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方案

培養孩子閲讀的習慣方法

日本教育學博士石井勛曾説:“閲讀能力是任何學習的基礎,因為每一門學問都從閲讀書籍開始。”閲讀是教育的核心,美國閲讀研究專家吉姆·崔利斯(jim trelease)指出:“學校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培養終身的閲讀者——在畢業後的人生中仍堅持閲讀與學習。”

培養孩子閲讀的習慣方法

閲讀興趣、習慣與能力是如何培養起來的?成人在其中應當扮演什麼角色?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知名兒童閲讀專家艾登·錢伯斯在1991年出版的《打造兒童閲讀環境》一書中,提出了令人矚目的“閲讀循環圈”理論。

此循環圈由“選書”、“閲讀”及“迴應”三個環節組成,一本好書,一段愉快的閲讀經驗,將為讀者開啟下一段閲讀旅程,周而復始,生生不息。乍看之下,循環圈描述的似乎只是一個人人皆懂的常識,無甚深意。其實不然,在閲讀教學實踐與思考中,我發現其意義不在於揭示出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過程,而在於提煉出其中的重點環節,讓閲讀習慣的培養有跡可尋。

  選書

“學校或教室書庫提供多樣的書籍,並且介紹給不同語文需求的學生是非常重要的事,我們永遠也無法預測哪一本書會成為某個孩子的全壘打書。” ——史蒂芬·克拉生(stephen hen)

錢伯斯認為,閲讀活動從選書開始。一般來説,若兒童並非來自書香之家,家長又不具備選書買書的能力,學校圖書館就成為兒童閲讀書籍的主要資源。因此,學校首先需具有一批適合兒童閲讀、類型豐富的藏書,讓兒童與書的相遇成為可能。

學校的藏書需兼顧“量”和“質”兩個方面的需求。

在“量”方面,學校藏書應儘可能涵蓋各類型讀物,包括詩歌、神話、傳説、故事、小説、繪本、科普、雜誌、報章、參考書及視聽材料等,以便讓兒童從各自的興趣入門,在書海中發現自己的天賦與興奮點。許多兒童之所以不愛閲讀,其實只是還沒遇上能點燃自己閲讀熱情的書,崔利斯稱之為“全壘打書”。一次美好的閲讀經驗,一本“全壘打書”,就可以造就一個愛書人。每個人的“全壘打書”都不盡相同,然而大多數都和自己的愛好與興趣有關。類型豐富的藏書,讓兒童更有機會遇上自己的“全壘打書”,從此踏上閲讀之路。

在“質”方面,學校可從“迎合”與“引領”兩個角度進行考量。學校的藏書首先得吸引兒童,貼近兒童,讓兒童樂讀、愛讀。這類迎合兒童的圖書一般較為通俗,文學性相對較低,對閲讀能力的要求也不高。儘管如此,這類圖書還是重要的。根據美國教育學者史蒂芬·克拉生教授(《閲讀的力量》作者)的研究,許多兒童的“全壘打書”都出自這類通俗作品。然而,僅僅“迎合”是不夠的,學校還需發揮“引領” 的作用。除了通俗性圖書,學校還需備有經典、優秀的優質書籍。唯有這類真正的好書,才能打開兒童的視野、提高兒童的閲讀境界,讓他們的閲讀品位與能力得到質的飛躍,真正步入閲讀的殿堂,成為優秀的終身閲讀者。

  閲讀

“所謂讀者,就是要為自己而閲讀,而所有的閲讀總是需要時間的。如果你能認同上面這句話,那麼相信你也一定能夠接受以下這個觀點:要把孩子培養成一位讀者,一定也要給他時間閲讀。” ——艾登·錢伯斯(aidan chambers)

一座圖書館的藏書即使豐富精良,若得不到有效閲讀,也是形同虛設。要培養終身的閲讀者,僅僅提供“選書”的機會是不夠的,還得確保他們的“閲讀”。在錢伯斯的閲讀循環圈中,“閲讀”涵蓋了“閲讀時間”、“聽故事”與“自己閲讀”。換言之,學校還必須確保學生擁有一定的時間進行閲讀,並竭盡所能讓閲讀紮根生活。這與馬來西亞大部分學校只是鼓勵學生上圖書館借書、利用課外時間進行閲讀有本質區別。

