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育考試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精選12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我們該怎麼去寫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精選12篇)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1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是一篇科學性、知識性非常強的文章,處理的不好很容易上成常識課,變得枯燥乏味,甚至死板。如何讓孩子覺得大自然是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書”,是那麼神祕、那麼有趣……這堂課裏首先做到教師和學生語言的融合,教師的語言是談話式的,不是問答式的,不是生硬的,是親切的師生無拘無束,平等的對話。其次創設各種情境進行交際,如:教學第二段時,教師扮演迷路的小孩,學生當太陽指點方向。

又如:教學第三段,讓學生當北極星考一考學生怎樣辨別方向;再如教學第四自然段,讓學生演大樹,自我介紹大樹指點方向的方法。把枯燥的科學性知識,以往的語言,本課學習的語言,加以運用和創造,這正是語文學習的重點。通過鑽研、利用教材,引導學生走向更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如:教學“太陽”指點方向時,通過當太陽幫迷路的小孩指點方向的遊戲中,巧妙地把太陽在早上、傍晚的所指方向藴含其中,並積累詞語“旭日東昇”“夕陽西下”;再如對“忠實”這一詞語的理解,在讓學生理解“太陽為什麼是個忠實的嚮導”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説説值得自己信任、可靠的人和事,使語文從課內延伸到課外。

又如:第三自然段的難點是如何在黑夜裏找到北極星,利用課件形象演示後,讓學生找找兒歌的後半部分,巧妙的把找北極星的方法集於易讀易記孩子喜聞樂見的兒歌中;如教學“第五自然段”,通過實驗學生知道溝渠裏的雪哪邊化得快,哪邊化得慢後。讓學生改寫這節詩句,實現了讀寫遷移;如在教學完四種天然指南針後,把它們是怎樣準確指點方向歸納為“我會填”,讓學生自由説、開火車説、沒有發過言的站起來説,全面參與,大面積練習。在最後,我提出了“你還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針?”,不僅是拓展學生的思維,更是引導學生更開放地學習語文,並培養學生學會課外蒐集資料的興趣,加強了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實踐活動。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2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人教版小二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反映自然現象、自然景觀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主要教學任務是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壯美,積累豐富的語言,拓寬視野,在反覆誦讀中理解內容。其中《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篇介紹自然常識、拓寬學生視野的課文,本文以詩歌的形式用假設的語氣,向我們介紹了四種天然的指南針:太陽、北極星、大樹、積雪,這一切對於國小生來講非常有趣。豐富的知識,秀麗的小詩,把我們帶入大自然那美妙的境界。

農村的孩子們普遍閲讀量不大,課文中的內容學生可能不大瞭解,教學時教師要給學生介紹一些相關的地理知識,如我們生活在北半球,所以太陽總是在我們的南方。生活在南半球的人看太陽,太陽總在他們的北方。這樣以來,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就容易多了。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我認為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的接受信息;人腦並不是被動地學習和記錄輸入信息,而是主動地構建對信息的解釋。因此,本課以採用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點撥為主的教法,藉助多媒體手段,多方位、多視角地讓學生去認知、去朗讀,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和知識點,積累語言,拓寬視野。新課標倡導自主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我設計的學法是讀中悟,以朗讀為突破口,這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具體操作步驟為:初讀課文,整體把握;細讀品位,突破難點;感情朗讀,突出重點。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3

這是一首以自然科學為題材的兒童詩歌,向孩子介紹了在自然中很多細微的、能幫助人們識別方向的自然現象,這首詩歌易懂,很能引起孩子們對大自然的興趣,並使他們懂得大自然中的很多現象,只有細心的孩子才能觀察到。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如下幾點:

1、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的訓練。由字、詞、句到段都培養了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教學第二節時,通過理解太陽怎樣幫助我們指點方向時,巧妙地將太陽在早上、傍晚的所指方向藴含其中,並積累詞語“旭日東昇”“夕陽西下”。

