門已制定具體規劃逐步改善;三是全科醫生家庭責任制改革試點工作逐步推進,各項工作流程基本形成;四是部分老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如上鋼等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等,其改造項目已列入新區衞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但同時,關於全科醫生培養機制不完善、醫技人才匱乏等瓶頸問題仍需進一步推動,現將有關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果

(一)xx新區醫療服務體系和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已基本形成。兩區合併以來,新區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建設進一步加強,城鄉間和南北的衞生資源配置差異正在逐步改善,社區衞生服務站點標準化建設基本完成,遍及全區的社區基本醫療服務網絡格局已基本形成,滿足了區域內人民羣眾的基本醫療衞生服務和基本公共衞生服務的需求。同時,社區衞生服務鎮村一體化管理,使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六位一體的服務功能不斷完善。基於健康檔案的衞生信息化建設也不斷加強,公共衞生網絡信息平台基本建成,醫療和衞生管理的網絡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使社區衞生服務逐步從“以醫療為重點”向“以健康管理為重點”轉變。

(二)區域醫療聯合體建設得到持續推進。繼xx、xx聯合體後,在陸家嘴地區(東方醫院、公利醫院與陸家嘴功能區內社區衞生服務中心)、三林地區(仁濟醫院、浦南醫院與三林功能區內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建立了醫療衞生聯合體。目前,新區正開展在xx、外xx兩個醫療聯合體內部試行醫保總額預付制度,即,在聯合體牽頭單位設立統一的醫保總額預付賬户,由牽頭單位在聯合體內部協調統籌分配醫保額度,按照“結餘留用,超支不補”的原則,探索並推廣區域醫療聯合體內實行醫保總額預付的具體方法。

(三)社區全科醫生家庭責任制改革試點逐步推進。從xx年11月開始在濰坊街道、塘橋街道、金楊新村街道、xx鎮、大團鎮、康橋鎮等六個街鎮試點開展社區全科醫生家庭責任制改革,截至今年5月31日,簽約户為21666户,簽約人數為31031人。家庭醫生責任制的服務標準與考核機制也初步形成,改革的成效初步顯現,醫生的職責更加明晰,無效醫療服務的比例有所降低,公共醫療資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百姓就診更加便利。

二、主要存在的問題

目前制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改革進一步推進的主要瓶頸體現在三個方面,即,經費不足、牀位不足、人才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經費不足。一是社區衞生經費捉襟見肘。隨着衞生改革的推進,近幾年來,出台了許多取消或降低收費項目,如藥品零加成、輸液躺椅費、婦科檢查等,特別是近期出台的基本藥品目錄,並實行全部藥品零加成等,但從xx年以來,財政的相關補貼一直沒有調整,特別是醫保的藥品零加成部分未進行補貼。而社區衞生服務機構主要從事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衞生服務,是差額事業單位,目前社區衞生服務機構的可支配收入(利潤)越來越少,大多數社區衞生服務機構的日常運轉是勉強維持,甚至有部分是負債運作。二是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醫技人員收入偏低。實行收支二條線以來,由於支出合理性標準(如績效工資標準遲遲未出台)確定難,財政撥款是按項目進行補貼,未實行收支託底,同時,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利潤率的降低,即使社區衞生服務機構的人員支出(除政策性的增資外,如車貼等)和公用支出仍按xx年改革前的水平,這導致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醫技人員的收入普遍不高,有個別衞生中心員工的收入還低於改革前的水平。三是藥品零差率改革的財政補貼不到位。據統計,從今年2月1日到4月30日,新區44家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實際發生藥品零差率應補償額為4975.89萬元,其中醫保病人藥品零差率應補償額為3790.53萬,佔應補償總量的76.18%,醫保基金未予支付;非醫保病人藥品零差率應補償額為1185.36萬元,其中688種基本藥品目錄以外藥品按規定執行零差率應補償240.1萬元,地方財政也未予支付。由於補償經費的不到位,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業務收入明顯減少,尤其是地處中心城區、業務量大且醫保份額大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更為突出,造成了為數不少的單位收支不抵,影響了基本醫療衞生服務的正常開展。

(二)牀位不足。目前,xx新區按常住人口計算的每千人口牀位數為3.36,遠低於上海市每千人口牀位數5.19的平均水平,其中,全區社區衞生服務機構核定牀位數2600張,而實際開放的牀位數3620張,由此可見核定的牀位數缺口很大。同時,隨着老齡化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大量社區衞生服務的病牀被慢性病的老年患者長期使用,如東明、周家渡、上鋼等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壓牀”率超過了70%,這進一步加劇牀位緊張的矛盾。此外,社區高端醫療服務人才和醫療服務設施十分缺乏,這與xx新區日益增長的外籍人士、境外人士醫療服務需求的矛盾不斷加劇,進而也影響了區域的綜合環境建設。

(三)人才不足。目前,xx新區每千人口衞生技術人員數為4.45人、每千人口執業醫師數為1.76人和每千人口註冊護士數為1.70人,遠低於上海市的平均水平(分別為6.81、2.51和2.72)。而這一緊缺現象越到基層矛盾越突出,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目前面臨,醫技人員大量流失和超過半數的現有鄉村醫生即將退休兩大瓶頸問題,目前呈現南片社區衞生服務中心人才向北片流動,一級醫院的人才向二三級醫院流動,二三級醫院人才向外地或國外流動的趨勢,而且流失比例不斷加大。其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近年來xx有大量的常住人口導入,使社區衞生服務的對象不斷增多。二是目前對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編制配置方案仍沿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核算方案,隨着城市人口的大量導入和人口老齡化,各基層醫療服務量急劇增大,原有的編制數已不能承載實際的醫療服務需求,導致衞生中心新招聘的醫務人員很難解決編制待遇等問題。三是社區醫療衞生人才的培養機制不成熟,醫技人才缺乏流動、培養的平台,不少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醫技人員因長期得不到學習、提高的機會而流失。

三、相關建議

(一)持續加大財政對社區衞生服務體系的投入力度。一是儘快推動對舊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改造,把上鋼等老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改造工程納入政府的實事工程項目,儘快在資金、規劃等方面做好安排。二是穩步提高醫技人員等收入和待遇,要抓緊研究和確立適應不同區域特點的人員編制標準、業績考核標準以及相應的獎懲機制,在建立綜合考察病人複診率、病人滿意率等評價狀況的平衡指標體系基礎上,提高醫技人員的收入,激勵醫技人員提高服務質量。三是加大對中醫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鼓勵和支持中醫診療服務在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普及和應用。

(二)重視社區衞生服務體系建設中街鎮的作用。一是要加強區與街鎮的聯動,如衞生服務中心的改造、村衞生室或村居衞生服務點的佈局、街鎮防保工作的規劃、家庭醫生責任制的推進、社區醫療矛盾的協調處理等,都需要建立與所在區域街鎮的合作聯動機制。二是要加快對老年人專業護理服務的需求研究,認真分析老齡化社會對社會綜合治理的影響,通過區與街鎮的聯動盤活區域內資源,在規劃和佈局上做出安排,社區通過提供老年人專業護理服務,緩解衞生服務中心老年病人壓牀嚴重的現象。

(三)加強醫技人才隊伍的建設。一是要重視對醫技人員,特別是基層第一線醫技人員的技能培訓,制定具體的、可行的培訓計劃,拓展基層醫技人員的視野,加強其專業技能的培訓。二是拓寬人才培養和使用的渠道,一方面,通過醫技人員派遣制或退休返聘等途徑,緩解醫技人員緊張的矛盾;另一方面,通過創新全科醫師准入機制、建立全科醫師助理制度等方式,既能充實全科醫生隊伍,緩解全科醫師緊缺的壓力,又能制度上給基層醫技人員提供保障。三是要不斷強化醫技人員職業道德的培養,重視醫風醫德的教育,弘揚以方厚賢、周忠良等一批優秀鄉村醫生“行醫濟世”的職業觀、道德觀。

(四)穩步推進家庭醫生責任制改革。實踐證明,家庭醫生責任制改革是社區衞生服務體系改革的主要方向,並已經得到羣眾的支持,成效初步顯現。在下一步改革的推進中,要以穩定醫生和病人關係,提高相互信任度、依存度為目標,以創新家庭醫生責任制運作模式、分配機制以及考核獎勵制度為抓手,穩步推進,既要使公共衞生服務資源的覆蓋面不斷擴大,又要注意有限的醫療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在現有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以服務質量為核心的考核體系和相關的服務標準。

(五)加強和完善醫療聯合體的建設。要繼續探索和推廣醫療聯合體的服務模式,一是要不斷深化合作內涵,構建醫技人才培養和交流的平台;二是增加服務內容、增強服務能力,特別是特色專科的服務,加強同基層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互動;三是要提高服務效率,通過開展專家門診到基層坐診等方式,為百姓提供更加便捷、可及的醫療衞生服務。

醫療衞生調研報告 3

一、醫療衞生事業發展情況

目前,全縣有各類醫療機構103個,其中縣屬醫療機構2個(縣醫院和中醫院),衞生機構5個(疾控中心、衞生監督所、婦保所、愛衞辦、農衞辦),民營專科醫院1家,鄉鎮中心衞生院3所,鄉級衞生院和分院15所,個體醫療機構22家,廠礦學校醫務室4個,村衞生室51個。在職衞生技術從業人員513人其中:執業醫師184人,執業助理醫師95人,註冊護士163人,檢驗、藥劑55人。公共衞生信息報告點176個(每個行政村、社區各設一個點),共配備了14名鄉鎮公共衞生管理員和176名村級衞生信息聯絡員。

二、農村醫療衞生事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我縣衞生工作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就發展方面來看仍存在着不少問題,主要有:

一、是衞生髮展資金不足。20XX年末全縣醫療衞生單位固定資產5125萬元,其中縣城佔92.64%,農村只佔7.36%。鄉鎮衞生院醫療設備短缺,大部分衞生院都還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的“老三件”水平,醫療用房破舊,醫療衞生服務功能不全,社區衞生服務工作開展不平衡,難以有效正常開展農民健康體檢工作和滿足農村人羣的一般醫療需求。

二、是鄉鎮衞生院技術力量薄弱。隨着新農合工作的實施,鄉鎮衞生院業務量有了較大幅度提高,呈現出醫療技術力量明顯不足。據統計,鄉(鎮)衞生院,有中專以上學歷的不到30%,70%以上無專業學歷。沒有一所鄉(鎮)衞生院能開展闌尾炎手術,有的甚至不能開展最簡單的清創縫合手術。中高級衞生技術人員缺乏,高層次、高素質人員明顯不足,醫療質量難以保證,很難吸引更多的病人就診,因而絕大部分衞生院存在以藥養醫問題。自鄉鎮衞生院體制改革後,老專業技術人員提前離開崗位,如今臨牀醫生嚴重缺乏,再加上由於資金短缺,衞生院無力安排醫務人員參加進修或接受再教育,使醫務人員失去知識更新的機會,造成知識老化問題十分突出。

三、是缺乏特色專科,競爭能力不足。由於衞生院設備陳舊,技術力量業務水平一般化,缺乏特色專科,為羣眾提供服務的項目手段不能明顯優於鄉村醫生和個體開業醫生,且鄉村醫生憑藉其身居村民之中的“地利”條件和靈活、方便、人員少、消耗低、積極性高等特點,使衞生院競爭能力不足,形成“小病找村醫,大病送醫院”的格局。

四、是衞生院存在管理水平不高問題。據調查,全縣大部分衞生院院長都是從臨牀醫務人員中選拔出來的,未接受管理知識培訓,不熟悉管理工作,經營理念和辦法缺乏,難以調動職工積極性。管理機制滯後,很難適應新形勢的需要,醫療服務運行過程中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五、是“重醫輕防”問題。長期以來,鄉鎮衞生院的“重醫輕防”現象非常嚴重。目前鄉鎮衞生院防保人員不僅數量過少,而且質量低下,使得鄉鎮衞生院防保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提供公共衞生服務本應是鄉鎮衞生院工作的重心,但是由於現行體制的原因,使得原本在功能上相互協作、相互配合的縣、鄉、村三級衞生機構逐漸轉為全面競爭的關係。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公共衞生服務無法帶來明顯收益,故被逐漸弱化,導致鄉鎮衞生“重醫輕防”現象愈演愈烈。

作為“夾心層”的鄉鎮衞生院,在醫療領域,其便利性和服務價格不及村衞生室(所),在服務質量上又難以與城區醫院匹敵,在競爭中逐漸落入下風。近年來,隨着政府對農村衞生工作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一些惠及鄉鎮衞生院的政策相繼出台,改善了鄉鎮衞生院的硬件設施,“新農合”在報銷方面向鄉鎮衞生院傾斜,另外,“十二項公共衞生工作”的開展也為其帶來了發展的契機。然而,這些政策僅僅只是“救活”鄉鎮衞生院,使他們能維持正常運轉,沒有在鄉鎮衞生院迴歸其本來定位上做出實質性貢獻,大多數鄉鎮衞生院仍然行進在“重醫輕防”的老路上。

醫療衞生調研報告 4

6月中旬,在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清榮同志的帶領下,本調研組先後深入XX、XX、XX三鄉鎮中心衞生院和部分村衞生室以及縣醫院、衞計局、醫改辦、醫保局等單位,通過實地查看、聽取彙報、座談交流等方式,對全縣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近年來,縣醫療衞生管理部門履職盡責,強化管理,健全完善縣鄉村三級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建設,全力改善人民羣眾就醫環境,不斷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基本滿足了人民羣眾的健康需求。

1、醫療服務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近年來,先後改擴建12所鄉鎮衞生院,178個村級衞生室達到“五化”標準,成立縣精神病醫院(精神衞生中心),新建縣醫院住院大樓。縣醫院、中醫院建立了“名醫堂”、“養生堂”和“知名中醫工作室”,17個鄉鎮衞生院建起“國醫堂”。社會力量辦成綜合醫院3家,在建醫養融合醫療機構1家。縣醫院4個臨牀科室、縣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申報創建市級甲類臨牀重點專科,鄉鎮衞生院1個鍼灸科和5個放射影像科申報創建市級乙類重點專科。組建120急救指揮中心,縣醫院完成介入診療中心建設。按照“以大帶小,以強帶弱,以城帶鄉”的思路,依託縣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帶動17個鄉鎮衞生院,組建3個醫療聯合體。全縣構建起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衞生院為骨幹、村衞生室為基礎的城鄉醫療衞生服務體系。

2、衞生應急體系建設全面加強。衞生應急法制、體制、機制和預案體系建設不斷推進和完善,衞生應急管理能力和突發公共事件衞生應對能力不斷提高。甲、乙類傳染病發病水平態勢平穩,未發生重大傳染病流行,遏制了艾滋病蔓延勢頭,實現了國家免疫規劃跨越式發展,預防傳染性疾病發病率顯著下降,法定傳染病報告率、及時率及突發公共衞生事件處置率100%,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100%。

3、計生服務管理水平逐步提升。構建了全方位工作網絡、全覆蓋利益導向、全域信息化建設、全過程依法管理、全參與公共服務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五全”工作體系,積極落實“全面二孩”政策,嚴格執行計劃生育“一票否決”制,全面兑現計生獎扶政策,高質量完成省、市下達的人口責任目標,為縣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營造了良好的人口環境。

4、醫藥衞生體制改革穩妥推進。擴大基本藥物品種,並全部納入新農合和醫保報銷範疇,醫療機構基本藥物配備率、上網採購率、使用率、零差率政策執行到位率均達到100%。深入開展過度醫療等十大專項整治行動,有效遏制了“大處方”、“大檢查”等行為,羣眾“看病貴”問題的到有效解決。各級醫療機構均成立了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領導小組,組建了分級診療科,完善了二級醫療機構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機制,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0%以上。

