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春節的習俗(彙編15篇)

春節的習俗1

説起春節,大家都不陌生吧!春節是美好的,它寓意新一年的開始。當然,在春節裏也發生了許多充滿樂趣的事情,跟我一起去瞧一瞧吧!

春節的習俗(彙編15篇)

懷着愉快的心情,邁着輕快的步伐,我來到了奶奶家。臨近中午,我激動地“蹦”上椅子,坐等紅包。大家知道紅包的典故嗎?且聽我細細道來:有一位叫年的怪獸,它懼怕紅色。人們處處防着它,後來知道了它怕紅,為了不讓它侵害孩子,就用紅色的紙張把錢包住,送給小孩。它代表着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每年,用甜言蜜語,哄得長輩們速掏紅包,我呢,笑開了花!

夜晚悄悄拉開了帷幕,我的心情越來越激動,因為,只有過年,我和弟弟才允許放煙花。於是,帶着期盼的眼神問媽媽:“媽媽,我可以和弟弟一起去放煙花嗎?”媽媽遲疑了一下,我緊張得心臟撲通撲通蹦到了嗓子眼,媽媽微微一笑,我喜得一蹦三尺高。

此刻,我的心情是格外興奮。只見弟弟點燃一個大的煙花,我站在旁邊捂住耳朵屏住呼吸等着禮花開放。當禮花噴放出七彩的光芒時,我賀弟弟高興得跳起來了。禮花衝上天空,形成了一道美麗的弧線。它們在空中不時變換着形狀,一會兒像春天的小雨點,一會兒像冬天裏的雪花……它們在空中競相開放,把黑暗的夜空裝點得萬紫千紅,像一個美麗的花園。我們陶醉在絢爛的煙花中。

望着夜空,我許下心願,希望爸爸媽媽身體健康,我和弟弟學習進步,快樂地成長!

春節的習俗2

春節的習俗與傳説

萬年創建曆法説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着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悦,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説:“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説。

貼春聯和門神

據説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着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説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户,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着貼門神的習慣。據説,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裏拿着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裏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春節的習俗

1、大掃除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 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傳説,古人認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樣,跟隨着人的行蹤,形影不離。三尸神是個喜歡阿諛奉承、愛搬弄是非的傢伙,他經常在玉帝面前造謠生事,把人間描述得醜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間簡直是個充滿罪惡的骯髒世界。一次。三尸神密報,人間在詛咒天帝,想謀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間犯亂之事,凡怨忿諸神、褻讀神靈的人家,將其罪行書於屋檐下。再讓蜘蛛張網遮掩以作記號。玉皇太帝又命王靈官於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記號的人家,滿門斬殺,一個不留。

三尸神見此計即將得逞,乘隙飛下凡界,不管青紅皂白,惡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牆角做上記號,好讓王靈宮來個斬盡殺絕。正當三尸神在作惡時,灶君發覺了他的行蹤,大驚失色,急忙找來各家灶王爺商量對策。於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於臘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得乾乾淨淨,哪户不清潔,灶王爺就拒不進宅。大家遵照灶王爺昇天前的囑咐,清掃塵土,撣去蛛網,擦淨門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掃得煥然一新。

等到王靈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時,發現家家户户窗明几淨,燈火輝煌,人們團聚歡樂,人間美好無比。王靈官找不到表明劣跡的記號,心中十分奇怪,便趕回天上,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稟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聽後大為震動,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這次人間劫難多虧灶神搭救,才得幸免。為感激灶王爺為人們除難消災、賜福張祥,所以民間掃塵總在送灶後開始,直忙到大年夜。

2、貼門神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説中的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户,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户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醉魚 4 年前説: 喜歡這張

3、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説》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4、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 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5、置天地桌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是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傳説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6、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 “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着時間 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户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

7、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裏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七年級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户户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着處處的説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户户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温馨撩人,説明紅紅火火;“魚”和“餘” 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麪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着“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説是誰先吃着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熱的藥材,用麪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着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説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麪。新年吃麪,是預祝壽長百年。

