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端午節有什麼含義

端午節有什麼含義1

一、活動意圖:

端午節有什麼含義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來臨了,很多小朋友的家長都為孩子戴上了傳統的“五彩繩”,小朋友們非常喜歡,他們與同伴分享着和爸爸媽媽製作“五彩繩”的故事,期待着過完節後的第一場雨,能夠歡快的將“五彩繩”投入到小水坑中。

“端午節”是孩子們熟悉也很喜歡的節日,節日中有很多傳統都跟小朋友息息相關。對於中班的小朋友來説,讓他們對愛國主義有深刻的認識還不太現實。但讓孩子們更加熟知端午節的傳統風俗,理解風俗的由來及含義,讓孩子們通過手工和遊戲體驗節日的氛圍是非常有意義的。

二、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能積極參與節日慶祝活動。

2.瞭解端午節的傳統風俗,並通過手工和遊戲感受節日的歡快氛圍。

3. 願意與同伴交流分享,感受過端午節的喜悦情感。

三、活動準備:

1.區域裏展示各種親子製作的五彩繩、葫蘆,樂意與同伴交流欣賞;投放關於端午節來歷、風俗的書籍、圖片、幼兒自主閲讀交流。

2.PPT、摺紙、五色繩等。

四、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

師:“你們吃過粽子嗎?吃過哪些味道的粽子?”

“你喜歡吃哪種粽子?”

“為什麼在這段時間里人們都要包粽子、吃粽子?”

(幼兒討論後,教師可以向幼兒簡單介紹介紹端午節的傳説)

2.師:“既然大家這麼喜歡吃粽子,我們就來包一個吧。但是我們今天包的粽子是特別的粽子,是用卡紙折成的粽子!要不要來試一試?”

3.教師出示摺紙,並演示講解摺紙步驟。

4.教師跟幼兒一同折粽子,教師做一步,幼兒跟學一步。

5幼兒自助製作粽子,教師巡迴指導。

6.作品評價展示。師:“美麗的粽子做完了,我們來欣賞一下,並掛在班級吧!”

7.製作五彩繩

師:“從端午節開始天氣會越來越熱,蚊子、蟲子也越來越多,疾病容易流行。古時還沒有發明滅蚊劑,古代的中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長,不受疾病困擾,所以給自己的孩子帶上五彩繩。”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它有着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葫蘆、懸白艾、給孩子帶五彩繩等。這次端午節主題活動既鍛鍊和發展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兒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和興趣。

家長工作中,教師和家長、幼兒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的資料,瞭解端午節有關的知識和風俗習慣。家長還幫助老師提供一些家庭歡度節日的小資料,例如一些家庭照片及小DV視頻。孩子們通過觀看其他小朋友的照片和視頻,分享其他家庭的節日故事,很是開心。孩子們還展示自己和父母製作的小五彩繩,比一比、看一看,期待着節日後的第一個下雨天,能將自己的五彩繩扔進水坑裏。大家都希望能在幼兒園迎來雨天,能跟小朋友們一起遊戲一定非常有趣。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老師和小朋友一起“包粽子”。由於受條件的限制,老師和孩子並不能包真正能吃的粽子,但是可以用摺紙包出五顏六色的“粽子”。孩子們通過手工創作,感受了節日的傳統氛圍。

端午節有什麼含義2

端午節在傳統文化中是個重要的日子,與清明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説法。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南方的一些地方,還有賽龍舟的習俗。

然而如今大部分民眾普遍認為端午節是一個吉祥的日子,而很少有人知道,端午節實際上是一個諸事不宜的禁忌日子。又被玄學界稱為楊公十三忌日之一。

在先秦時代,五月被稱為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説也很多。

《風俗通》佚文,“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

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此日為不吉之日。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驅兇辟邪更加是個這個節日的重頭戲,在風水上,也是有很多禁忌的,曹小疆老師在此提醒大家可以在這個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日子,可用一些有效方法為家人去病消災。

端午節即將到來,你是不是想在端午節迎來好運呢?下面曹小疆老師就給大家介紹一些怎樣祈福、保平安、開運旺運的方法,供各位緣友參考,也提前祝願您端午節快樂!

1、在房門上插艾葉、插桃技、插菖莆以驅鬼;

此日為五月初五,在民間風俗中,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習俗。從農曆氣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故也是一年之中陽氣最盛的日子;也是八字中所説的羊刃日,這個農曆的五月,陽刃為兇,本來就是所謂的“毒月”,共有“九毒日”,而端午又是“九毒”之首,故稱為“毒日”。曹小疆老師認為,任何一種五行過旺或過衰,都會形成邪氣,都會對自然氣候或人身健康,構成威脅與傷害;何況這個時節,也是毒蟲壞蟲肆虐猖獗的時候;故這一天需要在房門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或在兒童身上灑雄黃酒,以驅蟲避邪,保障健康。

2、戴五色繩手鍊、或掛五色繩汽車掛件

五色線是最常用的開運物。五色線,即綠色、紅色、白色、黑色、黃色五色,五色分別代表:金、水、木、火、土五行,以及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五色繩手鍊具有五色合歡的功效。想早日告別單身的男女可以把五色繩手鍊戴在手腕上或腳踝上,男生戴左手或左腳,女生戴右手或右腳,可以增旺八方人緣添喜氣,會對招來好姻緣有幫助,在十五、十六、十七的月光下照射後佩戴,效果更佳。