5、健康扶貧工程實施精準有效。各醫療機構按照“精準識別、跟蹤幫扶、精準脱貧”的要求,積極實施精準式醫療救助。一是設立精準扶貧對象服務窗口,公開承諾、公示、宣傳脱貧攻堅醫療救助各類優惠政策。對貧困户需要住院的,免收門診診療費,減免10%的急救服務費,住院治療在新農合報銷後自付部分給予5%減免。二是嚴格把握入院指徵,規範醫療服務行為,在服務中做到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合理治療、按標準收費,按規定核銷,控制貧困户住院自付費用。三是對扶貧對象實施“一對一”服務,隨時掌握動態,對重點人羣開展面對面、個體化健康教育,通過前期的預防保健和後期的健康指導,力促其不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四是堅持集中幫扶與定期幫扶相結合,定期瞭解貧困户實際情況,跟進健康扶貧措施,確保貧困户如期脱貧。自健康扶貧工程實施以來,精準鎖定因病致貧返貧對象6533户19588人,建立了貧困人口精準扶貧醫療救助大數據庫,認真開展醫療保障提升、住院就診減負、醫保結算便捷、公共衞生強化、服務體系建設“五大行動”。截止5月底,全縣鄉鎮衞生院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減免門診費1.43萬元、住院費114.73萬元,其他費用4.41萬元;縣醫院減免住院費200餘萬元,全縣累計減免費用320.55餘萬元。

二、存在的突出問題

雖然我縣在深化醫療衞生體制改革、加快推進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但同“構建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密切協作的整合型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衞生制度,保障人民羣眾健康水平持續提升的迫切要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醫療衞生調研報告 5

一、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總體情況

肥西縣是安徽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第一批試點縣之一,自11月1日正式實施,已運行近五年時間。經過幾年的探索,我縣初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補償政策逐步完善,補償水平逐步提高,報銷程序逐步簡化,監管能力逐步加強,資金使用合理安全,農民信任度明顯提高,農民參合積極性不斷提高。全縣新農合參合率由的81%上升至的95%。-,全縣新農合資金支出9751萬元,其中統籌資金支出9029萬元,補償186818人次。統籌資金支出包括住院補償7836萬元,住院分娩補償551萬元,慢性病補償154萬元,村衞生站觀察治療(門診統籌)補償488萬元。統籌資金使用率平均為90%,受益率平均為7%,補償比平均為30%。我縣共有690257位農民參加新農合,1-6月,新農合資金支出2605萬元,其中統籌資金支出2364萬元,補償35400人次,家庭賬户支出241萬元。新農合的實施,有效地減輕了農民的醫療費用負擔,緩解了廣大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我縣榮獲“全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先進縣”稱號。

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主要做法

(一)加強領導,保障新農合順利推進。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關係全縣70多萬農民羣眾健康權益和長遠利益的一件大事。縣委、縣政府對此十分重視,把新農合工作列入政府年度目標管理考核重要內容。縣分別成立了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和監督委員會,委員會主任由縣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擔任。縣成立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衞生局,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負責全縣新農合日常管理工作。各鄉鎮相應成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領導組及其辦公室,合管辦設在鄉鎮衞生院,辦公室主任由衞生院長兼任,每鄉鎮安排1名專職經辦人員和1名兼職財會人員負責新農合的審核、報批、兑現、記賬等工作。試點過程中,我縣經辦機構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經辦人員業務素質和工作水平不斷提高,能夠滿足新農合工作需要。

(二)封閉運行,確保資金安全使用。我縣對新農合資金的籌集、管理和使用各個環節嚴格把關,堅持資金封閉運行,保證了資金使用的安全、合理。強化資金籌集。我縣農民入保金的籌集由各鄉鎮人民政府負責,衞生部門配合,收繳入保金時,由鄉鎮合管辦開出專用收款收據,登記發放《合作醫療證》,填寫參合農民登記表。各鄉鎮合管辦在本鄉鎮金融機構設立新農合專用賬户,收取的入保金及時存入專用賬户,在籌資結束後全部匯入縣新農合資金財政專户,與縣合管辦辦理結算手續。今年3月底,我縣順利完成二次籌資工作,新農合籌資總額提高到每人100元。嚴格資金管理。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實行以縣為單位統一管理,設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財政專户,由縣財政局管理,新農合基金專户存儲,專款專用。基金支出需縣衞生局和縣財政局共同審批方可撥付,縣合管辦將每批補償人數及金額製成報表,報衞生局和財政局審批,審批後,資金由收入户轉入支出户,縣合管辦將資金從支出户撥付給各鄉鎮合管辦或定點醫療機構,做到收支分離、管用分開,保證了資金的封閉安全運行。

(三)適時調整政策,逐步完善新農合制度。我縣在新農合制度的推進過程中,針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適時對相關政策進行調整完善。,將農村部分常見慢性病、村衞生站觀察治療費用納入新農合補償範圍;,將起報線由300元降至200元、封頂線由1萬元提高至3萬元。,實行縣內定點醫療機構直接結算,全面提高報銷比例;,籌資標準由原來的50元提高到100元,我縣新農合政策作了較大調整,取消家庭賬户,提高報銷比例,擴大慢病病種,將新農合基金劃分為住院統籌基金和門診統籌基金兩部分,分別為人均80元和人均20元,推行門診統籌。參合農民年最高補償封頂線提高到5萬元。通過不斷調整,新農合政策逐步完善,資金效用得到充分發揮,參合農民受益面逐步擴大。

(四)優化辦理程序,方便參合農民就醫補償。在方便羣眾就診方面,參合農民小病可以就近在村衞生站治療,並可以獲得一定補償,做到小病不出村;在縣內就診不受級別限制,參合農民可以任意選擇一家定點醫療機構就診,無須辦理轉診手續;到縣外就診只需在鄉鎮合管辦辦理登記手續即可,辦理轉診手續時,鄉鎮合管辦以一封信的形式書面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在費用報銷方面,在縣外醫療機構就診的,參合農民出院後將報銷材料交到鄉鎮合管辦,由鄉鎮合管辦直接給予補償。參合農民在本縣定點醫療機構發生的住院費用,出院時與定點醫療機構直接結算補償費用,當場審核並兑現補償金,實現了零距離、零時限補償。

(五)推行門診統籌,擴大參合農民受益面。從開始,我縣充分發揮鄉村衞生服務管理一體化的作用,實行鄉村一體化與新農合工作有機結合,將村衞生站作為鄉鎮定點醫療機構的派出機構,參合農民患病在村衞生站觀察治療可以獲得20%的補償。5月起,我縣全面推行門診統籌,即按照人均20元標準從新農合基金中提取門診統籌基金,用於補償門診費用,單次門診費用補償封頂額為10元,門診統籌基金支付實行“預算包乾、超支不補、結餘滾存使用”的辦法,以控制醫療費用,保證門診統籌基金安全。

(六)實行全程監管,嚴格控制醫

療費用。在新農合運行過程中,在着力做好服務的同時,加強對各個環節的監管。一是實行身份核實,防止冒名住院。參合農民住院治療時,需攜帶《醫療證》、《身份證》,由經治醫生和合作醫療經辦人員共同查驗,防止發生冒名頂替。二是現場核查,加強日常監管。由縣合管辦每月安排一定時間抽取部分報銷材料與醫療機構原始材料進行核對,並通過電話和明查暗訪等形式,對報銷情況進行調查。三是提高管理手段,防範虛假票據。,全縣各定點醫療機構全部安裝醫院管理信息系統,所有醫療收費全部實行微機化管理,有效地堵塞了因票據而出現的弄虛作假漏洞。四是實行三級公示、加強事後監督。每批新農合補償情況都在縣鄉村三級進行公示,社會各方可以通過公示來監督補償情況。五是建章立制,明確處理辦法。制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辦法》,對相關人員和單位違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行為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處理規定。六是定期考核,明確獎懲。制定了定點醫療機構考核標準,每季度考核1次,將考核結果與10%管理保證金掛鈎。七是多管齊下,控制醫療費用。包括推行單病種限額收費,限定藥品目錄和診療項目,核定住院次均費用和住院人次,建立病歷和處方評審制度的,通過多種措施,嚴格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

三、取得的成效和經驗

幾年來的工作表明,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較為平穩,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表現為:一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建立。通過對參保農民直接補償,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保護了農村勞動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二是新農合政策逐步深入人心。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以及隨着越來越多的參保農民得到實惠,新農合工作得到農民的信任和支持,參合積極性明顯提高。三是各項政策得到進一步完善,基本建立了一套成熟的補償機制和運行機制。四是新農合管理體制基本確立。新農合經辦機構管理水平和辦事能力得到加強,能夠適應新農合工作需要。通過我縣幾年來的實施,我們體會到:一是黨委政府的重視和多部門配合是做好新農合工作的基礎。二是廣大農民的積極參與是做好新農合工作的關鍵。三是健全的醫療衞生服務體系是做好新農合工作的保障,新農合工作須與農村衞生體制改革共同推進。

四、存在問題

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雖取得一定成績,但也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還未建立有效、便捷、穩定的籌資機制。雖然籌資難度大大減小,但籌資工作量仍然較大,籌資成本高。二是縣級以上醫療機構難以監管。我縣新農合基金支出近一半用於補償在縣外醫療機構發生的費用,但受隸屬關係的制約,我縣對縣級以上醫療機構不能實施有效監管。三是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和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五、建議

(一)探索符合政策和農村實際的農民參合籌資機制。加強相關政策調研,在堅持農民自願的基礎上,多途徑探索符合國家政策、符合農民意願、符合農村實際、簡便易行的參合農民個人籌資機制。如試行參合農民委託農村金融機構或村民委員會代繳,也可以由政府委託村委會代辦、由參合農民自己主動繳納,或是一次籌資,多年使用等。

(二)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加強對各級定點醫療機構監管,加大醫療費用控制力度,完善單病種限額收費管理,從嚴核定各定點醫療機構的住院人次和次均住院費用,嚴格控制醫藥費用,降低農民負擔,減少新農合基金不必要支出,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另外,要完善病歷與處方評價制度,定期抽取定點醫療機構病歷和處方,由新農合專家委員會集中對其評價,進一步規範醫療服務行為。

(三)適應職業化、專業化要求,加強管辦體系建設。按照職業化、專業化的要求,繼續加強各級管辦隊伍的能力培訓,着力提高管辦人員的整體素質。加快新農合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設,在現有的基礎上,開發新農合管理軟件,並與醫院管理系統對接,改善管理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四)提高農村基層衞生機構服務能力。加強農村衞生機構建設,對於引導農民在基層就近就醫、促進新農合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繼續加強鄉鎮衞生院的配套建設和合格衞生站的'建設,重點培訓好鄉、村兩級衞生人員,提升農村衞生服務的整體能力和水平。

對縣城218家餐飲單位、71家食堂進行486家次的全面監督檢查,取締38家,當場處罰案件80起,立案查處13起,罰沒款1.8萬元。縣城持衞生許可證經營的餐飲單位達201家,持證率92.5%;建立原料進貨索證的餐飲單位和食堂261家,比例達90%;289家餐飲單位和食堂銷售使用的豬肉來自定點屠宰企業,比例達100%;實施食品衞生量化分級管理100%。同時,根據《xx縣城鄉衞生監督體系建設實施意見》關於“在縣衞生監督所下設衞生監督分所”的要求,以每2--4個鄉鎮或6--12萬人口設置一個派出機構的標準,擬在、舒洪、新建、直屬設置四個衞生監督分所。目前衞生監督分所已正式成立,進一步推動衞生監督向農村的延伸。

(四)以母嬰健康工程為抓手,婦幼保健工作不斷深入。積極實施“母嬰健康工程”、“婦女健康促進工程”,大力開展婦女病普查、圍產期保健、婚前醫學檢查、新生兒疾病篩查、聽力篩查和“三項監測”等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全縣婦女兒童的健康水平和新生兒素質。在新農合體檢中推開對農村婦女病的免費普查工作,達到省廳要求的80%檢查率。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2.35%,高危孕婦縣級篩查率86%,婦女病查治率2.12%,婚前保健諮詢率85%,產前篩查率19%,新生兒疾病篩查率91%,新生兒聽力篩查率60%。

(五)以創省級文明縣城為載體,農村生活環境得到一定改善。進一步鞏固“創衞”成果,深入開展衞生鎮、村、户和衞生先進單位創建活動,推動愛國衞生向縱深發展;全面鞏固滅蟑成果,今年10月順利通過市愛衞辦“滅蟑先進城區”的複查;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開展“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繼續深入開展農村改水、改廁工作,提高農村自來水受益率、衞生廁所普及率、糞便無害化處理率,努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的整體健康水平。

二、農村公共衞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一)財政投入不足,制約了農村衞生事業的發展。一是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鄉鎮衞生院由於缺乏必要的投入,醫療器械短缺、設備簡陋、老化問題相當普遍,離農民健康需求還有一定的距離。二是衞生院負擔重,農村衞生人員工資待遇低。由於設備簡陋,醫療水平上不去,導致衞生院普遍效益差,職工收入低。

(二)農村衞生技術人才較為缺乏,結構不合理。就整體而言,我縣衞生技術隊伍存在總量不足、素質不高、隊伍不穩等問題。從人員結構看,鄉鎮衞生院多以中專畢業的衞生技術人員為主,缺少大專以上層次的衞生技術人員。其業務素質普遍較低,受到多種因素制約:一方面,在崗人員業務深造的機會少,醫療水平難以提高;另一方面,鄉村衞生院基礎設施薄弱,條件差,待遇低,不僅缺乏吸引人才的優惠條件,連職工的正常工資都無法保證,難以留住高素質人才,一些如外科、婦科、放射、檢驗、b超等短缺專業的人才更為缺乏。

(三)農村衞生條件普遍較差,廣大羣眾衞生防病意識不強。由於我縣經濟水平總體不高,村集體經濟薄弱,用於改善村莊環境、保障羣眾生活安全的基礎設施投入十分有限。截止20xx年底,全縣自來水普及率雖已達到81.62%,但絕大多數供水點均未實行常規消毒;衞生廁所普及率雖已達到80.2%,但大多數沒有三格式化糞池,糞便無害化處理率低。另外廣大羣眾受經濟條件、文化水平及傳統觀念的影響,衞生意識淡薄,對常見傳染病和羣體性食物中毒的預防措施知曉少,生活習慣普遍較差,喝生水、吃醃製食品、熟食生吃等現象十分普遍,“不乾不淨、吃了沒病”觀念嚴重,“小病能拖則拖、大病能捱就捱”,及時就診率低。種種問題的存在,一旦有傳染源出現,極易造成疾病暴發和流行。

三、進一步加強我縣公共衞生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根據農村衞生事業要與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原則,以及建立起符合xx報告中關於“全民醫療總覆蓋”的要求,必須採取切實措施,進一步加強我縣農村的公共衞生建設。

(一)堅持科學發展,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大力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加快社會發展。就衞生事業而言,要進一步加大政府對衞生事業的投入,努力加快我縣公共衞生體系建設,儘快建成覆蓋城鄉、功能完善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衞生監督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要切實加強農村衞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縣政府應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逐步加大對農村衞生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為建設農村衞生保健的長效防治機制提供財力保證。對於鄉鎮衞生院,也應分階段安排一定比例投資。按照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分步實施、加快進度的原則,完成好鄉(鎮)衞生院房屋設備的改造和建設任務。

(二)堅持統籌發展,努力構建疾病預防、婦幼保健和衞生監督體系建設。建立以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主體、鄉鎮衞生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為樞紐、社區衞生服務站為基礎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進一步加強婦幼保健工作,加大重點人羣的監測力度,開展婦女病普查、圍產期保健、婚前醫學檢查、新生兒疾病篩查及“三項監測”等工作。積極爭取其他衞生監督分所建立,爭取到20xx年建成以縣衞生監督所為主體、各派出機構為補充的衞生監督體系。

(三)堅持協調發展,努力解決好農民的基本醫療問題。雖然近年來我縣積極實施了農村合作醫療工作,但是大病保障型合作醫療制度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基本醫療問題,農村“有病不看、看不起病”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農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還比較突出。我縣一些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和一些嚴重疾病仍然不同程度地危害着他們的身體健康。因此,必須進一步重視和加強農村衞生工作,完善合作醫療制度,大力開展城鎮社區衞生服務,努力解決農民和城鎮居民的基本醫療問題。

(四)堅持可持續發展,努力改善農村衞生條件。要廣泛開展全民愛國衞生運動,加強農村公共衞生設施建設,整治農村環境衞生,消滅“四害”,改變“髒、亂、差”面貌,消除危害人羣的各類環境因素,改善社會公共衞生狀況,努力降低傳染病發病率,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深入開展“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採取多種形式普及疾病預防和衞生保健知識,引導和幫助農民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破除迷信,摒棄陋習,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堅持改革創新,努力解決衞生事業發展中深層次的問題。一是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公共衞生是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的重要內容,政府必須充分發揮在公共衞生領域的職能,把衞生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大投入力度,改進醫療衞生體制,逐步完善衞生監督體系,加強公共衞生事業。作為衞生行政部門其職能要逐步轉移到管理公共衞生上來,努力在嚴格行業監管、維護良好的醫療秩序、為羣眾提供基本醫療服務上見成效。二是明確創建衞生強縣工作目標,推進我縣衞生事業快速發展。按照我省衞生強省、強縣的目標和要求,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增加專業技術力量,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各項指標均要達到省廳有關要求。三是整合全縣醫療衞生資源,研究制訂科學規劃。結合我縣實際,整合現有的醫療衞生資源,研究制訂合理規劃,積極探索有效的農村衞生服務體系建設,以便更好地為農民羣眾服務。

