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端午節的故事(通用21篇)

故事,可以解釋為舊事、舊業、先例、典故等涵義,同時,也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情過程的描述,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的故事,歡迎大家分享。

端午節的故事(通用21篇)

端午節的故事 篇1

以臨近端午節前夕,孩子們都聽到要過節都高興的發出了歡快的笑聲,幼小的孩子們都等着大人們包粽子,講故事。而我們也將人世塵俗拋擲腦後,投入到節日的歡樂中。

如今已是端午之節,我很是想念屈原前輩。屈原是誰你們可能不知道,那就讓我來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吧!

楚王時期有一個人叫屈原,那時的他懷着才高八斗的智慧,他向楚王自薦,可是卻一次次的遭到楚王的拒絕和抹殺,最後,楚王卻因不耐煩將屈原他逐到邊疆,後來,屈原覺得自己才高八斗,竟不被重用,他自己一心鍾愛國家可沒人知道,一怒之下就投入了汨羅江。那個地方的人覺得他很偉大,我們為了紀念他,他們不想讓屈原的屍體被江裏的魚吃掉,就投了很多粽子,意思是魚吃粽子別吃屈原的屍體,後來稱這一天為端午節。這一天便就有了吃粽子的習俗,你們聽了故事一定很是感動吧!其實我也是很感動的一塌糊塗呢!

可是聽了這個故事,我雖然敬佩他,但是我覺得,他就不應該就這麼結束自己,是一個人就會有不足之點,那他肯定也會有不足之點,他應該繼續學習和改正他的不足之點,從而改變的更好,而不應該因為一點挫折就當懦夫。如果屈原能明白這點而不去投江的話,他將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英雄。

説道端午,我就不得不把故事放到一邊了,還是講講我家鄉的習俗吧!

我家鄉的習俗你可能還是不知道,每當端午過節的時候,我們家鄉就要盪鞦韆,我也不例外。今天,我也蕩了鞦韆,其實他的寓意是蕩掉所有的怨恨和煩惱。

最後還是要給大家説一聲“祝大家節日快樂!”

端午節的故事 篇2

在浙江紹興,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傳説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14歲,晝夜沿江號哭尋找父親。過了17天,在五月五日這一天她也投江而亡,五日後從江中抱出父親的屍體,就此傳為神話。據史料記載,自宋代以來,歷代帝王都曾對曹娥大事褒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的故事 篇3

端午節在傳説中,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起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的故事 篇4

楚國的大夫屈原早就瞧出秦昭襄王沒安好心,屢次三番勸過楚懷王,要他聯合齊國共同抗秦。可是楚懷王是個糊塗蟲,終於聽了靳尚、公子蘭這一夥人的話,連自己的命都丟了。如今楚頃襄王做了國君,不但沒把這批人治罪,反倒重用他們。屈原看着這一批人只圖眼前安樂,目光短淺,膽兒又小,一味向秦國遷就讓步,割地求和,這樣做正是拿肥肉去喂老虎,楚國早晚要亡在他們手裏。他心裏苦悶得沒法説。他痛恨靳尚、公子蘭這批人,以為不能跟他們在一起共事,就打算辭職。可是一想到楚國的地位這麼危險,又不忍心就此走開。他勸楚頃襄王收羅人才,遠離個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好為國家爭氣,替先王報仇。靳尚、公子蘭他們這幾個人就怕屈原在楚頃襄王面前老提起反抗秦國的話,怕打起仗來自己不能過好日子。他們把屈原看作眼中釘,非拔去不可。

屈原還是勸楚頃襄王去聯絡諸侯共同抗秦。靳尚、公子蘭他們就天天在楚頃襄王跟前説他壞話。靳尚對楚頃襄王説:“大王沒聽見屈原數落您嗎?他老跟人家説:‘大王不報先王的仇,公子蘭不敢提抗秦,楚國出了這種不爭氣的君臣,哪兒能不亡國吶?’大王,您想想這叫什麼話啊!”楚頃襄王問了問公子蘭,公子蘭也這麼説。楚頃襄王大怒,把屈原革職,放逐到湘南〔現在湖南省洞庭湖一帶〕去。