在馬來西亞,大部分上課時間幾乎都在進行傳統式的教學活動,教科書以外的文學作品與童書,一般被稱為“課外讀物”,是課堂教學所不鼓勵的。在上課時間閲讀此類書籍,常會遭至批評,一些學校甚至將“講故事”或“讀書給孩子聽”視為浪費時間。

而在美國,許多中國小一直推行着“持續默讀”(ssr,sustained silent reading)的閲讀教學方式。大致做法是每天抽取10至15分鐘時間,在教室內由學生自行挑選想看的書籍、雜誌或報紙閲讀,教師不提問,不要求寫讀書報告,也不進行任何分數記錄,其教學效果成績斐然。有關“持續默讀”的教學效果,克拉生教授那本著名的《閲讀的力量》以大量實證震撼了傳統式教學。至於在課堂上給學生講故事,讀書給學生聽,美國閲讀專家吉姆·崔利斯也以大量研究證實,為孩子朗讀是培養閲讀習慣最重要的因素。給孩子朗讀,能夠建立孩子必備的知識體系,引導他們最終踏上成功的閲讀之路。美國閲讀委員會在《成為閲讀大國》的文件中也曾呼籲,朗讀是唯一且最重要的活動。證據顯示,朗讀不止在家庭中有效,在課堂也成果非凡。朗讀應該在各年級都進行。

再看中國。今年4月,我有幸在第九屆中國兒童閲讀論壇上聆聽了著名兒童閲讀推廣人薛瑞萍老師的心得分享。薛老師主張將兒童閲讀納入課程,直接用上課時間將閲讀進行到底。她引領學生“日有所誦”,每天誦讀一首短小精悍的兒歌童謠;開展“每週一故事”,定期給學生講精彩故事;推行“每週一歌”,以吟誦的方式讓學生親近古詩。另外,她也結合家長力量,建立“班級圖書庫”,購置了一批優質讀物,並鼓勵學生每天帶一本書回家,與家長進行親子共讀。

美國教育家約翰·沃納(john werner)曾説:“不能期待孩子利用課餘時間閲讀。很多孩子來自於沒有閲讀習慣的家庭,這樣的孩子常會因為電視而犧牲閲讀的時間。”有了豐富藏書,不過才跨出第一步,我們還得確保孩子的閲讀。請注意,是確保,而非僅僅鼓勵、提倡或期盼。“確保”,意味着時間上的保留、環境上的打造,以及氣氛上的營造。

有了好書,有了時間,有了空間,閲讀的幼苗得以擁有成長的土壤。然而,幼苗還需灌溉照料,我們還能做得更好。在錢伯斯閲讀循環圈中,“選書”與“閲讀”之後是“迴應”。閲讀過程中,兒童總會有許多發現與想法,此時,我們又能扮演什麼角色呢?

  迴應

“我們最希望孩子們有的閲讀迴應就是他想繼續閲讀,不管是再讀一遍剛看完的書,還是讀另一本書。老師們總希望看到他的學生能持續周而復始地閲讀,因為唯有不斷閲讀,孩子們才能真正成為一位愛好文學的讀者。” ——艾登·錢伯斯(aidan chambers)

遇見打動自己的書,我們往往會熱情高漲、思潮起伏。若書令人興奮,我們會尋人分享內心喜悦;若書令人感動,我們會尋人宣泄心中悸動;若書令人困惑,我們會尋人交流探討。兒童也一樣。錢伯斯説:“在傾聽別人的讀書經驗並與人分享自己心得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通過某種形式的讀後心得發表,參與者可以交換信息、分享熱情;同時,探索不同閲讀領域的意願也提高了。”

“迴應”的意義正在於此。“迴應”大致可分為兩類:輕鬆的閒聊與專業的教學。前者長於自然,能水過無痕地分享熱情;後者長於專業,能深刻地剖析作品,加深閒聊的深度,提升兒童的閲讀能力。

輕鬆的閒聊,常出現於日常生活中不經意的瞬間。也許是飯桌上的天倫時光,也許是課堂上師生不經意説起的某部作品,看似無心插柳,卻能因此“柳成陰”。父母或師長,若每週能與孩子圍繞閲讀聊20至30分鐘,不僅能維持孩子的閲讀熱情,拓寬他們的閲讀視野,還能找到共同話題,促進親子關係。