8、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守歲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 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 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9、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卧房,一齊跑到牀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有童謠雲: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

10、祭祖

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麪,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藉此保存了。

11、飲屠蘇酒

屠蘇酒是一種藥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製作屠蘇酒的方法是:用大黃一錢,桔梗,川椒各一錢五分,桂心一錢八分,茱萸一錢二分,防風一兩,以絳囊盛之懸於井中,至元日寅時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緻。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後飲以示挽留。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説的就是這種風俗。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12、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敍。

13、拜年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14、回孃家

正月八年級、九年級,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着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女兒回孃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乾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儘管在七年級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春節的習俗3

我國一年中有一個最重要節日,它就是古老“春節”。千百年來,形成一些較為固定風俗習慣,如掃塵,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守歲,爆竹,拜年與春節食俗文化等等等等。春節眾多風俗至今都代代相傳。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原古時代就記載着春節掃塵風俗。因為‘塵’與‘陳’是諧音,新春掃塵有除舊佈新涵義,用意是把一切貧窮,晦氣統統掃地出門,人們寄託着破舊立新願望和辭舊迎新祈求,借掃塵方法去整理全年來得失,嚮往打算新年美好開始。用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等方式來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烘托出喜慶節日氣氛,把福字倒着貼,意示着“福氣已到,幸福已到”。還有行行色色年畫,窗花,春聯貼掛,期盼賜予福祿壽,一年更比一年好。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等待着辭舊迎新時刻,當五彩繽紛爆竹遍地開花,四處響起時候,新年走到我們眼前,人們都會穿得整齊漂亮,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祝賀。長輩們給晚輩分發壓歲錢,真是其樂融融,新年新氣象啊!春節還有不得不説食俗,大年七年級吃紅豆,寓示着一年紅紅火火;吃年糕,寓示着一年更比一年高;吃湯圓,寓示着全家都團團圓圓。春節習俗還有很多很多,趣味樂事也説不勝説,祝福寓意講不勝講。試問有誰不喜歡這傳統春節呢?試問又有誰不想傳承這古老習俗呢?

春節的習俗4

1、忌倒污水、倒垃圾、丟棄雜物、隨地便溺;據説,隨意亂倒污水、垃圾,亂丟雜物,隨地便溺的話,不小心就會濺灑到神靈身上,如果神靈惱怒的話,就會降禍到人。

2、忌惡聲謾罵,大聲呵斥、小孩哭鬧;除夕之夜,家人和顏悦色,充滿歡聲笑語,寓意新的一年家庭和睦。而謾罵、呵斥的態度則對神靈不敬。

3、忌諱打碎碗碟;如果不小心打碎了杯盤碗盞,就多念幾句“碎碎(歲歲)平安”,予以化解。

4、除夕夜裏忌黑暗不論是否守歲,屋裏的燈都不要關,要徹夜不滅,寓意來年前途光明。

5、忌開箱櫃不少地方講究從除夕這天的太陽落山到第二天春節太陽升起之前,忌開箱櫃,以守住財物。

6、忌剩下漿糊臘月裏貼窗花、對聯剩下的漿糊不能留,一定要處理掉,以免來年的日子越過越糊塗。

7、忌吃藥正在服藥的病人,如果可能,是暫時停藥,家裏年前煎過的藥渣也倒掉,不要留下;據説這樣才有利於來年的身體健康。

8、説話禁忌:“破”、“死”、“病”、“輸”、“敗”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以吐唾沬、説“童言無忌”等方式化解。

春節的習俗5

我的家鄉有許多傳統的節日,最有趣的就是春節。

按照家鄉的習俗,春節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了。臘月二十三被家鄉人稱為小年,這天,人們就開始打掃衞生,把房間的裏裏外外都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殺羊殺豬用來祭灶。從這天起,人們就開始辦年貨了:買對聯、買糖果......有些人家還要炸油果子。

到了除夕就更熱鬧了,家家都在包餃子,到處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門上都貼上了紅紅的對聯。這一天,出門在外的人都要趕回家團員。到了晚上,鞭炮聲徹夜不絕,人們還要看春節聯歡晚會,吃年夜飯。