(六)堅持因人施教,努力提高農村衞技人員綜合素質。認真落實“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衞生工程”,加快衞生院技術人才培訓進程。一是提高鄉鎮衞生院長的管理水平。農村公共衞生服務項目的實施,對衞生院院長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調動衞生院職工的積極性,如何統籌安排各項工作等,都與院長能力的好壞直接相關。二是增強衞生院職工的整體素質。認真抓好駐村聯村責任醫生輪訓工作,積極培養一批“一專多能”的複合型農村衞技人才,為全面落實農民健康工程提供技術保障。

醫療衞生調研報告 6

為切實提高常委會監督質量和水平,推動我縣基層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建設,9月23日,縣人大常委會組成視察組,在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振廣同志帶領下,對全縣基層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視察。視察組先後實地察看了魯城鎮衞生院、文峯山人民醫院、蘭陵鎮衞生院及朱堡村衞生室相關現場,並召開了座談會聽取了縣政府關於全縣基層衞生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情況彙報。現將視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堅持把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民生工作來抓,按照“找準切入點、夯實落腳點、緊扣着眼點、尋求突破點”的總體工作思路,突出重點,統籌兼顧,紮實工作,全縣衞生事業呈現出“和諧奮進、提質增速、務實創新、亮點紛呈、羣眾受益”的良好態勢。

(一)基礎建設不斷加強。全面啟動了縣人民醫院東城新院、縣中醫院整體搬遷、縣婦幼保健院病房大樓等3個縣級重大項目建設,總投資2.3億元的縣人民醫院病房大樓已投入使用,新增牀位300張。累計投入資金450萬元完成了車輞、層山、莊塢3處衞生院門診病房樓建設;磨山、大仲村、向城3處衞生院病房樓建設項目相繼動工建設。以打造整潔、舒適的就醫環境為目標,對全縣20處鄉鎮衞生院的院容院貌進行了“五化建設”,鄉鎮衞生院髒亂差形象得到明顯改善。相繼完成21處基層中醫“國醫堂”建設,實現了基層醫療機構中醫“國醫堂”全覆蓋,全縣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日趨完善。按照“一手抓評審驗收、一手抓監管鞏固,兩手抓、兩不誤、同步推進”的總體思路,完成了475處鄉村衞生一體管理村衞生室標準化、規範化建設,逐步樹立衞生第一窗口形象。深入開展了控制煙草、限制食鹽攝入、全民健身等預防性干預行動,在城區設立健康自助監測點30處,完成了泇河西岸健康步道和塔山健康主題公園的規劃和打造工作,並於6月份成功通過“省級慢病防治示範縣”考核驗收。

(二)資源整合持續優化。一是整合縣域醫療資源,通過“改善醫療服務條件、增加輔助檢查設備、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專業技術人才下沉”,實現了縣醫院、中醫院對磨山、車輞兩處鄉鎮衞生院的全方位託管。18處鄉鎮(街道、開發區)全部組建成立了計劃生育服務站,全面開展育齡婦女查環查孕、免費婦科疾病篩查、免費放置節育環、計劃生育政策諮詢等一站式服務,加快推進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服務機構資源整合。積極推進醫療資源集約化經營,卞莊衞生院探索實施了縣域內大型醫療、高新技術設備資源共享,充分發揮縣域內現有大型醫療設備和高新技術設備的社會效益,避免了重複投資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同時,堅持邊試行邊完善,魯城、金嶺、礦坑等11處鄉鎮,先後試點推行了“參合羣眾起付線外包住院”服務模式,破解羣眾“看病貴”難題的同時,引導羣眾小病不出鄉鎮,有效促進分級診療,逐步實現縣域醫療衞生資源合理利用。

(三)運行機制逐步完善。制定出台了《蘭陵縣醫師多點執業試點方案》,嚴格落實縣級醫院醫生晉升中高級職稱前到基層服務一年的規定,促進縣級醫院醫務人員向鄉鎮衞生院的流動。積極探索建立“衞生室建設標準化、鄉醫管理合同化、衞生工作經常化、督導考核常態化”的四化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定期督導評估和績效考核機制,實現了基本公共衞生工作向質量型、精細化的轉變。強力推進“監管服務常態化、聯合執法制度化、執法文書規範化”三位一體執法模式,紮實開展打擊非法行醫、“兩非”和公共場所、生活飲用水、學校衞生等綜合監督執法,全面落實綜合防治措施。對全縣475處村衞生室實行四化管理,各鄉鎮衞生院對轄區村衞生室實行所有權、人事、藥品、勞務分配等統一管理,進一步夯實了基層醫療衞生服務體系“網底”。將縣直股級醫療衞生單位和各鄉鎮衞生院資金全部納入縣衞計局核算中心賬户統一監管,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建立了“院財、局管、院用”監督管理模式,有效杜絕了醫療機構權力失控、決策失誤、行為失範。

(四)服務能力明顯提高。積極嫁接縣外優勢醫療資源,蘭陵、磨山、大仲村、文峯山、卞莊等基層醫院分別與徐州市腫瘤醫院、鐵道部第十六局中心醫院、市中醫院等上級醫院合作開辦腫瘤、腦癱、肛腸等聯合病房(專科),藉助上級醫院的技術優勢和管理服務經驗,進一步培植我縣基層醫療機構優勢學科,為轄區廣大羣眾提供就近、便捷、高水準的醫療衞生服務。以羣眾需求為導向,紮實開展了“深化優質服務、提升羣眾滿意度”活動,從“加強行業作風建設、優化服務流程、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加強藥品管理”四個方面着手,為羣眾創造更舒適的就醫環境、更便捷的'診療流程、更優質的醫療衞生服務。在醫療機構推行患者滿意度調查和出院患者回訪制度,設立了“患者隨訪中心”,不斷改進在醫療服務過程中存在的不足與問題,進一步提高了羣眾對衞生計生工作的滿意度。堅持先行先試、率先突破,設立一體管理村衞生室專用財務賬户,對全縣19處鄉鎮337個村衞生室1151名鄉村醫生工資實行了統一打卡發放,廣大鄉村醫生紮根基層、服務羣眾的積極性進一步增強。目前,全縣現有公立醫療衞生機構29處,其中縣直醫療衞生機構9處、鄉鎮衞生院20處、鄉村衞生一體化管理村衞生室475處,組建家庭醫生服務團隊85個,與25.69萬户家庭簽定了服務協議,建立居民健康檔案126.3萬份,縣、鄉、村三級衞生網絡共同承擔者全縣人民羣眾的醫療、防疫和保健任務,醫療服務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二、主要問題

近年來,雖然我縣基層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人民羣眾的生活需要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公共衞生資源分佈不平衡。縣級各種優勢醫療資源向縣直醫療機構傾斜,而鄉鎮和村兩級醫療機構醫療資源配置略顯不足,優質醫療衞生資源稀缺,醫療服務能力嚴重不足。在縣直醫療機構,排長隊掛號的現象隨處可見,醫務人員超負荷工作,而鄉鎮醫療機構則就醫人員偏少,醫患不平衡現象明顯;相當一部分基層醫療機構,由於醫務人員層次不高和醫療設備設施的缺乏,加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施以來,基層羣眾就醫觀念發生了變化,大病小病都往城區醫院跑,服務人羣逐漸減少,基層醫療設施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二)基層衞生隊伍需要加強。通過改革,雖然鄉鎮衞生院的醫技人員結構得到了優化,但依然存在關鍵崗位人員不足,高學歷、業務骨幹、農村實用中初級技術人才奇缺。部分醫療機構因編制受限而無法聘用中高級職稱專業人員,造成臨時聘用人員偏多,人員流動性大,麻醉、影像等部分專業人才缺乏。基層醫務人員年齡結構不合理,鄉鎮醫務人員普遍年齡較大,鄉村醫生呈現明顯老齡化。

(三)保障機制不夠。由於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和基本公共衞生服務補助經費未完全到位,基層醫務人員實際收入比以前明顯偏低,影響了基層醫務人員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公共衞生服務人員全員養老保險制度尚未建立,廣大鄉村醫務人員沒有基本的社會保障特別是養老保險,普遍缺乏認同感和歸宿感。鄉鎮醫保結算網絡平台技術維護人員缺乏,目前雖已完成覆蓋城鄉的醫保結算網絡平台的建設,但由於鄉鎮醫療機構缺乏技術維護人員,一旦網絡平台遇到故障,鄉鎮的醫保患者就不能方便地進行結算。

(四)“就醫難”仍是羣眾反映較多的問題。我縣三級醫療衞生服務網絡雖已初步形成,但鎮、村衞生資源比較匱乏,村級衞生室多是個體醫生轉型,服務能力參差不齊,較難滿足羣眾的看病需求。基層廣大羣眾普遍對醫療設備不足、醫務人員短缺、診療水平有限的村衞生室和鎮衞生院缺乏信任,患者湧進市縣級醫院就醫 ,結果導致大多數二級以上醫院“人滿為患、一牀難求”的局面。

  三、幾點建議

視察組認為,對我縣基層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建設中出現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歷史原因形成的遺留老問題,另一方面是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必然情況。要解決這些問題,關鍵是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和創新。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強隊伍建設,增強基層醫療衞生服務能力。要制定各項優惠政策,有計劃向社會公開招聘各類醫務人員,由政府主管部門統一管理調配,對重要崗位上的醫療技術骨幹的待遇要優先予以考慮,並積極爭取和吸收相關專業學科畢業的大學生充實進來,使人才能夠“引得進、留得住、提得高”。縣鄉兩級醫療衞生機構要有計劃地選派專業技術人員到上級單位進修學習,參加培訓和學術交流;鄉鎮衞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定期到縣以上業務單位進修學習;鄉村醫生由縣級採取集中培訓、以會代訓等方式加強培訓;鼓勵基層衞生人員參加在職學歷教育,通過考試逐步具備執業資格。要抓好醫德醫風建設,規範醫療服務行為,不斷優化執業環境和就醫環境,對長期在農村工作的鄉村醫生從待遇、進修、生活等各個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探索建立鄉村醫生養老保險制度,改善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努力營造尊重醫學科學、尊重醫務人員、尊重患者的良好社會氛圍。進一步完善醫保結算網絡平台建設,指定專人定期對鄉鎮醫療機構醫保結算網絡平台進行維護,確保結算網絡暢通無阻。

(二)加強行業管理,推進公共衞生資源的有效整合。要通過多種途徑,優化基層公共衞生服務資源的配置與利用。進一步加強對公共衞生資源的宏觀調控力度,完善區域衞生規劃,根據地理位置、原有醫療資源分佈、輻射半徑的人口、道路交通、就醫人流的走向等情況進一步科學合理地配置醫療資源。進一步加大城鄉統籌,優化整合、合理配置醫療衞生資源,完善醫療衞生服務功能和佈局,建立多層次、全覆蓋的基本醫療衞生保障體系。健全縣、鄉、村三級公共衞生服務網絡,重點完善基本醫療、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等體系,建立城區公共衞生服務機構和鄉鎮公共衞生服務機構之間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確保信息互通和資源共享。要健全社區衞生服務機構與大醫院之間的互利合作機制,加大縣直醫院定期下鄉對口支醫的工作力度,鄉鎮基層醫療機構應成為提供公共衞生服務的基礎平台,在加快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對其功能服務和公益性的宣傳,從而逐步引導基層羣眾養成“小病解決在基層,大病轉診市醫院”的就醫習慣。

(三)夯實農村基礎,切實加強基層衞生服務網絡建設。為農村培養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是當前農村衞生服務體系建設的根本。積極鼓勵醫療衞生專業人才到基層服務,逐步補充鄉鎮衞生院人員,吸納尚未就業的大中專醫學院校畢業生到村衞生室工作。加大對農村特別是偏遠山區老弱病殘人羣的巡迴診療、定期回訪力度,全面提升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的服務能力和社會認可度。切實改善農村技術骨幹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穩定農村衞生隊伍,組織城市的大中型醫療機構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建立健全農村在職衞生人員和在崗鄉村醫生學歷教育和在職培訓制度,努力提高農村衞生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加大對醫療新業務、新技術及醫學科研的扶持力度,對傳統中醫、中藥學科的實行人財物扶持和政策傾斜,推動基層醫院各學科全面進步,加強社區衞生服務的標準化信息化建設,進一步發揮中醫藥在社區衞生服務中的優勢作用。

(四)探索建立完善精神衞生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推進精神障礙救治救助,積極做好患者登記和服務管理工作,實現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疾病應急救助等制度的銜接,發揮整合效應,逐步提高精神障礙患者醫療保障水平。各類醫療衞生機構要開展醫務人員精神障礙相關知識與技能培訓,要加強對其心理諮詢機構工作人員相關知識與技能培訓,對就診或求助者中的疑似精神障礙患者及時提供就醫指導或轉診服務。將心理援助內容納入政府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組建突發事件心理危機干預隊伍,定期開展培訓和演練,發生突發事件後及時組織開展心理援助。要鼓勵社會資本舉辦精神衞生專業機構和社區康復機構,發揮其在精神衞生防治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要建立健全精神衞生專業隊伍,合理配置精神科醫師、護士、心理治療師,探索並逐步推廣康復師、社會工作師和志願者參與精神衞生服務的工作模式。

醫療衞生調研報告 7

最近,我們對我縣農村衞生工作進行了一次全面調查,從調查的情況看,我縣衞生事業近年來發展雖然較快,但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仍相當突出,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十分艱鉅。我們認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加強農村醫療衞生工作不但十分重要,而且刻不容緩。

一、我縣農村衞生改革取得的成績令人矚目

近年來,我縣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衞生工作的決定》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農村衞生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意見》精神,突出抓了農村衞生改革和發展,取得了較好成績,全縣衞生工作在困難中發展,在發展中壯大。

一是全面推進了農村衞生院體制改革。理順了鄉鎮衞生院的管理體制,人、財、物由縣衞生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從xx年7月開始,鄉鎮衞生院院長、防疫專幹、婦幼專幹的工資納入了縣財政全額撥款,確保了隊伍穩定;妥善解決了農村衞生院幹部職工的養老保險問題,解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積極穩妥地推進了人事制度改革,對鄉鎮衞生院院長、防保專幹實行競聘上崗,激活了鄉鎮衞生院的人事機制。

二是疾病預防控制和婦幼保健工作成效顯著。取得了抗擊“非典”的全面勝利,沒有出現一例非典病例和疑似病例。在抓好以“非典”、霍亂為重點的重大傳染病防治的同時,我縣進一步抓了麻風病、地方病、結核病、性病、病毒性肝炎、麻疹、流感等疾病的防治,特別是農村計劃免疫工作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繼續推進“降消”工作,提高了全縣婦幼保健水平。住院分娩率提高到85.07%,比上年提高5%,孕產婦死亡率為61.36/10萬,嬰兒死亡率為17.96‰。

三是鄉鎮衞生院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全縣25個鄉鎮均建有衞生院,其中鄉鎮衞生院21所,中心衞生院4所,鄉鎮衞生院佔地面積33961m2 ,業務用房建築面積15366m2 ,有294個村設有衞生室442個。朗江、巖頭、金子巖、王家坪衞生院新建了業務綜合樓;堡子、團河、廣坪等三個中心衞生院被列入國家和省中心衞生院建設發展項目,每個衞生院投入20萬元對房屋進行維修改造和添置設備;蒲穩、坪村、若水、巖頭等衞生院去年共投入30餘萬元維修房屋,添置設備,農村醫療衞生條件得到一定改善。

四是農村衞生網絡建設步伐加快。我縣對農村衞生機構實行分類管理,將醫療機構分為盈利性醫療機構和非盈利性醫療機構,每村設一個非盈利性醫療機構,負責本轄區的預防保健工作,將其責、權、利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強了專幹的責任心,調動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全縣農村醫療衞生網絡建設不斷完善。