屈原抱着救國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國強兵打算,反倒給人排擠出去了。到了這時候,他簡直要氣瘋了。他不想吃,不想喝,弄得面容憔悴,身子也瘦了。他憋着一肚子憂憤沒處去説,在洞庭湖邊、汨羅江〔在湖南省湘陰縣北,向西流入湘水;汨mì〕上,一邊走,一邊唱着傷心的歌兒。

屈原有個姐姐叫屈須。她聽説兄弟的遭遇,老遠地跑到湘南去看他。她找到了屈原,一見他披頭散髮、臉龐又黃又瘦,不由得掉下眼淚來,説:“兄弟,你何必這樣吶?楚國人哪一個不知道你是忠臣?大王不聽你的話,那是他的不是。你已經盡到了心了。老悲傷又有什麼用吶?”屈原説:“我傷心的不是我自己的遭遇。楚國弄到這個樣兒,我心裏象刀割一般!”屈須説:“可是君王不肯聽你的話,反對你的人又有勢力,你孤孤單單的一個人,怎麼鬥得過他們吶?你的脾氣太耿直,我擔心你會吃虧,如今果真落到這個地步。叫我怎麼放心吶!”屈原説:“我知道我忠心耿耿會招來不幸。可是我怎麼能夠眼看着國家危險不管吶!只要能救楚國,就是叫我死一萬次我也願意。如今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國家大事我沒法兒管,我的主張沒處去説,我大聲呼喊君王,君王也聽不到。我痛苦得真要瘋了。這樣兒下去,還不如死了好。”屈須搖搖頭,説:“別傻了!要是你一死,國家就能夠好起來,那我也願意跟你一塊兒死。可是你這麼糟蹋自己,對國家不但沒有什麼幫助,反倒還會帶累別人也這樣消沉下去。”屈原歎了口氣,説:“那麼怎麼辦吶?”屈須説:“將來君王也許會明白過來,那時候你還可以給國家出力。”屈原在流放中,經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他看到他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種地,還是經常受凍捱餓,生病沒錢醫,死了沒錢葬,遇到天災人禍,就弄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種悲慘的景象,更加深屈原的痛苦。他一直喜歡寫詩,這會兒詩寫得更多。《離騷》這首有名的長詩,就是他在這個時期寫成的。

端午節的故事 篇5

又是一年端午,又是一年粽葉飄香,華夏大地處處瀰漫着温馨,炎黃子孫陶醉在粽葉淡雅香味中,陶醉在屈原不朽精神中。真可謂有水地方就有龍舟鼓聲;有岸地方就會楚歌四起。

兩千三百年前,一位清瘦老人——屈原,在汨羅江邊徘徊,他仰望蒼天,對當時社會腐敗十分不滿,他憤怒、哀傷,最後,他吟誦着“世人皆醉我獨醒”,帶着滿腔悲憤抱石跳入江中,以死來扞衞正義。當地漁夫知道此事後非常痛心,划着小船把竹筒裏米撒向汨羅江餵魚以保全屈原屍首。後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為包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舟,以此來紀念屈原。可以這樣説,沒有一種食物能像粽子一樣寓意豐富,粽子形狀稜角分明,象徵着屈原人格稜角分明,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粽子裏面包着一顆紅棗,象徵着屈原赤膽忠心…………總之,粽子表達了人們對屈原無比敬重。

今天一早,和左鄰右里一樣,媽媽便去菜場買包粽子材料:糯米、粽葉、紅棗……媽媽先把糯米泡好,把粽葉和紅棗洗淨,洗好後,再把紅棗切碎,用調料把紅棗與糯米拌在一塊兒,過了一小時,媽媽開始包粽子了,她先把粽葉折成一個陀螺形,把拌好糯米用勺子盛在粽葉裏,再用靈巧雙手左折右疊,最後用繩子層層纏繞,很快一個精緻粽子便誕生了。

開始煮粽子了,那一個個小巧玲瓏粽子就像一個個小鴨子,在水中快樂游泳。大約一小時後,滿屋飄香,粽子煮熟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粽子,用嘴吹吹,輕輕解開繩子,剝開粽葉,哇!露出泛黃米粒,咬一口,滿嘴都充滿着粽葉清香,再咬一口,便會看到暗紅色大棗餡兒。糯米清香與大棗香甜結合在一起,別有一番滋味。

