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仫佬族清明節習俗有哪些

作為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仫佬族的傳統節日有自己獨特的特色。 仫佬族節日很多,清明節是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那麼仫佬族清明節有什麼習俗呢?下面跟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仫佬族清明節習俗有哪些

  仫佬族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是仫佬族較為隆重的節日,在農曆三月間舉行,受漢族影響較大。節日活動與漢族相似,以掃墓為主。仫佬族的清明節除各家在門口插兩枝柳條和掃墓外,同宗共祖的還要共同湊錢買豬宰殺,祭掃遠祖的墳地,有些遠居他處的子孫,不惜長途跋涉,仍要趕回原籍與族人一同掃墓。與漢族不同的是,掃墓時要先到婆王廟祭祀婆王,之後再掃祖墳,這是由於仫佬族認為婆王主管繁殖人口,比祖先的歷史要長、功勞要大之故。節日活動費用來源於宗祠,或是蒸嘗田產,或是將先輩存下的銀錢用於放債的利息,或是出租峒場所得。

  仫佬族的傳統節日

挑新水節

每年正月七年級舉行挑新水活動。

新年的第一天早上,家庭主婦點上香和火把,挑着水桶到河邊平時打水的地方,插上香,扔下幾枚硬幣,祭拜水神。之後,打水挑回家,讓家人飲用一碗新水。據説,人喝了新水,可以子孫滿堂。家畜喝了會體大身健。新年的第一天,如果誰挑上了第一桶新水,會被認為是最吉利的。

牛生日節

農曆四月初八是仫佬族敬祭“牛欄神”的節日。

這一天,無論農活多麼忙,都要給牛放假休息。家家户户把牛洗得乾乾淨淨,將牛欄清掃一新,還在大門插楓樹枝,以驅趕蚊蠅,並殺雞、鴨,備酒肉祭“牛欄神”,做黑糯米飯祭祖先。這一天要給牛吃上好飼料,做好的黑糯米飯要先請牛吃,之後人才吃。家境好的人家,還漚制黃豆、玉米,拌入雞蛋喂牛,真可謂對牛愛護備至。

關於牛的生日還有一段美麗動人的傳説。相傳在古時候,仫佬族先民耕田種地都是一鎬一鋤地挖,費時費力。有一個叫羅英的姑娘,聰明伶俐、勤勞善良。一天她到山上打獵,看到一頭野牛狂奔亂跳,又看到鄉親們汗流浹背地在田間忙碌,心想,如果捉住這頭牛為鄉親們犁田該多好啊!於是,她就追趕野牛。野牛在奔跑時一隻蹄子被夾在石縫中,痛得哀叫不已。羅英無力幫它擺脱困境,只得採來嫩草餵它,併為它唱歌,歌聲悠揚,情真意切,不僅打動了野牛的心,也感動了山花、草木、月亮,堅硬的石頭也為之感動,慢慢地裂開石縫,牛的腳拔出來了。它便隨着羅英來到田間,勤勤懇懇地為人們拖犁拉耙,耕田種地。仫佬人有了耕牛,田裏的活輕鬆了許多。

走坡節

仫佬族青年男女一般實行自由戀愛,走坡節就是他們相識、相戀的最好機會。走坡節多在春、秋農閒時節舉行。春季走坡選在春節至元宵節的一段時間,秋季走坡選在中秋節前後。

走坡活動,自有慣例,不必發通知、出佈告,坡會的日期和場所,人們心中早已有數。屆時,青年男女身穿節Et盛裝,女的花枝招展,男的瀟灑大方,成羣結隊,由各村各寨雲集到野外對唱山歌。

仫佬族人民善唱山歌,這是他們歷來用以歌唱生產、生活與感情,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藝術形式。歌的種類有:“隨口答”,是即興而作的短歌,多是男女青年談情説愛時隨問隨答的對歌,句式有四句或六句,每句都是七言的,也有少數為六字頭七字尾,押腳韻;“古條歌”,即為敍事式歌謠。有歌舞,其內容為民間流行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説等,以15—30首為一條組成的長歌,叫“古條”,是民間歌手世代相傳下來的;“口風”,是一種諷刺性歌謠,亦稱口角歌,內容不拘,隨編隨唱,有“正口風”和“爛口風”之分。前者較文明,後者較粗俗,都富有機智、幽默、詼諧等特點。

青年男女用歌聲邀請對方,唱歌傳情,互唱互答,有邀請歌、盤問歌等,以此增進彼此的瞭解。如果男女雙方有情有意,便接唱傾訴愛慕之情的“談情歌”;如雙方感情進一步加深,進而歌唱“初結歌”,表示初步認定對方為自己的意中人。對歌結束時,要唱“惜別歌”、“相約歌”,表示年輕戀人依依惜別、難分難捨,盼望再相見的心情,並互贈信物,男方送女方月餅,稱“同年餅”,女方送男方同年鞋,又稱“鴛鴦鞋”,意為成雙成對,共結同心。如:

男:八月十五月團圓,哥送月餅表姻緣;為了我倆成雙對,禮輕情重妹莫嫌。

女:郎哥愛,手接月餅心花開;八月中秋哥送餅,九月重陽妹送鞋。

這首歌,既唱出了送物定情的心願,又約定了下次相見的日期。再次走坡時,先到的一方唱“守等歌”,接着唱“重逢歌”,試探對方的誠意和表示永遠相愛的“結雙歌”,互相讚美的“贊花歌”,表示別後思念之情的“思雙歌”,渴望結親和嚮往婚後幸福生活的“同住歌”及“算日歌”、“分離歌”等。雙方經過多次約會相見,以歌傳情,互相瞭解後,這一對歌友便成為情人。

仫佬族之所以將此節稱為“走坡節”,是因為在附近的山坡綠陰隨處可見三五成羣的年輕人對歌傳情;又因是青年人尋找終身伴侶的日子,所以又叫“後生節”(後生——青年男子)。在小溪邊、石頭旁、綠陰下,青年男女優美動人的.歌聲,響徹高山幽谷。景美人更美,此情此景,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仫佬族人走坡唱歌傳情,都很講究禮貌,互相尊重,以誠相待,顯示了仫佬族人民純樸善良的精神風貌。如今的走坡,不僅保持着唱歌的傳統,而且增加了文娛、體育表演和經貿活動方面的內容,充滿了現代文明的氣息。

分肉串節

分肉串節,也叫社節,每年舉行兩次。

這一天,各家籌錢買牲口,每户派一人把牲口抬到社王廟去宰殺。將肉分成若干份,並用竹子把它串起來,一串串地掛在竹竿上,分放於廟的兩旁,以敬祭社王。祭祀完成後,每個人拿一串肉帶回家。這就叫分肉串。

依飯節

在眾多節日中,仫佬族最獨特最隆重的節日是“依飯節”,又稱“喜樂節”。有祈神驅邪、保安集福、賀五穀豐登之意。每隔三至五年舉行一次,在立冬後擇日舉行,流行於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東門鎮、四把等地。

節日來臨,家家户户殺雞宰鴨,包粽子,做糯米飯,並請來道師作法事活動,迎神送神。祭祀結束,親戚朋友同餐。節日期間,還舉辦唱歌演戲以及各種體育比賽活動,熱鬧非凡。

依飯節自古有之,曾被仫佬族人民以族規鄉約的形式固定下來。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鄉大梧樹謝姓仫佬碑文記載:“歷代以來,敬有依飯公爺,每逢辰醜未之年,輪四方族頭,買辦依飯節牲頭,至依飯年要各房頭人辦齊牲頭,勿得有誤。”過去每隔三年在宗祠內或族人家裏做一次依飯,目的是還“祖先願”,故又名“敬依飯公爺”。據説做了依飯,同宗族人的財產能得到保護。

關於依飯節的來歷,有一個民間傳説:古時候,仫佬山鄉羣獸為害,特別是獸王——神獅,兇猛異常,傷害人畜,毀壞莊稼。正當仫佬人陷入困境時,從很遠很遠的一個地方,來了一位白馬姑娘,她力大無比,射死了神獅,解救了萬民,並從獅口中奪回谷種送給人們,又用芋頭、紅薯做成黃牛、水牛為人們犁田耕地,教仫佬後生習武滅獸。從此,仫佬山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為了紀念她,人們便以“峒”(仫佬族以血緣聚居,同姓為一家族,族內分“峒”)為單位,集資輪流主持聚會,即依飯節。

依飯節一般在祠堂裏舉行,除了“峒”內族人聚會和祭祀神靈外,還請來唱師,進行歌舞活動。事前,選出最長最飽滿的糯谷稻穗,用綵帶紮起來,懸於牆上。祠堂中央的大桌上擺滿用芋頭、紅薯做成的水牛、黃牛模型。此外,桌上還擺上一盤五色糯米飯,其周圍擺上甜酒、花生、芝麻、黃豆、胡椒、八角、沙姜等十二種農產品和雞、鴨、蛋、魚、豬心、豬肝、豬腸等二十種祭品,以示六畜興旺、農漁牧副豐收,不忘神恩祖德。依飯節的程序有:安壇、請筵、點牲、唱牛哥、會兵、送聖等。依飯節結束時,將穀穗和耕牛模型分送給各家各户。

  清明節的習俗

1、清明節的習俗: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裏,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2、清明節的習俗: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3、清明節的習俗: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4、清明節的習俗:拔河

早期叫“牽鈎”“鈎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5、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6、清明節的習俗: 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裏,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着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7、清明節的習俗: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8、清明節的習俗: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9、清明節的習俗: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清明節的習俗:踏青

10、清明節的習俗: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