3、結伴出遊,祛病調心。

舊時,在端陽節這天,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到山間田野遊玩一天後,晚上用艾葉、菖蒲、薄荷等香草或者祛邪的香葉經水煮後洗澡,被稱為“遊百病”、“洗百病”,這樣做可以去除邪氣晦氣,一年平安健康。在現代,平時的學業、工作上的壓力,使大腦經常繃緊,端午節,可以選擇出遊,適當的放鬆,就是為了更好的發揮。到郊外遊玩,和品嚐一些特色美食,不僅能助你疾病消除,也令你心中感到愜意,身體的負能量減少,好運自然來。

4、端午節吃粽子,增旺氣場。

端午節這天吃粽子有很多好的寓意,粽,同中,“中子”,即一矢中的,一索得男,求得貴子之意,也有“高中”之意,提升你的學業考運,所以,端午節這天好好的吃上一口粽子,也讓好運道與你相伴。

5、端午放生積德祈安康。

如果家中有病人,可以在端午節去放生,在端午節放生的開運效果相對平時的日子較為明顯。

6、端午節戴葫蘆,化煞催吉納福好運道。

葫蘆,喻“福祿”之意,有收納福氣的風水功效。葫蘆形狀貌似太極陰陽狀,所以,在風水上,也有化煞的作用。在端午節期間,將一小葫蘆吉祥物戴在身上,給自己帶來好運道。

7、端午日佩戴本命佛避邪保平安。

端午節此日在風水上講,屬於楊公十三忌,是避邪的重要日子,當天出行要遠離醫院、殯葬場所等地方,這些地方往往陰氣較重,體虛、福神弱之人便很容易生病,如果之前運勢不順,健康不佳的人,可以在此日隨身佩戴自己的本命佛辟邪消災,化煞保平安! 有關端午的來歷、習俗,就介紹到這裏了,在此提前祝緣主端午節快樂,六時吉祥!

端午節有什麼含義3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端陽節是為了紀念誰

紀念屈原

據説,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

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

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鑑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預謀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後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蹟,於是,與詩人節合併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伍子胥的忌辰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親和兄弟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伐楚成功後,再次踏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經死了,子胥掘墓鞭屍三百天,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允許了。但伍子胥建議,應該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而吳國宰相因受越國賄賂,於是,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以為真,賜伍子胥死罪。伍子胥本來就是一代忠良,至生死與肚外,在臨死之前,他對鄰里説:“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日東門上,去是看着越國軍隊功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歷史淵源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説,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説是為了壓邪。

端午節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節日。第一,端午節來源於5000年前對夏至這一天文現象的發現,這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偉大天文發現。第二,古代人民通過觀察太陽得出24節氣,通過觀察月亮得出陰曆12個月份,然後將陰陽曆結合,用干支計年,端午是農曆五月初五,體現了這一古代發明。第三,端午還來源於古代吳越民族對龍的崇拜,體現了天人合一、多元一體、和而不同的哲學思想,端午賽龍舟體現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掛艾草、掛菖蒲,表現了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端午是一個提倡孝和善的節日,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第四,端午節還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情懷。隨着歷史的發展,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人們將屈原、伍子胥、勾踐、孝女曹娥、道教人物張天師和鍾馗等人物故事疊加到端午節中,上世紀40年代,在國難當頭時期,端午節又被公認為詩人節,使得端午的文化更加厚重。

因為被賦予了眾多的文化因素,端午節的民俗也十分豐富。趙書逐一解釋説,作為詩人節,端午節時第一要祭神、祭祖、祭先賢,第二要背誦經典詩篇。在古代,農曆五月五又被認做是惡月惡日,因為70%的人去世時間在夏至後的三伏天氣,所以要端午辟邪。端午節還是衞生節,需要蘭湯沐浴和去五毒。作為體育節,端午有兩大民俗,一是南方要賽龍舟,這在北京叫划龍舟,只作為一種表演。從遼代、金代開始,北京的端午節就流行一項名為踢石球的體育活動。此外,端午還是一個社交節,也叫女兒節,古代講究在端午送五種禮,端午節也是美食節,主要是吃粽子、五毒餅、玫瑰餅。

在洋節當道、西方文化一邊倒的現在,重塑端午等中國傳統節日傳統,對追溯中華民族的人文基因,加強民族凝聚力,重塑中華價值觀,甚至凸顯中國在世界的文化地位,都顯得愈加重要。20xx年,韓國將“江陵端午祭”列入國家遺產名錄,之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國人深受刺激,端午申遺火熱“提速”。20xx年,“端午節”與70項民俗一併成為我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xx年端午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20xx年,中國組織專家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項目進行評定,最終確定,端午節入選35個項目,申報材料由鄂湘蘇三省聯合“打包”,湖北省牽頭申報。經歷了充滿艱辛的申報過程,適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申報世界遺產評審規則進行了兩項大的修改:以前的兩年一次改成了一年一次、一個國家一次僅申報一項改為可申報多項。中國“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此次同時位列《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共22箇中國項目。恰如一位專家所言,申遺成功並不是最終目的,提醒國人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精華,並加以傳承、發揚才是目的。

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説,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放風箏,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洗苦草麥藥澡,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標籤: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