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蒙古族清明節的習俗

蒙古族的節慶日是比較多的,在清明節這天有着什麼特色的習俗呢?下面由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蒙古族清明節的習俗,希望大家喜歡!

蒙古族清明節的習俗

  蒙古族清明節習俗有哪些

按照蒙古族傳統,清明節要燒“吐勒希”給祖宗上供。“吐勒希”包括炒米、黃油、鮮肉、茶葉、棗、布塊和紙錢等。蒙古族每年要在除夕傍晚和清明節對祖先供奉兩次圖勒希(焚燒飲食物等祭品以祭祀祖先)祭祀。這些祭祀,通常只有男性成員參加。前往祖墳上土燒紙的圖勒希作為固定的圖勒希祭祀,只有清明節時在埋葬地進行,這時女性也是不前往的。

可以説,一般情況下,蒙古族的女性一生當中一次也不祭拜祖先的埋葬地,只有在女孩小的時候也就是處於上國小階段時才會被帶領着參加傳統的圖勒希祭祀活動,隨着年齡的增長就逐漸遠離與祖先的祭拜活動。女性禁忌習俗廣泛地存在於阿爾泰語系諸民族中。有些村屯還要宰殺豬羊並在墳地上搭起鍋,向先人墳墓獻饈斯(全羊)。

據瞭解,蒙古在清明節時大都選擇和家族一同祭奠已故先人,一般對老祖宗(五世以上者)墳墓,各家要共同祭奠。之後,把祭奠後剩下來的酒食聚集在一處,人們按輩分、長幼依八字形排坐,由長者給每人分酒食,接受分贈者向長者請安問好,以此共同悼念祖輩和失去的親人。

完成祭祀活動之後大家聚在某一家,大多是在世老人所在的兒子之家進行聚餐,大家共同緬懷已故祖輩和失去的親人,感激在世長者為這個家族的昌盛而付出的辛勤勞動和精神付出得以換來今日的幸福生活。這樣不僅可以相互促進感情而且可以加強團結提高家族凝聚力。

不同地區的蒙古族祭奠習慣也略有不同。在通遼市,清明節要到祖墳上添土祭奠。添完土後,共同喝稀粥,吃布胡勒(全羊),然後到附近打獵。在興安盟,清明節當天吃烏審肉(冬季留存的肉),同時分送給鄰居,清明節前後3日上墳祭祖。蒙古人不哭墳,就是祭祀奶食白酒。

  清明節插柳的傳説有什麼

其一是説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

柳條插進泥土即活,有強大的`生命力,插到哪裏,哪裏成蔭。柳樹的生命力特別頑強,插柳插出不少柳樹,正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慢慢形成了清明植樹的習俗。

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説法。

其二是説插柳避邪。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載:“取楊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人們認為柳枝有靈性,有“鬼怖木”之稱,在柳條發芽的清明時節插柳可以避邪驅鬼。

在中國民間,柳枝向來被視為驅除瘟疫的象徵,據説這一説法源於佛教,佛教經典《灌頂經》所載,禪拉比丘曾以柳枝咒龍,觀音則一手託淨瓶,一手拿柳枝,以柳枝沾淨瓶中的水向人間拋灑甘露,驅病消災。受此影響,中國人便以柳為驅邪消災的吉祥物,稱其為“鬼怖木”。清明,古人以為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因此又稱鬼節,而清明又正值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以辟邪了。

清明插柳還有一説,是表示對介子推的懷念的。

傳説,當年晉文公和羣臣徒步登山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燬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並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紀念,羣臣紛紛效仿,相沿成習。清明戴柳,便成為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徵了。

清明戴柳,除了辟邪禳災、祈福迎祥之用外,還有紀年華之義。民間有“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皓首”之説。這是因為青青春柳,有象徵青春之意,特別是婦女戴柳,有對青春年華的珍惜與留戀。

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采薇》裏“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藴含着“春常在”的祝願。

  東北清明節吃什麼美食

1、東北清明節吃雞蛋

清明吃雞蛋和小葱,據説是取其清白之意,即要清清白白地做人。清明時分吃雞蛋和小葱很合時宜,因為清明已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家裏養的雞開始多產蛋,地裏的小葱也長得鬱鬱葱葱。

2、東北清明節吃饊子

古時候,清明前有個“寒食節”,不能生火,只能吃冷的食物,於是人們做了麻油饊子,叫做“寒具”,食用、攜帶、收藏都很方便。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裏也做過介紹。蘇東坡在徐州的時候,喜歡吃饊子,在他的《寒具詩》中寫到,“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玉黃深,夜來春睡霧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其中寒具是饊子兩漢時期的別稱。

3、東北清明節的其他飲食習俗

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日食品。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一些地方還保留着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吃雞蛋和涼饅頭,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説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説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東北清明節的習俗

東北其它各民族和同族各地間還有些不同的習慣,朝鮮族人在清明也要給祖先掃墓祭拜,一般是先割草培土修整墳墓,然後給故人燒稻草,稻草代表着金條,是給故人寄錢之意,之後再向故人敬酒跪拜以示哀悼;蒙古族在清明節要燒“吐勒希”給祖宗上供,“吐勒希”包括炒米、黃油、鮮肉、茶葉、棗、布塊和紙錢等。達斡爾族人要祭拜“喜利媽媽”,有的滿族人要祭拜“鷹嘴媽媽”;在黑龍江有的地方,清明時婦女還忌諱動針,認為這一天動針頭目會不清明等等。

因地理氣候原因,東北較中原地區寒涼,所以清明比春分、驚蟄等節氣更藴涵春天到來的意義,這一天也是東北人民通常的春遊踏青之日。以前每到這一時節,有些單位、學校就會組織春遊找寶的活動,事先在目的地的一些草木枝杈、石頭縫隙、建築道路等不易察覺處藏好寫有獎品名稱的紙條,獎品都是些小來小去的日用品或學習用品等,然後眾人四處尋找,拾獲者興高采烈去領獎,未撿到者也在活動中得到樂趣。這一天還有很多人會放風箏,這也是東北人清明期間的一大習俗。東北春天風大,平原地廣人稀,比起多山林丘陵的南方更適合放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