從大年七年級到初十,是人們走親訪友的好日子。人們都要相互拜年,祝福親朋好友來年快樂平安。家裏來了客人,大人們都要拿出好吃的東西來接待客人,小孩子們也很開心,因為他們可以收到壓歲錢。

到了元宵節的時候,處處張燈結綵,整條大街燈火通明,有魚燈、有福娃燈、有火箭燈......。人們都從四面八方來湧來,圍到廣場上看煙花,各種各樣的煙花將夜空裝扮的更加絢麗多彩。

過了正月十六,春節就結束了,人們又開始了忙碌的生活。

有人千般努力,卻終不成功;有人平常庸碌,卻好運連連,新的一年已經來到有些事不會因時光流逝而褪去,有些人不會因不常見面而忘記,在我心裏你是我永遠的朋友。...

大年三十,是辭舊迎新的日子,到處洋溢着熱鬧的氣氛.晚上大家都高高興興的坐在一起吃年飯,桌上有我愛吃的魚丸子,姐姐愛吃的糖醋排骨,還有哥哥愛吃的紅燒魚。吃完年飯後,我和哥哥、姐姐開始放鞭炮和煙花了。

家家户户過春節春節,家家户户都張燈結綵,喜氣洋洋。今年的春節,我過得特別有意思。直到今天,我還記憶猶新。早晨,我們一家人忙開了。媽媽在大門上貼春聯。映入我眼簾的是日麗春常駐,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

令人期待的元宵節來到了。早晨清脆的噼裏啪啦聲將我從夢中吵醒,新的一天又來到了,這也是春節的最後一天,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這一天。元宵節必須要吃湯圓哦!白白胖胖又香又甜。

在我一天天的盼望中,新年終於到了,人們頓時忙碌起來。賣煙花爆竹的小攤子也出來做生意了,大街小巷一片沸騰的景象。

新年到!新年到!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時間如白駒過隙,如指間流沙。冬姑娘速速離開,xx年即將向我們微笑地招手!在即將離開的xx年裏,擁有過歡聲笑語,也擁有過傷心的淚水;擁有過燦爛的陽光,還擁有過清晨的露珠;...

新春大吉!祝你人氣超越聖母,財氣敢當比爾蓋茨之母,英氣勝過薩達姆,帥氣直追貝克漢姆,國際超人非你莫屬!街街巷巷喜氣洋洋,家家户户彩燈明亮,老老少少爽爽朗朗,人間處處華章奏響,你來我往傳遞祝願,幸福快樂感受新春。

今天是大年三十,白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貼春聯,晚上我們全家坐在一起吃年夜飯,我們邊吃邊聊天,有説有笑。大年七年級,我一早起來就對爸爸媽媽説:“祝爸爸媽媽身體健康,心想事成,工作順利,恭喜發財,紅包拿來。

春節的習俗6

春節到了,家家户户喜氣洋洋,團團圓圓。春節有許多習俗,比如:貼春聯,放鞭炮,吃餃子等等。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它們吧!

貼門神這是幾乎家家户户過年都要做,關於貼門神還有一段有趣神話傳説:相傳在古時候,有位龍王總想偷吃玉帝貢品,玉帝發現後狠狠地懲罰了它,可龍王依然屢教不改,於是,玉帝讓兩位身強力壯天神看守大門,不讓龍王再來搗亂。可是兩位天神和我們一樣要睡覺休息。於是玉帝想了一個好辦法,把兩位天神畫像貼在門上,從此貼門神習俗就這樣代代流傳。

在我國北方有一種習俗,就是吃餃子,餃子諧音即“交子”,表達了人們對更歲交子,對新一年吉祥富裕一種渴望。而南方人則喜歡在大年早晨吃湯圓,意味着我們在新一年裏圓圓滿滿,團團圓圓。人們還喜歡把一種叫“薺菜”蔬菜和湯圓一塊吃,“薺菜”有被稱作“聚財”意喻在新一年招財進寶,心想事成。

春節裏,我們更少不了要放鞭炮來活躍一下春節時歡歡喜喜氣氛了。放鞭炮在民間還有一個傳説:相傳在遠古時侯,有一隻叫“年”怪獸,每到春節時候就出來嚇唬人,於是人們就想了個辦法,用竹筒點燃扔向它,竹筒爆炸後發出很大聲響,嚇走了年獸,放鞭炮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春節習俗還有很多很多,它豐富了我們知識,拉近了人們距離。它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它們吧!