在這粽葉飄香節日裏,我深深感受到炎黃子孫對屈原尊重和對祖國熱愛,立志做一個愛祖國、愛人民、有理想、有抱負小公民。

端午節的故事 篇6

屈原是出現在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博得中國人民愛戴的詩人。今年的農曆端午節恰好是他的二二三0年忌。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天才的愛國詩人,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定於今年九月間為他舉行隆重的紀念。

自紀元前三七六年,位於黃河流域的晉國分裂為韓、趙、魏三個國家,歷史上即進入了所謂戰國時代。這時,在北方除雄峙關西的秦國以外,還有燕、齊兩國,在南方的便只有幅員最大的楚國。這七個國家連年征戰,彼此攻伐,前後竟綿亙了一百五十多年,人民的苦難,是不可言喻的。

屈原,名平,原是他的字。生於紀元前三四0年,死於紀元前二七八年。他所生活的六十二年,離開上述的戰國時代的開始僅三十四年,下距秦帝國的統一中國亦不過五十七年。他出身於與楚王同姓的貴族家庭。楚懷王在位時,曾任職左徒(相當重要的官職,大概相當於副宰相的位置)。他不僅有淵博的學識,而且關心政治,熱愛祖國。起初很得懷王的信任,無論是辦理國家重要的內政和外交工作,都請他參加。他的同僚上官大夫很嫉妒他。

有一次,懷王命屈原擬草法令,這篇文稿還沒有完成,上官大夫恬不知恥地打算定名頂替,據為己有,正直的屈原白然不能同意。上官大夫為此事,心懷不滿,便到懷王面前去説屈原的小話,懷王聽信上文的話,開始對屈原疏遠。後來秦國想進攻齊國,但齊、楚兩國既結為同盟,又有親戚關係。事實上秦國如要想併吞六國,非先要把六國中較為強大的齊、楚之間的親密關係打破不可。於是:秦國派遣謀士張儀到楚國去,遊説懷王和齊絕交,並且聲稱願意把商於那塊六百里大小的地方送給懷王,作為附帶條件。懷王是一個在政治上沒有遠見的人,被張儀的遊説所動,立刻宣佈和齊國絕交。事後派使者向秦索地。張儀故意託病不出,懷王以為他的做法還不能使張儀滿意,又特地派人去辱罵齊王,以表示他態度的決絕。這時,張儀所預設的改治陰謀完全達到了,他的假病也沒有再裝下去的必要了。他擺出一副撒賴的面孔説:我當時只説送給你們六裏地,並沒有説過送給你們六百里地的話。懷王心知受騙,痛恨張儀,乃出兵擊秦,連打了好幾次大敗丈;喪師失地,狼狽不堪。

從此楚國的外交政策,搖擺不定,忽面聯齊,忽而聯秦。秦昭王初立,願意和楚國恢復邦交,送給懷王許多禮物,並約為婚姻,懷王接受了,還特地派人去迎接新婦。這時,在政治上比較失意的屈原,不能再緘默下去了,他極力地表示反對。剛復自用的懷王不僅不接受屈原的忠告,反面制止了屈原在政治上發言的權利。

三四年後,秦又興兵攻打楚國,楚國在軍事上連遭失敗。懷王又起用屈原,派他到齊國去重結友好。不久,秦昭王邀請懷王到秦國去會談。秦國當時對楚國的吞併意圖是再也清楚不過的。忠貞的屈原非常明確地勸阻懷王,他説:秦國像虎狼一樣狠毒奸詐,千萬不可信任。更不能去赴會。懷王的幼子子蘭是一個毫無骨氣的人,他卻勸他的父親不可放棄這個詔媚秦王的機會。當懷王進入了武關,秦國事先早就埋伏了伏兵,竟把懷王扣留住,要求割地。失去自由的懷王,這時多少有些覺悟,他拒絕對方的要挾,由於種種刺激,被逼病死在秦國,這是公元前二九六年的事。

懷王的大兒子頃襄王繼立,這個人比他的父親尤為輕弱。頃襄王的弟弟子蘭做了令尹(楚國的宰相),屈原對子蘭勸懷王入秦是深為不平的,不免在語言和他的詩作中吐露出他的怨恨。子蘭知道了非常惱怒。於是使上官大夫到頃襄王面前去製造謠言,屈原由於毀謗被流放到長江以南的地方,這次的流放,前後競長達十多年之久。