二、我縣農村醫療衞生工作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

1、農村醫務人員綜合素質較低。全縣鄉鎮衞生院298名在職幹部職工中,從職稱上看,具有中級職稱、初級職稱和無職稱的人員分別為17人、219人和62人,所佔比例分別為6%、73%和21%,中級以上人才太少,無職稱人員太多,而且分佈不合理,高職稱人才主要集中在幾個中心衞生院;從學歷上看,衞生院專科、中專和無學歷人員分別是29人、187人和82人,所佔比例分別是10%、63%和27%,村衞生室中專學歷60人,大專學歷3人,無學歷人員379人;從取得執業資格上看,取得執業醫師資格和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分別是69人和67人,分別佔總人數的23%,村衞生室取得執業醫師資格的僅2人,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13人,部分醫務人員是半路出家、子承父業,村衞室基本上屬“土郎中”坐堂;從年齡層次結構上看,醫技人員的“老、中、青”搭配不合理,業務水平較高的醫技人員基本上是50歲以上的老醫生,已接近退休年齡,年輕的骨幹醫生還沒有培養起來,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

2、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一是醫療設備相當陳舊。目前大多數衞生院主要還是靠“老三件”(即體温計、聽診器、血壓計)來開展工作,已配備“大三件”(即心電圖、x光機、b超機)的為數不多,配備x光機的有10所衞生院,心電圖的9所衞生院,b超機的13所衞生院,而且絕大多數設備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購置,使用時間過長,診斷準確性差;配備其他更高檔一點設備的衞生院更是少之又少。二是房屋破損嚴重。絕大多數衞生院使用的房屋是上個世紀60至70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據統計,目前衞生院業務用房面積15366.3m2,其中危房面積達3808.6m2,佔整個用房面積的25%。還有兩個衞生院連住房都沒有(即馬鞍鎮衞生院和灑溪鄉衞生院),工作無法正常開展。

3、投入嚴重不足,農村醫療衞生單位生存舉步維艱。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衞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規定,衞生事業投入應占到當地國民生產總值的5%,而我縣僅2%左右,且呈逐年減少之勢,如20xx年財政預算為72萬元,xx年68萬元,xx年64萬元,xx年60萬元。這些資金用於防保專幹和退休人員的工資開支後,能夠用於農村衞生事業的建設資金所剩無幾。同時,由於歷史原因或內部管理不善、人員包袱重、業務量小,鄉鎮衞生院負債累累,生存十分艱難。據初步統計,全縣衞生院負債達200萬元,部分衞生院已資不抵債,其中朗江博愛衞生院、沙溪衞生院、巖頭衞生院和王家坪衞生院負債分別達34萬元、18萬元、20萬元和22萬元。目前收支略有節餘的衞生院僅有4所,收支平衡的7所,14所衞生院虧損。

4、醫療市場混亂,醫療環境較差。無證行醫、非法行醫現象突出,部分衞生院門診過多過濫,特別是農村診所使用假冒偽劣藥品、過期失效藥品等現象較普遍。由於農村地域廣,農民居住分散,衞生監督監測工作存在一定難度和漏洞。醫療市場的混亂,既對農村衞生機構造成嚴重衝擊,又直接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同時,一些部門對農村醫療衞生機構的“四亂”現象比較突出,擾亂了他們的正常經營秩序,加重了基層和羣眾的負擔。

三、加強我縣農村醫療衞生工作的對策建議

1、切實把農村醫療衞生事業擺上更加重要的位置。農村醫療衞生事關廣大人民羣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各級各部門要站在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農村醫療衞生工作的重大意義,把加快發展農村衞生事業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行動,作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擺上各級領導的重要議事日程。要把發展農村醫療衞生事業納入領導幹部任期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切實搞好規劃,落實工作措施,確保農村衞生事業長足發展。

2、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衞生體制改革。要推進衞生院人事制度改革,打破“鐵飯碗”,砸爛“鐵交椅”,大力推行公選院長制、競爭上崗制,並對院長、防保專幹繼續實行末位淘汰制管理,進一步完善院長、專幹的'業績考核機制,建立科學的考評體系,將淘汰的崗位向社會公開招聘,擇優錄取。要創新鄉鎮衞生院的經營模式,促進醫療衞生單位參與市場競爭,改變過來由政府包辦包攬的局面,並可考慮在穩定公益性營運機構的基礎上,推進農村醫療衞生單位的產權制度改革,鼓勵能人領辦鄉鎮衞生院,用市場的辦法促進鄉鎮醫療衞生機構優勝劣汰,還可考慮把村級衞生室納入鄉鎮衞生院的管理範圍,探索一體化經營模式,進一步加強衞生院對村衞生室的業務指導。要深化衞生分配製度改革,實行按崗定酬,按業績定酬,調動廣大職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動機制,推動人才資源在全縣範圍內的統一配置,保證各鄉鎮均有比例合適的技術骨幹,保證農民羣眾“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要逐步開展合作醫療、大病統籌或其它醫療保障制度,改變目前農民羣眾“小病拖、大病挨,重病才往醫院抬”的現狀,確保農民看得起病。

3、加大衞生事業投入力度,提高整體功能。據測算,初步建好全縣鄉鎮衞生院共需1651萬元,其中添置設備793台件、需資金953萬元;改擴建房屋1080m2,需資金596萬元;培訓各類衞技人員68人,需資金102萬元。解決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籌措數額這樣巨大的資金,必須多管齊下,既要調整縣鄉財政支出結構,逐步增加衞生事業費的預算比例,又要積極申報項目,爭取上級資金支持,還要大力招商引資,鼓勵能人、老闆和科研人員參與發展農村醫療衞生事業;既要突出重點,抓緊建好四個中心衞生院,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和人員配備,使其成為負責區域內醫療預防、保健的技術指導中心和緊急救護中心;要統籌兼顧,分批次地完成鄉鎮衞生院的房屋、設備、人員培訓等配套建設,完善其整體服務功能。

4、加強衞生法制建設,規範醫療服務市場。增強法制意識,切實加強衞生監管,強化醫療機構、從業人員、衞生技術應用等方面的准入管理,從源頭上規範醫療服務市場。繼續開展醫藥市場專項整治工作,堅決取締無證行醫和零售藥店坐堂行醫,糾正超範圍行醫,嚴厲打擊遊醫藥販。整頓和規範衞生院門診過多過濫的問題,一個衞生院最多隻能設1—2個門診,並實行統一管理。糾正醫藥購銷不正之風,規範藥品採購渠道,實行藥品集中招標採購,切實降低羣眾醫療成本。

5、加強人才培訓,提高醫務人員素質。要形成進修學習機制,拓寬進修學習渠道,每所衞生院每年選送1-2名素質較好的醫務人員到上級醫院或更高一級醫院進修學習,採取帶薪或自費形式到專業院校學習深造,提高業務水平。逐年安排大專以上畢業生到衞生院工作,提高衞生院醫務人員的素質,培養學科帶頭人,使農村醫務人員真正專業化、職業化,培養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農村醫療衞生技術人才。要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改進服務質量和服務態度,樹立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

醫療衞生調研報告 8

1月18日至1月23日,副市長李斌率市人大社會事業委、市府辦、市衞生局有關負責同志一行6人,赴遼寧海城、吉林蛟河學習考察醫療單位體制改革和農村社區衞生服務改革工作,感觸頗深,收穫不少。

一、基本概況。

(一)海城市進行鄉鎮衞生院產權制度改革的有關情況。

海城市地處遼寧南部、遼東半島北端,是全國縣級綜合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全市現轄4個管理區、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27個鎮、576個行政村,總面積2732平方公里,總人口111萬。改革開放以來,海城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以勇於實踐、敢為人先的膽識和氣魄,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使經濟和社會事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實行綜合體制改革前,由於整個醫療衞生都是包辦,機制僵化,經營管理不善,人浮於事,效率低下,有的衞生院甚至連工資都無法保證。為此,從1996年開始,該市本着"提高市一級、搞活鎮一級、強化村一級"的原則,對20家鄉鎮衞生院進行了產權制度改革,改制面達70%。該市的做法是:

1、深入調查研究,堅持因院施策。

改制前,該市首先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通過召開職工座談會、專家論證會等形式廣泛徵求意見,摸清底數,掌握實情,制訂詳細的實施方案,並公佈於眾。在改制過程中,由市資產評估事務所對衞生院進行清產核資與資產評估,對購買者進行資質和能力審查,確保改制的順利進行。在改制形式上,該市堅持因地制宜、因院施策,改制的20家醫療單位,競價出售12家,定向出售7家,兼併1家。

2、採取多種方式,妥善安置人員。

該市對改制前已退休的職工主要採取三種安置方法:

一是鎮府用原衞生院事業費繼續支付其退休費用;

二是衞生院及退休職工共同投保,參加社會養老保險;

三是在退休職工自願申請的情況下,發放一次性安置費。

對在職職工的安置採取雙向選擇的方式:

一是繼續在醫院工作;

二是自己開診所;

三是自謀職業。

醫院改制後,有關善後工作及債權債務由所在府統一處理。出售衞生院所得資金主要用於職工安置、為職工交納養老保險、支付退休費和償還衞生院所欠債務。

3、組建管理機構,實行醫防分設。

在鄉鎮衞生院改制前,該市就實行了醫防分離,鎮府成立了衞生管理辦公室,負責管理原來由醫療單位代管的各鎮預防保健,理順了農村預防保健的管理體制。

4、切實採取措施,強化管理服務。

在領導關係上,該市要求改制後的衞生院必須接受當地黨委的領導,服從市衞生行政部門的監督管理和業務指導;醫院的院長、副院長必須同市衞生局協商後任命,報衞生局備案。在服務功能上,要求改制後的衞生院承擔支援農村、指導基層醫療衞生工作等任務,在發生重大災害、事故、疾病流行或其他意外情況時必須服從衞生行政部門的調遣。在人員使用上,要求不得使用非衞生技術人員從事衞生技術工作,外聘衞生技術人員必須具備中級以上職稱。在醫院基本醫療保證上,要求按等級醫院基本標準設置科室和人員。同時,該市衞生局還成立了衞生執法大隊,對全市的醫療市場進行集中管理,發現問題及時查處,問題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真正做到了從"辦醫"向"管醫"的轉變。

經過改制,該市衞生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具體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衞生事業的社會化投入明顯增加。據統計,改制前三年,20所衞生院的專項投資不足100萬元,改制後僅一年,經營者就投入xx萬元,是改制前三年的9倍多。截止到20xx年末,20所衞生院固定資產總額為2739萬元,比改制前的622萬元增加了2117萬元,增幅達340%。

二是衞生技術人員素質明顯增強。20xx年底,20所衞生院具有中高級技術職稱的人才達87人,比改制前增加了60人。新引進的高中級人才主要來自鞍山和瀋陽市的大醫院。在引進人才的同時,為增強衞生院發展後勁,投資者還注重培養人才,有的送到醫學院深造,有的送到上級醫院進修。

三是醫療條件明顯改善。改制前20所衞生院基本上是大內科,外科只搞處置、縫合,不開展手術。其中,15所衞生院沒有搶救室,也沒有必要的搶救器材。改制後,各衞生院在加強內科的同時,還健全了外科、婦產科、兒科、中醫科、正骨醫科等,開設臨牀科室由原來的3個增加到11個。改制衞生院普遍設置了搶救室,配備了必要的設備和藥品,裝備了光機、B超機、心電圖機,有的還裝備了動態心電圖機、腦電圖機等設備。

四是醫療收費水平明顯降低。各改制醫院為贏得市場,增強競爭力,紛紛降低醫療收費水平,許多衞生院明碼標價或在患者入院時就承諾費用總額,使患者的醫療費用大大降低。據調查,改制前,闌尾炎手術住院費用為1500元左右,改制後,絕大多數衞生院的收費水平在700——900元之間。

五是衞生院運營質量明顯提高。20所衞生院病牀平均利用率由改制前的xx%提高到xx%,日門診量由改制前的441人次增加到644人次;20xx年總收入達到1880萬元,比改制前翻了一番。

(二)關於蛟河市推進農村社區衞生服務改革的有關情況

蛟河市地處吉林省東部,屬半山區。全市轄20個鄉鎮、258個行政村,總人口47萬,其中,農村人口xx萬。20xx年實現財政收入xx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80元,略高於全省平均水平。近年來,該市針對農村三級衞生服務網關係鬆散,鄉村醫生服務水平較低,農民看病貴、看病難等問題,積極推進農村社區衞生服務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國務院的充分肯定,副總理作了重要批示:"蛟河市黨委積極開展農村社區衞生服務改革,探索出了一條適合當地條件發展農村衞生事業的可行之路"。該市的主要做法是:

1、調整農村衞生機構佈局。打破"一村一室"的傳統格局,對原有鄉、村衞生資源重新進行合理配置,將265個村衞生室和個體診所調整為218個村級社區衞生服務站(以下簡稱服務站),均衡設置在農村人口相對集中地區,每站覆蓋人口1000——3000人。服務站受鄉鎮衞生院(以下簡稱衞生院)領導,承擔對農民的健康教育、疾病控制、婦幼保健、常見疾病和損傷的治療、康復等工作。

2、改革用人制度。由衞生院擇優錄用、統一調配進入服務站的人員,並實行全員聘任制和末位待崗制。全市先後有26名衞生院醫生充實到服務站工作,有17名業務素質不合格的鄉村醫生被解聘。

3、加強市、鄉、村三級衞生機構間的縱向合作。對鄉、村衞生機構實施衞生服務一體化管理,由衞生院全面負責服務站的業務培訓、監督與管理,實行對口幫扶、以強帶弱、強弱聯合。衞生院還拿出部分資金,為服務站統一採購藥品和一次性注射器等,對服務站給予資金支持。在組織下,服務站每月提取毛收入7%的資金,鄉鎮衞生院配套相應資金,作為農村社區衞生服務發展基金,主要用於服務站的設備購置以及農村社區衞生服務監督、管理和人員培訓等。

4、轉變服務觀念和服務模式。變坐堂行醫為上門服務,變單純醫療為預防保健與醫療相結合。服務站按照立足社區、服務農民、滿足需求、強化管理的基本要求,開展入户調查,為12 ,3萬農民建立健康檔案;實行家庭訪視制度,對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定期訪視,對孕產婦、雙向轉診轉回的患者和臨終病人隨時訪視,實行全天侯待診、電話叫診和巡診,及時對患者進行診斷與治療;開展雙向轉診服務,服務站及時將其不能診斷與治療的患者轉到衞生院,患者病情好轉後轉回服務站繼續進行治療,衞生院從醫療收入中給予服務站一定比例的提成費,真正做到便民利民。

蛟河市推行農村社區衞生服務以來,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主要表現在:

1、通過對農村衞生資源合理調配,形成了覆蓋全市的功能合理、便民利民的'農村衞生服務網絡,強化了衞生院的技術指導與管理能力,拓展了鄉、村衞生機構的服務功能,增強了競爭意識,激發了經營活力,實現了農村社區衞生服務與初級衞生保健的有機結合,保證了預防保健工作的落實。

2、通過加強服務站的基本建設、充實技術人員和24小時待診等手段,提高了服務質量,方便了農民就醫。自改革以來,該市衞生院和服務站患者就診量平均增加了近10個百分點,衞生院業務收入逐年增長,服務站直接增收達16萬元,每名鄉村醫生年收入平均增長近400元,不僅提高了社會效益,而且增加了經濟效益,穩定了鄉、村兩級醫療衞生隊伍。

3、通過實行入户訪視、雙向轉診、健康體驗等措施,不僅使農民在家中即可享受到便利的醫療衞生保健服務,而且較大幅度地降低了農民的醫療費用負擔。據不完全統計,自開展雙向轉診和多次降低藥品價格以來,農民患者大病和手術醫療費用人均每次減少150元左右,藥品費用減少20%左右。同時,由於服務站的藥品由衞生院統一採購,較好地保證了藥品質量。

二、啟示與建議。

借鑑兩地經驗,結合江都實際,我們建議,今後一個時期要着力抓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

1、學海城,在醫療衞生體制改革上求突破。

進一步確立市場化的觀念,真正把醫療作為企業來搞、項目來抓、產業來辦,加快改制轉軌的步伐。

一是力度要大。要認真貫徹落實全市醫療單位體制改革動員大會的精神,在總結楊莊、塘頭衞生院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向面上推開,力爭3月份所有鎮衞生院都拿出改制方案,年底前完成8—10家非鎮府所在地衞生院和部分鎮府所在地衞生院的改制任務。其他醫療單位也要全面實行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醫防分設工作在一季度要全部結束。

