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方案

關於演練方案彙總四篇

為保證事情或工作高起點、高質量、高水平開展,預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計劃中內容最為複雜的一種。那麼方案應該怎麼制定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演練方案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演練方案彙總四篇

演練方案 篇1

一、活動目的

為了使學生了解安全防震的有關知識,學習地震發生時的應急逃生知識,掌握到震災發生時,最大限度地減輕損害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緊急避險、自救自護和應變的能力。

二、演練步驟

1、組織學生觀看防震安全教育有關內容,提高學生對這些知識的認識。

2、讓學生熟悉應急逃生的方法。

3、讓學生熟悉應急疏散的集中地點和途徑的路線。

4、演練前組織學生進行防震安全撤離的訓練。

5、進行模擬發生地震的演練。

三、演練安排

1、當震災發生時,應組織學生緊急避震,第一次強震過後迅速疏散,到預定地點集中,以防危險發生。

2、震警信號

1)應急疏散以防空警報作為啟動信號。

2)聽到警報聲及廣播後按預訂方案進行演練,全過程要求在3分鐘內完成。

3、演練時間

初步定於本週四上午進行,時間下午9:30,這時候同學們大多數都在教室。如有特殊情況順延到下週擇時舉行。

四、組織領導及職責分工

應急疏散演練要有組織、有計劃的開展。老師及管理人員在演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學校領導和老師要預先做好部署,做好分工,親臨指揮,既要確保演練順利進行,通過演練來提高學生的自救自護能力,使學生得到鍛鍊,也要防止在演練中發生意外的`事故。

(一)組織領導

組長:朱世清

副組長:馬海山

成員:金志明吳春玲高強全體教師

(二)責任分工:

朱世清:總指揮

馬海山:副總指揮

高強:影像資料及通訊報道工作

金志明、吳春玲:負責震警信號及疏導宣傳

胡亞娟:負責一樓疏導工作

李春輝:負責二樓疏導工作

王豔蘋:負責三樓疏導工作

張秀麗:負責操場集合學生

李勝男、裴雪松:負責輕傷處理

姜海燕:負責左樓口學生的疏導

葉衞華:負責前樓口學生的疏導

於佳:負責後樓口學生的疏導

各班主任:負責本班學生的全程跟蹤參與並在本班隊伍最後撤離

五、安全疏散流程

當聽到震警信號後,師生們立即開始演練,要保持鎮定,切莫驚慌失措。應該做到:

1、聽到第一次警報響,上課教師要迅速打開教室門,並組織學生躲在牆角、課桌角下抱頭或頂書包躲避。

2、聽到第二次警報後,各班要迅速集合成單路縱隊向安全地點疏散。下樓梯按指令的順序,不可強行衝、擠別班隊伍。高年級學生通過時,若發現還有低年級小同學尚未撤到安全地帶要協助撤離。

3、要使學生明確:

1)生命是最最寶貴的,無論落下什麼東西都不要回頭去找。掉落什麼東西都不要彎腰去撿,防止踩踏。

2)有序是整個演練成功的關鍵,前面的同學要迅速,後面的同學要緊跟但一定不要慌亂奔跑擁擠或推搡,以免造成門口的堵塞或樓梯上的摔倒。

3)班容量大、桌子擺放必須靠牆的班級,靠過道一側的同學撤離時,一定要起身後將椅子順手推到課桌底下好給裏面的同學騰出通道。

4)團結友愛、互相幫助,不落下任何一個同學。

六、疏散的集中地點和路線

1、集中地點:後院操場,到操場後以班為單位按平時集會順序集合。

2、疏散路線:

1)從南側樓梯口撤離的班級:5.3、1.1

2)從前樓門撤離的班級:二樓所有班級(2.1、2.2、3.1、3.2、4.1、4.2)

3)從後樓口撤離的班級:一樓、1.2、5.1、5.2

三樓所有班級(6.1、6.2、6.3)

3、注意:

1)疏散途中:在樓內要提醒學生抱頭速行,到室外要儘量避開電線。

2)各班學生到達集中地後,各班應立即整隊,由班主任(或指定專人)清點人數,並向總指揮報告。

3)學生在疏散時,不要求穿着整齊,但要穿鞋。

4)整個演練過程要嚴肅、緊張、有序,達到預期的目的,起到很好的宣傳和教育效果,為今後區域內一旦發生地震,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安全疏散學生積累寶貴的經驗。

七、演練結束

當各班到集中地點經查實人數無誤後,可以宣佈演練結束。老師要及時總結經驗不斷提高學生應急避險演練的效果。

演練方案 篇2

安全第一、責任重於泰山。安全工作在學校工作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保障學校師生的生命安全是學校的首要任務,為切實增強在校師生的避險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對師生造成的傷害,特制訂本方案。

一、成立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全體教職工

二、演練的內容

師生緊急疏散到指定地點集合。

三、演練時間

1、第一週、第六週、第十二週、第十七週以校為單位組織演練,具體演練時間由學校根據階段性工作分別安排到上課時間、課外活動時間。

2、第一週、第六週、第十一週、第十六週以班為單位組織演練,具體演練時間為各班安全課時間。

四、活動要求

1、不要驚慌,聽從指揮,服從安排。

2、保持安靜,動作敏捷、規範,嚴禁推拉、衝撞、擁擠。

3、按規定線路疏散,不得串線。

4、按照學校要求統一行動,不得提前或推遲,做到各負其責,一切行動聽指揮。

5、所有參演人員都要提高認識,活動的各個細小的環節都要有人負責,實行責任分解,確保師生安全。

6、疏散地點:按要求、按時間及時到學校空地集合。

五、組織落實,宣傳到位

1、加強宣傳工作,要讓學生了解地震是怎樣發生的?地震的前兆是那些?發現異常情況要及時報告。水的變化:(天旱井冒水,無雨水變渾,噴氣又發響);動物的變化:(騾馬發驚不進圈,豬不吃食跳欄跑。貓兒躲得無蹤影,雞飛上樹狗哀嚎。魚兒浮頭躍出水,鴨不下水岸上鬧。冰天雪地蛇出動,老鼠搬家四處逃。摸清習性辨真假,發現異常要報告。綜合分析作判斷,羣測羣防很重要)

2、地震發生時,各年級都要聽從學校的統一指揮,學校教師要按照學校的部署到指定的方位。

3、學校要建立一支思想過硬的搶險隊伍,由校(園)長統一指揮。

六、制度健全,措施到位

1、學校制定一套完整的'防震、防災工作制度。

2、學校制定防震計劃,要根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防震要求準備食品和飲料。

3、學校及時檢查並消除校內防震的隱患,該加固的要加固,該拆除的要拆除。

4、合理擺放物品,樓道要通暢,化學試驗的易燃易暴和有毒物品要放在安全地方。

七、演練過程

(一)啟動程序

有師生皆知的警報信號。

(二)應急避震演練

1、信號員發出“地震警報”信號,上課教師立即停止授課,立即告知學生不要慌,並指揮學生迅速抱頭,並儘可能用書包或雙手保護頭部。

2、師生直接由班主任組織到指定地點集合,班主任組織好順序,做到不擁擠,不慌亂,有秩序地快速疏散。

3、演練時間:預定2分鐘。

4、學生到指定地點後,教師要立即清點人數。

5、宣佈演練結束,各班依次退場,返回教室。

6、總結演練經驗教訓。

7、蒐集、整理文字、圖片、影視資料,編撰演練簡報。

8、上報演練資料。

演練方案 篇3

一、演練目的:

1、加強對師生防震減災知識教育,掌握地震發生時應採取的防護措施和方法,提高師生防震減災意識和自護自救逃生能力。

2、讓學生熟悉逃生的路線、方法,在最短時間內到達集合地。

3、檢驗老師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的組織處理能力;學校及各區域負責人的應急指揮和合作協調能力。

二、演練時間、內容及主題

時間:20xx年5月12日

內容:學生在教室上課期間發生地震時的避震和疏散

主題:以人為本,安全第一,增強師生自護、自救能力。

三、活動指揮小組

總 指 揮:

副總指揮:

組員:班主任及任課教師

四、基本要求:

1、保持冷靜,做出正確的判斷,行動迅速。

2、學會自保,撤離中嚴防絆倒、碰撞。

3、服從指揮,按預定順序、線路撤離。

4、應急警報響起後,學生要先躲於課桌或牆角處,然後利用地震的間隙再按指定路線有序並迅速跑出。

5、在疏散過程中,要貓腰抱頭或利用課本等物品頂在頭部一直到達疏散地點。

6、到達安全地帶,以班為單位集中,由組織教師或幹部清點人數,向領導報告情況。

五、教師注意事項:

1、班主任要對本班學生進行緊急疏散活動的動員,講清活動的意義和要求,特別注意預設撤離活動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及處理方法,使學生在思想上重視此項活動,並積極參與活動。

2、班主任與上課教師聽到撤離信號後,要迅速到位,各盡其責,緊密配合,師生共同疏散。

3、演練時,班主任跟隨學生一起疏散,注意觀察、發現並處理演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便更好的做好總結。

六、學生注意事項:

1、有特殊疾病不能參加演練的'同學,提前告知班主任,免於參加。

2、接到疏散命令後,要沉着冷靜,聽從指揮,撤離時動作要快,嚴禁爭先恐後,推拉他人。遇到障礙,最前面的同學要設法快速排除障礙,保證後面同學迅速撤離。

3、如有學生跌倒,後面的兩三名學生迅速停下,呼叫並組織其他學生繞行,避免踩踏。隨後扶起跌倒學生繼續撤離,其他同學要繞行,不要圍觀、擁擠,更不準往上壓。

4、在清查人數時,如果發現人數不齊,不要回原地尋找,應立即報告老師,教師向領導彙報後由領導處理。七、演練路線

前院:

四年級出教室後,沿牆根撤離,經過道時靠西側走,到後院旗杆下集合。

五年級出教室後,沿牆根撤離,經過道時靠東側走,到後院旗杆下集合。

後院:

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出教室後,直接到旗杆下集合。

八、演練程序

1、籌備階段

制定方案;召開全體教師會議,傳達演練方案及人員分工,注意事項。

2、演練階段:

(1)啟動程序:老師、同學們,防震應急疏散演練馬上開始,請大家做好準備,各就各位。

(2)警報聲發出時,上課教師説:“注意,地震了!”全體學生在5秒鐘時間內,迅速下蹲於兩張課桌之間的空隙,或躲於牆角,並用雙手護住頭部,教師打開門,躲於牆角或講台桌下。

(3)警報發出約10秒鐘,利用地震的間停時間(由教師自行掌握:感到地震暫停可以疏散時)迅速組織疏散學生:上課教師組織學生按門遠近迅速、有序地撤離教室,確認教室沒有學生後撤離。

(4)各班疏散到安全地後,班主任教師站在本班隊伍最前列,儘快統計本班人數,如發現實到人數與應到人數不符,要查明原因,並迅速準確地報告給疏散組組長。疏散組組長將集合情況及時彙總後向總指揮報告。

3、總結階段:

(1)完成上述演練步驟後,全校師生站在操場原地不動,由總指揮作總結講話。

(2)演練結束,各班按順序回教室。

九、演練點評在這次防震演練中,全體師生表現的很好,基本上掌握了防震知識和逃生技能 ,提高了防震意識。

但也存在一點問題:個別學生演練意識不強,認識不到位,懶散、慢,達不到演練目的。

宣佈此次演練圓滿結束。

演練方案 篇4

一、實施對象和範圍

當發生建築物倒塌或特大火災等安全事故等需要緊急疏散教室、專用教室內的學生、老師時,啟動本預案。

二、機構設置與職責

(一)應急疏散領導小組:

組 長:xx

成 員:xx xx

職責:全面負責指揮協調突發事件處置工作;根據實際情況,及時發佈命令,啟動預案。

在緊急疏散領導小組統一指揮下,下設五個小組,現場指揮組、緊急疏散組、傷員救護組、外圍控制組,通信聯絡組。

(二)現場指揮組:

組 長:xx

成 員:xx

基本職責:負責指揮協調;掌握情況,及時報告;貫徹傳達應急小組命令,組織有關人員按預案程序對現場進行果斷處置,並配備必要通訊器材和安全防護設備。

(三)緊急疏散組:

組 長:xx

成 員:xx xx

基本職責:在現場指揮組指揮下,依據預案措施及疏散路線、順序,有秩序地疏散師生,疏散完畢後有秩序撤離。

(四)傷員救護組:

組 長:xx

成 員:xx xx

基本職責:負責將傷員運送到指定安全區域,並進行簡單救治後,送往就近醫院救治。

(五)外圍控制組:

組 長:xx

基本職責:突發事件發生後,迅速趕到現場,設置警戒線,劃定警戒區,設置隔離帶,維護現場秩序,疏散現場人員及重要物資等,在公安機關等專業部門到來之前,對事件進行先期處置。

負責維護學校大門、出入口秩序,疏導師生有序撤離,引導專業部門人員進入現場進行處置。

(六)通信聯絡組:

組 長:xx

基本職責:根據事態發展,及時上報上級部門,並爭取相關部門的支援;提供各種處置突發事件物資裝備,通訊設備,編制廣播詞備用,負責平時的通信裝備保養。

三、處置原則

(一)快速反應原則。處置突發事件要堅持一個“快”字,信息上報快,部署控制快,預案落實快。

(二)現場指揮原則。突發事件發生後,指揮人員要親臨現場,全面掌握情況,準確分析局勢,果斷做出正確指揮判斷。

(三)設置警戒原則。突發事件一旦發生,要迅速疏散現場周邊人員,設置警戒,保護現場,禁止無關人員進入。

(四)降低損失原則。處置方法要妥當,要以維護政治穩定、社會安全,確保師生員工人身、財產安全為工作重點,力求做到儘量減少社會影響,減少人員傷亡,降低危害。

(五)基本裝備原則。學校為處置突發事件提供應急廣播、安全頭盔、警戒帶、袖章標識、強光手電、電喇叭、消防器材等必要基本裝備保障。

(六)協調配合原則。學校各部門及教職工要明確職責任務,按照預案分工,互相協調、通力配合,對突發事件進行妥善處置。

(七)追究責任原則。依據處置突發事件預案中職能任務分工,劃清權限職責;在突發事件發生後,對因未能落實預案有關要求造成學校經濟損失或人員傷亡的,依據相關規定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四、日常教育和防範

(一)為防止學生在課間、集會、做操等活動中出現擁擠等其他現象,搞好學生課間活動日常管理。從學生實際出發,分年級、分班級進出操場,不強調快速、整齊;當天值日領導和值日教師分工負責各路口,負責維持秩序,監督、疏導、管理學生。

(二)班主任要對學生進行遵守秩序、禮貌禮讓的教育,開展預防擁擠踩踏事故的專題演練,讓學生充分認識發生擁擠踩踏事故的主要原因、嚴重後果及其防範措施,瞭解在教室、門前打鬧、搞惡作劇的危險性,告誡學生路上行走靠右行,加強學生的自救自護的'教育和訓練。

(三)學校要不定期的對學校校舍、圍牆、用電線路等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補救、整改。

(四)在醒目的位置設立緊急情況疏散平面示意圖

五、緊急疏散程序

(一)當發生建築物倒塌或特大火災等安全事故時:

1、事故現場的教師一邊指揮學生進行緊急集結疏散,一邊以最快速度將發生事故信息傳遞到應急領導小組。

2、指揮機構人員馬上按工作職責到現場指揮全校師生進行緊急疏散,具體如下:

(1)全校通過廣播或以三次一長二短哨音發出緊急集合信號。

(2)用高音喇叭進行現場指揮疏散。

(3)緊急疏散小組結合年級組長、班主任教師立即到班級指揮學生按順序疏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