屈原在這大長期的流浪途中,有機會比較深入地瞭解到民間的困苦,要求祖國振興的心願,更為迫切。但是,他在政治上的作用:幾乎完全被當時昏庸的統治集團剝奪完了。他已經很明白地知道自己沒有被召回的希望,雖然他無時無刻不在痛苦地關心着祖國的安危。

公元前二七八年的春天,秦國的大軍攻陷了楚國的京城郢都,楚王的祖墳也遭秦兵挖掘燒燬。這時,屈原已是“八十一歲的老人;他親身經歷了這次痛心的

喪亂,他眼看到祖國即將走向覆亡的命運,他痛心於廣大人民的流離失所,終於,在這一年的端午。投身於長沙附近的汩羅江裏。

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歷史性的悲劇。

從歷史傳統上看,楚國是一個巫風很盛的國家,屈原早期的作品——“九歌”是一套娛神的樂歌。“九”並不是數目字,部沫若先生説,或許是糾字的意思,取其情意纏綿婉轉。“九歌”傳説是根據原來流傳在沅湘之間的祭歌改作的。這些詩篇的保留,我們不艱體會到在改作——其實是加工過程以前,屈原是經過深堪地向民間文學學習和鑽研的階段的。“九歌”最值得我們加以注意的地方,第一是精醇而且新鮮的形式,第二便是屈原通過對神的描寫和歌頌,表現了他對人間民最深執的感情。“九歌”計十一篇,其間最大部分是抒情的妻婉的戀歌,其次是戰鬥的悲壯的娩歌和莊嚴的肅穆的祭歌。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他晚年遭受放逐時血和淚的結晶。這首最負盛名的抒情長詩,主要描寫一個苦悶的靈魂的追求,傍惶,和幻滅的感覺,上天下地,騎龍使鳥,用豐富的想像和巧妙的比喻,抒寫自己一腔懷鄉愛國的情緒,滿懷生離死別的痛苦;再以神話佚聞,夾雜敍述,組成了這樣一首扣人心絃的樂章。這樂章有時顯得那麼幽咽,有時又那摩麼峻峭。貫穿全篇的主要的音流,便是他那股深擊得令人下淚的愛祖國愛人民的感情。詩人唱着:

“哀民生之多艱兮,長太息以掩涕。”(可哀憐的是人民生計的困苦,長長城地太息,止不住我眼淚的傾流。)他的疾惡如仇的正義感,使他不暇顧忌個人的利害得失,他説:

“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我不怕個人遭受到任何禍災,我擔心的是祖國的軍乘要被支解。)甚至於他歌出了這樣的聲音:

“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補。夫唯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真理是沒有私心的,他要輔助世上的好人。只有偉大的熱愛人民的人。才配享用我們廣袤的國土。)類似這樣的詞句很多,都透露出屈原對君權的看法,他一再證明所謂君權一旦脱離了人民的要求,必然會定向滅亡的道路。上述種切,已足以説明我們的古詩人,他所擁護的是什麼,他所反對的又是什麼了。

《九章》乃是後人收輯屈原的作品九篇,合在一起,故名《九章》。就中“哀郢”篇乃是寫於白起攻陷郢都的那個時期。其他的篇什除“橘頌”以外,大都是作於屈原自沉以前,那一段任期流亡的期間,所以調子非常沉鬱。

《天問》是屈原作品中奇特的一篇;在形式上是四言體裁,內容變幻莫測,在這一詩篇中,詩人一連串發出一百七十二個問題,他對古代的歷史傳説説,宗教信仰,宇宙觀念,都加以懷疑。這篇作品,反映出詩人禁壓不住地內心的痛苦,正因為他面對着悲慘的現實,因而引起對一切信仰的崩潰。

此外現今流傳的屈原的作品還有《抬魂》等篇什。

以上只是非常粗略地介紹丁一下屈原的作品。

任何一個偉大的作家,主要是依藉他的不朽的作品來證實他的偉大。如果有人問,屈原創作中所選用的藝術形式與語言的源泉是什麼?他詩篇中所表達的內容,卻主要的思想感情又是什麼?那末我們可以簡要地回答:屈原所採取的是民間的也是民族的藝術形式,他擷取了大量的楚國人民的口語,他的調子