二是形式要活。堅持因地制宜,因院施策,根據醫院實際和醫院幹部職工的意願,宜股則股、宜租則租、宜賣則賣,不搞一風吹、一刀切,只要是有利於醫療事業發展、有利於醫療服務水平的提高、有利於保障職工利益的改制形式,都可以大膽地搞,大膽地試。

三是措施要實。在改制過程中,要一手抓擴面工作,一手抓醫院股權的優化和監管工作,把好院長的資格認定關和醫技人員的進口關,確保改制醫院管理的規範化。四是市場要放。在堅持《江都市醫療機構改革設置規劃》和從業人員、醫療技術應用等准入條件的基礎上,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口腔、眼、五官、鍼灸、醫療美容、急慢性病、康復等專科醫院,促進多種所有制醫療機構公平競爭,共同發展。

2、學蛟河,在農村社區衞生服務改革上求突破。

一是立足現有基礎抓鞏固。以農村初級衞生保健工作為龍頭,認真貫徹落實《江蘇省農村初級衞生保健條例》,不斷提高衞生防病、婦幼保健、健康教育、改水改廁和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水平,使農村衞生工作的基礎更加堅實牢固。

二是緊扣關鍵環節抓管理。要抓緊制定區域衞生規劃,科學構建農村衞生服務網絡。農村衞生室可以與鎮衞生院緊密掛鈎,也可直接作為鎮衞生院的下伸點,實行一體化管理。要加強培訓,提高素質。衞生行政部門和相關部門配合,統籌規劃,統一安排,加強對鄉村醫生的學歷教育,力爭用5——8年的時間完成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的轉化。採取農民羣眾民主測評和工作目標任務考核的辦法,對村衞生室工作人員實行末位淘汰制,淘汰比例每年應達到5——10%。支持與鼓勵城鎮衞生技術人員到農村工作。市、鎮兩級衞生技術人員需晉升高、中級職稱的,必須分別在鎮、村衞生機構累計工作一年以上。要加強藥品供應與使用的管理。村衞生室的藥品採購由所在鎮衞生院或防保所集中代購,允許鎮衞生院或防保所收取一定的費用,但加價率不得超過購入價的10%。要加大農村社區衞生服務投入。各鎮、各相關部門要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投入到農村社區衞生服務中去,鎮衞生院和村衞生室每年要拿出毛收入的7%作為農村社區衞生服務發展基金,主要用於農村社區衞生服務人員的業務培訓和設備購置等。市財政每年在預算內安排一定比例的定額補助經費,用於啟動和發展農村社區衞生服務。

三是優化醫療服務求實效。今年可選擇1——2個鎮進行社區衞生服務試點。在試點鎮轄區內建立農村居民健康檔案,指導慢性病患者、急性病康復期患者進行功能康復鍛鍊,並開展定期隨訪、雙向轉診等,力爭以優質的服務贏得患者,贏得市場,贏得發展的機遇和空間。

醫療衞生調研報告 9

目前,全州94所鄉鎮衞生院實行了“院長競聘制”,佔全州鄉鎮衞生院總數的74.6%,崗位責任制、全員聘用制、績效工資制、資格准入制工作已基本完成。“五制”改革的推行,衝破了舊思想的束縛,有效解決了鄉鎮衞生院發展的瓶頸問題,創出了一條全新的比較符合臨夏州農村衞生事業發展的路子。

一、“五制”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院長競聘制。在鄉鎮衞生院院長公開競聘中,各縣(市)均成立以分管領導為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的衞生院院長公開競聘領導小組,並下設辦公室、評審組、宣傳組、命題組、監督組,全面負責競聘工作。整個競聘過程包括髮布公告、報名、資格審查、筆試、治院策略演講、綜合考評、公示等7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按嚴密的程序,由紀委、組織、人事等部門組成的監督組全程監督,宣傳、廣電等部門組成的宣傳組在縣有線電視台、有線廣播適時報道,接受社會監督。同時,原任院長在競聘前一律免去職務,真正體現了人才選拔的公開、公正、公平、透明。對競聘上崗的院長管理上,實行任期目標管理,縣衞生局與競聘上崗的院長簽訂3年的聘用合同(包括6個月的試用期)。試用期滿考核不合格、年度考核不合格或任期滿後,對其院長崗位重新進行公開競聘,實現了崗位、責任、目標、管理的統一。

(二)崗位責任制。按照衞生資源“合理配置、科學調配、因事設崗、依崗定責”的原則,首先對鄉鎮衞生院服務功能、業務範圍,進行科學設崗,即中心衞生院設崗8—10人,職工10—15人;一般衞生院設崗5—8人,職工8—12人。其次按照每個崗位的工作實際,確定崗位職責和工作目標,制定崗位目標責任書,全面實行崗位目標責任制管理,避免人浮於事的現象,實現了人員有崗位、崗位有目標、考核有依據。

(三)全員聘用制。按照鄉鎮衞生院職工全員聘用制實施方案,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協商一致的原則,競爭上崗,雙向選擇。由職工個人提出申請,通過政治素質和業務技能考評、衞生院職工測評,由院長擇優聘用,被聘用人員由院長髮給聘書,聘期3年。未聘用的人員按待崗對待,待崗期限為半年,半年內待崗人員不參與醫院內部分配,待崗期滿仍未被聘用,按離崗處理。

(四)績效工資制。衞生院內部分配堅持按勞分配和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原則,以職工出勤、下鄉、技能、承擔工作量、接診人次為依據,推行“固定+浮動”的管理辦法,對鄉鎮衞生院院長根據《鄉鎮衞生院院長聘用合同》,對年度考核合格的院長其工資按現行的工資標準執行,並享受衞生院年終結餘的20%作為獎勵待遇;對考核不合格,完不成目標任務的,按照聘用合同,免去衞生院院長職務,其院長崗位面向本縣衞生系統公開競聘。對衞生院職工按照簽訂的《崗位目標管理責任書》實行量化管理,每月進行一次考核,作為職工年度考核結果,以此為依據,將職工全部工資的30%作為績效工資進行合理分配,使職工收入與技術水平、服務態度、工作實績和勞動貢獻掛鈎,拉開了分配檔次。

(五)資格准入制。自實施“五制”改革後,嚴禁非衞生技術人員進入鄉鎮衞生院工作。在職未取得執業資格的衞生技術人員,不得安排聘任到醫護崗位,不得直接參與醫護工作,限期三年內通過全國醫師執業或護士資格考試,取得資格證。新參加工作的大中專畢業生,限期三年內通過全國執業醫師或護士資格考試,三年內不得直接從事醫護工作。三年內取不到職業資格證的醫護人員暫不聘任,按照待崗對待,不享受醫院內部分配。

二、“五制”改革的成效

一是管理水平有了提升,業務範圍不斷拓展。鄉鎮衞生院的管理自主權下放到院長,工作主動性得到提高,自主創新意識明顯增強。在強化內部管理的`同時,想方設法開展新業務,拓展業務範圍,同時積極開展人員培訓和進修,使一些閒置設備全部投入使用,併發揮效益。

二是職工工作積極性提高,發展動力增強。改革前大部分衞生院業務收入低,對職工發放差額工資,自身運轉困難。實行了差額與工資績效掛鈎後,“干與不幹不一樣,幹多幹少不一樣”的思想已深入人心,職工的積極性明顯提高,敬業精神顯著增強。改革較成功的康樂縣八鬆衞生院,職工差額工資最高的達900多元,最低的只有200多元,加上固定工資,月工資最高可達1800元,充分體現了多勞多得。

三是醫療服務進一步規範,羣眾受益明顯。鄉鎮衞生院業務範圍的逐步擴展,醫療衞生服務能力的逐步增強,方便了羣眾就醫,降低了就醫費用,有效解決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醫療衞生調研報告 10

為做好民生計量工作,加強計量監管,強化計量惠民,提高全民計量意識,營造誠實守信、公平公正的和諧計量環境,切實維護人民羣眾的切身利益,同時提高我院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我院按照年初制定的走訪計劃,對10家省屬醫療衞生機構進行了走訪,現將走訪情況具體報告如下:

一、走訪基本情況

20xx年2—6月,我們按計劃走訪了10家省屬醫療機構,2月28日走訪浙江省立同德醫院,3月3日走訪浙江省人民醫院,4月6日走訪浙江省新華醫院,4月12日走訪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4月15日走訪浙江醫院,4月18日走訪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4月25日走訪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5月10日走訪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5月17日走訪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5月20日走訪浙江省中醫院。在走訪過程中,我們深入到醫療一線,與醫務工作者親切交談,觀看他們使用器具,瞭解計量方面的問題;還與醫院管理層進行溝通,聽取他們對我們服務的意見,向他們徵求改善服務、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的建議。與此同時,我們向醫院方面宣傳計量法的基礎知識,宣傳我院新增的檢測能力,向醫院方面提供血壓計、氧氣吸入器等產品的檢定規程,就規程上的各類規定做了詳細解説,使醫院方面能夠熟悉和掌握檢定規程,進一步做好產品檢測工作。我們還向醫院方面介紹我院財務方面的一些制度與規定,説明今後產品檢測費按季度結算,每一季度收費一次。整個走訪過程,關係融洽,增強了雙方的互信,為今後進一步做好產品計量檢測工作打下良好紮實的基礎,達到了走訪計劃的目的與要求。

二、醫院反饋意見

醫院方面對我院開展的走訪活動表示歡迎和感謝,對我院長期來開展的產品計量檢測工作持肯定態度,促進了他們醫院醫療工作的'開展,對提高醫院醫療質量起到積極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對我院的產品計量檢測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議和要求,經我們梳理歸納,主要有以下四項:一是產品計量檢測工作結束後,希望證書報告能及早完成,儘快送達醫院,方便他們開展工作;同時希望能將發票提前寄至醫院。二是要求我院增加檢測人員的數量,這樣能夠加快檢測速度,不影響醫院方面的工作;希望我院提高檢測質量,保證醫院的醫療水平和醫療質量;希望我院引進更先進的檢測方法,進一步提高檢測質量。三是我院能否增加業務受理點,方便路遠的客户送檢,提高檢測工作效率,減少醫院方面檢測工作的負擔。四是希望增加檢定項目,提高服務能力,比如現在枷馬刀上用的計量儀,我院還沒有這個檢定項目,他們仍需要送至上海檢定,路途遙遠很不方便。

三、改進提高要求

通過這次走訪活動,我們既看到在產品計量檢測方面所取得的成績,獲得了這些省屬醫療衞生機構的滿意,也看到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提高改進的問題。為進一步做好產品計量檢測工作,提高產品計量檢測效率和質量,改進服務態度,獲得客户滿意,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加快產品計量檢測工作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在保證產品計量檢測工作質量的基礎上,早日完成證書報告,送達醫院。檢測人員要加強與財務人員的聯繫溝通,儘快開出檢測發票,早日寄至醫院。

二是引進更先進的檢測方法,進一步提高檢測質量。我院要根據產品計量檢測工作不斷髮展的形勢需要,逐步引進更先進的檢測方法,既進一步提高檢測質量,又增強我院的檢測實力,對發展我院的業務十分有利。

三是適當增加業務受理點和檢定項目。要從方便客户的需求出發,考慮增加一些業務受理點,增加新的檢定項目。特別是增加新的檢定項目,既服務好客户,又能增加我院的經濟收入,是一舉雙贏,值得實行。

這次走訪比較成功,取得了一定成績,加深了我院與醫院方面的溝通聯繫,促進檢測工作開展。今後,我院要繼續做好走訪工作,充分了解醫院方面的業務需求與服務需求,為做好檢測工作、構建和諧檢測做出新的努力與貢獻。

醫療衞生調研報告 11

廣寧街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以為轄區居民打造更加完善的中醫藥服務功能,惠於百姓,實現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標建設中醫藥服務示範機構。中心在區衞生計生委、社管中心的領導下,對此項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積極進行創建工作的準備,召開專門的領導辦公會,現將建設工作報告如下:

一、組織結構

廣寧街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領導班子構成主任一名,副主任兩名,其中一名副主任分管醫療,對中醫工作非常熟悉瞭解。中醫科3名中醫大夫,1名推拿按摩大夫。中心下屬六個社區衞生服務站,每個站都有中醫專業人員提供中醫藥服務。其中四個站的站長為中醫大夫。中心三個家醫團隊均配備中醫科臨牀醫生,能夠給簽約居民提供具有針對性的中醫藥服務。從組織結構設立上體現中心重視中醫藥發展,為中醫藥服務示範基層醫療衞生機構提供良好的組織結構基礎。

中心不斷完善中醫藥基本工作制度,每年度認真總結中醫藥工作,探討、研究、拓展中醫藥服務發展,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作用,每年制定可行的中醫藥計劃,納入中心年度計劃,依據計劃組織實施。

二、基本條件

社區衞生服務中心中醫藥綜合服務區(中醫館)面積相對獨立,共計 平方米。設有中醫診室4個、中醫特色康復治療室(包括鍼灸理療室2個、按摩室1個、艾灸室1個)、中藥房和中藥煎藥室。外部環境、內部裝飾體現中醫藥文化特色,診區內的設施融入中醫藥元素,體現中華傳統文化風格。

配備診斷牀、聽診器、血壓計、温度計、治療推車、計算機等基本設備和鍼灸器具(包括鍼灸針、火罐、電針儀等)、頸腰椎牽引設備、超聲藥物透入、中頻低頻治療儀8種中醫診療設備。 中藥房配備中藥飲片櫃(藥鬥)、藥架(藥品櫃)、調劑台、藥戥、電 子秤、冷藏櫃等,其中中藥飲片櫃(藥鬥)結構規範合理、外觀古樸 典雅並具有防蟲蛀、防腐蝕、防潮濕等功能。中藥飲片300餘種。

三、人才隊伍

中心中醫藥相關人員共5名,其中中醫師4名,中藥師1名,其中碩士研究生2名,具備中級資格中醫類別醫師2名,外聘專家1人。中醫類別醫師佔本機構醫師比例達26%。在崗在編中醫類別醫師均接受中醫類別全科醫生崗位培訓,並考核合格。

中心注重人才培養,選送2人蔘加區級中醫藥適宜技術骨幹培訓,並開展機構內部二次培訓。

四、發展規劃

1、積極開展中醫適宜技術。廣寧中心開展中藥飲片、針法、灸法、刮痧、拔罐等10種中醫適宜技術,並配備理療儀器給居民進行全方面的綜合治療。

2、繼續發揮科普團隊作用,推進中醫藥工作。廣寧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組建了中醫科普團隊,廣泛利用廣寧中心及街道現有的場地和設備,聯合街道辦事處,確保科普宣傳工作的有效開展。每月中心至少開展1次中醫科普大講堂活動,深入新立街、東山等轄區內5個居委會和電廠等企事業單位,向社區居民傳授養生保健知識和健康生活方式技能,推廣普及八段錦傳統體育項目,宣傳中醫藥預防保健、養生調攝以及中醫藥慢性病防治和傳染病防治知識。

3、借中醫健康社區的平台,以點帶面推開社區中醫藥工作。廣寧街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在本轄區建立了中醫健康社區試點,在試點開展多種形式活動,如培養中醫家保員併發揮家保員在防病和疾病管理中的作用;開展健康教育大課堂活動;組建養生功法隊伍,傳授八段錦等養生功法;利用中醫進行體質辨識及指導;對於慢病進行中醫連續性管理,中心積極探索,穩妥推進,整合資源,發揮中醫藥特色,提供防、治、保、康、健教等全方位服務,使居民享受傳統醫學帶來的益處,為健康提供保障。

4、充分利用中醫藥科普園地。在本中心及下屬站和街道辦事處建立中醫藥科普知識宣傳欄,每季度更換1次宣傳內容。以掛圖、展板等形式普及中醫藥科學知識、傳播中醫藥文化理念。每年發放12種以上宣傳資料。

5、充分發揮中醫診療特色,每年對65歲以上老年人進行體質辨識和相應的飲食作息運動穴位保健指導;中醫藥健康管理率45%。0-36個月兒童指導中醫食療和保健穴位;中醫藥健康管理率54%。管理在冊的糖尿病、高血壓病人進行中醫辨證指導。中醫高血壓管理小組每月舉行一次中醫知識講座和相應的諮詢。20xx年底及20xx年初流感期間製備發放流感茶飲包防範流感。