春節的習俗7

貼春聯

貼春聯是應該是中國每一箇中央都會有這一個習俗。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約、精巧的文字描畫時期背景,表達美妙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方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氛圍。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端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進步,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來源及各類作品的特徵都作了闡述。

春聯的品種比較多,依其運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依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中央;“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放鞭炮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來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能夠發明出喜慶繁華的氛圍,是節日的一種文娛活動,能夠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着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普遍,種類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嚴重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祝,圖個吉利。如今,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温州等地域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消費的爆竹花色多,質量高,不只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但是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央禁放鞭炮了,由於大城市裏的中央越來越小了,很容易會傷及到別人的生命平安,也會給城市形成各類的環境污染,不過,放鞭炮這個習俗的的滋味卻越來越淡了。

拜年

大年七年級拜年,是每一個小孩子最喜歡的事,拜完了年就會有紅包拿,真是切膚之痛的事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裝扮得整劃一齊,出門去走親訪友,互相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率領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同互相恭喜,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運用各貼互相投賀,由此開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的習俗8

時光如白駒過隙,不經意間攜走了記憶中的塵埃,就連那節日的氣氛也被歲月悄然無息的帶走,使其僅剩一個名號罷。可那些經人們口耳相傳而保留下來的習俗,也增添了不少氛圍,存有幾分過去熱鬧的影子。

家鄉的春節年味總要濃一些的,好容易吃完年夜飯,便纏着外祖父帶我去看“滾龍”。

説是叫“滾龍”,卻與人們口中的“舞龍”差不了太多。無非是在哪户人家門口的空地上,一羣人拿着道具演繹龍騰這一環節。道具嘛?是拿紙糊的一條長龍,那龍身的每一節都有一根木棍杵着,供人拿走握,每節龍身裏點燃着一支紅燭。還有單獨拎出的“龍珠”,雖然不知何用,大概也是引導方向,裝飾之類的.吧。

兩手縮進袖子,站在寒風中直打哆嗦,呼出一口熱氣,抱怨着這奇冷天氣的同時,我更期待的是“節目”的到來。

忽的漆黑的夜空被火光劃亮,隨之而來的是爆竹的脆響,身着節日服飾的人們駕着紙龍、伴着擊鼓聲緩步開始移動,一下、兩下……鼓點沉重有力,演員們的步伐錯落有致,隨着音樂節奏在原地兜圈。舉龍首的人表演最為精彩,只見他握緊支撐的木棍,不時的抬手、旋轉、動作沉穩。龍身上的紙片在風中呼呼作響。“滾龍”的開場讓我頓時起了興致,不禁從剛捂熱的口袋中伸出手來鼓掌叫好,不光是我,在場的人們都忘掉了大年夜的寒意,放開包袱玩起來了……

鼓聲逐漸變得成低沉、沙啞,叫人感到些許緊張和壓抑。領隊的人步子邁得大些了,有時走兩步便來了個急剎車,腳步忽前、忽後,手中的龍頭舞動的幅度更大了,那龍一會兒弓頸、一會兒屈背,像極了黑暗中準備撲食獵物的猛獸。

忽而,鼓聲驟然提高了幾個分貝,情緒激亢而又高昂,有如黃河翻滾、咆哮、一瀉千里。那滾龍的方陣中閃進一個手持金色紙球的人,那便是“龍珠”,只見那人在龍身圍成的圈子中不緊不慢地閃躲,蹦噠引得龍頭隨着它移動的軌跡而運動。舞龍頭的人舞得更賣力了,除了一刻不停的舞動龍頭外,還需跟着持龍珠那人的腳步跳躍奔跑。身後舞龍身的人呢,則在配合“龍珠”外沿着圈子慢跑,不時地舉高一截龍身,滾龍的圈子此時變成一片紅色的海洋。