陟升皇之赫戲兮,(我升上了光和熱交織的太空,)

忽臨睨夫舊鄉。(我的視線忽爾接觸到我下界的故鄉。)

僕伕悲餘懷兮,(馬伕都不禁悲傷起來,馬也踟躕留戀,)

蜷局顧而不行。(只是低垂着頭,又不時回顧着,不肯前進。)

——離騷句 (文懷沙譯文)

是活潑,和諧,生動的。他的詩作的登富多彩的內容規定了他的形式,他新鮮的形式又加強了內容的突出。他的文體大大地區別於貴族的廟堂文學。詩篇中充滿了奔放的想像,但,他的思想與感情還是緊緊地聯繫着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的,他揭發了統治集團的黑暗。生活在今天的人們,依然從他的詩篇裏得到鼓舞。

在紀念我們偉大的天才,愛國者!詩人——屈原時,我們應該記取,只有能熱愛並且忠實於自己的時代,同時能正確地指出屬於自己時代的要求的詩人,才能不朽。我們紀念屈原,應該着重指明他是熱愛人民,熱愛國家,關心政治的詩人。屈原的作品是在一定的程度內,反映了他所處的時代,通過對個人苦悶與矛盾的描寫,反映了他對當時黑暗政治的憤滿。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所共同肯定的,乃是為正義而奮鬥的性格。而他所認為的正義的內涵,明碓的説便是一種愛祖國、愛人民的偉大熱情。

端午節的故事 篇7

就在公無前221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不懷好意的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 冒死進宮説其中的利害,可是楚懷王不但不聽,而且還將屈原逐出郢都。之後楚懷王按時赴會,果然不出屈原所料,他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的不得了,憂鬱成疾,三年後便客死於秦國。後來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就這樣攻佔了郢城。而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國家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歎一聲,便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説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個個都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目的是為了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不被傷害。

之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定為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就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節的故事 篇8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佳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佳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説,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佳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説,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佳節的由來,説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説;紀念伍子胥説 ;紀念曹娥説;起於三代夏至節説;惡月惡日驅避説,吳月民族圖騰祭説等等。以上各説,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説,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佳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佳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的故事 篇9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着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歎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説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此風俗日後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粽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節的故事 篇10

以臨近端午節前夕,孩子們聽到要過節都高興的發出了歡快的笑聲,幼小的孩子們都等着大人們包粽子,講故事。而我們也將人世塵俗拋擲腦後,投入到節日的歡樂中。

如今已是端午之節,我很想念屈原前輩。屈原是誰你們可能不知道,我來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吧!

楚王時期有一個人叫屈原,那時他懷着才高八斗的智慧,向楚王自薦,可卻一次次的遭到楚王的拒絕和抹殺,最後,楚王因不耐煩將他逐到邊疆,後來,屈原覺得自己才高八斗,竟不被重用,自己一心鍾愛國家可沒人知道,一怒之下投入了汨羅江。那個地方的人覺得他很偉大,為了紀念他,他們不想讓屈原的屍體被江裏的魚吃掉,就投了很多粽子,意思是魚吃粽子別吃屈原的屍體,後來稱這一天為端午節。這一天便有了吃粽子的習俗,你們聽了故事一定很感動吧!其實我也感動的一塌糊塗呢!

可是聽了這個故事,我雖然敬佩他,但我覺得,他不應該就這麼結束自己,是個人就會有不足之點,他肯定也會有不足之點,他應該繼續學習和改正他的不足之點,從而改變的更好,而不應該因為一點挫折就當懦夫。如果屈原能明白這點而不去投江的話,他將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英雄。

説道端午,不得不把故事放到一邊了,還是講講我家鄉的習俗吧!