五、保障機制及創新舉措

居民目前對中醫藥服務越來越認可,廣寧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為了滿足社區居民的診療需求,已經進一步完善中醫藥服務功能,加大中醫內涵建設,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了解需求,結合目前臨牀實際,積極改進,開展多種適宜技術。對於中醫診療等相關設備以“填平補齊”的原則進行配備,通過引進設備,完善服務功能,提供保障。本年度與西苑醫院合作開展了鬆齡血脈康治療低中危高血壓的`臨牀療效評價臨牀試驗課題。

全面開展社區衞生中醫藥創新工作,定期接受中醫藥適宜技術和健康教育技巧學習,按時參加北京市及石景山區的培訓,及時掌握更新專業知識,提高本單位基層醫務工作者應用中醫預防保健知識進行健康教育、科普宣傳的能力與技巧和專業技能,更好地為居民提供服務。利用北京市健康養老適宜技術培訓的契機,將中醫工作人員分批次地進行中醫適宜技術培訓。先後參加了調脊術、賀氏管針、賀氏火針、微針強通、藥管術、拍打法、刁氏脊椎病、經絡腿足療法、中醫心理學的學習。並且有幸邀請到調脊術、賀氏管針、微針強通的指導老師到我中心指導教學。將所學很好地運用到具體工作中,提升能力為社區居民解除病痛。成立北京市級和石景山區級名中醫團隊:包括北京康復醫院楊傲然團隊和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張紅團隊。先後在轄區給居民進行義診諮詢活動,受到好評。

醫療衞生調研報告 12

近年來,上栗縣醫療衞生系統通過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在基礎設施薄弱、隊伍參差不齊、多數鄉鎮衞生院瀕臨倒閉的不利條件下,一躍成為硬件設施全省一流、醫技人員業務精通、醫療收入連年翻番的農村衞生工作強縣,連續三年全市衞生系統綜合考評第一。為總結推廣經驗,破解發展難題,促進共同發展,我們對上栗縣醫療衞生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凸顯改革成效的三大亮點

基礎設施全省各縣區一流。新建的縣人民醫院建築面積2萬餘平方米,集醫技住院大樓、綜合辦公大樓和門診大樓為一體,醫療器械、設備先進,硬件設施領先全省絕大多數縣區醫院。改建後的縣中醫院交通便利、就醫方便,被省衞生廳領導譽為“發展變化最大、發展思路最清、成效最顯著、醫療環境和住院條件最好”。縣疾病控制中心規劃科學,理念先進,設施設備及人員隊伍齊全,得到省級專家的好評,是全省縣級疾控中心樣板實驗室。各鄉鎮衞生院環境舒適,設施完備,有的鄉鎮衞生院還配備了病人與醫務人員聯繫的傳呼系統。全縣88所村衞生室(所)業務用房已完成了標準化建設,正朝100所的目標邁進。

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雙贏”。全縣醫療衞生系統業務總收入從20xx年的800餘萬元增長到去年的6900萬元,今年1-8月份已經達到了5000多萬元。在業務總收入大幅增長的同時,羣眾負擔不升反降,住院人均費用和日均費用同比分別下降了21.9%和12.15%,收入結構不斷優化,醫、藥費用比例趨於合理,走出了“以藥養醫”的困境,20xx年1-8月數據顯示,藥品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僅為41%,達到了省級醫院醫藥收入比的水平,實現了“以技養醫”、“以醫養醫”的良性發展。社會效益同步增長,20xx年上栗縣人民醫院成為首批14個被省衞生廳授予“羣眾滿意醫院”的縣級醫療機構之一,20xx年縣中醫院被評為全省中醫工作先進集體,20xx年上栗縣被評為了全省創建農村衞生工作先進縣,全縣已有4所市級“農民滿意鄉鎮衞生院”,8所市級“母嬰安全衞生院”。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持“三個全省領先”。一是報銷手續之便全省領先。首創了“鄉鎮醫院直補”,實行“即醫即報”,定點醫療單位全部設立直補窗口,農民出院當日即可領取補償款;實行“限時報銷”,在縣外住院的參合農户,出院後只需將相關手續交至鄉鎮農醫所,15天內可領取報銷款(省裏的標準為20天);實行“電話預約送款”,登記了所有報銷醫藥費的參合農民的聯繫電話,對居住分散且路途遙遠的農户給予特殊照顧。二是補償比例之高全省領先。上栗縣新農合最高報銷率達70%,實際補償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1個百分點,可報銷費用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5個百分點。三是受益面之廣全省領先。結合本地實際,將住院分娩納入補償範圍,將8種門診大病納入住院補償範圍或定額補助對象,擴大了受益面,1-7月以來,受益人口達5萬多人次,總受益面列全省9個縣市區的第15位。

二、優化資源配置的“五個統一”

1、收支管理統一,集中力量辦大事。作為衞生部確定的收支兩條線管理試點縣,也是衞生部通報的試點工作先進縣,上栗縣成立了全省首家衞生系統會計核算中心,對全縣23家醫療衞生單位實行統一的收支兩條線管理。一方面,嚴格收入標準,實行一個標準收費,公開藥品價格,防止暗箱操作,需要減免的特殊困難羣體一律經過縣衞生局批准,杜絕亂收費,收人情費。另一方面,改革投入方式,改變過去“撒胡椒麪”式的資金投入方式,將有限的資金集中起來,實行“資金捆綁”使用,每年由各鄉鎮衞生院出資,籌集一至兩百萬元,分期分批建設各鄉鎮衞生院,兩至三年時間內完成了所有鄉鎮醫療機構改造。

2、人員調配統一,提高素質促交流。全縣建立了完善的專業技術人才上下流動機制,每年按照一定比例選派縣級醫院、鄉鎮衞生院的業務骨幹到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所)掛職;選拔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所)優秀業務骨幹到縣級醫院、鄉鎮衞生院跟班,有計劃、有重點地選拔學科帶頭人到市級、省級醫院進修學習。開展業務培訓提高醫務人員專業素質,設立了醫療培訓中心,每年舉辦2-3期業務培訓班,聘請省級醫院專家給醫務人員授課,今年已培訓300人次。鼓勵參加學歷教育,組織了54名鄉村醫生報名參加中醫中等學歷教育。改革人事制度,對各鄉鎮衞生院院長進行公開選拔,對普通醫務人員實行逢進必考、雙向選擇和末位淘汰制。

3、藥品採購統一,降低價格惠羣眾。推行了以政府為主導、以縣為單位的.網上集中採購,採取限價競價為主、議價為輔的方式,規範醫療機構藥品採購,保證了藥 品質量,減少了流通環節,控制了藥品的層層加價。今年1-9月,通過全品種集中採購,藥價平均降幅達到了30.36%,讓利羣眾200餘萬元。

4、設施配備統一,好鋼用在刀刃上。全縣按照中心衞生院及普通衞生院的設備配置標準,對省級下撥設備進行統一調配,為所有的鄉鎮衞生院配備“五大件”基本醫療設備,即:x光機、心電圖機、b超機、下腹部手術設備和一般檢驗設備。對村衞生室(所)則結合民生工程要求,按照診斷室、藥房、注射室、觀察室和治療室“五室分開、配套齊全”的要求,抓好村衞生室(所)標準化建設,統一購置了制度牌、科室牌和醫療設備(資料櫃、體重計、高壓消毒鍋、毀形器)。

5、操作規程統一,規範服務保質量。統一印發了臨牀診療規範,全縣衞生系統臨牀醫生人手一冊,要求嚴格按照流程操作,減少人為錯誤,提高醫療質量。統一印製了病歷,制定了獎懲措施,發現不合格病歷3次以上責令責任醫生下崗,對單位負責人誡勉談話。

三、值得借鑑的四點啟示

1、抓投入,政府支持是基礎。縣人民醫院建設投入2000多萬元,中醫院建設投入1000多萬元,疾控中心建設投入500多萬元,村衞生所(室)建設投入100萬元,加上設施購置、人員培訓等,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20xx年,全縣財政支出用於醫療衞生事業達2638萬元,佔同期財政經常性支出的6.2%,今年1-7月,用於醫療衞生事業的財政支出已達20xx萬元。除縣本級財政的直接投入外,還努力爭取了上級部門和鄉鎮、村的支持。一是以項目為載體籌集資金。積極與省、市衞生部門進行業務聯繫,取得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先後爭取了醫療衞生建設項目22個,建設項目資金近2000萬元。二是利用政策減少開支。縣級醫院、鄉鎮衞生院建設時,充分利用優惠政策,爭取土地全部劃撥,規費全部減免,節約了大量建設資金。三是同步建設節約資金。上栗縣規定,在規劃建設村委會時要規劃村衞生室(所),村衞生室(所)建設要與村委會建設同步,建成後由縣衞生局給每個衞生室(所)配套3000元,不足資金由村裏補助。在各級政府及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上栗縣醫療衞生狀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短短三四年間躋身全省農村衞生先進縣區行列,為全縣40多萬人的身體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2、樹形象,羣眾觀念是根本。上栗縣醫療衞生工作始終圍繞着一箇中心,即切實解決羣眾的實際困難,給羣眾帶來最大的實惠。一是把羣眾滿意作為第一追求。以“創建羣眾滿意醫院”活動為載體,連續幾年開展了“以病人為中心,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為主題的“醫院管理年”活動,得到了羣眾的好評,據調查,羣眾對醫療衞生工作的滿意度已經達到了90%以上。二是把羣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主動上門走訪、開展羣眾滿意度調查、發放徵求意見表、召開懇談會、建立投訴機制,廣開渠道傾聽民意,僅今年就先後召開各類座談會20餘次,登門走訪調查羣眾3000多人次,針對收集的意見和建議,先後推出10條衞生行政機關政風建設措施、15條公立醫院行風建設措施。三是把羣眾利益作為第一原則。出台“三免四減半”等一系列惠民醫療政策,對特困户、低保户、70歲以上老年人、在鄉老複員軍人、農村獨生子女及二女户等,實行“三免四減半”。三免即門診患者免交普通門診掛號費、肌肉注射費、小換藥費,四減半即住院病人的“三大常規”檢查費、胸片檢查費、普通牀位費、三級護理費等各減50%。在調研中,我們發現,羣眾觀念貫穿在上慄醫療衞生工作的每個過程、每個環節、每個時候。例如,提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時,有關負責人屢次表示希望在現有報銷比例為70%的基礎上還要繼續提高,讓農民真正享受到新農合的實惠,還談到將與民政等部門合作,降低困難羣體就醫付費門檻,特殊情況下實行“零付費”,確保無一人因病返貧,無一人因貧困有病得不到治療。

3、促改革,創新機制是關鍵。國務院《關於農村衞生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出台之後,上栗縣認真貫徹《意見》精神,對醫療衞生系統進行了管理體制改革,自20xx年11月起,將原本下放到鄉鎮的衞生院和下放到村的村衞生室(所)管理權收回 , 由縣衞生局按照職責對鄉鎮衞生院和村衞生室(所)實行機構、財務、人事的一體化管理。實踐證明,上栗縣醫療衞生事業的快速發展正是源於這次一體化管理改革。改革之前,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所)實行以地方管理為主的雙重管理體制,即人、財、物由地方管理,上級部門只進行業務指導,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縣裏管不了,鄉村管不好的局面,不少患者小病自己吃藥了事,大病 “捨近求遠”到更高一級的醫院機構治療,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所)被架空,有的已經瀕臨倒閉。面對這些問題,上栗縣堅定地推進了一體化管理改革,對全縣醫療衞生系統進行通盤考慮,實施全縣醫療系統一盤棋的發展戰略 ,開展橫向互助,鄉鎮之間調劑餘缺,互通有無,五指並拳,形成合力,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益;進行縱向聯合,縣鄉村對口管理,對口幫扶;實行一級管一級,村衞生室(所)接受鄉鎮衞生院管理,鄉鎮衞生院接受縣醫院管理;倡導一級幫一級,縣醫院對口幫扶鄉鎮衞生院,鄉鎮衞生院對口幫扶村衞生室(所)。通過橫向互助、縱向聯合,全縣醫療衞生整體水平大幅提高,在一些地方普遍 “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庭冷落”的情況下,全縣已經基本上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

4、強管理,監督制約是保障。率先實行“鄉鎮醫院直補”後,有專業人士對此表示質疑,擔心簡化手續、縮短時間會產生管理上的漏洞,造成新農合資金的跑冒漏,但上栗縣用完善的醫療衞生監督制約機制打消了有關專業人士的顧慮。縣衞生局規定,縣、鄉、村要定期公示參合農民醫藥費用補償情況,接受社會監督,並於每月5日前向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報帳,不定期對補償對象進行電話回訪。在新農合基金的管理和使用中,堅持報銷費用衞生、財政雙印鑑制度,形成了財政管錢、衞生管事,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有效監督制約機制。為全面客觀瞭解和掌握新農合情況,該縣成立了聯合檢查組,對全縣各鄉鎮農醫所、定點醫療單位的費用補償、基金管理及醫藥費用控制等六個方面進行檢查,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書面反饋,檢查結果在全縣通報。沒有制約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為杜絕醫療中的腐敗,上栗縣將監督制約機制滲透到醫療衞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日常監管和定期巡查相結合,自我管理和羣眾監督相結合,教育與管理相結合的監管機制。為加強日常監管力度,投資三十餘萬元,在全省率先建立覆蓋全縣衞生系統的局域網,對醫療衞生收費情況進行全程監控。執行定期巡查制,每半年由縣牽頭,對全縣醫療衞生系統進行巡查,發現問題及時通報,情況嚴重的予以處分。開展廉政教育,組織醫務人員開展拒收“紅包”的簽名活動,各醫院向患者發放行風監督卡片,公開系統內八項行風紀律、八項服務承諾和投訴電話。通過教育整治,嚴格監管,使醫務工作者把人民羣眾的健康擺在首位,自覺認真履行自身職責,基本杜絕了收受“紅包”,開大處方拿“回扣”的現象。

醫療衞生調研報告 13

在校團委的有序組織下,來自不同年級、系辦,不同學生組織的共xx名同學組建成了醫療衞生專題調研隊。在指導老師劉部長的統籌安排下於20xx年7月7日下午3點30分開始對瀘州市江陽區竹苑社區的常住居民進行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和統計,為他們建立個人健康檔案。

經過為期一週的調查、整理,我們一共建立了xx餘份個人健康檔案,其中,老人xx人,高血壓xx人,老年人中患高血壓的有xx人,糖尿病xx人,兒童xx人。從數據看來,在此人羣中,高血壓的患病率較高,約8.40%,在老年人中的發病率尤高,達88.11%;糖尿病患病率稍低,但也不容樂觀,約3.53%。 因我們在調查前未與小區物業提前溝通,也沒來得及出通知或公告,所以許多居民不知道有這樣一個活動。

在我們調查的過程中,有很多居民不理解,甚至對我們的身份產生懷疑,不願意配合調查。特別是涉及姓名、聯繫方式、工作、既往病史時,大家都會比較避諱。有人説,單位每年都會組織體檢的,不用建立個人健康檔案;也有人説,自己年輕,沒必要;還有人覺得自己本來就有保險的,用不着,而且他們覺得在社區建立的個人健康檔案會威脅到個人的隱私安全。

我想,這些居民應該還不太瞭解這項國家政策,並且,對社區衞生服務站的職責和工作不熟悉,缺乏醫與患的基本信任,覺得小衞生站沒什麼用,看不了病,一定得去大醫院才能心安,其實,這是不必要的。 當然,也有許多居民非常熱情,很積極地配合我們的調查。當我們無數次的敲門、解釋,得到對方的理解和支持時,那種感激和興奮是難以言表的。因為,他們的認可讓我們相信:我們的所做的事情是對的,醫生的奉獻是有意義的、是社會需要的,而作為醫學生的我們也會對醫生這個職業充滿敬畏和嚮往。

不論大家的態度怎樣,我們每次敲門總會面帶微笑,重複同樣的內容:“你好!我們是竹苑社區衞生服務站的工作人員,在為社區的常住居民建立個人健康檔案。請問方便打擾你幾分鐘,配合我們填一下調查表嗎?謝謝!”“姓名、年齡、職業、既往病史······”雖然枯燥,我們依然熱情飽滿。 我們去調查時,很多都只有老人在家,兒女都不在身邊,老人很孤獨,我們給他們做調查時也聊些其他的。比如,我們去的時候也會特別叮囑老人:飲食儘量清淡點,平時少食多餐,苦瓜是解暑好菜,夏季可以煮食綠豆粥,儘量不吃剩菜剩飯,注意個人衞生等等。他們非常高興,覺得好久都沒人這麼關心過自己了!最後,老人甚至還會 對我們説“謝謝!”,我們心裏不禁有些心酸和憐憫,老人們真的很缺乏關愛!