2、課堂上,創設各種情境進行交際,如導入時,我選擇這樣的方式:“小朋友們到野外去遊玩,本來是多麼快樂的一件事情啊!可真沒想到,三三兩兩結伴遊玩時,這幾個小夥伴忘記了時間,也找不到集合地點了!其實他們身邊就有大自然的指南針可以給他們指明方向,可是這些粗心的孩子還沒發現呢!你想幫助他們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篇課文,看看我們可以怎樣去幫助這些迷路的小朋友。”又如:教學第三節,讓學生扮演北極星介紹怎樣辨別方向;把枯燥的科學性知識,以往的語言,本課學習的語言,加以運用和創造,這正是語文學習的重點。

3、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文方式,有:指名讀、自由讀、與小夥伴合作讀、接龍讀、範讀、齊讀、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讀、小組合作讀,激發了學生讀文的興趣,使學生在多種形式、多次讀文的過程中輕鬆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出情感,讀味道。以讀代講,以讀促思,以讀悟情而展開課堂教學活動。

4、體現出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新課程理念倡導的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主動參與,合作學習。在這篇課文裏我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如教學課文3~5小節時,指導學生小組學習,和其他小夥伴説説怎樣使用其他的三個指南針。小組討論後,彙報自己小組最喜歡哪種天然的指南針,是如何學會使用天然的指南針的。在學生有合作需求的基礎上形成共識,迎合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出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5、課文拓展部分,我讓學生先總結2~5小節的學法,然後再學生事先蒐集資料的基礎上,然學生仿寫詩歌,做到讀寫結合,學以致用。

6、恰到好處的運用了多媒體簡化並突破了課文的重、難點,使學生直觀形象的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如讓學生説出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指南針,再讓全班同學互相閲讀、交流。又如,在教學看積雪哪邊化得快時,出示示意圖,讓學生直觀地瞭解到溝渠裏的積雪和高山上的積雪哪邊化得快哪邊化得慢。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中學習,學生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地位。

不足:多媒體課件在不同的電腦中有時會出現格式或顏色改變的情況,由於沒有提前在課室的電腦中調試,有些課件色彩調配不是很合理;在教學北極星那節時,為了能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北極星的位置,可以找些動畫的課件,或者直接找學生在黑板上畫出來,這樣會更直觀;由於在讀書感悟中花得時間比較多,出現前鬆後緊的情況,到後面指導背誦的時間不夠,展示仿寫課文訓練的時間比較緊。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4

執教的班級是xxx校二年級xx班,這個班級的學生比較多,之前沒有對這個班級做過詳細的瞭解,所以這次上課對學生的基本情況沒有掌握好。個別學生學習起來還是很吃力,對他們的關心似乎也少了點,這一方面還需要拿出多一點時間關注,引導學習吃力的孩子。

這堂課對於引導學生讀書上欠缺了些,這篇課文是詩歌形式的,讀起來也朗朗上口,除了引導學生髮現這些天然的指南針外,應該多引導學生讀書,從讀中感悟大自然中這些天然的指南針會幫助我們辨別方向。比如第二小節,講太陽會幫助我們辨別方向,中午的時候他在南方,地上的樹影正指着北方。這一小節,我在處理上只是引導學生觀察了圖片中的方位,自己範讀了一遍,一帶而過,顯然對於學生照顧少了,學生啟而不發。

這次上課的收穫是教師要引領學生在充滿感情的文字中學習,找到快樂,和學生一起走進文本感受文本,這樣就會學的更好。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5

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教學過程中,我請同學説説在冬天溝渠裏的積雪是如何為人們指明方向的?這時一位同學站起來説:“在冬天溝渠裏的積雪,融化比較慢的是北面,融化比較快的是南面。”大部分學生表示贊同,而另一部分孩子似乎有不同的意見,但也説不出我們來。一同學説:“融化比較快的是北面,融化比較慢的是南面!”他的話立即引起了同學們的議論,教室裏頓時熱鬧起來,但是沒有誰能説服對方。