我家鄉的習俗你可能還不知道,每當端午過節,我們家鄉就要盪鞦韆,我也不例外。今天,我也蕩了鞦韆,其實他的寓意是蕩掉所有的怨恨和煩惱。

端午節的故事 篇11

端午節的一個傳説,在江浙一帶流傳地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説:“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部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的故事 篇12

端午是一個好節日,既不用像春節你來我往互相傷害,也不像清明之類的蒙上一層恐怖的陰影,充滿民族色彩,活動又多是我童年十分期待的。

我在北方,離水遠。並沒有划龍舟這樣的大型的活動,所以一些閒散的小活動深深地撩動着童年的我,每每都期待的前一晚睡不着覺,因為第二天一早我們就要踏青。等我到了南方我才知道,原來清明也會踏青,現在想想可能是清明我們家鄉的雪還沒化完吧。現在的我並不能記踏青哪裏好玩,只記得童年時的興奮,未知的的樹木,各種沒見過的花草。前一天晚上睡在哥哥家裏,跟他擠在一張單人牀上,兩個孩子也並不覺的擠,再用他的鬧鐘訂上五點半,期待到恨不得一下子就到天明。好不容易盼到天亮卻只有我一個人醒來,哥哥也因為賴牀而只剩下我向窗外忘,看着早早踏青的人呢忙碌着,有的'已經回來,有的剛要出發。

踏青的過程總是輕鬆愉快的,雖然我並不能記得很清。哥哥家裏很早就有車,總是叔叔帶我們開去很遠的郊區外折下高高的樹枝,還記得信佛的姑姑説過就是植物也有生命的,所以不能折老樹枝,不好的。父親也會去很遠的地方折給我蒲棒的葉子,長長的,高的有一人多高,有的還帶着綠色的沒長成的蒲棒,散發着清香的氣息。媽媽也會買上一束香草,裏面有種子,像豆莢一樣黃色的乾草,有着特別的節日的味道。

折完樹枝我們就會去逛早市,回到家裏就要用到剛剛折回來的樹枝來掛葫蘆,葫蘆是早早買好的,那些年葫蘆還都是紙做的,帶着長長的流蘇。翠綠的樹枝映陳着,漂亮到讓我難以忘記。等到下雨天,雨水帶着葫蘆的顏色滴下來,像彩虹匯入街道。

記得在老房子的時候每到端午之前好像都會有嬸嬸和姑姑們一起來我家包粽子,有肉的有豆子和大棗的,大家一起聊天一起包粽子。後來因為我們搬出老房子了,粽子我也不太喜歡吃,而新房子也不夠大不能湊齊一大家子人一起包,所以已經很久不包粽子了。逛早市媽媽總會買很多我喜歡的東西例如魚形的氫氣球,和一個淡綠色的香囊,裏面也裝滿了香草,帶着特有的味道。早飯的時候媽媽會拿出許多的茶葉蛋,前一天煮好的,很入味。吃完早飯,我就回央求媽媽幫我把氫氣球繫上一塊重物,讓它保持着漂浮在空中但是並不碰到天花板,這樣就能隨着屋子裏的氣流來回走動了。

再然後我就長大了。稍微大一點的我就開始自己準備我的端午了,各種顏色的繩子編成一起就成了端午戴的五彩繩,聽説可以避邪。所以還沒到端午我們就會買來一堆繩子在課堂上悄悄的編,編好後送給喜歡的人,我也幹過這樣的傻事。

再到後來我就上了高中,遇到了我第一個真心喜歡的人,愛情真的是很美妙的東西,真的會有心大力撞擊胸膛的感覺,看過了時間規劃局這個電影,那裏的人開始啟動自己的時間的時候就會有彭的一聲的心跳聲,是一種大力到讓人上癮的聲音。我想我那時也是這樣上癮的。所以端午節的彩繩只編兩條,我一條,他一條,他的是黑色配紅色,我的是藍色配白色,他的皮膚黑爾健壯,黑色,剛好配他不良少年的形象。那年給他五彩繩的時候他正在外面上網,我直接給他送了過去,他還是露着壞壞的笑,然後我也直接和他一起玩一款當時很火的遊戲,我們在那晚一起建了新角色,通宵了一晚上,第一次通宵的我竟然也不覺得困。第二天走出網吧大門時我被端午早上的陽光晃到了眼睛,多年以後仍然忘不掉。爾我也彷彿偷偷的發了誓,説我再也不會愛上任何人了除了他。

然而我愛了很多人,可那種上癮的心跳的感覺,卻像隨着我的青春一樣再也不見了。我們的家鄉很小,有一個西湖公園,我曾經跟我的好閨密説過,端午的早晨去那裏走一圈,你想見的不想見的人就都可以見到了。

