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山東清明節習俗是什麼

清明這天,青島有盪鞦韆的習俗,尤其是閨中女子,所以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説法。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山東清明節習俗有哪些,希望對大家有用。

山東清明節習俗是什麼

  山東清明節習俗

招遠、即墨、臨朐、臨清等地在清明掃墓時,要在墳上加新土。據説這是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威海、棲霞、黃縣等地全族公祭祖墳後,一起吃祭後的饅頭及菜 餚,稱為「房食」或「祊社」。魯北地區還保留了南北朝時「鬥雞子」的習俗。濱縣的兒童,在這天以煮熱的雞蛋互頂,誰的雞蛋先破,誰就是輸。齊山、博山等地 在清明節煮一鍋小米乾飯讓牛飽餐一頓,稱為「飯牛」。有諺語道:「打千罵萬,清明一飯」。

盪鞦韆

清明這天,青島有盪鞦韆的習俗,尤其是閨中女子,所以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説法。

鞦韆蕩得越高,就預示着將來的日子過得越好。於是,女子們便都放下矜持 ,興高采烈地盪鞦韆。除此之外,在盪鞦韆的過程中,男子們在幫忙推、送鞦韆時,容易獲得女子的好感 。因此,這個過程也為年輕男女交往創造了好機會。

據瞭解,鞦韆又稱“悠千”,是我國北方的一種傳統遊戲。唐朝時,盪鞦韆逐漸成為女子中流行的遊戲娛樂方式。“這都是以前的習俗。”據姜館長介紹,由於當時青島人都住在庭院裏,空間比較大,每到清明節來臨之前,都會在家裏或者户外比較寬敞的地方安置鞦韆,供家裏的女士玩耍。但如今,這個活動就被人淡忘了。

吃麪燕有種過年的感覺

早時青島就有在清明節做“面燕”的習俗。相傳為了紀念介子推,民間還將面燕稱為“介推燕”。

在過去,婦女們不僅做面燕的技巧嫻熟,而且還能做出各式各樣、神態各異的面燕。姜館長介紹,面燕的種類很多,有單頭的、雙頭的、平翅的、別翅的。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比較特別的,就是大燕背小燕。

以前人們的生活相對比較困難,平時很難吃到白麪,因此吃麪燕的時候就有種過年的感覺。除了吃麪燕,每年清明期間青島還有做單餅的習俗。所謂單餅,就是一張用面做成的薄薄的小餅,上面放些大葱、煮雞蛋等,捲起來吃。

放風箏期望除災祛病

據瞭解,自古以來,清明節前後,青島就有放風箏的習俗。“到了這個季節,村裏的青年男女、少年兒童都結伴到山間、田野上,到比較空曠的地方放風箏。”家住滄口公園附近的王老漢今年74歲,回憶起以前清明的習俗,他首先想到了放風箏。

中國的.放風箏習俗已有着2000多年的歷史了。據史書記載,我國放風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當時稱為“紙鳶”。到了五代時,紙鳶乘風上天,鳶上系竹哨升空,迎風哨響,其聲如箏鳴,謂之風箏。沿襲至今,風箏在民間仍有鳶、鷂的稱呼 。有史書説,風箏最早的功能可能是與除災祛病有關。

  四川清明節習俗

川東重慶、萬縣等地,舊時有「上野墳」的習俗。清明節前後,三兩女子結伴攜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識的男子均可入席同樂。什邡等地,婦女以薺菜花沾油後投入水中,視水面花紋以卜吉兇,稱為「油卜」。成都一帶則賣炒米團,上面點染彩色,以線相串,稱為「歡喜團」。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關緊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到墓地祭奠的日期。到墓地祭奠俗稱到墳前祭奠死者,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點少量人的共同體大部分都是在清明節到墓地祭奠。

到墓地祭奠遊春一舉兩得

重慶人在清明這天,也有吃寒食的習俗。86歲的楊鍾岫老人説,以往許多人到墓地祭奠時的清明食物,往往是鍋魁加滷菜、涼菜。這種鍋魁裏邊夾的和菜,由粉絲、萵筍絲、肉絲(或雞絲),加上春芽涼拌而成。

鐘頭跟大人去到墓地祭奠,感到清明節好玩。觀世音橋街道建北社區80歲的沈永英婆婆印證了楊鍾岫老人的講法:到墓地祭奠普通都在郊外,相當於遊春,一大家庭人還會帶上涼麪、酒菜、糖品等食物,祭奠先人後,大家一塊兒吃掉,又有耍的又有吃的,無上興的就是小孩兒了。

採鼠麴草做清明粑

鼠麴草書名叫清明菜,清明節前後,這種可吃的荒草忽然就繁茂了。城裏只是零星地成長,河岸泥地裏則是成簇成團成片的火熾。一莖獨立,小葉片,掩蓋白的顏色細密的絨毛,三四寸高,粉粉的綠。清明節一過,頂端就開了小花,一小簇一小簇淡淡地黃。

開花之前,將鼠麴草採歸來,切爛,和着小麥磨成的粉、糯大米和麪或棒子麪,加上鹽或糖烙成粑粑,放到鼻子邊一聞,有股鼠麴草特有的清淡的香味味,放進嘴裏一嚼,軟軟的糯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