當時我想課本上已經寫了,怎麼會這樣呢?我説:“冬天的太陽在偏南邊,大家看。”為了讓他們明白,我在黑板上簡單的畫了一個溝渠的示意圖。示意圖一畫出來,立刻同學發現了問題所在。他説:“從南邊射過來的太陽照到的是溝渠的北邊,因為它面朝南!”這時候我連忙説:“看,説得很對,溝渠裏的積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的慢的是南方!因為南邊射過來的太陽照到的溝渠的北邊,所以是哪邊的.雪先化呢?”這時候我班學生一下子恍然大悟,異口同聲地説:“北邊!”

然後我突然想起了山上的雪,説:“如果這不是一個溝渠,而是一座山呢?”並在黑板上畫了一座山,這時學生立刻回答説:“山上的雪化得快的是南面,化的慢的是北面!”“對!”這時我及時地給予了肯定,心裏也挺高興,終於把這個問題弄明白了。課前對這個問題想的太簡單,以為孩子們能理解,結果呢,卻不是這樣。以後對學生活動的預設要更多些更全面些,孩子們能和老師共同把握課堂,這才是學生真正喜歡的課!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6

這是一首簡明通俗,同時包含豐富的自然知識的兒童詩歌,向孩子們介紹了大自然中很多細微的、能幫助人們識別方向的自然現象。詩歌易讀易懂,節奏感強,適合朗讀,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激發對大自然的探索慾望。

現在的孩子閲讀量普遍較大,課文中的內容學生可能已經在課外閲讀中接觸過。所以,教學時要用他們對知識的探索代替教師的講解、分析,讓他們在疑惑中閲讀課文、尋找答案,在閲讀中瞭解自然現象,在尋找中感受自然科學帶來的樂趣。

本課採用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點撥為主的教法,藉助多媒體手段,多方位、多視角地讓學生去認知、去朗讀,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和知識點,積累語言,拓寬視野。教學本課,要讓孩子們掌握一些辨別方向的方法,體會大自然的奧祕與情趣,學會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發現科學知識。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大家的收穫可真不小。其實,在大自然中處處充滿了神奇與奧祕。我們一定要細細觀察,多多思考,還要通過看書、上網等多種方法蒐集各種資料,這樣我們才能在科學的世界裏遨遊、飛翔。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7

人教版第五個單元主要是圍繞自然現象、自然景觀來編排的。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篇科學性、知識性非常強的文章,處理的不好很容易上成常識課,變得枯燥乏味,甚至死板。二年級學生生活經驗膚淺,方位感很弱,雖然在數學課上學過辨別方向,但那是平面的,和本課的實際生活中的立體感知是有很大差別的。所以,我把“運用多種方式讓學生掌握一些辨別方向的方法”作為教學重點。難點是“啟發學生孩子要留心周圍事物,發現科學知識,做生活的有心人。”因為,生活當中處處有語文。從生活走入文本,再從文本走入生活,把二者有機結合。我想,這樣就是學習語文的樂趣和意義所在吧。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如下幾點:

1、在識字部分能夠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自主學習識記生字。並採取都種形式幫助學生識記。

2、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文方式,有:指名讀、自由讀、默讀、女生齊讀、男生齊讀、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讀、小組合作讀,激發了學生讀文的興趣,使學生在多種形式、多次讀文的過程中輕鬆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

3、能運用自己製作的圖片、簡筆畫並突破了課文的重、難點,使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了大自然中天然的指南針“太陽、北極星、大樹、積雪”,對理解了課文內容有很大的幫助。

4、在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很高傲,回答問題很積極,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高。

5、在片段表演方面,學生配合的很融洽,表演很精彩,受到聽課老師的好評。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8

這是一篇科學性、知識性非常強的文章,處理的不好很容易上成常識課,變得枯燥乏味,甚至死板。如何讓孩子覺得大自然是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書”,是神祕、有趣的……我具體體現以下幾點:

1、情感。如果説以往的教學注重的是語文知識,語文技能,那麼現行的語文教學追求的是情感。在語文課堂裏,孩子對待語文學習,不應是被動的學,應該讓孩子感到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生命成長的過程,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這是學好語文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的評價,重視發揮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潤、去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和品味。使學生始終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學習和思考。一句話,讓語文煥發生命活力。

2、感悟。感悟的過程正是理解和發現的過程。教師要適當的攙扶和點化,讓孩子“感”一定有個過程,“悟”一定有個過程。因此感悟不是告訴,而是激勵、喚醒、刺激、探究、體驗。首先從整體上感悟,讓學生自讀自悟、圈圈劃劃。其次根據低年級的學生特點,採用演示、表演節目、朗讀、比較,即看、讀、聽、想、演等手段讓孩子感悟詞語、句子、意境……

3、拓展。“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相等。”在本課中我非常重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重視通過鑽研、利用教材,引導學生走向更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課文最後,我提出了“你還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針?”,不僅是拓展學生的思維,更是引導學生更開放地學習語文,並培養學生學會課外蒐集資料的興趣,加強了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實踐活動。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9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它是一首以自然科學為題材的兒童詩歌,向孩子介紹了在自然中很多細微的、能幫助人們識別方向的自然現象。

本課,我分為室內教學和室外教學。

一、在室內課堂教學中,我做到了如下幾點:

1.在識字部分能夠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自主學習識記生字。並採取都種形式幫助學生識記。

2.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文方式,有:指名讀、自由讀、齊讀、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讀,激發了學生讀文的興趣,使學生在多種形式、多次讀文的過程中能夠比較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做到有感情朗讀課文。

3.運用課件簡化並突破了課文的重、難點,使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了大自然中天然的指南針“太陽、北極星、大樹、積雪”,對理解了課文內容有很大的幫助。

4.對於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能夠靈活應對。

二、室外教學

除室內教學之外,我帶領學生去操場實地演練了本課的幾種辨別方向的方法,為的是讓學生真正在生活中掌握並運用。我對學生説:“老師希望你們永遠沒有機會用到這些方法,但是,走投無路時,或許它能救你一命……”

這樣的嘗試讓我花費了比在班級上課多幾倍的精力:紀律要提前規範好,聲音上要提高聲調,需要帶領將近60人得隊伍在操場上來回變換地方,需要記熟並且講清楚每個辨別方法(因為沒有課本教案和課件的幫助),需要將“看熱鬧”的成分減少到最低,將知識的實用性在模擬的環境下提到最高……這些無疑讓課堂難度上升不止一個梯度!但是,我覺得這是在課堂教學中的一次有益嘗試,我願意做下去,希望能收到令人滿意的結果,希望學生在我的語文課堂上學到除語文知識、方法外的技能。

我會繼續朝這方努力。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10

在理解本課的第5小節“溝渠裏的積雪哪邊化的快哪邊化得慢,化得快的那邊是南面還是北面,為什麼?”時,在我的備課中,這裏不是個難點,根據平時的生活常識,我認為雪化得快的是南方,化的慢的是北方,“好,誰來説説看!”一位同學站起來説:“溝渠裏的積雪,雪化得快的是南面,化得慢的是北面。“我微笑着點點頭,正準備示意他答得正確,另一個孩子站起來不是很確定地説:“老師,溝渠裏的積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得慢的是南方!”怎麼會是這樣的答案?“怎麼會呢?”我問,“冬天的太陽在偏南邊,你看,”為了阻止他繼續説下去,我在黑板上畫起了示意圖。示意圖一畫出來,我立刻發現從南邊射過來的太陽光照到的是溝渠的北邊,因為它面朝南!我連忙停住了口,打開書仔細地看着課文“看看哪邊的雪化得快,哪邊化的慢,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其實書上就已經對應了呀,真的是!我連忙説:“看,果真如他所説,溝渠裏的積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的慢的是南方!因為南邊射過來的太陽照到的溝渠的北邊,所以是哪邊的雪先化呢?”孩子們一下都看懂了,齊聲説:“北邊!”我又靈機一動,説:“如果這不是一個溝渠,而是一座山呢?”我隨手又畫了一幅圖,立刻就有孩子舉起了手:“山坡上的雪化得快的是南方,化的慢的是北方!”“對!”我暗自放下心來,正是由於孩子們提示,我才沒有出現知識性的錯誤啊!下課後回到辦公室,我將課上的情形講給老師們聽,他們也出現了這種情況。在辦公室我們對此進行了一番討論,發現只有當這個溝渠是東西走向的,才能出現詩歌這種情形。假如溝渠是南北走向的,那麼也就不存在哪邊先化的問題了。

