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清明節吃雞蛋的由來是什麼

在很多地方,清明節都有吃雞蛋的習俗,認為清明節吃雞蛋一年都會健康,所以吃雞蛋的習俗一直都沒有更改。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清明節吃雞蛋的由來是什麼,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清明節吃雞蛋的由來是什麼

  清明節吃雞蛋的由來

清明節吃雞蛋 源於古代的上祀節

專家稱,吃雞蛋,是源於古代的上祀節。人們為婚育求子,將各種禽蛋如雞蛋、鴨蛋、鳥蛋等煮熟並塗上各種顏色,稱“五彩蛋”,他們來到河邊把五彩蛋投到河裏,順水衝下,等在下游的人爭撈、剝皮而食,食後便可孕育。現在清明節吃雞蛋象徵圓圓滿滿。在農村的一些地區,還有兒童之間“撞雞蛋”的習俗。倘若要探究清明節裏吃雞蛋、撞雞蛋的象徵意義,其中應該還寄寓着人們對於生命、生育的敬畏與崇信之情。

清明節吃雞蛋源於寒食節

寒食、清明節裏鬥雞子(卵)之戲,真正的源起,應該還是歸於先秦時代某些地區的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無疑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再者清明日的郊遊踏青,熟雞蛋也是便攜的食品。事前的撞擊剝皮,難免引起孩童兩兩相撞的興趣。

清明節吃雞蛋治頭昏

清明節吃的東西,還有一種做法更簡單,那就是煮雞蛋,雞蛋是要染成紅色的,帶在身上吃。小孩們還喜歡相互碰雞蛋,如果哪個孩子的雞蛋皮結實,把其他孩子的雞蛋皮都碰破了,那麼這個孩子就是最驕傲的。如今在武漢周邊農村仍然留傳這個這樣的習俗,常聽到的“三月三,煮雞蛋”的民諺。煮雞蛋用的是冬天麥田裏的薺菜,整株帶根洗淨,將雞蛋稍稍敲破一點,使之更加入味。煮好的雞蛋有濃濃的薺菜青香味,據説這種蛋還有治療頭昏的作用。

清明節吃雞蛋治頭痛

傳説古代

孝感一帶屬雲夢澤之一部分,是一片水鄉澤國,人們都以打魚為生。因為人們天天在湖裏吹湖風,得了頭痛病。一天,嘗百草的神農路過雲夢澤,看到一些人因頭痛在湖灘上打滾。神農很可憐他們,就到處找草藥,為這些人治頭痛病。可是什麼藥吃了也無效。三月九年級這一天,神農從山 上撿來幾個野雞蛋,又挖了一大把地菜,拿到船上煮給人們充飢。人們吃了用地米菜煮的雞蛋後,忽然感到頭不痛了。後來,三月九年級吃地菜煮 雞蛋就成了習俗,一直沿續至今。

清明節吃雞蛋寄寓人們對生命的敬畏

倘若要探究清明節裏吃雞蛋、撞雞蛋的象徵意藴,其中應該還寄寓着人們對於對於生命、生育的敬畏與崇信之情。雞蛋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是生育與生命的象徵。傳説

,開天闢地的盤古在雞蛋中化孕“天地混 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藝文類聚》 ),商的始祖契為“見玄鳥墮其卵,簡狄 取吞之,因孕”(《史記》)而生,秦始

祖大業也是“玄鳥孕卵,女吞之”受孕(《 史記》)。民間習俗,婦女生孩子後,給四鄰八舍報喜訊,送的不也是雞蛋嗎?清明的祭祖掃墓,其中不也有慎終追遠的生命意識嗎?春季裏萬物化育,是生命的季

節,諸多民俗事象都在深層的生命意藴上暗合。

清明節“碰雞蛋”的習俗

清明還有“碰雞蛋”的習俗,小孩子們在這天將煮熟的雞蛋互碰,誰的雞蛋先破,誰就算輸了。在今天的孩子們中間“碰雞蛋”是不太常見了。不過這小小的“碰雞蛋”,並非是一時一地窮壤僻野裏的節俗,有明確的文字記載表示“碰雞蛋”可溯及六朝時代。樑朝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荊楚之地(今湖湘)寒食日裏有“鬥雞、鏤雞子、鬥雞子”的習俗,並轉載《玉燭寶典》句“此節,城市尤多鬥雞卵之戲”。唐代詩人元稹在詩歌《寒食夜》中也載錄了這一民俗“紅染桃花雪壓梨,玲瓏雞子鬥贏時。今年不是明寒食,暗地鞦韆別有期”。可見“碰雞蛋”是大有來歷的。

  浙江清明節習俗

海鹽縣清明有龍舟之戲。台州府清明簪柳,稱為驅香九娘。紹興人上墳時,要準備一些糖果、餅乾,稱為「上墳果」,發給住在祖墳附近的兒童。

三月九年級日,古曰上巳。漳人謂之三日節,祀祖祭墓。而泉人以清明祭墓謂之嘗墓;嘗,春祭也。祭以餑餅,治牲醴,掛紙錢,歸乃食之。餑餅以面為衣,內裹蔬菜,炸油者謂之春餅。嘗墓之禮,富貴家歲一行之,常人則兩、三年一行。婦孺歸時,各插榕枝於髻,以祓不祥。

清明糰子成必備美食

每到清明,江南一帶的人都有吃青糰子的習俗,一隻只小青糰子,碧綠碧綠、糯韌而綿軟,秀色可餐。“相傳百五禁煙廚,紅藕青團各祭先”,這首《吳門竹枝詞》説的.就是人們清明節吃冷食青團,並用紅藕、青團祭祀祖先。

青團,又叫艾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混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團坯制好後,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百果等餡料,用蘆葉墊底,將它們入籠蒸熟。

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所以青團甘甜細膩,清香爽口,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從色彩到口感都有着春天的氣味,是清明與寒食節時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

清明節臨近,嘉興的青糰子已經上市。在街上的多家小吃店,隨處可見擺放着的青糰子,月河、各大菜場門口是賣青糰子的主要地點

麥芽塌餅、螺螄受歡迎

據民間傳説,或稱蠶花娘娘下凡行香的時候,曾在農家吃過麥芽塌餅。為此,每年清明時節,麥芽塌餅就成為養蠶人家奉祀蠶花娘孃的必備供品,也成了農家招待客人、饋贈親友的上佳美食。

麥芽塌餅是以米粉、麥芽粉和一種叫作“草頭”的野草為原料製作的,煎好的麥芽塌餅呈青色,表面油光黃亮,吃起來甜度平和,軟而不爛,糯中有韌,不粘牙齒,還帶着一絲野草和芝麻的清香,實在是一道上佳的綠色點心。

由於麥芽塌餅製作工藝實在有些麻煩,整個製作過程的工時成本太高,所以在一般的商店和超市裏是買不到的。而且,“草頭”只能在清明前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採摘,時令特色明顯,要吃麥芽塌餅,只能在這段時間。

清明時節,也是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此時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説。在嘉興,炒螺螄都要放醬油和糖,所以螺螄口味甜美,藉着酒糟散發着酒香蓋住了螺螄本身的腥味兒;也可以先把螺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都非常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