如果我們還希望孩子成為一位深具思考能力的讀者,那麼僅有閒聊是不夠的。我們要引導孩子發展他們與生俱來的提問、報告、比較、判斷等能力,而這樣的教學方式,可説是一項相當專業的技巧。就目前來看,這類教學常以“班級讀書會”的形式呈現。教師精心挑選一本適合學生的好書,讓孩子們在課外讀完後,用課內的時間來組織討論。從理念到操作,“班級讀書會”都具備一定專業性,錢伯斯非常具有理論開創性的《説來聽聽》(tell me: children, reading and talk)進行了詳細介紹。

從選書、閲讀到迴應,一段美妙的閲讀歷程將引領孩子進入下一輪循環。如此周而復始,兒童的閲讀將形成良性循環,其閲讀視野、品位、興趣與能力,都將在這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不斷昇華。至此,循環圈描述了一種理想的兒童閲讀狀態,然而它似乎還缺少了一點什麼。錢伯斯自己也意識到了:“不閲讀的孩子是由不閲讀的大人造就的。我們的圖書資源也許貧乏,圖書儲備太少或者受損了,或者我們遭遇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可是還有一件事可超越這一切。一位虔誠的成年閲讀者,一位懂得孩子們需要什麼的成年人,他才是閲讀教育中最不可或缺的要素。” 於是,錢伯斯在完善後的`閲讀循環圈中加入了“有協助能力的大人”,並將其置於循環圈的中心,與三個環節息息相關。

  做一個有協助能力的大人

錢伯斯説:“讀者也是由讀者造就的。如果能夠有一位值得信賴的大人為小讀者提供各種協助,分享他的閲讀經驗,那麼孩子將可以輕易地排除橫亙在他眼前的各個閲讀障礙。一個從不閲讀,或者缺乏閲讀經驗的大人,是難以為孩子提供協助的。”

一個有協助能力的大人,能向兒童展示絢爛多姿的文學世界,能在兒童對某課題興致勃勃時,及時將相關的優秀作品帶給他們;一個有協助能力的大人,能為兒童打造舒適的閲讀環境,確保他們擁有不受干擾的閲讀時間與空間;一個有協助能力的大人,能與他們分享自己的閲讀經驗,領着他們探索文學的更高境界。

一個有協助能力的大人,首先應當是一個讀者,一個理解兒童的讀者。歷史上,隨着哲學、科學與醫學的發展,人類逐漸“發現”兒童,對兒童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從“兒童是一個還沒長大的大人”,到“兒童是一張白紙”,再到“兒童是一顆種子”,我們的兒童觀有了長足的進步。若仍用過時的眼光,認為兒童文學僅僅指向規範兒童,那我們註定要錯過許多優秀之作。因此,我們首先得拋開成見,以一顆開放柔軟的心去閲讀,去發現那些真正理解、表現兒童的作品。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對讀者來説,要提高鑑賞能力,閲讀積累極為重要,理論都是從深廣的閲讀經驗中昇華而來的,豐富的理論也無法取代具體的閲讀經驗。因此,要成為有協助能力的大人,在拋開成見後,還需閲讀大量經典兒童文學作品,在閲讀中提升閲讀品味、鍛鍊閲讀眼光。有道是“入門要正,起點要高”,為了避免寶貴的光陰虛耗在水平低劣的庸俗之作上,我們不妨參考一些兒童文學大獎的名單,抑或是一些專家學者的推薦,由此入門。兒童文學大獎如“紐伯瑞獎”、“凱迪克獎”、“格林納威獎”、“國際安徒生獎”、“林格倫獎”等,都值得關注。 一個有協助能力的大人,還需具備推薦讀物、指導閲讀、組織閲讀活動、引領兒童探索閲讀的能力。在這方面,家長可閲讀有關“親子共讀”與“大聲朗讀”的書籍,並將書中方法加以實踐。教師則可參考有關“班級讀書會”、“讀書課”與“校園閲讀文化”的書籍,結合學校與課堂的實踐,邊學邊做,探求自己的閲讀推廣方式。

標籤:培養 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