這次課讓我真正認識到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的確不僅僅是參與者,更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關鍵就看教師對於課堂的把握了。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孩子們喜歡的課堂。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11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以自然科學為題材的兒童詩歌,告訴我們要是在大自然的曠野中迷了路該怎麼辦?為我們介紹了四種天然的“指南針”:

(1)我國地處北半球,正午時太陽所在的方向就是南方,於是太陽成了我們的指南針;

(2)晚上,北極星可以為我們指示北方;

(3)陰雨天,大樹的枝葉稀稠可以幫我們辨別方向,樹葉茂密的一面是南方,樹葉稀少的一邊就是北方;

(4)冬天裏,溝渠裏的積雪的多少,也能幫我們辨別南北的方向。豐富的知識,秀麗的小詩,一定會把我們和學生帶入大自然那美妙的境界。

之後,我利用課件直觀的向學生展示了太陽光的照射和溝渠裏的積雪,由於被溝渠的壁擋住了,所以陽光先照到溝渠中北面的積雪,所以北面的積雪先化,南面的積雪反而化得慢。看了直觀的畫面,學生就一下子理解了。為了讓學生靈活運用,我又用簡筆畫在黑板上簡單地畫出高山和太陽,請同學觀察,高山上的積雪和陽光照射與溝渠裏的不同之處,然後説説:高山上的積雪化得快的是哪一方?這時的學生已能清楚地辨別了。

從學生的辯論中,我發現了學生都有自己的思想,而且也能完整地表達,我們應該給他們創設這樣的機會,從中學生展示了自我,老師也會得到意外的收穫。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12

教《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篇課文時,在導入這一環節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在一座城市裏迷了路,你會怎麼做?話音剛落,吳浩天就説:“我用指南針辨別方向。”其他同學有的開始翻書,因為他們已經猜到這節課我們要上《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有的則坐着無動於衷,可能是問題難倒了他們。大概過了五秒鐘,陸續有學生舉手了。

“我們可以看大樹,樹葉稠的一面是南方,樹葉稀的一面是北方。”徐怡婷站了起來。她的話還沒説完,就被紛紛附和的聲音給淹沒了。

“我們可以看太陽。”一位學生説。

“還有什麼方法?聽清楚是在一座城市裏。”我不停地提示學生,怎樣的方法最簡便。

這時胡桑林站起來説:“我們如果看到前面有一家小店,就假裝哭起來,那店主就會幫你打電話了。”

我極力稱讚這種辦法好,請人幫忙,非常方便。

但有的學生反對,他們説:“要是碰上壞人怎麼辦?”

我告訴他們,世界上大部分是好人,壞人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最後我們達成一致,打110請警察叔叔幫忙最好。

反思:從這則教學片段中我們可以看出:

1、面對教師的提問,學生很少真正去動腦筋,而是馬上求助書本,大多按書中的在野外辨別方向的方法去套。

2、學生認真聽講的習慣還沒有養成。教師提的問題是針對在城市裏迷了路怎麼辦。而很多學生給出的方法都是不切合實際的,既煩瑣效率又低。但我們從中也能驚喜地發現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強起來了。不和陌生人講話,不輕信陌生人的話。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們的責任是告訴學生,周圍雖然有壞人,但好人居多,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