滾到高潮時,小孩子們便可向滾龍的地面上甩響炮,那種鞭炮威力極少不會傷着人,據説這樣能夠祈福來年順利。大人身邊的孩子便如潮水一般向着那火龍湧去,人羣中不知誰家的小傢伙,還往我手裏塞了幾節爆竹,我也沒多想,學着其他小夥伴的樣子將手中的爆竹、小鞭炮扔出去。一瞬間“噼裏啪啦”的聲音響成一片,夾雜着掌生、呼聲和人們的笑聲……

這便是家鄉的“滾龍”了。雖因種種原因,已時隔數年未回老家過年。但每當春節來臨,仍會想起那片紅色的海洋。

春節的習俗9

今天是大年三十,終於要過年了,傍晚我和母親去超市,我們買了許多好吃的,還買了對聯和福字,最後又買了一大堆煙花爆竹,高高興興的回家了。

回家後,我先幫着母親把對聯和福字貼在門上,然後又幫母親一起包餃子,餃子煮好了,母親把電視打開,我們一邊吃着香噴噴的餃子,一邊看春節聯歡晚會,晚會很好看,尤其是劉謙的魔術表演,簡直太神奇了。

不知不覺就到了夜裏十二點,外面鞭炮齊鳴,煙花照亮了夜空,我和母親也拿出鞭炮、煙花開始燃放,好熱鬧呀,新的一年終於來臨了!

春節的習俗10

爆竹聲響起,這樣意味着春節到了,春節也有不同的習俗……

在我的家鄉,人們過年的時候都要掛紅燈籠、貼對聯、貼窗花、吃團圓飯、收壓歲錢看春節聯歡晚會……許多習俗……許多習俗,更重要的是要放鞭炮呢!關於這個燃放鞭炮呀,好有一個古老的傳説呢!傳説古時候,有一個叫“年”的大野獸,人們很害怕它。它無惡不做,後來,有人研究出了一個方法,讓竹子碰火就會發出噼裏啪啦的聲音,“年”獸害怕這個聲音,自然就逃走了。所以,每逢春節時,人們都有放鞭炮貼門神的習俗了。因此,爆竹這名字從此而來。

説道團圓飯,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每個打工在外的人都會在年30這天趕回家與家人團聚,吃團圓飯,一家人歡歡喜喜的過年。

家鄉的春節熱鬧了,有傳統的,喜慶的……

這就是春節的習俗,到處洋溢着歡聲笑語!

春節的習俗11

“二十七,殺公雞”,今天是二十七,可家裏的公雞我捨不得殺。於是我決定,“二十七,不殺公雞”,我來切橙子!

我找來一個又大又圓的橙子,先切下前面的一小點皮,用它把刀給擦一擦,然後就可以開始了。我用刀把橙子切成兩半,之後再把其中的一半繼續切成兩半,另一半也一樣。開頭倒是挺順利,可當我把刀抽出來的時候可就糟了——由於我抽的太快,橙子的汁水噴了我一臉。我找來紙,擦了把臉,惡狠狠地對橙子説:“哼,看我今天不把你給吃光!”説完,狼吞虎嚥地吃掉了橙子。

吃完橙子,我擦擦嘴,上網查閲起二十七的資料來,想知道公雞原因來。資料上顯示:二十七宰公雞,雖然也是忙活年飯,這裏面卻隱藏着父系社會的特徵。為什麼一定是公雞呢,母雞難道就不行嗎,很少有人思考這個問題,深究起來就會明白,在以男子為主導的父系社會,人們的潛意識裏已經認同了男子為大的觀點,認為雄的就好就是第一,而過年這麼隆重的節日,自然也就要宰一隻公雞了,而且公雞本身就很漂亮,雄赳赳的顯着氣派。這天宰好燉熟的公雞要在除夕的盛宴上登場,而且是整隻雞盤在一個碟子裏擺放在桌子中間,盛宴上是不能將其拆解成一碗雞塊,而且天津人還給它取了一個好名頭,叫做大吉大利。

哦,原來殺公雞還有這麼大的學問吶!