另外,我自己在調查中也作了反思,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 準備工作:

需要提前與各個小區物管聯繫、溝通,將事情提前通知到位,並按人員合理分配工作任務

二、 關於居民健康知識的普及:

2、以病人為核心,病歷是醫療工作的全面記錄,客觀地反 映疾病病情、檢查、診斷、治療及其轉歸的全過程,是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所有文字、數據、圖表、影像等資料的有機整合。電子病歷是通過計算機技術將病人的病歷彙集到計算機中,通過計算機獲得病歷的有關資料並對其進行歸納、分析、整理形成規範化的信息。

3、居民健康檔案是記錄有關居民健康信息的系統化文件, 是社區衞生服務工作中收集、記錄社區居民健康信息的 重要工具;是社區順利開展各項衞生保健工作,滿足社區居民的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生育指導等“六位一體”的衞生服務需求及提供經濟、有效、綜合、連續的'基層衞生服務的重要保證。

4、居民健康檔案的建立原則:

1)逐步完善的原則;

2)資料收集前瞻性原則;

3)基本項目動態性原則;

4)客觀性和準確性原則;

5)保密性原則。

5、居民健康檔案基本內容: 全科醫療健康檔案在內容上分為3個部分,即個人健康檔案、家庭健康檔案和社區健康檔案。個人健康檔案在全科醫療中應用十分頻繁,使用價值也最高。

6、居民健康檔案的特點和意義:

1)內容更全面充分,不僅能記錄病史、病程、診療情況, 還可以完成以居民健康為中心的信息集成;

2)居民健康檔案使用更廣泛,電子健康檔案和計算機信 息系統的應用,將使醫生會診的時間大大縮短,質量大大提高,上下級醫院的信息交流更可以提高基層醫院醫療水平;

3)居民健康檔案使用更方便,其特有的數據格式和集中 的存儲,有利於快捷輸入,迅速檢索查詢、調用處理各種診療信息,為臨牀、教學、科研提供大量集成資料,有利於信息資源共享和交流,同時也是統計分析、衞生管理的全面可靠的資料,大大提高了檔案的利用效率;

4)檔案存儲更簡易,能實現大量存儲和實時存取的統一, 佔用空間小,保存容量大,能永久保存;

5)居民健康檔案可以直接、快速、準確的為突發性、傳 染性、多發性病提供資料。

三、 社區衞生服務站工作的落實:

1、日常工作時,態度熱情,服務周到,注意健康小知識 的宣傳普及;

2、定期分批次組織社區常住居民進行常規體檢,並注意 通知到位;

3、每次居民體檢結束以及看病後,做好相關記錄;

4、社區可以就近與瀘州醫學院聯繫,組織醫學生志願者 定期在社區為居民量血壓,宣傳實用健康小知識、急救知識等,增強居民衞生意識。

當然,在這次調查中,我們也收穫了許多:

一、 團結就是力量。

以兩人為一組,小組之間精誠合作,互相交 流,相互幫助,團隊任務之間相互協調,共同前進,高效完成。隨着工作的進行,我們相互也越來越熟悉,大家也收穫了友誼。

二、 團隊效率有賴於正確有效的指導。

指導老師劉部長每天都會關 心我們的工作業績,以及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並及時給出一些建設性指導和建議,使全隊工作順利完成。

三、 有效的溝通是任務完成的關鍵。

不僅要使居民相信自己,還 要讓他們理解、主動配合,讓他們感覺被關心和重視。而我們自己的溝通能力也在此過程中得以提升。

四、 這是對耐心和恆心的考驗。

調查過程中,我們面對的是所有 居民,必然會有很多人不理解或懷疑,但是,我們還是必須以良好的心態開始和繼續我們的工作。調查工作需要家家户户親自上門問詢,並負責解釋以及協助填表,看似內容很少的一張表,也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才能完成。

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居民的個人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更需要提高居民的疾病預防和控制意識。我國居民的健康保障,仍有賴於國家衞生制度的完善,和醫療知識的普及。而社區衞生機構作為基層醫療組織,需要從小事抓起,做好社區居民的個人健康狀況的調查、記錄,為以後的臨牀治療、教學、研究提供參考建設性指導和建議,使全隊工作順利完成。

醫療衞生調研報告 14

一、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

(一)基本情況

我縣有醫療衞生機構262個,其中:縣級醫療機構5個,鎮衞生院21個 ,村衞生室212個 ,個體診所24個 ,全縣的三級醫療衞生網絡基本形成。截止20xx年底,全縣在編醫務人員501人。全縣醫療機構臨聘人員490人,其中:縣醫院174人,中醫院100人,婦幼保健院61人,疾控中心8人,鎮衞生院147人。村醫350人(其中:執業醫師5人,助理執業醫師7人)。

20xx年度鎮衞生院基本醫療服務總診療人次51.6萬人次,住院1.29萬人次,公共衞生項目服務羣眾164.5萬人次,每名職工日均服務50.2人次。縣級公立醫院總診療人次30.7萬人次,住院1.54萬人次,公共衞生項目及其他服務羣眾51.8萬人次,每名職工日均服務20.8人次。

(二)取得的成效

(1)醫療機構的基礎條件不斷改善。近年來,中省項目累計投入資金1.2億餘元,完成了21個鎮衞生院、59個村衞生室新建和3家縣級公立醫院改擴建項目 ,配置常用醫療設備2000餘台(件),累計培訓業務人員6700餘人次。創建二級甲等醫院1個,二級乙等醫院1個,一級甲等衞生院9個,乙等衞生院12個 ,創建規範化和標準化村衞生室212個,建成市級以上示範化預防接種門診21個、規範化婦幼保健門診21個、公共衞生服務管理中心21個,建成“艾滋病初篩實驗室”4個。實現了縣鎮、鎮村一體化管理,全縣的醫療衞生機構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廣大羣眾的就醫條件進一步改善。

(2)藥品“三統一”政策實施,緩解了百姓買藥貴和看病貴的難題。自藥品“三統一”政策實施以來,藥品價格、門診次均費用、住院次均費用同比下降33.5%、26.8%和24.3%,門急診人次同比上升22%。

(3)新農合保障能力顯著增強。近年來,由於不斷加強政策宣傳力度,強化服務管理,提高醫療質量,降低入院門檻,控制醫療費用,提高報銷比例,簡化報銷程序,及時兑現補助,使廣大患者得到了實惠,農民主動參合的人數越來越多,20xx年參合率達到98.7%,人均籌資標準由50元提高到365元,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

(4)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整體推進。以破除“以藥養醫”機制,取消藥品加成,推行崗位聘用,實行全員聘任、競聘上崗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臨牀路徑改革、優質護理示範工程、抗菌藥物專項整治等項工作有序開展,整體工作穩步推進。

二、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政策落實不夠到位。主要表現為:一是落實藥品零差價後,財政對鎮衞生院實行差額撥款,相當於全縣衞生院職工工資總和的49%,實際運行情況是拉高填低,即:效益不好的衞生院享受財政補償較高,效益好的衞生院財政補償低,少部分衞生院沒有享受財政補償,影響了衞生院的工作積極性;二是鎮衞生院績效工資制還沒有完全推開,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用人機制,一線工作人員和業務骨幹的積極性受到影響;三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及公共衞生服務配套經費不到位;四是招聘的大學生還未享受到省上出台的優惠政策(陝政辦發(xx)36號,待遇:一年試用期滿考核合格,一次性補助安家費3萬元,按有關政策規定優先享受保障性住房)。

(二)基本建設財政投入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基層衞生院的診療設備相對缺乏,多數衞生院實用的診療設備仍顯不足。二是部分衞生院房屋緊張,週轉房短缺,醫務人員長期在外租住,對工作有一定影響。

(三)醫務隊伍現狀堪憂。主要表現在:一是現有人員偏少,基本服務運轉難。就衞生院而言,縣上核定鎮衞生院人員編制310名,目前在編256人,其中:縣級醫療機構借調51名,實際在崗205人,缺員較多。為了確保工作的基本運轉,聘用了大量的醫護人員,一些受聘人員嫌工資待遇低,正式入編無望,就到大醫院或外地找工作,致使醫技術人員隊伍缺乏保障,不能適應當前醫療衞生工作的需要;二是整體素質不高,提供優質服務難。目前,我縣基層醫療衞生機構人員素質相對偏低,就鎮衞生院而言,全縣在編衞技人員中,本科學歷15人,佔1.9%;大專學歷128人,佔50.3%;中專學歷102人,佔47.7%;副高技術職稱人員2人,佔0.82%,中級技術職稱人員33人,佔13.5%,初級技術職稱人員152人,佔62%,員、士58人,佔24%。有的衞生院,衞技人員最高職稱只有醫師(初級職稱),放射、檢驗、b超等科目多數人員是“半路出家”,或者由醫生兼職。農村衞生室醫務人員素質更令人堪憂,難以滿足廣大羣眾的優質醫療服務需求;三是用人機制不暢,人員結構優化難。由於醫療機構用人機制不健全,面臨着“大學生進不來、好的'留不住、差的出不去”,致使許多衞生院醫療技術力量低下,服務能力薄弱;四是職稱評聘受限,工作積極性調動難。由於受職數編制限制,一些長期工作在基層醫療機構的專科畢業生,他們向高一級專業技術資格的評聘機會少,晉職難,影響了工作積極性;五是縣級公共衞生機構隊伍現狀與承擔工作不相適應。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目前在編在崗24人,在編人員中僅一人是全日制預防醫學本科畢業生,非專業人員7人,佔29.2%,50歲以上6人,佔25% ,人員現狀與所承擔的工作不適應;縣婦幼保健院現有在編人員8人,不能滿足對全縣婦幼保健業務指導與管理工作的需要;衞生監督所在編4人,與監督對象比為1:168,監管任務重、難度大。醫療技術人才緊缺已成為制約醫療衞生服務體系發揮作用的最大障礙。

(四)保障機制不健全。主要表現在:一是醫務人員沒有參加養老保險工作。二是醫療機構使用的臨聘人員沒有納入全縣事業單位臨聘人員管理,加大了醫療機構的經費支出。三是基層衞生院醫患糾紛第三方調處機制還未建立,醫務人員的人身安全和醫院秩序難以保障。四是120急救中心沒有單獨設立,職能不明,責任不清,運行不規範。

(五)網底工程建設不牢。主要表現在:一是村醫隊伍年齡結構老化,專業人員缺,業務能力普遍薄弱。二是收入低,大部分村醫缺乏工作熱情。(按新醫改政策,基層醫療機構基本藥物實行零差價,村醫沒有了藥品收入,政府給村醫每年1萬元的補助,年收入在2.5萬元左右,遠遠低於實行藥品零差價前村醫的收入,因此 ,許多村醫工作熱情不高。)三是衞生室的房舍條件普遍較差。四是養老機制未建立,部分年輕村醫為了維持一家人生活,不得不離職外出創業,造成村醫隊伍不穩定。

(六)就醫難”仍是羣眾反映較多的問題。我縣三級醫療衞生服務網絡雖已初步形成,但鎮、村衞生資源比較匱乏,基層廣大羣眾普遍對醫療設備不足、醫務人員短缺、診療水平有限的村衞生室和鎮衞生院缺乏信任,患者湧進市縣級醫院就醫 ,結果導致大多數二級以上醫院“人滿為患、一牀難求”的局面。

三、完善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

(一)突出政府統領作用,積極推進管理改革。

(1)積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根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意見》,加快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落實院長負責制,賦予公立醫院用人自主權,建立適應行業特點的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全面激活公立醫院主導作用的發揮。

(2)強化政府對醫療衞生服務體系的管理。建立目標管理考核機制,對醫療衞生機構的建設、管理、服務等實行系統考核評價,進一步夯實崗位績效工資考核機制,有序推進全縣醫療衞生服務體系的建設。

(3)進一步理清縣鎮村三級醫療機構的工作職責,夯實工作責任,切實解決小病不出村鎮的問題。

(二)突出政府主導作用,建立和完善財政投入機制。

(1)完善政府對公共衞生和基層衞生院經費的投入機制。加大對縣級公共衞生機構和基層衞生院開展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衞生服務所必需的建設發展經費、人員經費、公共衞生服務項目經費以及突發公共衞生事件處置任務經費的財政保障力度,逐步增加城鄉公共衞生服務經費,使城鄉人均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經費標準不低於40元。基層衞生院、縣級公共衞生服務機構按規定取得的收入,應及時足額上繳財政專户,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

(2)落實公立醫院政府補助政策。對縣醫院的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社會保險單位繳費部分、離退休人員費用、政策性虧損及承擔公共衞生服務任務等給予專項補助;對中醫院、婦幼保健院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傾斜,促進中醫、婦幼保健事業發展。

(3)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支持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建設,使硬件設施達到國家和省級衞生行政部門規定的標準和要求。

(三)建立和完善人才隊伍建設的保障機制。

加強基層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醫療服務能力,人才是關鍵。要按專業需求和發展需要,多渠道、多途徑吸引和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1)合理核定人員編制。到20xx年牀位配置標準為每千人口3.9張 ,按全縣28.8萬常住人口計算,應配置1123張,目前 ,全縣實有開放牀位717張(其中:鎮衞生院337張、三家公立醫院380張),下差406張。醫師按照每千人口1.85人的配備標準,全縣應配備執業(助理)醫師475人,護士按每千人口2.13人的配備標準,應配備護士613人。根據《陝西省衞生資源配置標準》,疾病預防控制人力按平均每千人口0.18人的配置標準,應配置52人;衞生監督人力按每千人口0、1人配置標準,應配置29人;政府要根據全縣衞技人員現狀和衞生事業發展的需求,建立可持續的補充機制,逐步解決編制問題,確保各醫療機構業務的正常開展。

(2)建立靈活的人才引進機制。政府不僅要用好省上的政策,而且要借鑑本市其他縣的經驗,制定本縣的優惠政策,吸引優秀人才紮根紫陽。對急需的高層次醫務人才和專業人才的引進,要降低門檻,放寬條件,暢通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對急缺的特殊崗位人才,簡化人才引進手續,可採取面試合格後,直接聘用。

(3)推行合理的人才培養機制。一要加強在崗人員臨牀進修及在職培訓。二要以高等院校為依託,定期為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定向培養急需的全科醫生和醫療技士,特別要注重為基層培養安得下心、看得了病的本土醫務人才;

三要建立幫帶幫扶機制。加強縣級醫院對基層醫療機構的幫帶幫扶,本着缺什麼幫什麼的原則,扶助基層醫療機構的發展。同時,分期分批安排基層醫生到市、縣兩級醫院進行崗位培訓,提高醫技水平;四要建立對口支援機制。採取定期組織專家到基層開展義務巡診等活動,加強對基層和農村常見病、慢性病和多發病防治的技術指導,帶動基層醫務人員提高技術水平,幫助基層建設一支技術過硬的醫務人員隊伍,進一步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滿足廣大羣眾享受更優質的醫療衞生服務需求。

(4)切實解決職稱晉升難的問題。要打破職稱晉升數量限制的格局,為優秀人才晉升創造機會,在管理上實行評聘分離,使待遇跟着崗位走,進一步激發衞技人員的工作熱情。

(5)建立醫療機構臨聘人員的財政補償機制和村醫保障機制。政府可否參照全縣幼兒園臨聘人員的財政補償形式,制定醫療機構臨聘人員財政補償政策;

逐步設法解決鄉村醫生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問題,穩定村級衞生組織基礎。

(四)夯實以公共衞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為主體的工作基礎。

(1)完善鎮衞生院基礎配套和職工宿舍等附屬設施建設,健全服務功能;

(2)積極推進鎮村一體化管理,合理配置鎮村衞生資源,強化聯村醫生責任制,明確責任醫生服務範圍以及工作職責,規範服務行為,提高服務能力,實現“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

(3)完善村醫的薪酬制度,妥善解決村醫待遇問題,穩定村醫隊伍;