雖然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去過那裏。

端午節的故事 篇13

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端午節馬上到了,突然發現在膠東半島東部的小礦山的偌大院裏就留下我一個人,在這裏一個人就這麼留下了,那麼的孤獨和荒涼,站在院裏讓濛濛細雨給我洗禮。大家都回家過節了,放了3天假,導師回長春了過節卻説回去辦理學院事情留下了我一個人在這裏,這個小山村這個大院裏。

在過2天就是端午節,又是一箇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卻全世界承認的韓國人的文化節日,在我故鄉是另一種含義的,我們把它稱為五月節,是為了懷念我們的民族原始祖先-在中原族屠殺中逃出的2對蒙古族男女的,小時候這一天我們會早早起來用艾草堵住耳孔,不説話的情況下把前一晚上放在外面的井水喝一口,聽説這是個受到詛咒的水,可以保佑你健康吉祥。然後吃奶油和炒米喝完奶茶拿着媽媽給煮的雞蛋到附近最高的沙丘上,此時是沙丘已經聚集了很多人,有我們這樣的小孩,也有大人,大家一起説説笑笑一起遊戲,直到累了才去河裏洗澡回家,因為在我們那裏只有到這個時候才可以下河游泳的。

現在長大了,上大學了,離開家了,對於艾草,雞蛋和那個現在政策看來有點民族化的故事慢慢的從我的生活中疏遠,更多的是聖誕節。情人節來代替,故鄉還是故鄉,但變化很大,人還是哪個人卻歲月不饒人每一次看見發現父母都會老了很多,每一次回去的時候充滿了愉快的心情離開的時候卻成了淡淡的憂傷,每一次都祝福家鄉和親人們吉祥如意。

終於畢業卻發現自己根本不適合去適應這個社會,就如屈原當時不適合在南宋的朝代生活一樣,屈原可以選擇死亡來結束他的一切,而我只能逃避-參加考研一族,然後繼續上課在長春街頭奔跑於生計的兼職。偶爾會覺得自己很累但就那麼一瞬間,下一秒我會想去圖書館看書還是去文化廣場散步還是鴿子樓對面的飯店來點燒烤或者坐239去高新開發區來不來的及畫一張圖掙點外快呢。

或許我應該給自己放個假了,就這個3天,在這個山東的東部煙台所屬的小山村,背上陪伴我三年的我的包拿上我廉價的數碼相機消失在大自然中讓自己自由的感受自由的感覺,是啊,給自己放個假,那怕這三天我不屬於導師-課程論文-沒完沒了的工作,屬於自己的我。

走,過節去,不管是青島的啤酒還是煙台的海鮮或者泰山的山味跟我沒有關係,但我可以留下我的足跡在那裏讓我的人生回憶中增加幾道亮麗的風景線。

端午節的故事 篇14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繫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樑吳均的《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他身後400多年的事了。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説,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端午節的故事 篇15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説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户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説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端午節的故事 篇16

首倡夏至説者為黃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禮俗史》(香港秦興書局1963年出版)一書中提出,端午節如涓涓之水發源於遠古時代,三代匯為川流,秦漢擴為河,唐宋納百川而成湖海。[10] 端午節源於夏至説聞世後,學者吞吐百家,從更廣泛的視野去研究。

1983年,劉德謙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説》(《文史知識》1983年5期)中,認為端午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節中“鬥百草”、“採雜藥”等與屈原無關。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説》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

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

《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2006年12月在韓國首爾舉辦的國際學術會上,中國社科院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了夏至説,又提出端午節即夏至。

端午節的故事 篇17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鳳凰山下有個小漁村。村裏有個姓曹的漁夫。漁夫有個女兒叫曹娥。

一年春夏之間,兩岸連續大雨,舜江洪水暴漲。曹娥她爸怕錯過漁汛,他不顧曹娥反對出江去捕魚。

父親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後來,曹娥沿江向上、下游找尋還沒見到父親。太陽快落山了,曹娥從她父親的夥伴口中得知:他們一起在張網,突然一個大浪,將她父親的小船推進漩渦,讓水沖走了。曹娥一聽嚇出了魂靈,大叫一聲“父親、父親”,拔腳朝下游追去。

她在江邊來回哭叫。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看見她爹在跟水搏擊。曹娥縱身向江水撲去。