春節的習俗12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國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臘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還要撣塵掃房子,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的歡樂氣氛。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氖。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圍坐在一起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天吉大利。

春節的習俗13

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進府門,送上名片抵見人。各處賀歲皆如此,贈予紙店大筆金。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清波雜誌》載:“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

文徵明《拜年》詩云:“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現代的賀年片、賀年卡,可以説是其遺風。

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頭,煙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鑼鼓,圍看府尹鞭春牛。

《清嘉錄》載:“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屬迎春婁門外柳仙堂,鳴騶清路,盛設羽儀,前列社夥,殿以春牛。觀者如市。”明周希曜《寶安春色篇》:“掀天爆聲徹夜鬧,沸地歌喉板敲檀。春牛高擁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盤桓。”

袁宏道有《迎春歌》,證明迎春儀式已經演化為一種盛大的歌舞活動。明代鞭春牛,還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畫,更畫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萬象更新”。

走百病上城頭

姐妹元宵結伴遊,金吾不禁登城頭。走出深閨祛百病,勝到岳陽萬丈樓。

六對山人《錦城竹枝詞》:“為遊百病走周遭,約束簪裙總取牢。偏有鳳鞋端瘦極,不扶也上女牆高。”描寫當時成都婦女在元宵夜遍遊城牆為樂事。

春節的習俗14

春節的前幾天,我們都要和爸爸媽媽去超市購物,超市裏特別熱鬧,年貨等商品看得人眼花繚亂,到處張燈結綵,一派節日的喜慶氣息。我們要買新衣服,買各種食品,還有年畫,對聯和鞭炮。

到了除夕那一天,家家趕着做年菜,我們小孩喝果汁,大人們喝酒,長輩們還要説:“祝你們天天向上……”我們還要給長輩説祝福的話!除夕晚上還要看春節聯歡會,節目太好看了!到了十二點我們就要放五顏六色的煙花,你能看見五彩繽紛的煙花在夜空閃耀,你能聽見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在預示着新年的來到!

大年七年級我們要穿漂漂亮亮的新衣服,到長輩家去拜年。我們的長輩會給我們發壓歲錢。

過年有許多習俗,説也説不完。

春節的習俗15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各個地方過春節的習俗各不相同。今天,讓我給你介紹下我的家鄉——海城在過春節時候的習俗吧!

當日歷翻到臘月二十三——“小年”的時候,就開始漸漸有了年味。人們在這一天都要吃灶糖、瓜子......祈求“灶王爺”保佑我們在這一年裏順利平安。從這天起,身在異鄉的遊子也滿載着豐厚的收穫,陸續返家了。而家人也都開始忙活着收拾房間,置辦年貨......

除夕夜一到,年味就更濃了。家家户户都張燈結綵,歡聚一堂,推杯換盞,一起吃年夜飯,共度美好佳節。看春晚在除夕夜必不可少,它已成為全國人民過春節時的一道精神大餐。接近零點的時候,人們就紛紛走出家門去放鞭炮,來接財神,這也被人們稱為“守歲。”

等到了大年七年級,一大早人們就紛紛穿上新衣服,到親朋好友家,街坊鄰居家拜大年,送去新春的祝福。晚輩給長輩拜年的時候,會得到很多紅包。那裏包着的不僅是鈔票,更多的是長輩給予晚輩的希望與祝福......

大年八年級,出嫁的女子都要攜夫帶子拎上好多煙、酒、糖、茶之類的佳節禮品返回孃家,給孃家人送去新年的祝福。

元宵節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這代表團團圓圓。大家都去猜燈謎、看花燈......好不熱鬧啊!元宵節一過,鞭炮聲就變得稀稀落落了,這也就意味着春節結束了。人們又開始了忙碌的生活。

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習俗,請你也説説你的家鄉過春節的習俗吧!

標籤:彙編 習俗 春節