(4)按照《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強化鄉村醫生隊伍管理,努力提高整體素質。

(5)充分利用社會資源 ,大力支持和鼓勵民營資本建立民營醫院 ,以彌補現有醫療衞生資源的不足。

(五)加快農村醫療衞生信息工程建設。

縣上應根據醫藥體制改革的要求,建立涵蓋基本藥物使用、居民健康檔案、診療規範、績效考核等功能的基層醫療衞生管理信息系統,建立全科醫療診斷信息系統,提高基層醫療服務水平。建立完善公共衞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合作醫療、藥品監管、綜合管理等信息系統,形成下通村衞生室,上達省衞生主管部門的網絡管理體系,提升總體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

(六)完善120急救中心管理機制。

按照國家的規定,建立具有獨立工作職能的120急救中心。根據工作職責,核定人員編制,配齊工作人員,保障工作經費,充分發揮職能作用。

(七)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民防病意識。

普及醫療衞生知識 ,提高自防能力 ,是確保羣眾健康的首要環節,因此 ,各級醫療機構應將衞生知識的普及列為公共衞生防疫的重點工作 ,採取多形式、多渠道加大衞生知識的宣傳和普及。衞生主管部門要加大對醫療機構宣傳工作的監督檢查,納入業務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

醫療衞生調研報告 15

一、醫療衞生基本情況

(一)機構和人員情況

我縣共有5個縣直醫療單位(縣人民醫院、縣第二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縣衞生防疫站),9個鄉鎮衞生院和中心衞生院,下設村衞生室個,其它醫療機構個。衞生系統共有幹部職工人,其中在職人,離退休人;在職職工中共有衞生技術人員人,其中高級職稱人,佔,中級職稱人,佔,初級職稱人,佔,無職稱人,佔;按學歷結構分,本科人,佔,專科人,佔,中專人,佔,國中人,佔全縣共有鄉村醫生人。

(二)資產情況

全縣醫療衞生單位共有資產萬元,其中流動資產萬元,佔;土地及房屋價值萬元,佔;醫療儀器設備價值萬元,佔。佔地面積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萬平方米,共負債萬元,人平負債達萬元,固定資產負債率為。

(三)經費收支情況

20xx年全縣各醫療衞生單位收入共計萬元,其中縣財政預算撥款萬,;醫療收入萬元,佔;藥品收入萬元,佔;其他收入萬元,佔。人平創收萬元(剔除財政撥款部分)。支出共計萬元,其中人員工資萬元,佔,人均工資為元;藥品購置萬元,佔;其他支出萬元,佔;設備購置萬元,占人平支出萬元。

(四)主要衞生工作情況

近三年來,我縣衞生行政管理部門對各醫療衞生單位堅持實行統一領導管理,全縣醫療衞生事業得到了發展。主要表現在:一是加快了衞生基礎設施建設。累計籌措建設資金近萬元,改建擴建房屋萬平方米,添置大型醫療設備多台件。目前全縣共開設病張。二是加強了農村衞生工作。杜絕了霍亂的傳入和控制了大宗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傳染病總髮病率控制在/10萬左右,實現了大災之年無大疫;孕產婦和嬰幼兒死亡率分別控制在/10萬和‰以內,均達到自治區下達的控制指標。我縣提前年達到了全球婦女兒童兩個發展《綱要》的中期目標,提前年實現了國家第一個《十年初級衞生保健規劃》目標。三是加速提高了醫療技術。全縣的鄉鎮衞生院達到了一無三配套(無危房,房屋、設備、技術配套)標準,的醫院達到了“一甲醫院”標準,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達到了“二甲醫院”標準。四是加大了精神文明建設力度。全縣各醫療單位都建立了“一把手”任組長的精神文明建設領導小組,制定了文明醫院建設標準和考評細則,持續開展行風評議。近年來我縣先後獲得全區“《廣西母嬰安全工程》先進單位”和“自治區對口支援鄉鎮衞生院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

二、醫療衞生體制改革進展態勢

近年來,衞生部門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政府關於衞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配合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對全縣醫療衞生體制改革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實行了醫院業務收入“總量控制,結構調整”,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現象得到初步遏制。從年起,我縣在鄉鎮衞生院和縣直醫療衞生單位實行了醫院業務收入“總量控制,結構調整”的管理辦法,每年初由縣衞生局根據近幾年醫療醫藥費用的收入情況,給每個醫院下達業務收入和藥品收入控制指標,如超過控制指標比例,則對醫院採取一定的懲處措施。據縣衞生部門檢查統計,通過採取這一管理辦法,近3年全縣醫院業務收入增長幅度下降了個百分點,藥品收入佔業務總收入的比例下降了個百分點,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的情況得到初步遏制。

(二)開展了醫療機構藥品集中採購,規範了醫療機構購藥行為。我縣從年啟動醫療藥品集中採購以來,取得了明顯成效,達到了保證藥品質量、降低藥品採購成本、遏制醫藥購銷不正之風的目的,受到了醫療機構和藥品供應企業的肯定和歡迎。

(三)推進了醫療機構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增強了醫療機構的活力。根據中組部、人事部、衞生部《關於深化衞生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我縣一些醫療衞生單位推行以“定崗定責、競爭上崗、優化組合、減員增效”為主要內容的人事制度改革,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強了醫療機構的活力。

(四)推行了醫療機構收費項目公開查詢業務,增加了醫藥收費的透明度。從年起,縣衞生局規定醫療單位都要公開醫療收費標準,縣級一些醫療衞生單位創造條件開展收費電腦查詢,隨時接受病人的監督。

(五)配合城鎮醫療衞生體制改革,狠抓了衞生行業行風建設。縣衞生局針對羣眾反映比較強烈的看病費用貴、藥品回扣等熱點問題,下達了有關禁令,即:醫療機構嚴禁各類開單提成、嚴禁收受藥品回扣和藥品促銷提成、嚴禁參加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安排的促銷旅遊活動、嚴禁醫療機構向科室不切實際的指令性經濟收入指標、嚴禁推諉危重病人。對違反上[]述“五條禁令”的單位,追究單位負責人的領導責任;對醫務人員違禁者,給予行政處分、經濟處罰,直至取消或降低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三、醫療衞生體制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多年積澱下來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是我縣現行的醫療衞生體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很不適應。國家明確醫療衞生單位是帶有一定福利性質的公益性事業單位,要求醫療單位優質低價搞好醫療服務,努力滿足廣大人民羣眾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使醫療衞生單位的醫療技術勞務價格長期低於成本,而政府的財政補助水平又相對不足,不能保證“福利”給醫療衞生單位造成的成本虧損。另一方面,醫療衞生單位生存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之中,又必須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運行,它的各種生產要素(如藥品、醫療用品以及後勤服務等)無不取決於市場。縱然不以贏利為目的,為維持醫療衞生單位正常的運轉,也必須傾向於至少保本經營。而要按市場經濟規律保本經營或保證醫療衞生單位的正常運轉,就必然與國家賦予醫療衞生單位“帶有一定福利性質的公益性事業單位”的定性有矛盾。二是衞生資源配置和結構不合理。城鎮衞生資源相對過剩,重複建設,浪費較嚴重,效率不高。衞生資源集中在縣城的醫院,城鎮醫療服務供過於求。三是醫療機構的補償結構不合理。醫療機構的經濟補償主要來源於藥品收支盈餘。這種“以藥養醫”的補償模式,誘使醫療機構擴大藥品銷售,促使醫生開大處方、用進口藥,也誘使藥品生產經營企業“虛高”定價和回扣促銷,造成了醫療藥品費用的不合理過快增長,加重了財政、企業和病人的負擔。四是醫療機構的運行機制和內部管理缺乏活力。醫療機構之間和醫務人員之間缺乏競爭,這種“吃大鍋飯”、“捧鐵飯碗”的體制,導致了醫療衞生機構不斷膨脹,人滿為患,效率下降。少數醫療衞生機構管理鬆弛,服務質量、技術水平和職業道德滑坡,醫療差錯事故時有發生,羣眾意見大。五是醫療市場是一個新興的、尚未成熟的市場,也是一個沒有完全放開、帶有一定壟斷性質的市場。其市場行為還沒有規範,市場需求缺乏彈性,對醫療市場更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六是醫療衞生機構部分人員思想觀念陳舊。過去在計劃經濟時代,醫療衞生單位有一種“救世主”的高姿態,居高臨下面對患者,醫生説一不二,患者完全聽命於醫生的擺佈。醫療衞生體制改革“讓病人選擇醫院”、“讓病人選擇醫生”,這種改革使醫患關係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病人來醫院,不單純是為了接受治療,而是通過貨幣的變換來享受醫療服務,他需要得到“放心、及時、方便、有效”的優質服務。這些,需要醫療衞生單位改變舊有的觀念,正視社會已進入了一個人民走向富裕、服務要走向市場的新時代,改變舊的服務模式,變“救世主”為人民的公僕。

(二)投入少,醫療衞生機構生存困難。20xx—20xx年,全縣財政投入的衞生經費佔財政支出的比重分別為、和,分別占人員工資的、和。

(三)醫療供需脱節,農民的醫療需求得不到保障。全縣共有各類醫療機構(包括縣直醫療單位、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和個體診所)個,有醫療衞生從業人員人,平均每千人口擁有醫療衞生從業人員人,是國家規定標準的倍。相當一部分村衞生室因長期得不到集體經濟的支持,完全處於“自流”狀態,與個體藥鋪、診所沒有什麼區別,有的鄉鎮村衞生室全部變成了個體診所,不願無償承擔預防保健和公共衞生任務,致使預防接種、婦幼保健工作很難完全落實到位,農民的預防、保健得不到完全保障。

(四)公共衞生體系不健全,重大疾病預防控制任務艱鉅。目前,我縣設立了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但人員欠缺。特別是基層機構人員素質不高,缺乏高水平的人才;設備不齊全,缺乏必要的檢測檢驗設施;鄉村兩級缺乏穩定的疾病預防控制專業人員;經費保障機制不完善。這種狀況難以有效控制重大疾病的流行,結核病、肝炎等傳統型傳染病仍在威脅人民的健康。

(五)、應對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的機制不夠完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的發生,除了重大傳染病傳播蔓延以外,還有突發自然災害、重大生產安全事故如火災、車禍、礦難,以及重大刑事案件、重大食物中毒、職業中毒等帶來的人員傷害。這些都需要我們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衞生事件處置機制,提高應對公共安全危機的能力,盡最大可能減少突發事件發生時的人員傷亡損失。有效應對更大範圍的突發事件,還需要不斷完善。因此,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機制,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基本職責,也是我們的一項長期任務。

四、加快我縣醫療衞生體制改革的對策與建議

(一)認真貫徹《決定》精神,進一步加強農村衞生工作

1、改革農村衞生管理體制,健全農村衞生服務網絡。一是提高認識,切實加強領導。我縣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農村衞生工作作為實踐“”和貫徹落實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衞生工作的決定》精神的大事來抓,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列入領導幹部任期目標責任制和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計劃、財政、税務、物價、衞生、人事、編制、宣傳等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積極參與和支持衞生事業,努力為衞生改革與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二是搞好區域衞生規劃。要根據重點建好鄉鎮中心衞生院、管好一般衞生院的原則,對區域內全部衞生資源重新進行結構調整、資源重組和優化配置,搞好醫療衞生機構和網點佈局,認真制定好區域衞生規劃。三是改革鄉鎮衞生院的管理體制。四是健全農村衞生服務網絡。要加強村衞生室建設。合理設置村衞生室,原則上一村一室。村衞生室由縣級衞生行政主管部門統一審批發證,主要承擔村級公共衞生和預防保健任務,經批准可開展一般常見病的診治服務。

2、深化鄉鎮衞生院內部運行體制改革。一是確定好鄉鎮衞生院院長。選好院長是搞好衞生院的關鍵。院長人選可採取民主推薦、公開競爭的形式產生;也可以由縣級衞生行政部門按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在全縣或更大範圍內,公開招考或招聘等多種形式產生。要真正選拔作風好、懂技術、善管理的人擔任鄉鎮衞生院院長。二是搞好人事制度改革。打破舊的用人觀念和制度,實行全員聘用和聘任制,同時,根據用人數量確定各類人員比例,實行全員競聘上崗,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三是搞好分配製度改革。要建立健全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嚴格內部考核制度,實行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辦法,使人員收入與技術水平、服務態度、勞動貢獻等掛鈎,調動職工積極性。對鄉鎮衞生院院長和大學本科以上醫學專業畢業生以及業務技術骨幹,要適當提高待遇。

3、進一步完善鄉村衞生服務一體化管理。一是搞好鄉鎮衞生院對轄區村醫療機構、個體醫療點的'“五統一”管理。第一,統一組織領導。成立鄉村衞生服務一體化管理領導小組,由鄉鎮黨委、政府及醫院領導組成,具體指導和督促一體化管理的各項工作。第二,統一人員管理。轄區內所有鄉村衞生機構人員,要根據轄區醫療佈局、人口、醫療任務等因素由一體化管理領導小組統一調配。要建立健全鄉村醫師檔案,實行鄉村醫生執業考試。第三,統一業務指導。由衞生院負責轄區內醫療機構的業務技術指導,縣衞生局制定鄉村衞生機構業務考試、考核辦法,負責培訓和考核,指導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生轉化。第四,統一購進藥品。轄區內所有鄉村衞生機構用藥都由當地鄉村衞生服務一體化管理辦公室統一到市藥品集中採購中心代購,確保進藥渠道正規,保證醫療用藥安全。第五,統一財務管理。轄區內所有鄉村醫療機構必須建立財會帳目,特別是必須建立藥品購進、銷售明細帳。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物價政策,加強財務監督規範管理。二是加快鄉村衞生服務一體化管理的推進步伐。我縣今年內要辦好2-3個鄉鎮的試點,爭取在年全縣鄉村醫療衞生機構全面推行一體化管理。

4、落實農村衞生各項經費政策。一是要增加對農村衞生事業的投入。爭取縣財政逐年增加衞生投入,增加幅度不低於同期財政經常性支出的增長幅度。縣政府要按照國辦廳〔20xx〕39號文件規定,將衞生經費列入預算,並儘量落實到位。同時,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對衞生事業的投入要按照上級政策要求全額補足,且補助的重點應放在農村中心衞生院,對鄉鎮衞生院及其分支機構也要適當給予補助。二是縣級財政對政府舉辦的鄉鎮衞生院給予定額和定項補助。定額補助主要包括計劃免疫、婦幼保健、傳染病與地方病控制、健康教育與貧困地區基本醫療服務等。對其基本建設及大型設備的購置、維修經費,政府也應給予適當安排。對人員經費,政府要根據醫療機構的不同情況及其承擔的任務,給予一定比例的補助。三是農村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價格執行政府指導價,營利性醫療機構的醫療價格放開。對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疾病控制與婦幼保健等衞生機構的收入,免徵地方性政府基金,其税收按財政部、國家税務總局的有關規定執行,禁止在國家規定之外向農村醫療衞生機構徵收任何税費。

5、抓好農村衞生技術人員隊伍建設。一是縣衞生行政部門要制定培訓計劃,加強對我縣在職衞技人員的教育培訓,改善我縣衞生隊伍結構。到20xx年,全縣縣級醫療衞生機構醫生類人員要以大學本科生為主體,鄉鎮中心衞生院以專科生為主體,一般鄉鎮衞生院要全部達到中專以上水平。至年底全縣鄉村醫生都必須具有執業助理醫師以上資格。今後,新進村衞生室的人員必須具備執業助理醫師資格或護士執業資格。二是要繼續貫徹城鎮醫務人員到農村服務的政策,恢復和執行城市醫生在晉升主治醫師和副主任醫師專業技術職務之前到農村衞生機構服務一年的制度。

6、着力規範整頓農村醫療市場秩序。縣衞生監督所成立後,要切實加大對醫療市場秩序的整治力度,打擊非法行醫,淨化醫療市場,搞好醫療市場的管理。

(二)敢於打破壟斷,積極引入競爭機制。

“打破壟斷,引入競爭機制”是我縣醫療衞生體制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過去,衞生部門在醫療衞生服務工作中存在7個方面的壟斷:即醫療衞生單位政事不分、定點醫療、國家辦醫、藥房經營、人事任免、自辦後勤和購藥行為。醫療衞生單位的這種壟斷性經營,束縛了醫療衞生單位的手腳,出現了穩端“鐵飯碗”的現象,不思改革和進取,缺乏服務思想,以致影響了醫療衞生部門的羣體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