又過了三天,江面風平浪靜,人們卻在下游十多裏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盤旋,隱隱約約像有人在遊動。人們趕過去,發現正是曹娥和她的父親。曹娥雖然死了,但是她卻能夠找回父親的屍首,將他負到江堤邊,人們都説這是她的孝心感動天。

據説波濤洶湧的曹娥江水在流經曹娥廟時總是平靜的。當地百姓認為,那是因為江水自覺愧對孝女曹娥。

曹娥的孝心感動了天,更感動了四周的鄉親,他們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邊造了廟,塑了她的像,尊她為“孝女娘娘”,還把漁村叫做曹娥村,將這條江改名曹娥江。每逢曹娥救父這一日,曹娥廟裏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各省各府都有來拜曹娥孝女娘孃的,許多人題詞送匾讚揚曹娥的孝行。

據説,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因此,許多人將端午節視作懷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端午節的故事 篇18

五月初五那天,我早上一起牀,就看到每家每户門前都插着艾草,我們家也不例外。

我們的早點是粽子。在吃粽子時,我想起這麼一個故事: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國戰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當時楚國被別的國家所滅,屈原不願投降,為了表達他的愛國精神,他抱着一塊大石頭,跳進湖南的舊羅江自殺了。老百姓為了不讓魚把屈原屍體吃掉,就包了許多許多的粽子,扔進舊羅江餵魚,表達了老百姓對屈原的愛戴之情。以後,每到端午節,人們都包粽子紀念他。

端午節還流傳着這樣一個催人淚下的傳説。據説白蛇精白娘子迷戀上了凡人許仙,白娘子是個心地善良的女子,不做任何壞事,她和許仙結為夫婦,一直過着美好的生活,不久便生兒育女。可是有一天,有個叫法海的壞和尚一心想拆散他們一家,就把許仙騙上了山,對他説,他的娘子是一條白蛇,在端午節的時候,給她喝雄黃酒,她就現出原形來。正如法海所説,許仙給白娘子喝下雄黃酒後,白娘子立刻變成一條巨大的白蛇,扭動着身子。這下許仙竟然被嚇死了。白娘子為了救活許仙,去盜仙草,一路上山高路遠,凹凸不平。爬到山頂時,山神來和她決鬥,白娘子和他打得你死我活,遍體鱗傷。歷經千辛萬苦,白娘子終於拿到了仙草,救活了許仙。狠毒的法海見還沒拆散他們,又把許仙騙來,給他一個圈子,讓他在白娘子梳頭時,戴在她頭上,會保她平安的。毫無警備之心的許仙真的照辦,他把圈戴在白娘子頭上,白娘子就被收了進去,關在雷峯塔內.......

我吃着噴香的粽子,想着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不畏艱辛執着追求幸福的白娘子,心裏不禁感慨萬千。

端午節的故事 篇19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故事 篇20

楚國大夫屈原投汨羅江死後,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此風俗日後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粽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 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節的故事 篇21

介子推曾經作為晉國公子重耳的臣子追隨重耳四處流亡。重耳斷糧數日,再不吃東西就會死人。這時候介子推竟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做成了肉湯送給重耳吃。重耳吃飽喝足之後,詢問緣由,發現了介子推的傷,很是感動。重耳表示,以後自己得到國君之位,一定要重賞介子推,報答活命之恩。

可是,等到重耳回到晉國,奪得國君之位後,遍封羣臣,唯獨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心中怨恨,於是寫了一首《龍蛇之歌》來表達自己的哀怨。然後,介子推帶着母親離開了朝堂,回到了故鄉。有人把介子推的歌謠告訴晉文公,晉文公遺憾不已,連忙派人去尋找介子推。打聽到介子推住在山中,就到山中尋找。可介子推就是不肯露面。晉文公也是閻王脾氣,竟然下令放火燒山,認為介子推為了活命,必然出山。沒想到介子推竟然抱着一棵樹,活活燒死了。

那一天,正是農曆的五月初五。為了表示對介子推的紀念,表達自己的悔恨,晉文公下令,以後五月初五那一天,都不許生火做飯——大家提前幾天做好了粽子之類的冷食——以紀念介子推。

後來,其他國家瞭解到介子推的故事,也很是感動,推廣開來。中原大地,長江流域,都在五月初五紀念介子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